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

饶友凤

关键词: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 调查
摘要:目的 了解全院医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状况,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不定期的对一天的住院患者进行床旁询问与调查.结果 当天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感染部位依次为Ⅲ类手术切口、上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9.7%,其中用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7%;药物使用例次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在感染患者病原菌送检率达到50%,但在用药前送检率仅有38.5%.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用药的科学性.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MRA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成像上的比较

    目的 探讨1.5T磁共振和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颅脑动脉瘤成像诊断进行优缺点比较的优势与限度.方法 分析我院经DSA数字血管造影确诊的30例患有颅内动脉瘤并形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MRA和CTA影像学表现,其中10例DSA确诊前已行MRA检查,8例DSA确诊前已行CTA检查,还有12例DSA确诊前同时接受了MRA和CTA两项检查.结果 经DSA数字血管造影证实的AN患者中,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23/25),MRA81.5%(22/27),并且CTA可发现直径2.1mm以上的动脉瘤,而MRA可发现直径2.9mm以上的动脉瘤.结论 CTA、MRA各有特点及适用范围,临床应用中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发挥影像检查的佳效用,从而达到佳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作者:曹小宏;张华;龚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侵蚀硬脑膜1例

    部位的嗜酸性肉芽肿通常是不侵犯硬脑膜的,近日我院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因头痛、头昏4个月入院.患者在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昏,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症,在外院头颅CT示:左额顶脑膜瘤.现回本地治疗.

    作者:袁宜荣;张小军;漆平芳;黄国兵;谢德斌;熊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下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与普通缝合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腹部切口皮内缝合与普通缝合腹部切口愈合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科住院行下腹部开腹手术共200例,将其随机分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例,实验组采用华利康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切口,对照组采用普通1号丝线间断缝合腹部皮肤切口.结果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相比,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华利康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切口愈合好,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袁绍梅;黄峰;夏小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管理软件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管理软件管理COPD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江西省人民医院76例COPD患者,分为电脑组和传统组各38例,分别采用电脑管理和传统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和指导,在患者首次就诊3个月后复诊时进行COPD严重程度分级和COPD问卷调查,观察其结果.结果 两组比较结果显示采用电脑软件进行管理的COPD患者的严重程度的控制明显好于传统组.结论 采用COPD管理软件对患者进行管理,由于其连续性,规范性强,可以使COPD患者的严重程度尽快地得到控制.

    作者:刘东丽;余健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年轻宫颈癌患者放化疗期间焦虑与相关因素分析

    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关年轻宫颈癌患者的社会与家庭心理健康护理问题日益显得突出.根据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宫颈癌患者对放疗与化疗治疗效果顾虑重重,对能否治愈存在较重的精神负担,其是年轻的宫颈癌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表现得更明显.

    作者:饶小卫;何陆英;吴小华;徐菊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免疫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临床常见妇科良性疾病,以具有生长功能的正常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f如盆腔内、卵巢、直肠阴道隔等)为特征.临床表现为慢性盆腔疼痛、痛经、不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病女性的身心健康与生育能力.

    作者:谢小花;张晓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诊治子宫直肠陷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通过腹腔镜诊治子宫直肠陷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05年4月~2008年4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侵犯子宫直肠陷凹患者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是(32.0±5.8)岁(26~48岁),手术指征都是盆腔疼痛,包括痛经(15/16),性交痛(7/16),慢性盆腔痛(8/16),其中6例患者合并不育,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诊时间(22.0±8.4)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活检及电凝.手术治疗的有效性通过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症状改善的主观感觉(显著改善,满意改善和没有改善)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后痛经的VAS评分明显下降(6.4±2.1比0.7±1.5)(P<0.001).15例痛经患者中疼痛症状显著改善的占33.3%(4/12).满意改善的占66.7%(8/12).7例性交痛患者中,5例症状得以显著改善,2例症状得以满意改善.3例慢性盆腔痛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手术后6例(42.9%)不孕患者中,3例妊娠.16例患者均无症状和体征的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活检及电凝子宫直肠陷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手术应由有经验的医生完成,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有效性的评价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

    作者:谢洪;汪利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剖宫产术后影响母乳喂养原因的探讨

    母乳是婴儿经济、理想的食物,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和抗体,即能为婴儿提供丰富的营养及大量的免疫物质,促进婴儿健康成长,使婴儿少得疾病,同时又可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抑制排卵,有利于计划生育;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

    作者:潘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进展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是指门静脉压力增加(>15mmHg),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伴侧支循环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难治性腹水、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

