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阻滞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梁皓;涂艳;孙午;金磊

关键词:神经阻滞, 微波,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维生素B12、维生素B1联合消炎痛治疗;B组采用神经阻滞联合微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d,3d,7d,14d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疼痛和睡眠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B组患者的止痛效果和睡眠质量明显优于A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而安全.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人群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检测和传播途径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不同人群TTV感染状况,探讨TTV传播途径.方法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临床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吸毒者、性病患者和献血者人群进行TTV DNA的PCR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株进行序列测定.结果非甲~戊型肝炎病人、血透患者和反复输血病人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41.7%、40.5%和35.7%,明显高于甲~丙型肝炎病人(17.7%,P<0.01);静脉吸毒者中TTV DNA阳性率高达39.3%,明显高于献血者人群(20.4%,P<0.05);ALT异常献血员中TTVDNA检出率为明显高于无偿献血员人群(P<0.05);性病患者生殖道分泌物中TTV DNA检测出率为15.8%.2株TTV分离株与TTV标准株(AB008394)同源性在92.5%以上.结论TTV感染与肝炎有关,可能是非甲~庚型肝炎的病原之一;TTV除了经血源途径传播外,性传播可能成为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作者:江鹏飞;黄呈辉;熊海燕;欧阳玲;张寿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的研究

    目的建立人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的技术方法.方法用DispaseⅡ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分离出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并以人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为基础制备表皮干细胞培养液,用以人表皮干细胞(Ⅳ型胶原快速粘附法富集分离)的体外培养,通过检测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的表达水平及其克隆形成率和克隆维持时间对其进行鉴定,角朊细胞作对照.结果表皮干细胞体外培养,可见细胞呈克隆样生长、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且其克隆形成率和克隆维持时间分别为(17.04±1.01%)和15~18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0.73%)和9~10d(P<0.01).结论应用Ⅳ型胶原快速粘附法及人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人表皮干细胞成功进行了体外分离和培养,为表皮干细胞体外的大量扩增奠定了基础.

    作者:邱泽亮;曾元临;辛国华;楼天正;罗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钩端螺旋体病肺大出血型的临床护理体会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点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不适、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黄疸等.我院自1989~2004年收治钩端螺旋体病患者260例,肺大出血型72例,死亡4例,均由肺大出血致死.显然,肺大出血型是钩端螺旋体病引起死亡的常见和主要原因,做好急救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叶小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异位妊娠多项指标联检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多项指标联检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异位妊娠患者和20例正常宫内妊娠妇女血清βhcg、E3、prog及CK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早孕妇女相比,异位妊娠患者血清βhcg、E3、prog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CK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K/prog比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βhcg、E3、prog、CK及CK/prog比值对EP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联合检测有利于诊断.

    作者:马礼明;王秋伟;虞斌;周红;谈佩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一次性真空采血器在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中的运用

    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采集血标本,以便诊断和治疗.新生儿和小婴儿血标本采集较困难,如采血量在1ml以上者,需股静脉穿刺采血.以往股静脉穿刺采血是用空针管或一次性空针管抽血,此方法不易固定针头,造成针头滑出血管,致穿刺失败;也容易引起标本在体外溶血.另一方面血液标本漏洒,也会造成血标本的污染和标本血量不准确,大大影响了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帅国花;曾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鼻插空肠营养管并带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吻合口瘘2例报告

    2004年,采用经鼻插空肠营养管鼻饲并带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吻合口瘘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例病人,男性,57、71岁.进行性下咽困难3、6个月.食管造影:食管中段5cm、6cm充盈缺损,粘膜破坏.纤维胃镜:距门齿32cm、35cm菜花样肿块,表面有溃烂.病理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手术日早晨插胃管、营养管.全麻,左后外侧切口,第7肋床进胸,游离食管,切开膈肌,游离胃网膜血管,贲门部离断胃、食管,切除大部分食管,主动脉弓上食管-胃机械吻合.采用24号国产一次性胃肠机械吻合器,检查切割完整.胃管置于幽门上方,营养管置入十二指肠内.贲门断端机械闭合.术后胃管持续负压吸引,第3d经营养管滴入营养液,第6d进食流质,第8d出现高热并白细胞升高.胸片显示胸腔积液,液平面宽大.口服泛影普胺证实吻合口瘘.在X线透视下将营养管放入空肠,胃管上提接近吻合口.

