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固定支架超踝关节固定治疗pilon骨折32例报告

缪秀良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技术, Pilon骨折, 早期锻炼
摘要:目的 总结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外固定支架超踝关节固定治疗、早期行功能锻炼,观察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疗效评价采用Mazur评分标准[2],优23例,良5例,中3例,差1例.结论 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Pilon骨折早期固定确切牢固,能较好避免钢板内固定的并发症.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围产期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围产期颅内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产科2005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6例妊娠晚期及产褥期并发颅内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围产期并发颅内出血在多产、高龄的子痫前期重度孕妇易发生;6例病人中5例临床治愈,1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母婴预后较好.结论 并发颅内出血的主要病因为子痫前期及子痫,应争取多学科联合诊治早期诊治,加强产前监护与指导,改善预后.

    作者:李敏;滕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伊可尔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伊可尔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对80例传染性软疣患儿外用伊可尔,每日2次,连用1周为1疗程,每周随访1次,加上清洗防复发共4周.结果 痊愈率为91.25%,有效率100%,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伊可尔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可作为首选的外用治疗药物之一.

    作者:钟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球囊辅助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

    目的 评价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1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瘤颈与瘤体比≤1/0.75)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半年~1年.结果 10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或球囊保护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无死亡病例.8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MRA或CT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球囊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少春;王柏群;邹连生;罗穆云;娄建云;刘鹏;张宏;罗军;刘德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5种抗生素对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影响

    目的 研究5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对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影响,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5种抗生素以1倍、10倍及100倍MIC浓度作用于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测定作用5h之后释放内毒素的量,并做阴性对照.结果 5种抗生素中,头孢曲松和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量大,洛美沙星和头孢呋辛次之,依替米星较低;细菌释放内毒素量1倍MIC>10倍MIC>100倍MIC.结论 不同的抗生素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索的量不同,临床选用抗生素时应参考细菌释放内毒素的特性,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陈红红;习丹;赵宝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重组结核杆菌11kDa变态反应原安全性和剂量标化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人体应用重组结核杆菌11kDa变态反应原(简称11kDa)的安全性和适剂量.方法 将健康志愿者和结核病志愿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11kDa低、中、高3个剂量组,在一侧手前臂掌侧前1/3处皮内分别注射浓度为2μg/ml、5μg/ml和10μg/ml 11kDa 1ml,在对侧手前臂前1/3处皮内注射0.1mlTB-PPD.进行同体双臂对照皮肤试验,观察并记录72h内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情况和皮试局部反应.结果 11kDa低、中、高剂量组和TB-PPD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1.2%、5.5%和5.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志愿者皮试阴性率分别为86.0%、68.1%、62.8%和54.1%,11kDa低剂量组阴性率高于中、高剂量组和TB-P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中、高剂量组和TB-PP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病患者皮试阳性率分别为56.7%、66.7%、83.3%和81.7%,11kDa低、中剂量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kDa高剂量组和TB-PPD组阳性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两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11kDa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11kDa在结核病诊断上优于PPD,11kDa 3个剂量和TB-PPD均有很好的安全性,其中高剂量组(10.0μg/ml)TB-PPD阳性检出率相近.

    作者:闻金生;都伟欣;赵卫东;何伟生;谢四化;杨晓敏;邬婧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顺行肠道灌洗在左半结肠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等渗冲洗顺行灌洗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切除Ⅰ期吻合的疗效.方法 先在回肠作一荷包切口将小肠内积聚的肠液尽量吸净,按根治方法将左半结肠癌肿瘤远段离断,再通过阑尾侧壁切口插入foley导尿管,接上等渗冲洗液顺行冲洗结肠后,将左半结肠癌切除,再将远近端行端侧吻合.结果 27例Ⅰ期吻合中,1例出现吻合口漏,2例出现伤口感染.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实用:但是否行Ⅰ期吻合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

    作者:黄唐剑;郭会文;宁国强;李铂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羊膜腔内灌注在产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孕中、晚期胎儿未成熟,羊水过少及合并胎儿发育迟缓B超介入下的羊膜腔内灌注治疗.方法 我们应用介入性超声技术,设计了经腹壁穿刺的羊膜腔内压力监测和治疗的三通管装置,治疗孕26~34周50例羊水过少,其中30例合并胎儿发育迟缓,经羊膜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小儿氨基酸.结果 介入治疗后的羊水指数显著增加,胎监变异减速消失.胎儿发育迟缓治疗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妊娠无差异.结论 B超介入下羊膜腔内灌注治疗羊水过少及合并胎儿发育迟缓,对改善围产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小萌;商建立;邱顺平;孙海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微创法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体会

    目的 探讨微创法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用静力性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18例,术后随访,观察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2~18个月随访,经X线检查,18例全部一期愈合,功能良好.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微创,失血少,固定稳定,应力遮挡程度轻,骨折愈合率高,感染和骨折再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端午;刘剑锋;杨武;刘帆;许永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术后饮食护理

    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导致患者体内营养不足,直接影响术后患者康复.笔者将饮食计划应用到该病手术后护理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叶琴;刘宗帼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MSCT和上消化道钡餐(GI)检查确诊的23例(25个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个十二指肠憩室经多层螺旋CT检查,均为大于1.0cm,憩室表现为胰头后方半圆形含气体腔影、可有液平,显示为气-碘囊袋影,与胰头交界区边缘锐利,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炎时,平扫边缘模糊.结论 MSCT能及时发现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发的胆胰疾病,对判断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影像科医师应重视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

