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肺间质病变137例临床分析

刘炬;李学勇;张细凤;江敏;张徐明;汤艳华

关键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肺间质病变
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肺间质病变的发病率.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7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肺间质病变发病率为16.3%.结论 早期确诊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注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死亡率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human recombinan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rEGF)对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诱导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硫代乙酰胺造成小鼠化学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保护作用.结果 小鼠腹腔注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明显降低硫代乙酰胺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死亡率,并可显著改善小鼠肝损伤病变程度.结论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硫代乙酰胺所致小鼠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汪倩;徐南平;邹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10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回顾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诊断及分类国际共识标准,回顾性调查近5年来湖口县人民医院10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中有46.3%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有肝细胞损害型76例(73.8%),胆汁淤积型12例(11.7%),混合型15例(14.7%),符合重症肝损伤者4例.结论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

    作者:周静;龚锦文;周桂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低场MRI对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5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其中,无明显外伤史29例,有外伤史21例.采用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FET)和反转恢复(STIR)序列成像,常规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结果 5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在MRI影像上均有异常表现,其中软骨信号异常改变8例,软骨局限性变薄或碎裂7例,骨软骨压迹3例,软骨凹凸不平(皱褶)7例,软骨连续性中断16例,软骨缺损6例,软骨缺损伴关节内游离软骨体3例;还发现关节镜无法观察到的骨挫伤、隐匿性骨折等改变.结论 低场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检查诊断中具有价廉、无创、显现率及诊断率高等优势,可较好地评价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范围及程度,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郑驰;高朝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第八讲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根据卫生部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显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所有传染病之首,而丙肝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又有明显的上升之势.依据1992年至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丙肝感染者约3800多万人.

    作者:张一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的临床应用(附36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优点、方法、适应证.方法 分析3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术式及临床效果和适应症.结果 3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例因结石嵌于胆总管下端取石网蓝难以通过而改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5min,平均出血65ml,平均住院6.8d.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胆漏,保守治疗4~5d后痊愈;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残石行胆道镜取石.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又缩短了住院时间,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是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式.

    作者:谭洪育;吴红;薛峰;范新萍;黄章宇;李涛;罗满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不缝合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106例报告

    目的 探讨不缝合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06例青光眼患者行不缝合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 本组123眼中,69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47眼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保持不变,7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所下降.结论 该术与传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相比,不需缝合结膜瓣伤口,缩短了患者手术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能明;王军;戴汉生;黄南翔;谢程阳;周胜;李定章;吴红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寰枢椎不稳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寰枢椎脱位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17例)施行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经7~32个月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李浩;邹鸿星;杨淮河;杨保良;邵银初;胡玮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原位巨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原位巨脾切除术的应用体会.方法 对2005年7月~2009年12月间实施的68例原位巨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原位巨脾切除术采用保持脾脏原位状态,在直视下进行胃短血管离断和二级脾蒂离断.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顺利完成,无术中及术后死亡,仅2例发生脾窝感染,3例发生门静脉主干血栓,未发生术中大出血、副损伤等,无术后大出血、消化道漏、胰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原位巨脾切除术是可行和安全的,与传统的脾切除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减少术中出血、副损伤以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曾广源;丁金火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吉安市1642名中小学教师嗓音疾病现状调查

    目的 调查吉安市中小学教师嗓音疾病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间接喉镜观察法.结果 教师嗓音疾病患病率为48.96%,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班主任发病率高于普通任教教师,小学教师发病率高于中学教师,教龄愈长发病率愈高.结论 教师的嗓音保健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全社会的关注.

    作者:郭平;刘厥军;彭材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临床观察

    目的 总结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 37例白癜风患者靶皮损部位每日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 2 次,疗程4个月.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观察者在治疗后1、2、3、4个月分别对患者靶皮损摄像,进行疗效判断不良反应记录.结果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有效率57.65%,白斑复色以均匀片状复色为主.面部的皮损对他克莫司的反应要明显好于其他部位,有效率72.50%.结论 他克莫司治疗白癜风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面部皮损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颖鹏;任诗峰;梁斌慧;刘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双髋部骨密度值对比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 比较分析双髋部骨密度差异,以供临床医生选择出正确的检测部位.方法 对73例曾在我院行双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的患者(排外髋部、腿部疾患及明显疼痛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左髋部骨密度值低于右髋部.结论 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可选择左髋部进行骨密度测量,而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就症状明显的部位进行检查.

