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8例分析

钟阳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 妊娠, 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子宫切口妊娠均经超声明确诊断.其中,7例行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成功保留生育功能,1例清宫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简便可靠,对于超声诊断示:病灶不大,孕囊累及肌层、未累及浆膜层,出血量不多的子宫切口妊娠,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后行清宫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硫酸镁联合口服利托君在早产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剂量硫酸镁静滴联合口服利托君在治疗早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早产治疗病例360例分为3组:A组采用常规剂量硫酸镁静滴,B组采用常规剂量利托君静滴,C采用小剂量硫酸镁静滴+口服利托君联合治疗分别治疗不同孕周的早产.观察3组在抑制宫缩、延长孕周、孕妇副反应、新生儿预后等方面的效果.结果 在抑制宫缩方面,治疗组B组效果好,C组次之,A组差,在降低早产率上,B组与C组均明显高于A组,P<0.01,而B组与C组之间无差异,P>0.05;在停药率上,A组为1例,C组为0例,而B组停药率为25%,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新生儿出生后转NICU率方面,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其新生儿转NICU的比例多,P<0.01,而B组与C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硫酸镁+口服利托君联合用药在治疗早产中的疗效肯定,能有效降低早产率,且副作用少,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贺晓菊;沈婷;余腊梅;李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肾上腺髓脂肪瘤诊治体会

    目的 提高对肾上腺髓脂肪瘤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1年收治的16例肾上腺髓脂肪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治疗进一步探讨.结果 16例肾上腺髓脂肪瘤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3.5岁.其中5例行开放手术治疗,2例经腹腔切口,3例经腰部切口,其余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结论 肾上腺髓脂肪瘤系良性肿瘤,且多数无内分泌功能.CT检查是肾上腺髓脂肪瘤诊断首选,治疗方法可等待观察或手术切除.

    作者:陈卫民;曹雷华;陈佳;王珊珊;陈捷;谢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重度子痫前期并发HELLP综合征的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4例HELLP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4例HELLP的临床资料. 结果 4例诊断后均终止妊娠,其中2例并发产后出血,1例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1例出院诊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 结论 HELLP综合征易误诊.

    作者:吴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模式及病毒DNA定量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及病毒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2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其乙肝病毒标志物各项及其组成模式,HBV-DNA AFP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8原发性肝癌例HBsAg阳性率为90.32%(224/248),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148例,所占比例59.67%(148/248),小三阳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51.35%(76/148),HBV-DNA平均拷贝数为(104.58±2.17)copy/ml.HBsAg、HBeAg、HBcAb(俗称“大三阳”)阳性率为20.96%(52/248),大三阳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92.30% (48/52),HBV DNA平均拷贝数为(107.11±1.72)copy/ml.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率高,小三阳病毒模式是肝癌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H BV感染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

    作者:李国文;郭贵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钙剂和催产素联合治疗在产后出血预测中高危组的价值

    目的 评价钙剂和催产素联合应用在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妇8000例,采用产后出血预测评分中的中高危组病例280例随机分为豫组,各140例.观察组剖宫产产妇术前30min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1+10%葡萄糖20ml,在胎儿娩出后子宫肌注射缩宫素20U;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口服米索前列醇0.4mg,并子宫肌注射缩宫素20U.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在宫口开全时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l+10%葡萄糖20ml,并在胎儿娩出后肌肉注射缩宫素20U;对照组自然分娩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口服米索前列醇0.4mg并肌肉注射缩宫素20U.结果 对照组在宫缩乏力性出血量达1000ml的发生率为25.9%,休克的发生率为2.7%,产后2h的出血量为(486.3±189.2)ml,产后24h出血量为(536.4±202.5)ml;观察组在宫缩乏力性出血量达1000ml的发生率为14.2%,休克的发生率为0,产后2h的出血量为(356.2±123.6)ml,产后24h出血量(423.5±142.1)ml.观察组在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产后出血的量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钙剂和催产素联合应用预防治疗产后出血,是一种简单、安全、方便的方法.

    作者:彭莲红;谭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羊水栓塞急救技术研究

    目的 探讨提高羊水栓塞抢救成功率新的技术.方法 将2002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的4例羊水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2007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新急救技术抢救的5例羊水栓塞患者作为研究组.结果 对照组2例患者死亡,抢救成功率50%;研究组5例患者治愈,抢救成功率100%.结论 新急救技术可以提高羊水栓塞抢救成功率.

