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聪侠;谢曙光
目的 探讨妊娠中期羊水细胞培养对产前诊断的可行性进行.方法 235例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在16~24周行羊膜腔穿刺取羊水细胞培养,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 羊膜腔穿刺成功234例,成功率99.57%;羊水细胞培养成功214例,成功率91.45%;检出异常核型8例,异常检出率(3.42%).结论 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应做羊水细胞产前诊断.
作者:张雅英;周红;黄瑞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胸痛、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32例冠脉造影病例,依据胸痛、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分成2组,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并加做V3R、V4R、V5R导联及冠脉造影,进行患者胸痛、缺血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比较.结果 典型胸痛诊断冠心病特异度64.7%,阳性预测值82.2%,缺血心电图灵敏度64.6%、特异度36.7%、阴性预测值54.7%.ST段压低或抬高阳性预测值66.1%、T波倒置阳性预测值31.3%、缺血心电图并典型胸痛灵敏度70.3%、缺血心电图并不典型胸痛诊断冠心病的的特异度34.5%.结论 典型胸痛诊断冠心病特异度高,阳性预测价值大,误诊率低,典型胸痛者冠心病的可能性大;缺血心电图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阴性预测价值更大,单凭其诊断冠心病有一定的片面性;ST段压低或抬高诊断价值优于单纯T波改变,缺血心电图合并典型胸痛灵敏度高,漏诊率低,缺血心电图合并不典型胸痛特异度低、误诊率高.
作者:杨卓;赵先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螺旋CT在评价输尿管梗阻病变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螺旋CT对55例输尿管病变做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做多平面重建,观察螺旋CT成像方法对输尿管梗阻病变显示能力,并和临床、病理对照.结果 55例患者中,螺旋CT能很好显示输尿管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范围,同时对病变波及周围组织、脏器也显示良好,对细小阳性结石更有价值.对泌尿系积水程度和肾实质厚度以及肾功能的判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均优于传统的X线泌尿系检查.结论 临床怀疑输尿管梗阻病变时,螺旋CT应作为常规检查.
作者:刘由军;黄华福;姜聪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astrointestinal difusse large Bcell lymphoma,GI-DLBCL)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纤维内窥镜(7例)、手术(15例)及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4例)证实的GI-DLBCL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原发性GI-DLBCL中胃3例,小肠2例,大肠2例,余19例为继发性.胃DLBCL CT表现可分为3类:(1)弥漫浸润或多发型9例(75.0%);(2)节段型3例(25.0%);(3)息肉型,本组资料未见.CT平扫及增强除2例可见略低密度灶,增强后多为轻到中度均匀强化.肠道DLBCL的CT表现分为3类:(1)弥漫浸润型9例(50.0%);(2)多发结节型7例(38.9%);(3)肿块型2例(11.1%),增强后亦多为轻到中度均匀强化.26例中有6例合并肠梗阻或肠套叠.10例所见腹腔肿大淋巴结大多数均匀强化,只有1例坏死.6例肝脾浸润均表现为巨大瘤块.结论 GI-DLBCL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对其部分病例作出较明确的诊断.
作者:舒仁义;张霞萍;叶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医疗事故的成因,为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江西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办公室于2003~2005年组织鉴定的189例案例资料.结果 再次鉴定事故97例,事故多发生在乡县两级医院;事故发生科室前3位分别是妇产科、骨科普、外科;事故发生与医生职称高低无直接关系.结论 应加强乡县两级医院的技术力量,对新技术的引进应严把技术准入关;各级医务人员应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作者:冯海燕;黄国华;邓若望;刘莉;熊中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131例慢性咳嗽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IgM)检测,胸片检查.结果 131慢性咳嗽患儿MP-IgM阳性69例,占52.67%.3~6岁阳性率高,占44.93%.MP感染组61例(88.41%)胸片异常,而非MP感染组29例(46.77%)胸片异常,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慢性咳嗽关系密切,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作者:蒋玲珍;庞黎华;庞福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板系统(Dynamic Hip System)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Regazzoni's手术方法,DHS钢板内固定.结果 临床治疗62例,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关节活动优良者95%,骨折愈合率为96.1%,髋内翻2例,占3.2%,断钉1例,取出后重新固定愈合.结论 DHS固定治疗粗隆间骨折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
作者:季永杰;杨晓玉;陈柏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房内碎核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连续4年的光明复明活动中对110例不同硬性白内障在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及前房内碎核,并与同期巩膜隧道切口进行对比.结果 110眼白内障患者中软核完成手术时间明显缩短,Ⅱ-Ⅲ级软核术后第1d角膜反应极轻,轻度反应占70%,矫正视力≥0.5占50%,而巩膜隧道切口角膜反应占31.8%,矫正视力≥0.5占28.2%,硬核术后反应呈中、重度反应,而巩膜隧道切口呈轻、中度反应.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67眼(60.9%)随访1~3个月无角膜大泡性病变发生.结论 透明角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对Ⅱ-Ⅲ级核白内障具有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创伤小、操作安全.
作者:谭辉;林志铭;谢爱宏;文树生;李桃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分析小儿阑尾炎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以期降低小儿阑尾炎误诊率.方法 对被误诊的23例小儿阑尾炎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误诊率为19.83%,误诊病例的种类较多.结论 小儿阑尾炎误诊原因复杂,主要误诊的原因为对不典型病例认识不足、病史采集不详细、盲目相信辅助检查、小儿查体不合作和片面强调典型体征.
