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陈宗和;喻惜华;李建飞;龚飞鹏;李宇旭
目的 探讨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 从2006年11月至2009年1月对3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行矫形手术,术前均对畸形脊柱进行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针角度、椎弓根直径和椎体的旋转角度,根据测得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深度和方向,徒手应用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所有患者术后进行X线成像、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并对其进行随访,从而评价本技术的准确性安全性.结果 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149个,通过胸椎CT扫描评价149枚置入畸形胸椎的螺钉位置.共有8枚螺钉(5%)有中等程度皮质穿破,即螺钉部分在椎弓根壁皮质之外,没有相应神经症状.术后跟踪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未发现任何与置入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或内脏并发症.结论 严格遵循步骤,逐步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徒手技术在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中具有可靠的安全性.熟悉解剖并结合CT扫描,术前准确测量对手术成功非常重要.
作者:陈钢;陈宗和;喻惜华;李建飞;龚飞鹏;李宇旭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与血脂和血尿酸的变化是否相关,为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6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测定血清尿酸和血脂,比较两组间的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TC、TG、LDL-C及血尿酸(UA)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HDL-C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尿酸和血脂水平明显增高.
作者:李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小儿静脉采血是一项日常的护理操作,而且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的操作.小儿静脉采用颈外静脉、股静脉、四肢静脉,如遇到肥胖的小儿及新生儿,以上部位采血不易采到.
作者:刘桂香;贺程琳子;潘小梅;华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7年1~2008年12月收治的3634例无菌手术患者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07年~2008年共发生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20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55%.2007、2008年切口感染发生率依次为0.61%、0.50%;在20例切口感染中手术时间>2h的为13例,1~2h的为5例,<1h的2例,其构成比依次为65.0%、25.0%、20.0%.结论 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月份、围手术期用药、基础疾病、术前皮肤准备、受伤程度有关,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错施,控制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应成为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作者:饶友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无创、简便的64排冠状动脉CTS在大范围筛查、诊断,冠脉介入术后、搭桥术后复查中的价值.方法 严格调控受检者的心率.依照不同受检者拟定检查程序,按图像质量四等法评判每一例检查结果.结果 516例均获成功,无明显对比剂毒副反应.516例图像质量,优等367例,占71.1%,良102例,占19.7%,中等43例,占8.3%,差4例,占0.77%.结论 64排冠脉CTA是冠心病大范围筛查、诊断和治疗后复查的有效方法.
作者:贺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oparhy,HIE)CT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特点.结果 64例HIE CT检出轻度42例,中度18例,重度2例,2例CT表现正常.25例追踪复查,20例病灶吸收消失,5例出现不同程度脑积水、脑软化、脑萎缩等后遗表现.结论 CT检查方便快捷,是HIE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HIE的诊断,CT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诊断证据,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对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钱雁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下肢手术应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0.5%布比卡因腰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施腹股沟、下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腰麻.观察氯胺酮基础麻醉后,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患儿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手术期间的肢动挣扎、恶心呕吐发生率,氯胺酮总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结果 A组HR、BP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与基础麻醉后相比均显著升高.B组BP之时间点无明显改变,但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时均较A组为低,B组HR在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较基础麻醉后以及A组相应时间点减慢.两组SPO2无明显变化.B组氯胺酮总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均较A组明显减少.B组肢动挣扎例数显著少于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腰麻对于患儿腹股沟,下肢手术无明显血液动力学和SPO2方面的改变,可稳定HR、减少氯胺酮用量,其麻醉效果安全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毛金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PTEN与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60例胃癌组织、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TEN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6.7%,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P<0.05),并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的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1.7%,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P<0.05),并与组织分化程度、胃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PTEN和Surviv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在胃癌组织中PTEN表达下调而Survivin表达上调,与胃癌的发生和临床进展关系密切,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郑杨;陈娜;黄唐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切开输尿管口膨出的疗效.方法 经尿道先电切除输尿管口膨出的两侧壁,及再切除后壁,保留输尿管膨出的前壁,形成活瓣.若输尿管膨出伴有结石,在切开输尿管口膨出后将结石击碎.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本组17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年,患侧上尿路梗阻均解除,无1例上尿路积水加剧.结论 经尿道切开输尿管口膨出具有创伤小、安全、操作简单、易掌握等优点,是一种疗效可靠的微创手术.
