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利;黄亮;曹春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副肝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的7例副肝管临床资料.结果2例术前通过MRCP、ERCP检查发现副肝管,术中避免了副肝管损伤;5例发生副肝管损伤.术中发现3例(行副肝管及胆道造影,1例钛夹夹扎,2例中转开腹,结扎).术后发现2例(行ERCP,1例保持引流通畅,1例再次手术,结扎副肝管).全组术后恢复顺利.结论术前行MRCP检查,可以减少副肝管损伤的发生;认真注意胆囊三角区的解剖可避免副肝管的损伤;直径<3mm,引流范围小的副肝管,直接钛夹夹扎或结扎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杜学峰;方哲平;蔡柳新;陈斌;王爱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喉部切割伤急救及护理,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1997年1月~2004年4月收治的13例颈喉部切割伤,分别进行了抗休克、止血及伤口清创缝合治疗和护理,其中,10例作了气管切开术,1例因甲状软骨损伤术中未放置喉模,拔管困难,带管出院.结果13例颈割喉部切伤救治都成功.结论颈喉部切割伤病情危急,急救时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止血,及时纠正休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各管道和伤口的护理,可大限度减轻并发症,保证救治的成功率.
作者:陈彩娟;倪丽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外科治疗作为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在手术方式、范围及淋巴结清扫等问题上尚存在众多争议.本文就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吴永兵;徐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系统观察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特征和护理要点.方法收集1997年1月~2003年3月收住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70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疾病550例(81.12%),非感染性疾病107例(15.78%),并根据其临床特征提出针对性护理.结论通过对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临床特征的观察,同时予以正确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控制院内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旭阳;薛黎明;赵晓燕;黄晓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控静脉镇痛不全的原因,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对本院2004年6月~2005年6月使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28例镇痛不全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出现不同原因镇痛不全的患者,经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疼痛均得到缓解.结论加强术前宣教,掌握PCIA泵的使用方法,加强夜间巡视,提高护理质量是减少镇痛不全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周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粘膜中两种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54)与CD44s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25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轻度10例,中重度15例)、5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和10例正常对照组的结肠粘膜组织中ICAM-1及CD44s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组的CD44s表达高,轻度组、缓解期次之,正常对照组低,四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中重度组的ICAM-1阳性表达高于轻度组(P<0.05),两组均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缓解期ICAM-1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P<0.01).结论黏附分子ICAM-1、CD44s作为炎性反应中的重要环节,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两项指标的测定可间接反应结肠组织的炎症程度,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葛宇黎;李亮成;霍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口服白草枯中毒死亡原因.方法回顾分析7例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皆死亡.4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3例死于循环衰竭.结论急性口服白草枯中毒死亡率很高,死于ARDS和循环衰竭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此除草剂的认识不足,早期治疗不当,缺乏有效治疗与死亡有关.
作者:张慧利;黄亮;曹春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液生精细胞检查对无精子症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无精子症患者的精液生精细胞学检查结果,并和附睾或睾丸穿刺活检结果对照、分析.结果精液生精细胞学检查对梗阻性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分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2.86%、100%.28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中,生精阻滞在精子细胞水平、精母细胞水平、精原细胞水平或仅有支持细胞分别为11例、13例和4例,与附睾或睾丸穿刺活检结果比较,其符合率分别为90.91%、92.86%、100%.同一患者精液细胞学检查与附睾或睾丸穿刺活检所反映的生精细胞发育水平一致(P<0.01).结论精液生精细胞检查能对无精子症进行比较准确、可靠的分型鉴别诊断.
作者:檀大羡;张海英;吕福通;柳青;刘琼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甲状腺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病例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47个病例中CT扫描有42例可见甲状腺肿瘤,14例为实性肿瘤,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28例为囊性肿瘤,其中5例囊壁伴乳头状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及壁结节有明显强化.肿瘤合并钙化者有15例,气管受侵10例,颈鞘血管受侵6例,食管受侵4例.颈部转移淋巴结17例.结论螺旋CT是评价甲状腺癌的重要手段,能判断甲状腺癌有无侵犯颈鞘血管、食管和气管,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周红英;李海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生理盐水冲洗液的温度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冲洗液为37℃,对照组冲洗液为室温,比较两组患者生理指标和临床症状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寒颤发生率(15%)低于对照组(4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9%)低于对照组(3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7);心动过缓发生率(6%)低于对照组(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5);血压异常发生率(24%)低于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7℃冲洗液可减少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孙张萍;刘小丽;徐一引;夏静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技术在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急救应用中配合与护理.方法我院急诊科2003年6月~2005年9月间16例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急救中应用急诊床旁纤支镜技术在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纤支镜吸引排痰、引导放置胃管,总结出护士在操作中配合与护理经验.结果对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急诊床旁纤支镜技术,其中对16例进行经鼻插管术,均获成功,对12例次经纤支镜吸引排痰术,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肺均基本复张.对1例成功引导放置胃管.结论急诊床旁纤支镜技术在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急救中极为重要,是必备的急救技术,值得在急诊科急性中毒中推广应用.