    作者:梅瑞平;陈旭瑜;熊江琴;周槐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及3.0T MRI影像学特征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及3.0T MRI上胶质瘤模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16只SD大鼠经在矢状缝右侧3 mm,冠状缝前1 mm缓慢进针注入100,1 C6鼠胶质瘤细胞(PBS)5×105个,随机选取4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按接种后4、7、10、14d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选取2只正常大鼠行MRI T1WI、T2WI平扫和增强扫描作对照.结果 所有大鼠胶质瘤模型均成功构建,成瘤大鼠自第7d开始出现体重下降,觅食减少,反应迟钝.12d开始出现进行性颅内高压症状,出现眶周出血、眼球外突、偏瘫等表现,第13d死亡4只,第15d死亡8只,第17d死亡4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从接种第4d右侧大脑半球接种点可见小点状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小点状强化;第7d病变更明显,呈小结节状强化;第10d结节较前增大,强化更为明显:至第14d病变进一步增大,中线移位明显,右侧大脑半球1/3~1/2呈长12信号,但T1WI病变始终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不能区分:动态增强扫描病变区呈明显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区无强化.正常大鼠脑组织T1WI呈稍长T1信号,皮质与白质分界不清:T2WI脑皮质与白质能较好分辨,皮质信号高于白质,双侧侧脑室后角呈高信号,小脑幕呈对称低信号;增强扫描脑组织无强化.结论 大鼠自第7d开始出现成瘤反应,2周左右大鼠出现死亡,长存活时间不超过3周;大鼠C6脑胶质瘤MRI呈等T1、长T2信号,MRI T2WI及增强扫描均能检测出大鼠C6脑胶质瘤,但增强扫描更能准确反映病变大小及形态,正常大鼠脑灰、白质及脑室在T2W I能较好显示,小脑幕呈对称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正常脑组织无强化,本实验为进一步进行脑胶质瘤治疗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徐春华;陈红伟;叶新运;曾而明;周范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50例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患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具有子宫切除指征的50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结果 全组49例手术成功,中转开腹手术1例,成功率98%,平均手术时间108min (80~20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60ml(80~75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d.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创伤小,腹腔干扰轻,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平;汪鑫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目前认为,ITP患者除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外,还存在Th1/Th2平衡失调,并以Th1反应占优势[1].Treg细胞与Th17细胞是近发现的不同于,Th1、Th2的新型CD4+T细胞亚群,这两类细胞是否参与了ITP免疫异常发病过程,又是如何起作用,本文就此进行了综述.

    作者:郭宁红;石庆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鞍结节脑膜瘤21例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1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选择单侧额下入路11例,翼点及改良翼点入路9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7例,近全切除(Simpson Ⅲ级)3例,部分切除(Simpson4级)1例.手术后视力改善16例,无改变3例,视力下降加重1例,1例术前双眼完全失明的术后无恢复.结论 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蒋秋华;何春明;杨瑞金;黄锦庆;鲁友明;刘祥璐;汤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咽部清洁护理方法的分析

    尽管口腔护理在ICU中已被视作一项常规的护理措施,且其重要性也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实际上护士往往采取快速擦洗危重患者口腔的做法,忽略了口腔护理的效果.为此,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新的口腔护理方法.

    作者:孙兴兰;游明春;黄燕;张智霖;胡小红;徐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经X线(CR)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的外伤根据患者损伤部位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调整MPR图像调整显示骨的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分析.结果 经多层螺旋CT重建MPR图像共确诊骨折20例.结论 多层螺旋CT重建对临床怀疑骨折而平片检查阴性的骨折病例能明确作出诊断;提高多层螺旋CT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作者:王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或VA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11例MM患者予沙利度胺口服,起始剂量50mg/d,至大剂量50~300mg,联合地塞米松或VAD方案化疗.结果 5例患者部分缓解(PR),4例患者进步,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81.8%.毒副作用有嗜睡、乏力、便秘、皮疹、手足麻木,毒副反应轻.结论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或VADMM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小兰;黄爱英;胡孟泉;董一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脑深部肿瘤白质纤维束弥散特征的变化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深部肿瘤白质纤维束弥散特征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脑深部肿瘤患者,术前常规行MRI、DTI检查,构建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测量肿瘤邻近区白质纤维束和其相对应正常脑白质纤维束的FA值、ADC值.结果 肿瘤邻近白质纤维束区、相对应正常脑白质纤维束区之间FA、ADC均值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深部肿瘤白质纤维束弥散特征的变化对为深部脑肿瘤的治疗计划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作者:邓国军;李东海;陈桂美;肖香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多媒体在神经外科护理教学中的研究

    神经外科护理专业性较强,课堂讲授内容较多而授课时间相对较少,由于神经系统的复杂性,神经外科护理讲授难度较大.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优选形式多样的教学媒体,构建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张超;熊金兰;何承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神经内镜治疗颅脑疾病68例报告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治疗颅脑疾病的应用范围,手术适应症及治疗效果.方法 我科于2006年6月~2009年10月共完成神经内镜手术68例,其中非交通性脑积水行三脑室造瘘(ETV)14例,蛛网膜囊肿行囊肿切除或开窗术15例,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术5例(包括神经导航神经内镜技术2例),辅助颈内动脉动脉瘤夹闭术22例,辅助肿瘤切除术12例.结果 随访59例,平均随访时间1.8年.三脑室造瘘术有效率100%,蛛网膜囊肿无复发病例,肿瘤全切8例(66.7%),大部切除4例(33.3%).完全夹闭动脉瘤25个.术后发热7例(10.2%),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行三脑室造瘘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效果肯定,优势明显,应做为首选治疗方法.对特定位置的蛛网膜囊肿行囊肿切除或开窗术是无可替代的治疗措施.

    作者:周东伟;洪涛;李东海;段剑;邹安琪;李美华;况建国;曾春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健康促进干预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分析

    目的 探索在中小学校进行健康促进干预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某县28所中小学校,经过一年健康促进干预(通过培训、持续开展活动等)后,对师生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问卷,分析当地结核门诊结核病人就诊人数、病人发现数变化.结果 (1)小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32.8%提高到99%,中学生知晓率由42.5%提高到98%,教师知晓率由50.8%提高到97.8%.(2)县结防门诊主动就诊人数由开展干预前38人增加到69人.(3)结核病人发现数由13人增加到37人,其中涂阳病人由5人增加到12人.结论 在学校进行健康促进十预是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叶佳庆;何旺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