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夫;赖光松;朱荣海
由于颅底位置深在,周围的解剖结构复杂,重要的血管神经较多,致使许多眼眶、鼻腔、鼻咽、鼻窦和翼腭窝及颞下窝的肿瘤累及到颅底时,手术治疗颇为困难.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CT和MRI检查及许多新设计的手术入路相继应用于临床,对累及到颅底的头颈部各种肿瘤,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已成为可能.从1989年至1997年,我科采用几种不同的手术径路切除了侵及颅底的头颈部各种肿瘤和囊肿8例,经随访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心血管细胞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等,其结构和功能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心血管的功能状态.近年来发现,心血管细胞凋亡是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细胞学基础.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增生的失衡使血管失去正常的结构,引起血管重构,加重高血压的病理状态;内皮细胞凋亡增加血液的致凝性,启动或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心肌细胞的凋亡,可导致心室肌细胞数目减少,促进高血压心脏心衰的发生.因此,研究高血压时细胞的凋亡,对阐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下面就心血管细胞凋亡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赖珩莉;罗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更好地防治Ⅱ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现将我院1989年9月至1999年12月所作的13例18眼Ⅱ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13例18眼糖尿病患者中,男8例12眼,女5例6眼;年龄54至74岁,平均61.2岁;其中伴有高血压5例8眼,冠心病2例4眼;术前视力光感至0.02不等.按手术医生、人工晶体品牌、年龄、性别等因素选择同期非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7例18眼作对照组,其中男8例9眼,女9例9眼;年龄51至81岁,平均68岁;术前视力光感至0.08不等.1.2 术前糖尿病情况:糖尿病病程1月至10余a.
作者:彭菊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5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结果15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者,病变范围大者,其增高更为显著.结论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与ICAM-1增高有关,检测ICAM-1血清水平有助于尖锐湿疣预后的判断.
作者:潘凌云;许文斌;袁巧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结外淋巴瘤中少见的一种,其中以胃肠道MA¨型淋巴瘤较常见,由于瘤组织中细胞成份纷杂、反应性滤泡点缀于组织中,该瘤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粘膜小组织活检.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已有可能在同一切片上标记出不同的细胞成份,为同时观察几种细胞的分布特点、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手段[1].本文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标记,以显示胃肠道MALT的肿瘤细胞的分布及与粘膜腺体、隐窝上皮的相互关系,为胃肠道MALT淋巴瘤诊断提供一种辅助方法.
作者:温文;况春景;陈任生;谢洪辉;熊秋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ipathy 简称CSM)主要是颈椎退行性变造成的脊髓前方受压引起的临床疾患.而颈椎前路的减压植骨融合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95年元月至2000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乃夫;赖光松;朱荣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兔烧伤休克延期复苏的时间界限及复苏补液和用药的较好方法.方法实验一:6组大白兔,每组6只,全麻后致伤40%Ⅲ度.分别以致伤后0.5h,1h,1.5h,2h,2.5h,3h开始复苏.实验二:4组大白兔,每组7只.均以致伤后2.5h开始输液.液体性质分别为A组:生理盐水;B组:生理盐水+全血;C组:生理盐水+山莨菪碱;D组:生理盐水+全血+山莨菪碱.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用显微电视录像技术测定毛细血管口径(CVD)、血流速度(BFV)及血流量(BFR).结果 (1)前三组动物之间各项观测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后三组之间各项观测指标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二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2)A组各项指标同实验一;C组MAP、HR值同A组比差别无显著性.B、D二组在补液后5h已同正常值无差别(P>0.05).BFV、BFR指标中,C组有一过性短暂上升,B、D组二组于6h后上升致与A、C二组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兔烧伤休克大致2h为延期复苏.在抗休克治疗中,胶体的补充是必须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在此效果不明显.