    作者:柳阳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吗啡不同给药途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吗啡不同给药途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吗啡肌注组(M)、硬膜外腔注射组(E)、关节内注射组(A)和对照组(C),术后按上述途径给予吗啡2mg,C组关节内注射生理盐水2ml.给药后8h和24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各组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吗啡硬膜外腔注射组和关节内注射组镇痛效果佳且持续时间长,但硬膜外腔注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关节内注射组高.结论吗啡硬膜外腔注射和关节内注射均可有效缓解膝关节镜手术后的疼痛,而关节内注射因副作用少效果更佳.

    作者:杜金满;郭建荣;刘正元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门诊发生输液差错的原因与对策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室差错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对门诊输液室发生23例差错的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差错的主要原因是查对不严和理论不扎实,护师和见习期护士为差错主体.结论防止差错发生的措施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加强工作责任心、加强科室管理及增强法律意识.

    作者:毛祝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痛定加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心痛定加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HSP)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痛定和西米替丁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且治疗组紫癜性肾炎(HSPN)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36.7%),P均<0.05.结论心痛定加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提高HSP患儿疗效,减少肾脏损害,促进患儿疾病康复.

    作者:王爱兰;杜巧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目的探讨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分离和培养条件.方法用DMEM培养液冲洗引产胎儿的骨髓腔,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后,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将细胞浓度调整到5×105个/ml,接种于12孔培养板中(1 ml/孔),放在37℃、含体积分数为5%的C02的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48h后更换新鲜培养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3d换液1次继续培养.当细胞铺满培养板底90%以上时,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胞传代培养.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接种后4h部分细胞开始贴壁,24h大量细胞贴壁并且胞浆伸出突起,变成梭形,培养10~14d后细胞融合成片铺满瓶底;传代培养的细胞1h即可贴壁,4h细胞开始伸展扩大,7~10 d即可铺满瓶底.结论用密度为1.077g/ml淋巴细胞分离液作为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的胎儿骨髓MSCs增殖力强,操作简单,是一种较好的分离和培养MSCs的方法.

    作者:杨海军;钟文贤;吴晓牧;何丹;陈旻;易敬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冠心病1例报告

    目的了解主动脉夹层(Aortie dissection,AD)误诊现状,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认识.方法采用个案报告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误诊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了复习.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症状多样,疼痛症状发生率高,以胸、背痛居首,腹痛其次,休克也是其另一重要表现,误诊疾病较多,但多为冠心病.结论主动脉夹层的误诊率高,误诊的疾病种类繁多,对胸痛,周围动脉阻塞征象,伴或不伴高血压的患者,应提防主动脉夹层的可能;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尧鸿辉;蒋小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龄患者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75~85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Ⅰ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Ⅱ组:全麻.两组全麻方法相同,诱导是咪唑安定0.05~0.07mg/kg,异丙酚1~1.5mg/kg,阿曲库铵0.6~1mg/kg,芬太尼2~4μg/kg,以吸入异氟醚、间断静推阿曲库铵、微泵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Ⅰ组硬膜外麻醉药液为: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维持麻醉平面在T4~T12之间.观察两组异丙酚、阿曲库铵用量,手术时间,监测血压、心率、ECG、血氧饱和度、呼末C02,并测定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变化;术毕苏醒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无差异,儿组在全麻插管时、切皮时、术中探查时及术毕拔管时MAP、HR、E、NE明显高于Ⅰ组,也高于术前(P<0.05);Ⅰ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Ⅱ组在术毕苏醒期有躁动和精神障碍方面发生,而Ⅰ组无.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全麻更适合高龄患者上腹部手术的麻醉.