作者:葛明浩;兰志建;陈之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治疗的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001~2003年46例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行手术切除脑转移灶,1例仅行化疗症状未缓解,所有行全脑照射后的病例均有一定疗效,症状缓解23例,症状减轻16例,全组中位生存12个月,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69.6%、47.8%,19.6%.结论 肺癌脑转移一旦确诊应进行以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和延长生存时间,预后与脑转移灶单发和多发无关,全脑放疗加X刀或局部小野推量能提高生存率,单有脑转移较伴有颅外转移的患者预后要好.
作者:刘明之;周毅;罗志强;钟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不同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随访资料,比较术后2年未用药物巩固治疗(A组,38例)、加用口服避孕药(妈富隆,B组,50例)、孕三烯酮(C组,46例)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诺雷德,D组,58例)治疗3个月的术后复发率、不孕患者妊娠率及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2年A组复发率50.0%,高于其他3组(P<0.05),D组复发率12.1%,低于其它3组(P<0.05).D组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率76.0%,高于其他3组(P<0.05),余3组间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联合药物巩固治疗,能降低术后复发率,GnRH-a巩固治疗的疗效优于妈富隆及孕三烯酮,能提高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率.
作者:沈旭娜;冯泽蛟;李苑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分析正常人心脏左室室壁各节段的运动指标来评价其在心脏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QTVI测量36例正常人心脏标准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切面获得的左心室的4个室壁(侧壁、室间隔、前壁、下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长轴方向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Vs),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人心脏左室壁内各节段运动速度呈梯度变化,基底部瓣环处速度高,中间部次之,心尖部低,各节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QTVI技术能直接测定心肌各节段的运动速度,能较以往的目测法更客观的评价心肌的运动功能及供血情况.
作者:王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方面的特征,根据其特征制定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经脊髓血管造影证实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栓塞治疗患者术后第3d,双下肢肌力由IV级恢复至V-,能独立缓行.2例手术患者,术后2个月肌力基本恢复正常;3例随访至今无复发表现.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尤其是DSA可以确诊脊髓血管畸形的类型,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早期治疗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曹文锋;吴凌峰;屈新辉;张昆南;吴晓牧;高幼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62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症状、体征,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结果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可出现胸闷、心脏杂音和主动脉结钙化等表现,但缺乏特异性.结论 心脏杂音、主动脉结钙化提示SDHVD可能,需进一步行心脏超声检查.
作者:邹安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镍铬合金烤瓷和金合金烤瓷修复龈下冠边缘对牙龈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35例镍铬合金烤瓷修复和35例金合金烤瓷修复患者,修复完成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检查牙龈出血指数和牙龈变色.结果 镍铬合金烤瓷修复组的牙龈炎和牙龈变色比金合金烤瓷修复组低.结论 金合金烤瓷龈下冠边缘能防止修复后牙龈炎的发生.
作者:林芝;诸海敏;朱形好;丁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G-CSF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A组(n=5)为正常组,B组(n=5)为药物动员组,C组(n=20)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D组(n=20)为药物动员+AMI组.C、D两组于术后1d、5d、9d、14d分批处死,收集标本检测.G-CSF给药方法:皮下注射10μg/kg.d,共5d.采用液氮损伤造成大鼠AMI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免疫组化测定心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和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1)B组、术后1dC组和术后1dD组血清中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A组(P均小于0.05).(2)术后1d、5d、9d、14dD组血清中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C组(P<0.05).(3)术后1d、5d、9d、14dD组心肌梗死区VEGF含量均明显高于C组(P<0.05).(4)术后1d、5d、9d、14dD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G-CSF能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增生,其部分机制可能为通过增强VEGF分泌实现.
作者:刘江;徐全;陈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恶性肠梗阻内科护理经验.方法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对症用药,治疗期间给予精心护理.治疗前后对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比较.结果 8例解除肠梗阻,10例症状明显缓解,7例症状略有缓解,但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前后有近90%患者QOL分值明显提高.结论 恶性肠梗阻的内科治疗与护理虽有较大困难,但只要做到正确及时的治疗,辅以精心护理,就能控制梗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江寅芳;祝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内镜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内镜直视下明确出血部位,选用奥林巴斯(01ympus)HX-5LR-Ⅰ型钛夹推送器以及MD850型金属钛夹,对准出血部位两端,钳夹出血血管及附近组织,并用生理盐水局部喷洒冲洗,确认完全止血.结果 即时止血率达100%,无1例出现再出血和并发症;18例患者共用金属钛夹48枚,平均每例2.67枚.结论 经内镜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高,创伤小,适应症广,并发症少,其临床应用价值已得到肯定.
作者:张利军;杜桂如;何瑾;曾金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原发于胰腺组织的非何杰金病淋巴瘤(PPNHL)较为罕见,仅占所有非何杰金病淋巴瘤患者的1%左右,男性发病数约为女性的2倍,PPNHL中又以B细胞性较为多见.笔者遇及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喜红;周凯;王俊;刘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对脓毒性休克病人胃粘膜灌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例脓毒性休克病人,按照2004年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中的复苏目标,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液体复苏.观察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乳酸浓度(ABL)和局部二氧化碳压力差(Pg-aCO2),即胃粘膜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压力差.结果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后,Pg-aCO2从15.49mmHg降至11.72mmHg(P<0.01),PAWP、CI、SVRI、DO2及ABL等指标升高(P<0.01);Pg-aCO2与ABL呈显著正相关性(r=0.546,P<0.05),而与CI、DO2、VO2无显著相关性;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前后,血清肌酐、PT、APTT和血小板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能改善脓毒性休克病人胃粘膜的灌注,对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建浓;雷澍;方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