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

周群;程良道;张惠

关键词:甲磺酸罗哌卡因, 分娩镇痛, 新生儿, 神经行为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自控分娩镇痛(PCEA)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并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60例,采用2.384mg/ml甲磺酸罗哌卡因加2μg/ml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作为观察组,与同期未使用分娩镇痛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出生15min、2h、24h后的神经行为评分.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出生15min、2h、24h后的神经行为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384mg/ml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自控分娩镇痛安全可靠,对新生儿神经行为无不良影响.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局麻下手法整复中绷带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目的 观察局麻下手法整复中绷带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3~2005年对36例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在局麻下进行手法整复、中绷带外固定治疗,对其临床效果、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随访3个月至2年,骨折全部骨性愈合,肘关节活动好,合并3例肘内翻.结论 局麻下手法整复中绷带外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丁积勇;胡关彪;李雪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大鼠神经组织氧化损害保护作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大鼠神经组织保护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ASCI对照组(n=30)和依达拉奉干预组(n=30),采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中度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每组分别于6h、12h、24h、48h、72h5个时点,每个时点6只大鼠,检测各组各时点血清及脊髓中的NO、SOD、MDA的含量及脊髓组织含水量变化;TUNEL法检测72h后各组脊髓中的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mRNA阳性细胞.结果 对照组各时点SOD活性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而NO、MDA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对照组各时点含水量与SOD活性呈明显负相关,与MDA含量呈明显正相关,依达拉奉干预组各时点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O、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依达拉奉干预组各时点含水量与SOD活性呈明显负相关,与MDA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假手术组脊髓中无或偶见凋亡细胞及阳性染色细胞,对照组可见大量凋亡细胞及阳性染色细胞,依达拉奉干预组凋亡细胞及阳性染色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依达拉奉通过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可明显抑制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及降低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保护其神经组织的作用.

    作者:Li Mingjun;李明军;戴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在急诊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比较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急诊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急诊剖宫术60例分为2组,分别应用连续硬膜外阻滞(Ⅰ组),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Ⅱ组).结果 Ⅱ组起效迅速,效果确切,麻醉时间不受限制,局麻药用量小,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率低.结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胡凯;陈明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0.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用于经皮肾镜肾脏钬激光碎石的临床比较

    目的 观察0.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用于经皮肾镜肾脏钬激光碎石连续硬膜外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3月~2007年6月之间选择40例患者行单纯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别使用0.5%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比较.结果 从两组病人的胸椎阻滞平面观察发现5,10,15 min之前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别,至25min时B组与R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运动阻滞时间观察至BromageⅡ时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两者的麻醉效果分级均为Ⅱ级,SPO2没有明显的改变,术毕观察两组均无运动完全阻滞患者.结论 罗哌卡因对循环与呼吸的稳定性较好,而布比卡因的局麻药毒性反应相对较大,所以我们认为选择0.5%罗哌卡因麻醉安全性更高,效果更确切.

    作者:万先文;高素清;尹世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多枚骨圆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42例

    目的 总结多枚骨圆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我院于2005年9月~2007年3月用多枚骨圆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4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结果 本组42例随访半年至1年,优良率88.1%.结论 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手术损伤小,时间短,术后无需长期外固定,且取针简单方便,对老年患者应成为首选.

    作者:李俊宁;徐文华;曹盛生;李刚;傅云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心率变异性初步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率衰竭患者(CHF)的心率变异性(HRF).方法 对46例CHF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CHF患者24h SDANN、rMSSD及PNN50等时域指标明显低于正常.结论 CHF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其交感神经相对占优势.

    作者:徐永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不典型肾结核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肾结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不典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手术治疗5例,经抗结核治疗后,症状消失.手术治疗27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结核,术后症状均好转.结论 对不典型肾结核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等,综合分析,明确诊断.

    作者:陈建丰;韩子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66例的体会

    目的 评价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急性胆囊炎的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64例(96.15%)无明显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4~6 d.结论 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术中由有一定经验的腔镜医师操作,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尚满意.

