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梅;黄峰;夏小兰
腋臭是临床上多见的一种疾病.传统的手术方法虽有较高的治愈率,但因为术后的疤痕增生明显,部分受术者还会有功能障碍,受术者仍然不敢让腋部暴露,产生新的思想负担.
作者:谭昶;邓跃群;韩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我市1997~2007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发病趋势,为制定防病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市1997~2007年20种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我市甲乙类传染病的控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白喉、疟疾、痢疾,但个别传染病如肺结核等发病出现反弹.结论 在巩同以往控制传染病所取得成绩的同时,应加强对肝炎、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作者:彭志斌;吴集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病人的手术方式,操作技巧及疗效评价.方法 自2007年至今随机选择额颢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并发脑疝的患者65例,行颞骨及额骨去除35例,单纯行颞骨去除保留额骨30例,观察手术后的减压效果、预后、病人及家属对手术后患者头形变化的接受程度,并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术后颅骨修补费用.结论 手术后的减压效果及预后两者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病人及家属对手术后患者头形变化的不满意程度,及手术后颅骨修补费用的比较有统计学上的差异.
作者:杨树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治疗颅脑疾病的应用范围,手术适应症及治疗效果.方法 我科于2006年6月~2009年10月共完成神经内镜手术68例,其中非交通性脑积水行三脑室造瘘(ETV)14例,蛛网膜囊肿行囊肿切除或开窗术15例,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术5例(包括神经导航神经内镜技术2例),辅助颈内动脉动脉瘤夹闭术22例,辅助肿瘤切除术12例.结果 随访59例,平均随访时间1.8年.三脑室造瘘术有效率100%,蛛网膜囊肿无复发病例,肿瘤全切8例(66.7%),大部切除4例(33.3%).完全夹闭动脉瘤25个.术后发热7例(10.2%),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行三脑室造瘘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效果肯定,优势明显,应做为首选治疗方法.对特定位置的蛛网膜囊肿行囊肿切除或开窗术是无可替代的治疗措施.
作者:周东伟;洪涛;李东海;段剑;邹安琪;李美华;况建国;曾春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为了解南昌地区孕妇对孕期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提高围产保健工作的质量,进一步做好孕产期围产期保健的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对来我院产科门诊做产前检查的412例孕妇,就孕期保健知识、孕妇营养、胎儿生长发育、孕期心理与口腔保健等5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淑萍;闾锦秀;李惠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舒芬太尼加人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80例ASA Ⅰ~Ⅱ级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全部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N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0ml;观察组(S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0ml加舒芬太尼0.1μg/kg.记录各支神经感觉阻滞开始时间,术中满意程度,术中(麻醉后1h),术后4、8、12、24、36、48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评估术后镇痛持续时间(VAS评分<3)并注意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对腋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开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肋间臂和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阻滞开始时间S组快于N组.术中、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S组明显低于N组(P<0.05),镇静评分术中、术后4h S组高于N组(P<0.01),术后镇痛持续时间S组优于N组.结论 舒芬太尼0.1μg/kg复合局麻药行臂丛神经阻滞可加速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增强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术后镇痛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王红珠;许菊霞;李商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及3.0T MRI上胶质瘤模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16只SD大鼠经在矢状缝右侧3 mm,冠状缝前1 mm缓慢进针注入100,1 C6鼠胶质瘤细胞(PBS)5×105个,随机选取4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按接种后4、7、10、14d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选取2只正常大鼠行MRI T1WI、T2WI平扫和增强扫描作对照.结果 所有大鼠胶质瘤模型均成功构建,成瘤大鼠自第7d开始出现体重下降,觅食减少,反应迟钝.12d开始出现进行性颅内高压症状,出现眶周出血、眼球外突、偏瘫等表现,第13d死亡4只,第15d死亡8只,第17d死亡4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从接种第4d右侧大脑半球接种点可见小点状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小点状强化;第7d病变更明显,呈小结节状强化;第10d结节较前增大,强化更为明显:至第14d病变进一步增大,中线移位明显,右侧大脑半球1/3~1/2呈长12信号,但T1WI病变始终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不能区分:动态增强扫描病变区呈明显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区无强化.正常大鼠脑组织T1WI呈稍长T1信号,皮质与白质分界不清:T2WI脑皮质与白质能较好分辨,皮质信号高于白质,双侧侧脑室后角呈高信号,小脑幕呈对称低信号;增强扫描脑组织无强化.结论 大鼠自第7d开始出现成瘤反应,2周左右大鼠出现死亡,长存活时间不超过3周;大鼠C6脑胶质瘤MRI呈等T1、长T2信号,MRI T2WI及增强扫描均能检测出大鼠C6脑胶质瘤,但增强扫描更能准确反映病变大小及形态,正常大鼠脑灰、白质及脑室在T2W I能较好显示,小脑幕呈对称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正常脑组织无强化,本实验为进一步进行脑胶质瘤治疗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徐春华;陈红伟;叶新运;曾而明;周范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或VA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11例MM患者予沙利度胺口服,起始剂量50mg/d,至大剂量50~300mg,联合地塞米松或VAD方案化疗.结果 5例患者部分缓解(PR),4例患者进步,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81.8%.毒副作用有嗜睡、乏力、便秘、皮疹、手足麻木,毒副反应轻.结论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或VADMM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小兰;黄爱英;胡孟泉;董一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方式,降低患者手术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本院自2002年7月~2008年6月期间28例小脑幕脑膜瘤的部位、侵犯的结构、显微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肿瘤切除程度按照Simpson分级方法进行评估,Simpson Ⅰ级8例,Simpson Ⅱ级16例,Simpson Ⅳ级4例.术后仅1例死亡,20例获得正常人的生活,4例存在神经功能障碍,3例术后复发并有1例进行了再次手术.结论 根据小脑幕脑膜瘤部位和侵犯的结构采取适当的手术人路及手术切除程度,能够在小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下获得良好的肿瘤切除,降低患者手术死亡率并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伯和;刘颖;谢德斌;李平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甙(total spaonins of panax notoginseng,tPNS)对凝血酶诱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eulax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促增殖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方法 采用4~10代的VSMCs的单细胞悬液用于实验.通过MTS法和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测定VSMCs细胞增殖率,观察tPNS对凝血酶诱大鼠VSMCs增殖的影响.结果 (1)0.5u/ml和1.0u/ml两种浓度的凝血酶均有促VSMCs增殖作用(P<0.05).增殖曲线呈双峰样改变(峰值在1h和24h);(2)不同tPNS浓度(300.0~600.0μg/ml)在24h时对0.5u/ml凝血酶刺激VSMCs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各浓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相对凝血酶组,tPNS(450.0μ/ml)有效地降低了凝血酶(0.5u/ml)诱导VSMCs增殖的1h峰值及24h峰值(P<0.05).结论 (1)凝血酶促VSMCs的增殖在时间上呈双峰样改变;(2)不同浓度的tPNS对凝血酶诱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3)tPNS不仅能抑制凝血酶早期快速促VSMCs增殖作用,而且能抑制凝血酶后期促VSMCs增殖作用.
