黄章宇;吴红;汤枫;李冬盛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10年5月治疗的38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诊结果.结果 手术切除率94.7%,所有病例随访1-5年,复发24例,带瘤生存10例,无瘤生存18例,死亡3例.本组病例23例术后未口服格列卫治疗,复发率86.96(20/23)%;15例口服格列卫治疗,复发率26.67%(4/15).结论 胃肠间质瘤治疗以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为主,术后口服格列卫治疗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作者:张和林;黄凌敏;谭洪育;雍铁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右旋美托咪啶(Dex)用于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清醒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咪达唑仑(Ⅰ组)和右旋美托咪啶(Ⅱ组).记录两组麻醉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3min(T3) HR、MAP、和SpO2,结果两组患者均插管成功.但Ⅱ组患者类似自然睡眠,各时点MAP、HR、SpO2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Ⅰ组T2时MAP、HR、SpO2有明显变化,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配合清醒插管合作度有差异.结论 右旋美托咪啶+表面局部麻醉可为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患者清醒气管插管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
作者:江伟群;陶晓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常规测量甲状腺大小,并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包膜、后方回声及周围组织情况,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血供情况.结果 35例患者的甲状腺内均可见不规则形低回声区,无明显边界,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欠均匀,有的病灶近似于无回声,其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彩色多普勒表现为低回声区周边血流信号增多,内部血流稀少.结论 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炫国;章早立;黄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情况.方法 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LC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组(A组)和异氟醚组(B组),各10例.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诱导后吸入纯氧,氧流量2 L/min.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30%,术中以盐酸瑞芬太尼微量泵静脉泵入.胆囊取出后停止吸入七氟醚或异氧醚,纯氧流量调整为6L/min.记录睁眼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的时间)、记录拨除气管导管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记录麻醉后恢复期评分达到9分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即刻计时).结果 与B组比较,A组睁眼时间、拨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后恢复期评分达9分时间都较B组短.结论 在LC手术中,与异氟醚比较,吸入七氟醚患者麻醉恢复较快,且麻醉恢复质量较好.
作者:陈卫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近年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重症肝损害乃至肝衰竭(旧称重型肝炎)发病率逐渐增高,甲亢同时合并重症肝损害病情则更加凶险.重症肝损害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主要指:(1)明显乏力,并有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171 μmol/L;(3)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有肝衰竭倾向甚至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40%,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
作者:张庆;张青;胡国信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中发现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4年2月-2011年12月CSF细胞学检查2530例、CSF标本经玻片离心法制片,常规采用迈-格-姬染色观察.结果 CSF细胞学发现中性粒细胞,共453例,占全部CSF细胞学检查的7.08%.包括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中病毒性脑炎250例、结核性脑炎8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炎10例、化脓性脑炎76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炎30例、神经白塞病1例、脑膜癌2例.中性粒细胞在脑脊液细胞的比例,病毒性脑炎占60%-85%,结核性脑炎占30%-80%,新型隐球菌性脑炎占0%-30%,化脓性脑炎占80%-99%,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炎5%-80%,神经白塞病占50%,脑膜癌占10%-30%.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出现中性粒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黄刚;高幼奇;杨赟;张洪连;刘世明;吴晓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囊样变性的中层而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病变.在英美国家每年AD发病率高达3-4/10万,突然猝死率达20%,住院期间死亡率达30%[1].AD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误诊和漏诊率极高,危害极大.现就其诊治进展作如下综述,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蔡远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8月-2012年2月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普外科完成12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例均通过多孔道套管和可弯曲的加长腹腔镜操作器械经脐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得成功,无中转常规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均未放置引流.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71.2min;术中出血15-155ml,平均42.5ml.术后无切口感染、脐疝、胆管损伤、黄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3d出院.术后随访1-3个月,平均1.5个月,无腹痛等症状,腹壁瘢痕隐蔽不易察觉.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且更具微创,美容效果更佳,使用多孔道套管和可弯曲的加长腹腔镜操作器械可降低手术难度,在有技术条件的医院可以在慎重选择病例的基础上开展.
作者:黄章宇;吴红;汤枫;李冬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偏瘫型偏头痛临床少见,属有先兆性偏头痛.以暂时性轻偏瘫或偏瘫伴头痛为特征,还包含视觉、躯体感觉的和言语3种先兆之一,偏瘫可持续5min至数周不等.我科遇及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发作右侧额部头胀痛,头痛前有双眼胀痛,数秒钟后出现双目失明,约2min后出现右额部胀痛,历时10min后所有症状缓解,无发热、呕吐,无肢体抽搐,无饮水呛咳,曾多次至当地医院眼科就诊,未发现异常.