    作者:陈顺富;祝贵州;陈忠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病种心脏手术时肝素、鱼精蛋白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各病种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肝素、鱼精蛋白的应用剂量和方法.方法将我院近三年119例左房粘液瘤、房室间隔缺损、法四和风心病分成A、B、C、D四组,观察比较各组术中肝素和鱼精蛋白的用量.结果A组肝素用药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而其鱼精蛋白中和剂量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左房粘液瘤病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存在肝素相对耐药现象;不同病种的心脏手术时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比例不能一概相同.

    作者:刘美春;曹建萍;余桂媛;王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彭泽县1992~2004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彭泽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点,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对1992~2004年彭泽县各医疗机构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992~2004年全县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53例,平均年发病率3.81/10万,以1992年发病率高.2000~2004年年平均发病率(0.93/10万)明显低于1992~1999年年平均发病率(5.97/10万);12月至翌年1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以20~50岁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男女之比为3.25:1,农民占发病总数的88.89%.结论彭泽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总体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但流行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加强环境卫生的治理,采取综合方法进行科学灭鼠,仍是今后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重点;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接种和加强个人防护也是减少发病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峰;姚直垠;高彭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冠修复保存隐裂牙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临床各期牙隐裂的表现,探讨隐裂牙的治疗方法和全冠修复效果.方法对68颗隐裂牙在治疗后均即时予以全冠修复,并随访1年,观察患牙保存率.结果隐裂牙治疗后常规全冠修复者比未经冠修复者发生牙折的机会少,其患牙保存率达94%.结论早期全冠修复、合理治疗是保存隐裂牙,提高使用寿命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辰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56例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不同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收集我院2000~2002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56例,分析归纳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经过.各例患儿均进行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心肌酶谱、柯萨奇B病毒抗体检测等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56例中有50例异常;X线胸片提示左室增大5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偏大10例,左室正常高限2例;心肌酶谱测定有不同比例增高;柯萨奇B病毒抗体检测阳性14例.结论目前临床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仍然依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

    作者:王丽娜;游振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腔镜应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术6例报告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脑积水及VPS术后腹腔并发症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例脑积水病人应用腹腔镜辅助的资料,其中采用腹腔镜下VPS 4例,常规开腹VPS术后腹腔并发症采用腹腔镜下治疗2例.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前的症状均有改善.结论腹腔镜辅助VPS具有创伤小,置管定位准确、导管固定可靠,尤其是处理VPS腹部并发症更具优势.

    作者:郭锋;刘瑞荣;杨明海;邓志锋;祝新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脑梗塞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1例青年脑梗塞患者及30例同龄健康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进行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青年脑梗塞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青年脑梗塞的独立致病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控制已成为预防脑卒中的一个新环节.

    作者:谢旭芳;熊英琼;张昆南;吴晓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脏肿瘤的外科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的特点和外科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3例心肿瘤中,粘液性肿瘤38例(71.69%),左房粘液性肿瘤35例,右房粘液性肿瘤3例;非粘液性良性肿瘤8例(15.09%),左房脂肪瘤1例,左室脂肪瘤1例,左房海绵状血管瘤2例,左房纤维瘤3例,右房横纹肌瘤1例;原发性恶性肿瘤5例(9.44%).均为肉瘤,包括左房、左室横纹肌肉瘤1例,左室血管肉瘤2例,右房粘液肉瘤1例,右房、右室间皮肉瘤1例.右心转移癌2例(3.77%),46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7例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4例,大部切除2例,因广泛侵润转移者只行活检1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2例,二尖瓣替换术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3例,三尖瓣生物瓣替换术1例.结果手术后死亡3例(5.66%),平均随访(33.43±12.38)个月,2例粘液瘤于3年内复发并再手术,恶性肿瘤3例术后3个月~2年复发或转移死亡(6%).结论心脏肿瘤的疗效与病理性质和肿瘤生长位置密切相关.

    作者:喻东亮;周琼;吴永兵;徐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神经阻滞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维生素B12、维生素B1联合消炎痛治疗;B组采用神经阻滞联合微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d,3d,7d,14d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疼痛和睡眠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B组患者的止痛效果和睡眠质量明显优于A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而安全.

    作者:梁皓;涂艳;孙午;金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