    作者:周继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炎琥宁治疗小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68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炎琥宁与头孢哌酮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136例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炎琥宁与头孢哌酮联合治疗,对照组单以头孢哌酮治疗.疗程均为1周.两组均以临床症状的缓解及单位时间病情的缓解率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照组(P<0.01)治疗组热退时间、咳嗽停止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炎琥宁与头孢哌酮联合使用治疗小儿气管-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脑干肿瘤显微外科治疗13例分析

    目的 探讨脑干肿瘤的手术适应征、手术人路选择及显微操作技巧,总结初步经验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自2001年至今显微手术13例脑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手术方式、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显微镜下全切除4例,中脑腹外侧、局限性星形细胞瘤2例,延髓背侧血管母细胞瘤2例.次全切除5例,均为星形胶质细胞瘤Ⅰ~Ⅱ级.部分切除4例,为胶质瘤Ⅱ~Ⅲ级.术后症状明显改善9例,好转2例,加重1例,死亡1例.结论 脑干肿瘤位置、性质、生长方式决定手术能否全切,并影响疗效.对外生性的肿瘤,或脑干血管母细胞瘤、局限性呈囊变的低恶性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邹连生;王柏群;刘德华;杨少春;娄建云;刘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7年1~2008年12月收治的3634例无菌手术患者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07年~2008年共发生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20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55%.2007、2008年切口感染发生率依次为0.61%、0.50%;在20例切口感染中手术时间>2h的为13例,1~2h的为5例,<1h的2例,其构成比依次为65.0%、25.0%、20.0%.结论 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月份、围手术期用药、基础疾病、术前皮肤准备、受伤程度有关,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错施,控制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应成为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作者:饶友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侧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侧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45例侧脑室肿瘤的生长部位、诊断、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入路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35例,大部分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1例神经上皮性囊肿行脑室内窥镜部分切除+囊肿侧脑室内引流术.结论 直接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侧脑室肿瘤的有效方法,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可以采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有效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防治术中术后颅内出血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作者:杨瑞金;蒋秋华;何春明;汤涛;黄锦庆;刘祥璐;鲁友明;李卫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肺鳞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肺鳞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与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 nTM法检测60例肺鳞癌及癌旁组织存档蜡块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60例肺鳞癌患者中,TGF-β1阳性20例(33.3%),60例癌旁正常组织阳性10例(16.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在TNM分期Ⅲ~Ⅳ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NM分期Ⅰ~Ⅱ期组,有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低分化组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与性别,年龄,肿块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 TGF-β1在肺鳞癌组织高表达,且可作为评价肺鳞癌的侵袭和转移有效指标.

    作者:万安云;熊小亮;刘艳华;刘繁荣;肖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前牙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体会

    目的 探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在前牙患根尖周炎、牙髓炎和外伤冠折的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110颗前牙患根尖周炎、牙髓炎和外伤冠折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随访1年.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其疗效.结果 110例(110颗牙)经一次性根管治疗,成功率为87%.结论 适应证选择正确,遵守无菌操作,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前牙患根尖周炎、牙髓炎和外伤冠折是可行的.

    作者:陆川;孔凡玲;赵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外侧小切口加内侧经皮克氏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外侧小切口加内侧经皮克氏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小儿闭合性完全移位无血管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在臂丛阻滞或全麻下,运用外侧小切口加内侧经皮克氏针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经随访8~14个月(平均10个月),2例肘内翻,内翻角<10°,无肘外翻病例.按Flynn标准判定,即肘关节活动受限<5°,携带角<5°,优32例,良22例,差2例.结论 运用外侧小切口加内侧经皮克氏针治疗闭合性完全移位无血管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较好.

    作者:黄益君;万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乳腺癌GYP1B1基因与ER、PR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YP1B1基因与ER、PR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乳腺癌组织的CYP1B1基因与ER、P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问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 CYP1B1阳性表达占78%(32/41).CYP1B1阳性表达率在ER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73.7%VS81.8%;P>0.05),但在PR阴性组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PR阳性组(91.3%VS6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CYP1B1还与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 CYP1B1基因可能作为一个乳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陈悦;邓觐云;李张云;黄传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腰麻在小儿腹股沟下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下肢手术应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0.5%布比卡因腰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施腹股沟、下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腰麻.观察氯胺酮基础麻醉后,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患儿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手术期间的肢动挣扎、恶心呕吐发生率,氯胺酮总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结果 A组HR、BP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与基础麻醉后相比均显著升高.B组BP之时间点无明显改变,但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时均较A组为低,B组HR在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较基础麻醉后以及A组相应时间点减慢.两组SPO2无明显变化.B组氯胺酮总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均较A组明显减少.B组肢动挣扎例数显著少于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腰麻对于患儿腹股沟,下肢手术无明显血液动力学和SPO2方面的改变,可稳定HR、减少氯胺酮用量,其麻醉效果安全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毛金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小儿头皮静脉采血分析

    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小儿静脉采血是一项日常的护理操作,而且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的操作.小儿静脉采用颈外静脉、股静脉、四肢静脉,如遇到肥胖的小儿及新生儿,以上部位采血不易采到.

    作者:刘桂香;贺程琳子;潘小梅;华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