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华;陈幼祥;徐萍;刘志坚;周小江;廖旺娣;朱萱;吕农华;王崇文
目的 探讨常规心电图对新生儿心律失常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住院危重新生儿1500例,发现心律失常95例(6.3%).结果 期前收缩31例(32.6%),显著窦性心动过缓15例(15.8%),房室传导阻滞17例(17.9%),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10.5%),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3.2%),心房扑动5例(5.3%),心房颤动4例(4.2%),复合心律失常10例(10.5%).结论 为提高新生儿心律失常早期诊断率,应注意认真、仔细听诊,对高危儿除常规心电图检查外,应予心电监护.必要时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
作者:杨娟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肺外科术后并发症对治疗效果有重大影响,由于不同的研究机构对患者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和治疗方案,其发生率从8.8%~39.0%不等[1].总体上讲,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胸膜腔及其他并发症,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姜友定;徐建军;喻东亮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分析正常人心脏左室室壁各节段的运动指标来评价其在心脏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QTVI测量36例正常人心脏标准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切面获得的左心室的4个室壁(侧壁、室间隔、前壁、下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长轴方向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Vs),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人心脏左室壁内各节段运动速度呈梯度变化,基底部瓣环处速度高,中间部次之,心尖部低,各节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QTVI技术能直接测定心肌各节段的运动速度,能较以往的目测法更客观的评价心肌的运动功能及供血情况.
作者:王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重复电刺激(RNS)检查对重症肌无力(MG)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MG患者进行重复电刺激检查,共检查144条神经.结果 MG患者144条神经RNS诱发的波幅衰减阳性率67.3%.受检肌肉中三角肌阳性率高(85%),眼轮匝肌次之(67%),小指展肌低(29%).RNS阳性MG的患者100%在低频刺激时即可获得阳性结果,波幅衰减明显的刺激频率为5Hz.结论 RNS检查在MG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鹭江;王彦青;吴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分析小儿阑尾炎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以期降低小儿阑尾炎误诊率.方法 对被误诊的23例小儿阑尾炎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误诊率为19.83%,误诊病例的种类较多.结论 小儿阑尾炎误诊原因复杂,主要误诊的原因为对不典型病例认识不足、病史采集不详细、盲目相信辅助检查、小儿查体不合作和片面强调典型体征.
作者:葛明浩;兰志建;陈之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给5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20mg),每晚睡前给药1次,8周后观察疗效及血脂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0.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后比较,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普伐他汀具有调脂,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显著疗效,可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马志伟;陈亚萍;郑义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后减轻脑功能障碍和防止脑损伤进一步加重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提高抢救成功率,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方法 对25例CPR后排除脑死亡的病人,进行严密观察意识神志的改变,采用亚低温疗法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测量中心静脉压(CVP),加强循环的监测,预防感染和重视心理护理,总结其特点.结果 经过有效的护理后,本组2例病人死亡,3例病人自动出院,18例病人痊愈,2例病人转入专科病房.结论 CPR后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减轻心肺复苏后病人的脑损伤及防止脑损伤的进一步加重效果显著.
作者:刘敏晓;张连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对脓毒性休克病人胃粘膜灌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例脓毒性休克病人,按照2004年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中的复苏目标,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液体复苏.观察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乳酸浓度(ABL)和局部二氧化碳压力差(Pg-aCO2),即胃粘膜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压力差.结果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后,Pg-aCO2从15.49mmHg降至11.72mmHg(P<0.01),PAWP、CI、SVRI、DO2及ABL等指标升高(P<0.01);Pg-aCO2与ABL呈显著正相关性(r=0.546,P<0.05),而与CI、DO2、VO2无显著相关性;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前后,血清肌酐、PT、APTT和血小板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能改善脓毒性休克病人胃粘膜的灌注,对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建浓;雷澍;方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G-CSF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A组(n=5)为正常组,B组(n=5)为药物动员组,C组(n=20)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D组(n=20)为药物动员+AMI组.C、D两组于术后1d、5d、9d、14d分批处死,收集标本检测.G-CSF给药方法:皮下注射10μg/kg.d,共5d.采用液氮损伤造成大鼠AMI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免疫组化测定心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和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1)B组、术后1dC组和术后1dD组血清中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A组(P均小于0.05).(2)术后1d、5d、9d、14dD组血清中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C组(P<0.05).(3)术后1d、5d、9d、14dD组心肌梗死区VEGF含量均明显高于C组(P<0.05).(4)术后1d、5d、9d、14dD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G-CSF能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增生,其部分机制可能为通过增强VEGF分泌实现.
作者:刘江;徐全;陈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打下基础.方法 收集我院2004~2005年度中药注射剂的每年用量,计算DDDs和构成比例,并进行排序分析.结果 黄芪、苦参碱、参麦、复方丹参、甘草酸二铵的使用频度较高.结论 我院所使用的中药注射剂中,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肝脏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占有较大的份额.