作者:范锟铻;李国辉;杨鸿明;郭光华;李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髋臼骨折主要由于压砸、撞挤、轧辗或高处坠落等损伤所致,多系闭合伤.由于这种损伤较少见,故以往治疗髋臼骨折多采用保守的闭合牵引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只是针对保守治疗失败或陈旧性骨折才使用.然而,保守治疗的某些结果如复位不完全,出现股骨头坏死或骨关节炎等很难令病人满意.因此,这种深部关节骨折要达到解剖复位,非手术是无法达到这种要求的,外科手术治疗髋臼骨折也就成为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1997年1月~2000年1月,我院对24例髋臼骨折采用Letournel分类法[1]进行分类,其中16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边子虎;罗志平;黄大江;杨立文;曾剑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2年3月至1999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2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45岁.交通事故20例,重物砸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就诊时间伤后1214h.损伤类型:外翻型18例,内翻型4例,外翻垂直压缩型3例,外旋型1例.1.2 手术方法:大部分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伤口污染较重,入院后立即给予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对骨折脱位均暂不复位.术前尽早预防性应用抗菌素,一般用菌必治1g静脉注射,行急诊清创手术,麻醉后反复用清水→生理盐水→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彻底清创,清除坏死失活组织,同时尽量保留有活力的皮肤和软组织,以便覆盖骨断端.有脱位者予以复位,首先沿原伤口,必要时延长切口,显露内踝骨断端,清除断面瘀血及嵌入的软组织,让骨折复位并用巾钳暂时固定,再以外踝骨折处为中心,沿腓骨表面切开6~8cm长切口,从腓骨长短肌前缘进入达腓骨,整复外踝骨折,活动踝关节如无异常,先固定内踝,从内踝尖向后上方钻孔,拧入普通螺钉或松质骨拉力螺钉一枚固定.
作者:余坤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解抗癌药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于1999年6月至2000年7月,使用coulter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对87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CD3,CD4,CDs),自然杀伤细胞(NK,CD16/CD56)进行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恶性肿瘤组为在我院住院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88例(男58例,女30例),年龄18~69岁,中位年龄40岁.其中肺癌49例,胃肠癌11例,乳癌10例,恶性淋巴瘤18例.分别采用EP、CAP、ELF、FAM、CHOP等方案进行全身化疗.并于化疗前1~2d及化疗后2~3周采血检测,正常对照组选择我院健康职工共34例(男18,女16例),年龄20~61岁,中位年龄37岁.
作者:熊建萍;万以叶;陈文俊;詹勤元;黄作美;周绪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nm23-H1(简称nm23-H1)在胃癌分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研究46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转移淋巴结nm23-H1的表达.结果 45.6%(21/46)的胃癌nm23-H1表达下降.nm23-H1的阳性表达与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胃癌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另外54.5%的分化型胃癌nm23-H1表达高于其淋巴结转移癌,而在低分化型胃癌中有53.8%.结论 nm23-H1可能对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晖;范跃祖;胡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从医学的整体来说,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有种种社会心理因素,包括个性特性、生存压力、环境条件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心理生理的中介机制,把先天素质与后天错误及环境中不良刺激结合起来,不只是对病人疾病的关注,而且更多地对于患病的病人及有关成员的关注,从而达到整体康复的目的.1 社会心理因素对哮喘病形成的影响该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即使如此,社会、心理因素同样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1.1 应激作用:在症状发作前常有重大家庭生活事情,患儿情绪上的改变常能导致哮喘的发作,如受某些挫折而哭吵,或焦虑情绪等,这种情绪变化,通过突然的深呼吸,刺激肺部的感受器,反射地引起支气管痉挛,或由于过度换气使CO2分压降低,导致支气管痉挛,亦可能是改变丘脑下部的功能,使副交感神经冲动超过交感神经冲动,从而使哮喘病发作.1.2 个性特征:情绪不稳定的个性与哮喘病关系密切,患儿以躯体不适的主诉多为特点,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易激动、发怒,脾气倔强.