作者:郑增斌;钟德平;梅烁;马欢;朱晓东;徐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孕中、晚期胎儿未成熟,羊水过少及合并胎儿发育迟缓B超介入下的羊膜腔内灌注治疗.方法 我们应用介入性超声技术,设计了经腹壁穿刺的羊膜腔内压力监测和治疗的三通管装置,治疗孕26~34周50例羊水过少,其中30例合并胎儿发育迟缓,经羊膜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小儿氨基酸.结果 介入治疗后的羊水指数显著增加,胎监变异减速消失.胎儿发育迟缓治疗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妊娠无差异.结论 B超介入下羊膜腔内灌注治疗羊水过少及合并胎儿发育迟缓,对改善围产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小萌;商建立;邱顺平;孙海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奥沙利铂(L-OHP)是第3代广普铂类抗肿瘤药,其不良反应主要为神经系统毒性、消化道反应及轻度骨髓抑制.与亚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疗效较传统用药显著,是临床较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目前已广泛用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奥沙利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畏寒、发热、胸闷、气急等症状少见,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作者:夏勇;王红;曾志文;熊戴群;叶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干肿瘤的手术适应征、手术人路选择及显微操作技巧,总结初步经验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自2001年至今显微手术13例脑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手术方式、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显微镜下全切除4例,中脑腹外侧、局限性星形细胞瘤2例,延髓背侧血管母细胞瘤2例.次全切除5例,均为星形胶质细胞瘤Ⅰ~Ⅱ级.部分切除4例,为胶质瘤Ⅱ~Ⅲ级.术后症状明显改善9例,好转2例,加重1例,死亡1例.结论 脑干肿瘤位置、性质、生长方式决定手术能否全切,并影响疗效.对外生性的肿瘤,或脑干血管母细胞瘤、局限性呈囊变的低恶性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邹连生;王柏群;刘德华;杨少春;娄建云;刘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炎琥宁与头孢哌酮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136例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炎琥宁与头孢哌酮联合治疗,对照组单以头孢哌酮治疗.疗程均为1周.两组均以临床症状的缓解及单位时间病情的缓解率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照组(P<0.01)治疗组热退时间、咳嗽停止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炎琥宁与头孢哌酮联合使用治疗小儿气管-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江西2007年监测点众民伤害的发生、分布特征及原因,为预防策略和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对伤害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年共计报告伤害病例1412例,其中15~44岁年龄组居首位(43.06%);1d中报告伤害发生例数较高的时点为10:00~11:00和15:00~16:00;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占35.84%)和家中(23.80%);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为跌落/坠落(32.58%)、机动车车祸(31.87%)和钝器伤(15.01%).结论 伤害以跌落/坠落、机动车车祸和钝器伤为主,青壮年是高发人群,应加强监测力度,针对性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以减少伤害的发生.
作者:吉路;颜玮;刘杰;陈轶英;赵军;罗物强;朱丽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多数患者首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故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因胃癌耐药,特别是MDR(multidmg resistance,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关键因素.
作者:孙亭立;廖传文;曹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型.方法 将120例ASA Ⅰ~Ⅱ级人工流产者分为3组.A组:单独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B组:先静脉注射芬太尼0.1μg/kg,10min后再注射丙泊酚2.5mg/kg;C组: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10min后再注射丙泊酚2.5mg/kg.3组术中若出现体动追加丙泊酚0.5mg/kg,直至体动消失.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起效时(T1)、手术中(T2)、手术结束时(T3)、唤醒时(T4)的收缩压(S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麻醉起效时间、唤醒时间、丙泊酚用药量、麻醉效果及唤醒后1、5、15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麻醉起效时各组SBP、HR、RR、SPO2均较诱导前降低(P<0.05).SPO2方面:与术前相比,麻醉起效时以及手术中3组SPO2均降低,同期组间比较A、B组比C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唤醒时间及丙泊酚用药量少于A组(P<0.05),术中麻醉效果评定B、C组均高于A组(P<0.05).B、C两组唤醒后1、5、15min时下腹部疼痛的VAS值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良好的术中麻醉及镇痛效果,能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对呼吸抑制较轻,而且唤醒迅速,安全,有效.
作者:陈宝林;程浩;朱中良;鲍红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庆大霉素、维生素B12、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宫颈癌放疗并发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 30例宫颈癌出现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采用庆大霉素、维生素B12、地塞米松混合液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每周5次.结果 30例患者总有效率100%.结论 庆大霉素、维生素B12、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是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许明君;王钇力;夏晓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血管损伤治疗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分析54例血管损伤术前诊断,术中修复,术后治疗、观察,并予随访.结果 51例术后血运良好,1例血运稍差,2例截肢;1例虽近期血运良好,但远期出现缺血性肌挛缩.结论 早期诊断,彻底清创,无创性血管吻合,肢体减张,术后密切观察是治疗血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秦育宏;曹盛生;傅云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肺鳞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与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 nTM法检测60例肺鳞癌及癌旁组织存档蜡块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60例肺鳞癌患者中,TGF-β1阳性20例(33.3%),60例癌旁正常组织阳性10例(16.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在TNM分期Ⅲ~Ⅳ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NM分期Ⅰ~Ⅱ期组,有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低分化组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与性别,年龄,肿块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 TGF-β1在肺鳞癌组织高表达,且可作为评价肺鳞癌的侵袭和转移有效指标.
作者:万安云;熊小亮;刘艳华;刘繁荣;肖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阿司匹林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观察58例阿司匹林哮喘患者用药前、后哮喘自觉症状、肺功能指标、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治疗第2、4周的平均PEF值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治疗2、4周后,全天未使用喘康速气雾剂天数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为5.1%.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均较轻,不影响研究用药的天数.结论 孟鲁司特能改善阿司匹林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减轻哮喘症状,预防发作,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胡小平;吴晓昇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