作者:潘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采用紫杉醇135mg/m2,dl,静脉滴注,顺铂75mg/m2,d2,静脉滴注,并予水化利尿减轻顺铂的肾毒性.结果 有效率(CR+PR)52.5%,毒副反应以骨髓抑制及脱发明显,但均为可逆性;胃肠道反应患者均能耐受;过敏反应及神经毒性轻微.结论 TP方案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疗效肯定,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琴;陈桂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内镜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内镜直视下明确出血部位,选用奥林巴斯(01ympus)HX-5LR-Ⅰ型钛夹推送器以及MD850型金属钛夹,对准出血部位两端,钳夹出血血管及附近组织,并用生理盐水局部喷洒冲洗,确认完全止血.结果 即时止血率达100%,无1例出现再出血和并发症;18例患者共用金属钛夹48枚,平均每例2.67枚.结论 经内镜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高,创伤小,适应症广,并发症少,其临床应用价值已得到肯定.
作者:张利军;杜桂如;何瑾;曾金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恶性肠梗阻内科护理经验.方法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对症用药,治疗期间给予精心护理.治疗前后对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比较.结果 8例解除肠梗阻,10例症状明显缓解,7例症状略有缓解,但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前后有近90%患者QOL分值明显提高.结论 恶性肠梗阻的内科治疗与护理虽有较大困难,但只要做到正确及时的治疗,辅以精心护理,就能控制梗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江寅芳;祝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初步评价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2005年1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消化科进行小肠镜检查的患者.从小肠镜检查时间、阳性检出率、并发症等方面评价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结果 2005年1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共进行推进式小肠镜检查15例.10例患者经口进行小肠镜检查,3例患者经肛进行小肠镜检查,2例患者分别经口及经肛进行检查.小肠检查时间短15min,长62min,平均检查时间为22min.7例患者诊断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为47%.其中十二指肠水平段恶性淋巴瘤1例,十二指肠降部巨大溃疡1例,小肠Whipple病1例,十二指肠憩室伴出血1例,回肠血管畸形2例,回肠淋巴瘤样息肉病1例.4例患者除术后轻微腹痛外,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电子小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小肠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国华;陈幼祥;徐萍;刘志坚;周小江;廖旺娣;朱萱;吕农华;王崇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妊娠中期羊水细胞培养对产前诊断的可行性进行.方法 235例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在16~24周行羊膜腔穿刺取羊水细胞培养,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 羊膜腔穿刺成功234例,成功率99.57%;羊水细胞培养成功214例,成功率91.45%;检出异常核型8例,异常检出率(3.42%).结论 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应做羊水细胞产前诊断.
作者:张雅英;周红;黄瑞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运用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镍-钛内聚髌器各爪支的连接体部正位于髌骨前表面,固定完全符合张力带原则,固定效果远较其它方法可靠,可更早地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论 镍-钛内聚髌器治疗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不仅疗效高,而且方法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备战;黄顺强;何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astrointestinal difusse large Bcell lymphoma,GI-DLBCL)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纤维内窥镜(7例)、手术(15例)及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4例)证实的GI-DLBCL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原发性GI-DLBCL中胃3例,小肠2例,大肠2例,余19例为继发性.胃DLBCL CT表现可分为3类:(1)弥漫浸润或多发型9例(75.0%);(2)节段型3例(25.0%);(3)息肉型,本组资料未见.CT平扫及增强除2例可见略低密度灶,增强后多为轻到中度均匀强化.肠道DLBCL的CT表现分为3类:(1)弥漫浸润型9例(50.0%);(2)多发结节型7例(38.9%);(3)肿块型2例(11.1%),增强后亦多为轻到中度均匀强化.26例中有6例合并肠梗阻或肠套叠.10例所见腹腔肿大淋巴结大多数均匀强化,只有1例坏死.6例肝脾浸润均表现为巨大瘤块.结论 GI-DLBCL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对其部分病例作出较明确的诊断.
作者:舒仁义;张霞萍;叶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医疗事故的成因,为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江西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办公室于2003~2005年组织鉴定的189例案例资料.结果 再次鉴定事故97例,事故多发生在乡县两级医院;事故发生科室前3位分别是妇产科、骨科普、外科;事故发生与医生职称高低无直接关系.结论 应加强乡县两级医院的技术力量,对新技术的引进应严把技术准入关;各级医务人员应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作者:冯海燕;黄国华;邓若望;刘莉;熊中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逐渐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日渐成为一项有前景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这几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罗宏宇;张桂平;宋安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对28例胃肠道间质瘤(GSI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分析.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2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本组病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在6~68岁,肿瘤发生部位分布在胃11例,小肠9例,十二指肠3例,网膜和肠系膜3例,结肠2例.虽然发生于不同的部位,组织学形态却都相似,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两者以不同比例或单一细胞形态构成肿瘤.结论 GSIT常见的症状是胃肠出血和腹部肿块,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检查方可确定诊断,采取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杜舜颖;施旻;曹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