    作者:郑九生;曾晓明;周群;诸丰英;刘淮;蔡庆华;欧阳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绒毛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绒毛与蜕膜组织中的表达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同期妊娠的健康妇女绒毛和蜕膜中PCNA的表达.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细胞滋养细胞PCNA表达强度弱于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A的激活参与了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病.

    作者:杜晓梅;肖玲;付广红;舒俊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宫颈冷刀锥切术后生育能力及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冷刀锥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患者生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行宫颈冷刀锥切术病例28例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正常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受孕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组的受孕率为71.43%,对照组为8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妊娠结局,发生早产、小于胎龄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流产、胎膜早破及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冷刀锥切术对患者的生育能力无明显影响,可使流产、胎膜早破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增高,但不增加早产及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

    作者:郭桃英;吴谋喜;吕军;邹纯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无气腹双针倒八字腹壁悬吊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应用

    目的 探讨无气腹双针倒八字腹壁悬吊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3月,采用双钢针纵向插入下腹部皮下倒八字提拉腹壁暴露手术视野,术中用腹腔镜器械或用普通外科手术器械操作,共施行无气腹腹腔镜妇科手术371例,其中206例分别施行两种以上腹腔镜手术或联合宫腔镜手术,有3例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糖尿病,17例腹壁肥胖或盆腔黏连者辅以低压气腹,分离黏连、暴露视野后,再以无气腹法完成手术.结果 371例手术均获成功.卵巢囊肿手术117例,术中出血(47.08±23.15)ml,手术时间(43.67±19.24)min;不孕症、输卵管炎及宫外孕手术240例,术中出血(55.08±13.35)ml,手术时间(46.23±27.12)min;子宫肌瘤剔除术12例,术中出血(146.18± 19.20)ml,手术时间(64.06±21.50)min;腹腔镜辅助阴式次全子宫切除和阴式全子宫切除各1例,术中出血分别为100ml和300 ml,手术时间分别为140min和190 min.术后住院时间(5.79±0.45)d,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无气腹双针倒八字腹壁悬吊腹腔镜在妇科良性疾病手术中应用,操作简单、灵活、安全;避免了二氧化碳(CO2)气腹带来的心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更适合老年人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作者:熊小娟;丁兴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蓝宝石单晶托槽摩擦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 对蓝宝石单晶托槽的摩擦力学性能进行初步测试,并与相同槽沟尺寸的金属托槽进行比较.方法 使用Instron万能材料力学实验机测试托槽与3种金属弓丝在不锈钢丝结扎下的大静摩擦力和平均动摩擦力.结果 蓝宝石单晶托槽的大静摩擦力及平均动摩擦力与对照组金属托槽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蓝宝石单晶托槽的摩擦性能可以满足口腔正畸临床的需要.

    作者:胡月华;徐有英;刘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脓毒症动物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脓毒症(sepsis)是感染、创伤及外科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攻克脓毒症是世界一大难题.脓毒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28%-47%[1],治疗成本高昂,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近10年来脓毒症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方兴未艾,脓毒症动物模型是研究脓毒症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所必须的实验平台,同时也是脓毒症研究的一个难点.目前,脓毒症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作腹腔感染的脓毒症模型、升结肠支架置入腹膜炎(CASP)制作腹腔感染的脓毒症模型、细菌或内毒素攻击模型较为常用.本文对脓毒症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海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苯酚硫酸法测定补肾口服液中多糖含量

    目的 建立补肾口服液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补肾口服液中多糖含量.结果 本次试验补肾口服液中多糖含量测定结果为9.0139mg/ml.结论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准确且重现性好,可控制补肾口服液的质量.

    作者:汤韶明;刘玲;陶松;侯雄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脑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将40例糖尿病脑病患者随机均分为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组(C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D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观察患者认知功能改变,并与正常对照组(A组)及有糖尿病无脑病组(B组)进行比较.对各组治疗前后清晨抽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β淀粉样蛋白(Aβ1-42)水平.结果 A、B组MMSE评分正常,C、D组治疗前均有明显认知功能障碍,C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治疗后(18.2±0.4)较治疗前(15.3±0.5)评分增加、认知功能障碍改善(P<0.05).C、D组治疗前IGF-1、Aβ1-42水平无明显差异,A、B、C组治疗前后IGF-1、Aβ1-42水平无明显差异,D组治疗后IGF-l水平较前升高,治疗后D组(105.54±23.81)高于C组(94.87±39.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治疗后Aβ1-42水平较前降低,治疗后D组(0.535±0.007)低于C组(0.714±0.1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可能通过升高IGF-1、降低Aβ1-42的表达改善糖尿病脑病患者认知功能.

