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
目的 评价双极电凝在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我科2009年10月-2011年4月间收治疗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24例,运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止血,并将治疗经过和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双极电凝一次治愈22例,另2例经双极电凝治疗止血后仍伴少量渗血,加用高膨胀海绵填塞后治愈.术后随访3-6个月未再出现出血及并发症.结论 双极电凝在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治愈率高,方法简便,疗效安全,并发症少,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胜全;吴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在帕金森病及多系统萎缩鉴别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临床诊断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正常对照组等患者共61例(其中PD:符合全国锥体外系疾病研讨会2006年制定的PD诊断标准;MSA:按照2008年Gilman诊断标准).将所有病人分为3组:PD组、MSA组、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人行相关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应辅助检查(如头颅MRI等),并对每个入组病人进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ASEMG)检查.结果 PD、MSA及对照组之间分析:PD患者在ASEMG检查上也可表现出MUP平均时限轻度延长,但很少出现卫星电位,MSA患者在ASEMG检查上突出表现出MUP平均时限延长,出现较多卫星电位.平均时限和卫星电位出现率对于鉴别PD、MSA是ASEMG的重要参数.结论 (1)平均时限和卫星电位出现率对于鉴别PD、MSA是ASEMG的重要参数;(2)自发电位、多相波比例增高及平均波幅增高,不能作为MSA、PD患者骶髓onuf核受损在ASEMG上的典型表现.
作者:胡凡;张昆南;吴爱玲;陈淑梅;龚凌云;熊英琼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右旋美托咪啶(Dex)用于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清醒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咪达唑仑(Ⅰ组)和右旋美托咪啶(Ⅱ组).记录两组麻醉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3min(T3) HR、MAP、和SpO2,结果两组患者均插管成功.但Ⅱ组患者类似自然睡眠,各时点MAP、HR、SpO2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Ⅰ组T2时MAP、HR、SpO2有明显变化,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配合清醒插管合作度有差异.结论 右旋美托咪啶+表面局部麻醉可为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患者清醒气管插管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
作者:江伟群;陶晓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称为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产生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很多,诸如遗传、生殖系统异常、内分泌、感染等皆可导致妊娠失败.目前尚有约50%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无因可寻,医学上称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胚胎可看作是具有父方50%遗传物质的同种自然移植物,具有同种异体移植及自体移植的双重特性.从免疫方面来讲,胎儿及其附属物不被母体排斥并可在子宫内发育成熟,必须依赖母体对胎儿形成的免疫耐受.一旦这种免疫耐受机制不能形成或者遭到破化将导致流产的发生.现就URSA在免疫方面的热点性研究做一表述.
作者:陈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母体的疗效.方法 选取适合期待治疗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商品名:希弗全),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对比两组自觉症状、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脐动脉S/D值、母体并发症、围产儿结局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D-Ⅱ聚体、脐动脉S/D值、母体并发症、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均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无改变,产后出血无增加.结论 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曾晓明;彭凯欣;李勤;欧阳吁;蔡庆华;赖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剖宫产后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 (1)临床表现:头痛8例,视物模糊4例,癫痫发作7例.(2)影像学检查结果:头MRA+MRV检查正常,头MRI均可见双侧顶叶后部及枕叶对称性分布病灶,其中6例累及皮质和皮质下白质,1例累及双侧小脑半球,3例累及皮质下白质,1例累及额叶.(3)脑脊液结果:压力轻度升高3例(高200mmH2O),有核细胞数增高3例,高0.02×109/L,蛋白升高的4例(460-890mg/L),脑脊液葡萄糖、氯化物、培养、抗酸+墨汁染色、寄生虫、病毒学检查均正常.(4)预后:9例患者均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缓解后复查脑脊液和头MRI平扫+增强均正常.结论 剖宫产术后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多以头痛、视物异常、癫痫、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首发临床表现.头MRI有特征性表现,诊断和治疗及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可完全恢复,如不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可能出现脑梗死、脑出血等,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作者:柴文;高幼奇;谢旭芳;张骥;周超;张昆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由肿瘤导致的结肠梗阻的双源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双源CT征象.结果 导致肠梗阻的升结肠癌3例,结肠肝曲癌5例,横结肠癌4例,结肠脾曲癌3例,降结肠癌5例,乙状结肠癌6例,直肠癌4例.双源CT定位诊断符合率100%,定性诊断符合率96.7%(29/30).结论 双源CT对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常规检查.
作者:饶雪峰;鲍坤旺;邹霞;张鹏;廖传文;曹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西沙必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胃镜检查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用泮托拉唑30mg,口服,每日1次;西沙必利5mg,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用泮托拉唑3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均为6周.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临床症状与内镜检查均有疗效,但西沙必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更加明显.结论 西沙必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应用泮托拉唑治疗.