作者:方正旭;朱亮;梁建萍;李鸣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农民.因口干,多饮,消瘦1个月余,发热,咳嗽10余天于2009年8月15日入院.现病史:患者今年7月份无诱因出现口干、多饮、体重下降.10d前无诱因出现畏寒,发热,盗汗.发热以下午明显,高达39℃,伴有咳嗽,咳黄脓痰,有时痰中带血呈咖啡色.
作者:余健民;肖祖克;吴西雅;邹俊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全院医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状况,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不定期的对一天的住院患者进行床旁询问与调查.结果 当天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感染部位依次为Ⅲ类手术切口、上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9.7%,其中用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7%;药物使用例次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在感染患者病原菌送检率达到50%,但在用药前送检率仅有38.5%.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用药的科学性.
作者:饶友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围手术期治疗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1例6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5.6%;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4.2%.结论 对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充分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顾戈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在中小学校进行健康促进干预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某县28所中小学校,经过一年健康促进干预(通过培训、持续开展活动等)后,对师生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问卷,分析当地结核门诊结核病人就诊人数、病人发现数变化.结果 (1)小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32.8%提高到99%,中学生知晓率由42.5%提高到98%,教师知晓率由50.8%提高到97.8%.(2)县结防门诊主动就诊人数由开展干预前38人增加到69人.(3)结核病人发现数由13人增加到37人,其中涂阳病人由5人增加到12人.结论 在学校进行健康促进十预是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叶佳庆;何旺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脑干、小脑的测量在脑干、小脑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4例橄榄脑桥小脑萎缩(0PCA),12例脑干肿瘤行MRI检查,测量脑干正中矢状位的各总径线,并与89例正常成年人和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 OPCA脑干小脑径线的缩短及第四脑室高度增大;脑干肿瘤,径线的增大.结论 MRI脑干、小脑的测量可以为脑干疾病提供量化诊断依据.
作者:罗辉宇;吴小勤;王悦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对乳腺单纯型黏液癌X线表现及临床特征的认识,减少漏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2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单纯型黏液癌的X线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乳腺黏液癌术前X线摄片正确诊断的有17例,误诊为纤维腺瘤的有6例,误诊率为26.09%(6,23),远高于本院各类型乳腺癌平均6.83%的误诊率.结论 影像医师要提高对单纯型黏液癌的认识,有条件时要对病灶进行穿刺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黄丽萍;王捷;吴丽霞;晏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2岁.因做头颅CT发现右侧额骨新生物2年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CT发现右侧额骨内板新生物向内突起,呈高密度影.术中发现该新生物位于硬脑膜下、蛛网膜之外,局部蛛网膜增厚:并见该新生物大小约8mm×5mm×3mm,质硬,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稍剥后即脱落.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右额部硬膜下软组织骨瘤.
作者:曾晓华;钟富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是指门静脉压力增加(>15mmHg),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伴侧支循环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难治性腹水、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
作者:梅瑞平;陈旭瑜;熊江琴;周槐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共65例AMI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入选,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加基础药物治疗组(治疗组)和基础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收集入院24h内和治疗2周后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缩短分数(LV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Killip分级、LVEDD、LVFS和LVEF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心功能Killip分级、LVEDD、LVFS和LVEF改善更显著(P<0.05或P<0.01).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对改善急性心梗后心功能不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爱琴;黄琴;阳贻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08年2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对23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6~73岁,平均46.6岁;左侧8例,右侧15例.17例为摔伤,6例为车祸伤.根据Neer分型,2部分骨折(Ⅱ型)12例,3部分骨折(Ⅲ型)6例,四部骨折3例(Ⅳ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3个月.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1例出现螺钉切割脱出,无1例出现腋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术后功能评价采用Constant评分表评价,优良率为86.9(20/23).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效果好,可以达到骨折功能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特别对老年骨质疏松者尤为适用.
作者:尹小锋;练克俭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