作者:金小慧;邱俏檬;卢中秋;吴莉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急性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和统计住院的68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结果PLT、PDW、MPV、P-LCR在急性脑梗塞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病情越重、梗塞面积越大则差异越明显.结论PDW、MPV、P-LCR等,可作为临床上估计病情和梗塞面积的一项指标,对预防和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LT的变化则可提示急性脑梗塞的病程.
作者:钟福高;刘龙斌;江锦红;曲志刚;马光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3种配伍丙泊酚方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方法门诊人工流产者600例,随机平分为芬太尼组(F组)、咪唑安定组(M组)、氯胺酮组(K组).记录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恢复正常状态时间、不良反应及病人对手术的记忆与自身感受.结果丙泊酚用量:M组>F组>K组;苏醒时间:M组>K组>F组;恢复正常状态时间K组>M组>F组.结论3种药物和丙泊酚的配注应用都具有快速、无痛、苏醒早、无需住院等优点.
作者:毕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以等效价剂量芬太尼为对照,探讨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优越性.方法60例择期全麻下开腹手术患者,ASAI-Ⅱ,随机分为舒芬太尼(SF)组和芬太尼(F)组,每组30例.SF组术后镇痛以舒芬太尼3μg/kg,F组术后镇痛以芬太尼0.024mg/kg,均稀释至100ml,负荷量3ml,背景剂量2ml/h,自控追加剂量2ml/次,锁时15min.观察病人术后4h、12h、24h、40h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和舒适程度评分、脉搏氧饱和度、PCA有效按压情况,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h、12h、24h舒芬太尼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术后4h、12h的镇静评分、舒适评分舒芬太尼组高于芬太尼组.术后4h、12h、24h时点间舒芬太尼组的按压次数明显少于芬太尼组.SPO2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术后40h内舒芬太尼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SF:5/30,F:12/30;P<0.05).结论舒芬太尼是一较好的术后静脉镇痛药物,较芬太尼有着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患者舒适程度较好,副作用少.
作者:朱广球;尤匡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普米克令舒加全乐宁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6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和全乐宁液,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和全乐宁液治疗毛细支气管起效快,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林德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脑脊液细胞学(cerebrospinal fluid cytology,CSFC)是对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学研究.如果我们将脑脊液视为一种组织,那么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既是对蛛网膜下腔的组织活检,能够反映蛛网膜下腔的病变情况.
作者:项正兵;吴晓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26例经手术治疗的乳腺囊性增生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中痊愈121例,其中切除非典型增生病例65例,发现原位癌12例.结论乳腺囊性增生病应予高度重视,不可长期保守治疗,应扩大手术治疗指征.宁尽早手术切除乳腺腺体增生病灶而不随诊观察,手术治疗治愈率高,有效阻止了乳腺癌前病变的发生.
作者:邓金星;张雷;王建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对HBV S基因翻译起始区的反义锁核酸(LNA)片断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表达的作用.方法合成三段均互补于HBV S区同一位点的反义核酸片断:锁核酸、反义寡核苷酸、全硫代反义寡核苷酸及无关对照序列,作用于HepG22.2.15细胞,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含量的变化并比较其抗HBV抗原表达作用,以四甲基偶氮唑兰(MTT)法检测LNA对细胞的毒性.结果三段反义寡核苷酸均能抑制HBsAg的表达,作用7d后抑制率分别为52%、42%、45%,其中LNA抗病毒活性强且对细胞代谢无影响,无关序列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针对HBV S区的锁核酸体外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表达,为乙肝的分子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
作者:唐盈;王燕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对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择期剖宫产手术,随机双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用3%的氯普鲁卡因,对照组用2%的利多卡因.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以及生命体征在1min、5min、10min、20min、30min、60min的变化和副反应等.结果(1)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在实验组均短于对照组,运动恢复起始时间实验组快于对照组;(2)两组阻滞范围相同;(3)实验组收缩压在5min、10min、20min、30min、60min有明显下降(P<0.01);(4)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较利多卡因起效快、痛觉完全消失快在阻滞范围和持续时间上两者无显著差异.
作者:胡霁;王晓玲;南再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急性胰腺炎分型的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分型.结果30例胰腺炎中单纯型19例(63%),出血坏死型11例(37%),其中3例合并感染.结论CT增强扫描不仅能够早期而正确地诊断急性胰腺炎,而且能够对急性胰腺炎进行分型,从而为临床医师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秦静;段玉婷;李金换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