作者:龚凌云;屈新辉;黄刚;胡凡;项正兵;张昆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05年5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11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病人均有脊髓后索受累,其中8例(72.7%)伴脊髓锥体束受累,5例(45.5%)伴脊髓丘脑束受累,8例(72.7%)伴周围神经受累,3例(27.3%)伴自主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大小便功能障碍.72.7%(8/11)伴有巨幼红细胞贫血(MA).66.7% (4/6)血清维生素B12(VitB12)水平降低.100%(7/7)患者肌电图有异常改变.66.7%(6/9)的患者脊髓MRI发现后索和(或)侧索特异性改变,主要位于上颈部段及中胸段脊髓.所有患者经甲钴胺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SCD除可累及脊髓后索,侧索中锥体束,周围神经外,还可累及侧索中脊髓丘脑束及自主神经系统.维生素B12缺乏是SCD的主要病因.应用维生素B12是治疗SCD的关键.早期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项正兵;屈新辉;黄刚;刘诗英;周超;吴晓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诊断、疗效评估、复发及转移意义大的是甲胎蛋白(AFP),但我国有30%-40%患者AFP为阴性,因此寻找AFP以外的PHC诊断、疗效观察及治疗后提示复发、转移的标志物成为近年研究重点[1].本文就此细胞因子及蛋白类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钟嘉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在骨折内固定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复查的患者行16排CT扫描,扫描条件采用140kV,300mAs.原始数据经扩展CT值重建后,使用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漫游(VR)进行三维后处理,对所得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重建图像金属伪影少,可满足影像评估要求,对骨折的对位对线、骨痂生长情况、金属内固定器材的位置显示清晰,图像等级为优的达92.9%.结论 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细节,图像质量较高.
作者:简昊;肖云龙;万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支气管镜下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抗生素抗感染,应用祛痰药物、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纤支镜下肺泡灌洗.两组治疗2周,观察临床症状、抗生素用药时间及血清CRP(C-反应蛋白)值.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10/30)和总有效率(27/30)均高于对照组(3/30)、(1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118,P<0.05和x2=8.5227,P<0.01).观察组抗生素用药天数(10.48±4.76)d明显少于对照组(16.30±6.1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934,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CRP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不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结合支气管灌洗能缩短支气管扩张并感染者抗生素疗程,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晓云;陈诗华;何芳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考察3种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说明书规定的输液配置稳定性.方法 参考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文献的检查方法,分别考察12h内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3种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置后的外观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绿原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配置6h外观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主成分变化不大,但9h后不同注射液绿原酸含量下降,微粒数也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 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置后宜在6h内使用,不同含绿原酸中药注射液的配置稳定性不同.
作者:刘向荣;赵宝玲;刘立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我院近11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住院分娩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 11年来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剖宫产指征中非绝对医学因素所占比例不断加大.结论 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科学合理的掌握好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根本措施.
作者:辛思明;贺晓菊;刘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影响DSA影像质量的核实因素.方法 对1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70个序列影像中,通过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和技师集体评定分析,影像质量优秀的为420个序列,占89.4%;影像质量良好的为45个序列,占9.6%;影像质量差,不能满足诊断学需求的有5个序列,占1.0%,通过重新选顶蒙片或像素移位(pixel shift)人工微调过,其中4个序列基本达到满足诊断要求,一个序列需重做.结论 在介入影像成像链中,任何影响因素都要精细化设计,全盘考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介入技师和手术医生及患者的良好沟通配合必不可少.
作者:袁武;熊萍香;杨武;晏飞虎;罗文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7例TOBS临床资料,观察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结果 TOBS老年人多见,其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21例)、高脂血症(16例)、吸烟(12例)、脑梗塞史(9例)、心房纤颤(6例),其临床症状、体征呈多样化特点,多以眩晕(17例,占45.9%)、意识障碍(11例,占29.7%)、眼球运动障碍(13例,占35.1%)、皮质盲或偏盲(12例,占32.2%)起病.磁共振显示累及脑干(16例)、丘脑(16例)、小脑(12例)、枕叶(13例)、颞叶(11例)的多发梗死病灶.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预后差,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尽早完善MRI检查避免误诊及漏诊.
作者:杨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潘托拉唑钠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108例急性脑血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给予潘托拉唑钠注射液4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疗程5>d,对照组除不用潘托拉唑钠外,其余同治疗组,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潘托拉唑钠注射液能有效的治疗ACVD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作者:刘福华;李华;孙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扩大时间窗至4.5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试验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例患者.治疗组为rtPA3h内(6例)及3-4.5h(8例),给予rtPA(爱通立:Actilyse德国Boehring Ingelheim公司生产)总量0.6-0.9mg/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60min,静滴先静脉推注10%的rtPA剂量.另选择发病在0-4.5h内未选择溶栓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14例),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24h、1周各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1次,发病3个月时评定mRS(改良Rankin量表).治疗前、治疗后24h查头颅CT.结果 时间窗3h内临床治愈有2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2例.时间窗3-4.5h以内临床治愈有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对照组患者中临床治愈有1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7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3小时内组与3-4.5h组治疗前后时间点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mRS治疗后90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rtPA溶栓治疗,扩大时间窗至4.5h疗效确切,未增加出血几率.
作者:吴凌峰;曹文锋;屈新辉;高幼奇;刘世民;吴晓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对我科10例院内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抢救及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科收治的10例心跳骤停后患者的心肺复苏、复苏后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诊断为心跳骤停的患者在早期积极、规范的心肺复苏后经过4-16d治疗,9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心肺复苏成功取决于早期规范的胸外心脏按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人工呼吸的建立以及复苏后综合治疗.
作者:汪聪;聂增新;王素珍;上官俊;陈灿兵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