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利尿剂、小剂量地塞米松和浓氯化钠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98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5~10mg和10%氯化钠10~40ml,静脉点滴7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24h尿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 98例患者经加用地塞米松和10%氯化钠后24h尿量明显增加(610±28ml vs 3245±158ml,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25.4±1.6%vs 50.2±3.1%,P<0.01),临床症状迅速改善,对血糖和血脂及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 联合应用利尿剂、小剂量地塞米松和浓氯化钠能明显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陈章强;李华泰;洪浪;王晓华;葛郁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62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症状、体征,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结果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可出现胸闷、心脏杂音和主动脉结钙化等表现,但缺乏特异性.结论 心脏杂音、主动脉结钙化提示SDHVD可能,需进一步行心脏超声检查.
作者:邹安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手术室是医院中专业性很强的特殊护理单元,工作环境与性质都有别于其他科室,其护理技术操作及工作规程与病房迥然不同,实习护士刚到手术室都会感到很陌生,无从下手,心理紧张,压力较大,较难适应手术室工作[1];如何让实习护士尽快的熟悉环境,了解工作性质,掌握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手术台上台下的护理配合,是每位带教老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针对手术室带教工作中的难点,结合一些经验积累谈谈如下几点体会:
作者:顾萍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方面的特征,根据其特征制定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经脊髓血管造影证实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栓塞治疗患者术后第3d,双下肢肌力由IV级恢复至V-,能独立缓行.2例手术患者,术后2个月肌力基本恢复正常;3例随访至今无复发表现.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尤其是DSA可以确诊脊髓血管畸形的类型,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早期治疗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曹文锋;吴凌峰;屈新辉;张昆南;吴晓牧;高幼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30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内科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 22例(73.3%)首发症状是胸、背、腹等突然出现剧烈疼痛.17例(56.7%)X线胸片检查主动脉或纵膈影增宽,14例(46.7%)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现典型夹层分离征象,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准确性高(100%).内科治疗总病死率43.3%.结论 早期诊断和积极正确治疗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钟惠德;肖承年;郭才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131例慢性咳嗽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IgM)检测,胸片检查.结果 131慢性咳嗽患儿MP-IgM阳性69例,占52.67%.3~6岁阳性率高,占44.93%.MP感染组61例(88.41%)胸片异常,而非MP感染组29例(46.77%)胸片异常,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慢性咳嗽关系密切,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作者:蒋玲珍;庞黎华;庞福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骶麻对于婴幼儿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优越性.方法 选择年龄6个月~3岁腹腔镜手术40例,随机分为全麻复合骶麻组(Ⅰ组)和单纯全麻组(Ⅱ组),每组20例.骶麻药物为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液,容量为1ml/kg.Ⅰ组术中异丙酚以100~150μg/(kg·min),而Ⅱ组为150~200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和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气腹后10min、气腹后20minⅠ组的HR、MAP虽较气腹前升高,但明显低于Ⅱ组(P<0.05).全麻复合骶麻组患儿拔管时间较单纯全麻组明显缩短,且苏醒期躁动及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亦较低.结论 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复合骶麻用于婴幼儿腹腔镜手术既利于术中的循坏稳定、术后早期苏醒,又可减少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发生.
作者:朱广球;尤匡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辣椒辣素溶液膀胱灌注治疗顽固性女性尿道综合性的可能性.方法 22例顽固性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经膀胱灌注100ml 100μmol/L辣椒辣素溶液后,随访其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8例得到随访1年,有效占94%,其中33%症状完全消失,仅1例膀胱刺激症状无明显改善.灌注后膀胱容量增加,除少数病人有局部烧灼痛外无其它副作用.结论 辣椒辣素膀胱灌注疗效好,维持时间长,可作为治疗顽固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徐继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对28例胃肠道间质瘤(GSI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分析.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2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本组病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在6~68岁,肿瘤发生部位分布在胃11例,小肠9例,十二指肠3例,网膜和肠系膜3例,结肠2例.虽然发生于不同的部位,组织学形态却都相似,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两者以不同比例或单一细胞形态构成肿瘤.结论 GSIT常见的症状是胃肠出血和腹部肿块,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检查方可确定诊断,采取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杜舜颖;施旻;曹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对脓毒性休克病人胃粘膜灌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例脓毒性休克病人,按照2004年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中的复苏目标,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液体复苏.观察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乳酸浓度(ABL)和局部二氧化碳压力差(Pg-aCO2),即胃粘膜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压力差.结果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后,Pg-aCO2从15.49mmHg降至11.72mmHg(P<0.01),PAWP、CI、SVRI、DO2及ABL等指标升高(P<0.01);Pg-aCO2与ABL呈显著正相关性(r=0.546,P<0.05),而与CI、DO2、VO2无显著相关性;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前后,血清肌酐、PT、APTT和血小板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能改善脓毒性休克病人胃粘膜的灌注,对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建浓;雷澍;方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常规心电图对新生儿心律失常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住院危重新生儿1500例,发现心律失常95例(6.3%).结果 期前收缩31例(32.6%),显著窦性心动过缓15例(15.8%),房室传导阻滞17例(17.9%),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10.5%),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3.2%),心房扑动5例(5.3%),心房颤动4例(4.2%),复合心律失常10例(10.5%).结论 为提高新生儿心律失常早期诊断率,应注意认真、仔细听诊,对高危儿除常规心电图检查外,应予心电监护.必要时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
作者:杨娟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分析正常人心脏左室室壁各节段的运动指标来评价其在心脏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QTVI测量36例正常人心脏标准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切面获得的左心室的4个室壁(侧壁、室间隔、前壁、下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长轴方向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Vs),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人心脏左室壁内各节段运动速度呈梯度变化,基底部瓣环处速度高,中间部次之,心尖部低,各节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QTVI技术能直接测定心肌各节段的运动速度,能较以往的目测法更客观的评价心肌的运动功能及供血情况.