    作者:骆图南;余小骊;杨前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186例儿童白血病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白血病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186例白血病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临床表现、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急淋、急非淋、慢粒、混合型白血病分别有126、46、12、2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7.74%、24.73%、6.45%、1.08%.急淋、急非淋、慢粒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0.7%,75.9%、71.4%;完成疗程的患儿中标危急淋、中危急淋、高危急淋、急非淋、慢粒3年DFS分别为55.9%、28.0%、13.0%、17.2%、42.9%.其中标危急淋与中危急淋(P<0.05)、标危急淋与高危急淋(P<0.01)、中危与高危急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危急淋与急非淋两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慢粒与各型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淋占儿童白血病的发病总数的2/3,其诱导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急非淋;急淋中标危急淋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中、高危急淋和急非淋.

    作者:陈启文;占诗贵;黄正刚;张丽娜;吴星恒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帕罗西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抑郁(SDS)和/或焦虑(SAS)且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超过40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予以抗炎、氧疗、祛痰、支气管舒张药等常规治疗同时予以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CAT分值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SDS、SAS、CAT分值明显减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帕罗西汀抗抑郁/焦虑治疗能明显改善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CAT对疗效评估简单易行.

    作者:谢新华;喻润根;李昌武;邓云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CD68与VEGF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D68与VEGF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0例子宫内膜腺癌(EAC)、20例正常子宫内膜(NE)及2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组织中的CD68与VEGF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1)EAC组织CD68的表达明显高于NE、EAH组织(P<0.05); EAC组织CD68的阳性率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肌层浸润无关(P>0.05).(2)EAC组织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NE、EAH组织(P<0.05);EAC组织VEGF的阳性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无关(P>0.05).(3)CD68和VEGF蛋白在EAC中的表达呈现正相关(rs=0.420,P=0.007).结论 CD68与VEGF在EAC组织中过量表达,呈明显正相关.CD68阳性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VEGF可能与EAC的发生发展有关,TAMs可能通过表达VEGF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移.

    作者:余期龙;胡小青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不同方法的椎管内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观察比较分析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手术60例ASA Ⅰ-Ⅱ级子宫肌瘤的病人,随机均分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Ⅰ组),腰-硬联合麻醉组(Ⅱ组).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10min、进腹探查和牵拉宫颈时HR、SBP、DBP、SpO2、ECG的变化和手术牵拉反应、术中麻醉效果、术后麻醉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均较麻醉前降低,其中Ⅱ组患者的SBP、DBP下降明显;Ⅰ组部分患者手术牵拉时心率减慢,诉疼痛伴恶心、呕吐、鼓肠、腹肌紧张等内脏牵拉反应;Ⅱ组患者骶神经阻滞完善,牵拉时无恶心、呕吐等牵拉反应.Ⅱ组麻醉起效快,局麻药总量和需要辅助静脉用药的病例数明显少于Ⅰ组,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全切术,具有麻醉起效快,效果好,肌肉松驰,内脏牵拉反应轻的优点.

    作者:袁晓东;朱建光;项云如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治疗前后血浆脑利钠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脑利钠肽水平变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5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检测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肺动脉压,经治疗3-4周后患者症状缓解,在出院前后再次复查血清脑利钠肽水平、肺动脉压,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同时选择3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及42例健康体检者检验血浆脑利钠肽作为参照组.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脑利钠肽水平相对于缓解期患者显著升高(P<0.01).结论 血浆脑利钠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敏感检测指标,其测定值伴随着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肺动脉压力的降低而降低.

    作者:刘亚峰;雷芸;聂晓莉;张慧娟;任冠军;闫春良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TACE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PEI治疗HCC合并PVTT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无水酒精注射(PEI)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10月对30例不能手术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行TACE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PEI治疗.结果 1个疗程治疗后行CT检查示:PVTT消失或缩小5例,占16.7%,癌栓未增大17例,占56.7%;25例AFP值升高患者中19例AFP值下降,占76%;随访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86.7%(26/30)、53.3%(16/30)、10.0%(3/30),全部病例未出现出血、气胸、胆漏、肝功能衰竭、针道种植转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PEI治疗HCC合并PVT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少.

    作者:涂强;周存才;周新文;魏小勇;何均;饶荣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42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发生的原因,总结其临床诊治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临床病例42例,采用GOS预后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42例中恢复良好21例,中度伤残12例,重度伤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结论 早期发现和治疗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王志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