    作者:李河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重度骨盆损伤的早期救治

    目的 总结重度骨盆损伤早期救治的经验.方法 采用快速综合性抗休克措施挽救伤员生命,急诊及早期手术治疗重度骨盆损伤及各种合并伤共计19例.结果 19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19例骨盆骨折愈合满意;2例因尿道狭窄需定期扩张;1例骶丛、股神经损伤遗留轻度跛行,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快速有效抗休克,尽早施行骨盆内外固定;妥善处理各种合并伤是提高重度骨盆损伤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斌;陈华龙;邓捷;过慧敏;吴庆;冯琼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聚焦超声和CO2激光治疗宫颈肥大的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聚焦超声治疗宫颈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07年5月收治宫颈显著肥大患者74例(宫颈直径大于等于4cm).患者年龄小者为16岁,大58岁,平均31.2岁.50例采用聚焦超声治疗,24例自愿接受CO2激光治疗.结果 3个月后复查,聚焦超声的治疗有效率为100%,CO2激光治疗有效率为25%.结论 聚焦超声治疗宫颈肥大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付蓉花;向爱清;陶春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与CEA、CA15-3联合监测对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价值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与血清CEA、CA15-3联合检测对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动态观察5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2~4次骨显像及同期血清乳腺癌肿瘤标志物CEA、CA15-3检测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4例乳腺癌骨显像中,40例诊断骨转移(74.1%),病情进展19例(67.8%).血清CEA或CA15-3升高29例(53.7%).乳腺癌骨转移组血清CEA/CA15-3明显升高(P<0.005),骨转移病情进展组同期血清CEA/CA15-3亦明显升高(P<0.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尤其是骨转移可疑者)定期复查骨显像并作动态观察,同时行血清CEA、CA15-3联合检测,对骨转移的预测、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王雪芹;吴建国;陈志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胆总管十二指肠间舌样切除吻合术治疗胆总管下端梗阻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间舌样切除吻合术治疗胆总管下端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1999年7月~2006年12月应用胆总管十二指肠纵行切开、舌样切除吻合治疗的75例以胆管结石等引起的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8~27 d,有T管引流内容的增加,无出血及胆漏并发症出现,随访1~7年,2例胆管下端癌患者1年后死于癌症并发症,其余全部患者无胆总管结石复发及胆道吻合口狭窄发生,8例术后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其中1例发生反流性胆管炎,利胆排石后症状消失,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胆总管十二指肠间舌样切除吻合治疗胆总管下端梗阻保护了胆总管医学解剖和生理学状态,大限度地避免了胆肠吻合口狭窄、胆总管结石复发及反流性胆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魏锋;何勇;杨建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56例急诊气管插管体会

    目的 总结急诊气管插管的经验.方法 56例急诊病人采用麻醉喉镜经口明视下紧急插管.结果 56例病人插管时间30~300 s;插管时能暴露声门的42例,不能显露声门而盲插14例;一次插管成功45例,2次及2次以上插管成功11例;抢救成功47例,抢救成功率83.93%.结论 急诊气管插管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技术及插管困难的处理能提高插管成功率.

    作者:周小春;肖声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进展

    大量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有关,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过程.因而推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相关基因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要的候选基因.

    作者:江美琼;傅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在急性重症胆管炎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

    目的 探讨内镜下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在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治疗中的适应症,疗效及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5年1月~2007年6月12例ACST患者行ENBD胆道减压的临床资料,总结ACST行ENBD后的临床效果及经验.结果 12例患者顺利于内镜下放置鼻胆管,均引流出脓性胆汁,1例因导管插入困难而行PTCD.结论 ENBD在ACST的治疗中操作简单,损伤小,胆道减压引流效果好,能迅速降低胆道压力,纠正休克.

    作者:谭洪育;吴红;龙绍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自控分娩镇痛(PCEA)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并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60例,采用2.384mg/ml甲磺酸罗哌卡因加2μg/ml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作为观察组,与同期未使用分娩镇痛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出生15min、2h、24h后的神经行为评分.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出生15min、2h、24h后的神经行为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384mg/ml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自控分娩镇痛安全可靠,对新生儿神经行为无不良影响.

    作者:周群;程良道;张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江西省1995~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掌握我省1995-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我省的乙脑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江西省1995~200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乙脑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995~2006年江西省共报告乙脑病例3857例,死亡189例,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分别为0.86/10万和0.0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7~8个月,占全部报告病例的72.02%;赣州市和上饶市乙脑发病一直居全省前列;病例主要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0.67%.结论 加强乙脑疫情的监测,在薄弱地区努力提高乙脑疫苗的接种率,积极开展以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是今后我省控制乙脑流行的重点.

    作者:郭世成;万学渊;涂秋凤;王东海;谭楚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江西省1994~2003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我省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现状和死亡原因.方法 对我省1994~2003年1146例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资料按年龄、城乡、性别等分析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结果 我省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从1994年11.4‰下降至2003年的4.5‰;儿童意外死亡占1~4岁儿童死亡的构成比为54.1%;儿童意外死亡原因第一位为溺水,第二位为意外窒息;0岁组及冬春季意外死亡原因以意外窒息为主,1岁组~4岁组在夏秋季以溺水为主;农村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结论 我省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逐年下降;意外死亡仍是1~4岁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婴儿期及冬春季以预防意外窒息为主,1~4岁儿童及夏秋季以预防溺水为主.

    作者:任国庆;徐晓玲;李江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人工洗胃法的改良

    目的 探索一种既安全又有效且操作简单的人工洗胃方法.方法 选择17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5例,A组采用传统的注射器抽吸法行人工洗胃,B组采用经三通管结合静脉输液及中心负压吸引,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A组每例次操作使用时间为(50+10)min,B组每例次操作使用时间为(25±5)min(P<0.005);A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9.14%,B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18%(P<0.0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三通管结合静脉输液及中心负压吸引法缩短了每例次操作使用时间,减少了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文秀;张晓玲;宋备战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绞股蓝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绞股蓝对RCIA的影响.方法 采用红细胞C36受体试验,测定红细胞免疫吸附力(RCIA).结果 恶性肿瘤病人的RCI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不同(P<0.01),但是,经绞股蓝处理后,病人的RCIA显著升高(P<0.01).结论 绞股蓝具有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

    作者:杨斌;孙坚;王农荣;杨慧;何士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