    作者:王晓梅;饶冬霞;殷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 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5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67例及采取单纯随机选取同期未并发早期肾损伤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对其检测的D-Dimer、FIB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的D-Dimer、FIB的含量明显高于同期2型糖尿病未并发早期肾损伤的患者,其差异具有显著性,且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结论 D-Dimer、FIB联合检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爽;张弘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US的诊断价值及EMR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ndo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经常规胃镜检查明确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EUS检查,观察病灶浸润深度,对符合行EMR治疗指征的患者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及EMR治疗组,术后病理病灶浸润深度与EUS检查比较;对外科治疗组与EMR治疗组两组之间病人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EUS对食管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85.7%,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MR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相比,术后并发症、病灶完全切除率、术后生存率、术后病灶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EMR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 EUS在判断食管癌浸润深度中准确率高,EMR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治疗价值优于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朱萱;李弼民;刘志坚;李国华;张小茜;王剑;何怀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免气腹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免气腹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9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21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行免气腹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18例患者顺利完成阑尾切除,获得成功;3例延长切口.术后均恢复好,住院3~4d.结论 本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简易、创伤小、手术技术相对要求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行性强.

    作者:魏鉴冰;成时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全麻下使用电刀行会厌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总结电刀行会厌囊肿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4例经临床确诊为会厌囊肿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均在全麻下进行.实验组使用电刀行会厌囊肿切除术,对照组按常规手术切除会厌囊肿,对术中出血量、术后组织水肿,会厌囊肿切口处白膜生长情况,吞咽、讲话与疼痛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电刀在全麻下行会厌囊肿切除术比常规全麻下行会厌囊肿切除术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黏膜无明显水肿,且白膜生长良好,吞咽、讲话与疼痛术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使用电刀在全麻下行会厌囊肿切除术,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和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金兰;游鸿;王细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敏感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205例颈动脉检查的超声检查资料.结果 205例中颈动脉毛糙187例,阳性率91 %,颈动脉斑块178例,阳性率87%,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127例,阳性率62%.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操作简易,图像显示清晰,敏感度高,能够很好地检出颈动脉的病变.

    作者:胡云怀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门诊对肿瘤患者开展药学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探讨门诊开展针对肿瘤患者药学服务的必要性及措施.方法 对我院门诊645例患者进行药学服务必要性调查,对药物咨询人群及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71.40%患者希望知道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及适用症,45.73%患者想知道药物贮存方法,53.95%患者想知道药物的价格以及38.29%患者想知道是否在报销范围之内的有关信息.结论 药师在门诊患者中提供药学服务可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及提供性价比较高的经济用药,保障病人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门诊肿瘤患者迫切需要专业的现代药学服务.

    作者:胡莉荣;王文红;沙才全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血液储存前白细胞去除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血液储存前去白细胞血液(或成分)质量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来自南昌地区5家综合医院2009年期间输血病例共计17090例,其中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或成分)6833例、血液储存前去白细胞的血液(或成分)7489例及医院床前去白细胞血液(或成分)输血病例2768例,对3组临床应用效果做对比分析.对随机抽样血袋取过滤前后的血袋内的血样各3ml比较去除白细胞前、后各种血细胞计数均值,评估不同血细胞去除率.结果 输注未去白细胞、医院床前去白和血液储存前去白细胞的血液的输血反应率分别为5.81%、0.69%和0.28%,经统计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84.85,P<0.05).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或成分)红细胞回收率平均为96.09%,白细胞和血小板平均清除率为99.79%和85.4%;保存期末无菌培养结果均为无菌生长.结论 滤除白细胞输血可明显降低输血反应,且输注血液储存前去白血液(或成分)效果好于医院床前去白血液(或成分).

    作者:彭继红;付慧敏;何华庆;左锋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在左半结肠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扩大右半结肠切除在左半结肠梗阻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两年来施行了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8例左半结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人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均痊愈出院.4例病人术后大便次数增多,经饮食调整后,逐步得以缓解.结论 扩大的右半结肠切除术对于结肠癌造成的左半结肠梗阻是一种既达到了一期切除病灶,一期肠吻合,又不会对病人术后生存质量造成很大影响的手术方式.

    作者:虞黎明;王梦龙;沈威;毛盛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外伤性小肠破裂68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外伤性小肠破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68例小肠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教训.结果 本组68例,58例术前明确诊断,5例术中确诊.68例全部予手术治疗.治愈65例,死亡3例.结论 重视小肠破裂的症状体征,应用腹腔穿刺术及各项辅助检查,早期诊断,避免误诊、漏诊,尽早手术治疗,是成功治疗小肠破裂的关键.

    作者:郭章勇;刘雅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