作者:王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胸痛、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32例冠脉造影病例,依据胸痛、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分成2组,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并加做V3R、V4R、V5R导联及冠脉造影,进行患者胸痛、缺血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比较.结果 典型胸痛诊断冠心病特异度64.7%,阳性预测值82.2%,缺血心电图灵敏度64.6%、特异度36.7%、阴性预测值54.7%.ST段压低或抬高阳性预测值66.1%、T波倒置阳性预测值31.3%、缺血心电图并典型胸痛灵敏度70.3%、缺血心电图并不典型胸痛诊断冠心病的的特异度34.5%.结论 典型胸痛诊断冠心病特异度高,阳性预测价值大,误诊率低,典型胸痛者冠心病的可能性大;缺血心电图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阴性预测价值更大,单凭其诊断冠心病有一定的片面性;ST段压低或抬高诊断价值优于单纯T波改变,缺血心电图合并典型胸痛灵敏度高,漏诊率低,缺血心电图合并不典型胸痛特异度低、误诊率高.
作者:杨卓;赵先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给5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20mg),每晚睡前给药1次,8周后观察疗效及血脂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0.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后比较,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普伐他汀具有调脂,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显著疗效,可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马志伟;陈亚萍;郑义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分析小儿阑尾炎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以期降低小儿阑尾炎误诊率.方法 对被误诊的23例小儿阑尾炎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误诊率为19.83%,误诊病例的种类较多.结论 小儿阑尾炎误诊原因复杂,主要误诊的原因为对不典型病例认识不足、病史采集不详细、盲目相信辅助检查、小儿查体不合作和片面强调典型体征.
作者:葛明浩;兰志建;陈之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们运用交锁钉髓内固定技术共治疗了16例肱骨干骨折病人,并根据肩肘关节的活动范围对术后肩肘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优14例,良2例,经术后6~12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不破坏或小限度破坏骨折端骨膜及血运,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快,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作者:赖章贤;吴志安;肖伏先;刘建庭;司小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初步评价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2005年1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消化科进行小肠镜检查的患者.从小肠镜检查时间、阳性检出率、并发症等方面评价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结果 2005年1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共进行推进式小肠镜检查15例.10例患者经口进行小肠镜检查,3例患者经肛进行小肠镜检查,2例患者分别经口及经肛进行检查.小肠检查时间短15min,长62min,平均检查时间为22min.7例患者诊断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为47%.其中十二指肠水平段恶性淋巴瘤1例,十二指肠降部巨大溃疡1例,小肠Whipple病1例,十二指肠憩室伴出血1例,回肠血管畸形2例,回肠淋巴瘤样息肉病1例.4例患者除术后轻微腹痛外,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电子小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小肠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国华;陈幼祥;徐萍;刘志坚;周小江;廖旺娣;朱萱;吕农华;王崇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脑外伤鉴定病人智商与P300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宁波市康宁医院医学鉴定室2004年6月~2005年6月因脑外伤而进行伤残鉴定的64例病例的智商与P300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 智测结果和P300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277,相关性较低.结论 对脑外伤鉴定病人行智力测试和P300检查都必不可少;P300可作为鉴别脑外伤病人伪装的参考指标.
作者:房聪侠;谢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肺外科术后并发症对治疗效果有重大影响,由于不同的研究机构对患者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和治疗方案,其发生率从8.8%~39.0%不等[1].总体上讲,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胸膜腔及其他并发症,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姜友定;徐建军;喻东亮 刊期: 2006年第08期
Dieulafov病致胃肠道出血极少见,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0.3%~6.7%.它的特点是无任何前驱症状的复发性大量出血,病变可在整个消化道出现,如出现在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和直肠,但一般病变位于高位胃体,75~95%位于胃食管结合部6cm以内,主要在小弯侧[1].我院自1992年3月~2006年4月共收治本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云晔;吴礼坤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