作者:周华荣;廖剑良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超微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研究来自2011年6-12月在我院NICU住院治疗的DIC患儿7例,分析各种生化指标.结果 治疗24 h后PT、APTT、TT、DDIMER即见下降,FIB上升,FIB、APTT、DDIME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8h后PT、FIB、APTT、DDIMER基本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5例,治愈率为71.43%,放弃后死亡2例,病死率为28.57%.结论 超微剂量肝素治疗DIC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文燕;丁香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支气管镜下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抗生素抗感染,应用祛痰药物、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纤支镜下肺泡灌洗.两组治疗2周,观察临床症状、抗生素用药时间及血清CRP(C-反应蛋白)值.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10/30)和总有效率(27/30)均高于对照组(3/30)、(1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118,P<0.05和x2=8.5227,P<0.01).观察组抗生素用药天数(10.48±4.76)d明显少于对照组(16.30±6.1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934,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CRP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不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结合支气管灌洗能缩短支气管扩张并感染者抗生素疗程,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晓云;陈诗华;何芳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近年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重症肝损害乃至肝衰竭(旧称重型肝炎)发病率逐渐增高,甲亢同时合并重症肝损害病情则更加凶险.重症肝损害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主要指:(1)明显乏力,并有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171 μmol/L;(3)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有肝衰竭倾向甚至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40%,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
作者:张庆;张青;胡国信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由于吸入高浓度一氧化碳后引起的急性脑缺氧性疾病,少数患者可有迟发的神经精神症状,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经约2-60d的假愈期,又出现精神及意识障碍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称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1](DEACMP).由于DEACMP患者常遗有认知及记忆障碍、椎体外系损害等疾病状态,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且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故DEACMP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预测手段及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如何预防DEACMP的发生成为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国内外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黄家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利凡诺、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75例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病例,并分为A组:单纯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组31例;B组: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同时加用米非司酮组25例;C组:米非司酮加用米索前列醇阴道后穹窿放置组19例.观察各组引产方法的引产效果、引产时间、产时出血的比较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5例引产成功率为97.33%,A、B、C 3组引产成功率分别为96.77%、100.0%、94.7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组平均引产时间分别为53.95±3.12h 、49.91 ±3.42h、37.98±3.16h,C组明显短于A组(P<0.01);无1例引产大出血、宫颈裂伤、先兆子宫破裂及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及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是安全有效的,且后者能明显缩短引产时间.
作者:郭祥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7例TOBS临床资料,观察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结果 TOBS老年人多见,其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21例)、高脂血症(16例)、吸烟(12例)、脑梗塞史(9例)、心房纤颤(6例),其临床症状、体征呈多样化特点,多以眩晕(17例,占45.9%)、意识障碍(11例,占29.7%)、眼球运动障碍(13例,占35.1%)、皮质盲或偏盲(12例,占32.2%)起病.磁共振显示累及脑干(16例)、丘脑(16例)、小脑(12例)、枕叶(13例)、颞叶(11例)的多发梗死病灶.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预后差,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尽早完善MRI检查避免误诊及漏诊.
作者:杨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影响DSA影像质量的核实因素.方法 对1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70个序列影像中,通过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和技师集体评定分析,影像质量优秀的为420个序列,占89.4%;影像质量良好的为45个序列,占9.6%;影像质量差,不能满足诊断学需求的有5个序列,占1.0%,通过重新选顶蒙片或像素移位(pixel shift)人工微调过,其中4个序列基本达到满足诊断要求,一个序列需重做.结论 在介入影像成像链中,任何影响因素都要精细化设计,全盘考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介入技师和手术医生及患者的良好沟通配合必不可少.
作者:袁武;熊萍香;杨武;晏飞虎;罗文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对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收集202例诊断为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同时采用PCR/DNA测序法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检测对所有患者进行BRCA1基因突变的筛查,以PCR/DNA测序法作为金标准,评估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本研究202例乳腺癌标本中,PCR/DNA测序法发现BRCA1基因突变例数为76例,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结果也为阳性例数为73例,敏感性为96.1%;PCR/DNA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总共126例标本,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结果也为阴性的总标本例数为120例,特异性为95.2%.两种检测方法敏感性(100% vs 96.1%,P=0.265)和特异性(100% vs 95.2%,P=0.226)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推广.
作者:张文夏;王恩礼;谢建生;钟春嫦;周颉;李欢;陈少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常规测量甲状腺大小,并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包膜、后方回声及周围组织情况,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血供情况.结果 35例患者的甲状腺内均可见不规则形低回声区,无明显边界,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欠均匀,有的病灶近似于无回声,其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彩色多普勒表现为低回声区周边血流信号增多,内部血流稀少.结论 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炫国;章早立;黄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考察3种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说明书规定的输液配置稳定性.方法 参考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文献的检查方法,分别考察12h内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3种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置后的外观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绿原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配置6h外观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主成分变化不大,但9h后不同注射液绿原酸含量下降,微粒数也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 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置后宜在6h内使用,不同含绿原酸中药注射液的配置稳定性不同.
作者:刘向荣;赵宝玲;刘立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在治疗脓毒症休克过程中的疗效及并发症,以期为脓毒症休克患者确定一种更为经济、有效的血管活性药物.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我院ICU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仍存在低血压的患者80例,年龄18-75岁,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各组再以心脏指数(cardicac index,CI)标准分为两个亚组,记录每组及各亚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比较各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28d死亡率.结果 多巴胺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5%,去甲肾上腺素组的发生率为1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的28d死亡率分别为27.5%和22.5%,无显著差别(P>0.05).对于低心输出量的患者,多巴胺组的28d死亡率要显著高于去甲肾上腺素组(P<0.05).结论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均能够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压,但是多巴胺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概率更高.特别是对于低心输出量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优于多巴胺.
作者:贺慧为;陈志;曾卫华;杨春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对我科10例院内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抢救及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科收治的10例心跳骤停后患者的心肺复苏、复苏后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诊断为心跳骤停的患者在早期积极、规范的心肺复苏后经过4-16d治疗,9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心肺复苏成功取决于早期规范的胸外心脏按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人工呼吸的建立以及复苏后综合治疗.
作者:汪聪;聂增新;王素珍;上官俊;陈灿兵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