作者:朱国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1998年2月至2000年2月共收治重型脑室出血10例,采用双侧脑室低位引流术加尿激酶灌注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男6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7~62岁,平均32.6岁.2例高血压脑室出血,2例为外伤性脑室出血,余6例为自发性出血.昏迷7例,意识朦胧3例;两侧瞳孔不等大3例;颈部抵抗6例;高热2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8例,9212分2例.单纯脑室出血8例;脑室内积血伴脑实质内血肿2例(脑内出血量少于30ml),1例丘脑、1例基底核.双侧脑室伴第三脑室内出血3例;全脑室出血7例.其中脑室呈铸型4例.根据Graeb分级法,本组10例均为重型脑室出血.1.2 治疗及预后:本组10例入院后均及时行双侧脑室额角置管持续低位引流,并行尿激酶5000u,2次/d脑室灌注,全组病人引流持续时间短者3d,长者18d,7~10d占多数.出院时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预后评分标准,疗效良好5例,中度残废2例,重度残废1例,死亡2例.1例死于脑室炎,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作者:周建东;舒发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通常我们经鼻向上消化道置管只能放入胃腔,欲放入十二指肠则需用特制的十二指肠管且成功率不高,如遇幽门梗阻或十二指肠瘘等情况,欲向上消化道放置营养管则必须开腹手术才能完成.应用介入技术经鼻向空肠置管,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将此项技术应用于上消化道瘘及恶性梗阻病人鼻饲,取代深静脉营养或空肠造瘘术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男11例,女3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53.2岁.十二指肠外瘘2例,胃外瘘1例,胃十二指肠吻合瘘3例,食管胃吻合口瘘5例,胃癌幽门梗阻3例.1.2 方法:置管操作除2例恶性幽门梗阻与2例胃十二指肠吻合口瘘在DSA机下进行外,其余病例均在胃肠X线机透视下完成.置管方法:体外将超长泥鳅导丝(0.038~260)插入硅胶胃管,胃管经鼻插向胃腔,反复提插导丝使其尖端自胃管尖端侧孔滑出胃管,保留导丝退出胃管.顺导丝向胃腔内引入6F~Cobra导管,透视下导管导丝配合将导管插入十二指肠,超越十二指肠空肠曲进入空肠15cm.
作者:彭贵祖;万仁华;张永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分型方面,有极外侧型(椎间孔及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1]),游离脱出型[2]等报告.我院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属极外出型者21例,属游离突出型者29例.此两型统称为特殊类型腰椎间突出症,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中,大年龄者67岁,小者27岁;男30例,女20例,病程9个月~5a,39例有明确的腰外伤史.1.2 影像学检查:本组50例均作了CT扫描检查,6例作了MRI检查.L4~5椎间盘突出32例,L5~S1,椎间盘突出18例;极外侧型21例(其中腰椎间孔内侧12例,腰椎间孔外侧9例);游离突出型29例(其中旁侧型23例,中央型6例).伴有椎管内病变者15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者其CT图像显示一侧椎间盘后缘异常突出,填充于侧隐窝,在椎间孔或孔外侧有条状或椭圆形的突出物,将神经根挤向内侧.游离突出型的CT图像显示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突出物密度不均,呈不规则,有的呈锐角.
作者:廖忠林;黄朝辉;俞新胜;刘庆志;邹鸿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监测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量的变化,对制定治疗方案,预防大出血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8例肝硬化患者的门脉血流量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及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肝硬化患者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平均年龄44.3岁(25~68岁),经临床、生化及影像检查综合确诊,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分别为¨例和17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1例,混合性肝硬化5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另检测健康对照组20例,这些对象不患任何肝脏疾病,其年龄、性别与肝硬化组患者具可比性.1.2 方法:使用美国ATL公司Ultramarker-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取样容积为2.5~3.5mm3.
作者:陈小珠;刘俊;黄群;吴斌;胡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晚期恶性肿瘤伴骨转移所致的疼痛常常使患者难于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的化疗、放疗和镇痛剂的应用,可以缓解部分疼痛,但作用有限.70年代以来,89SrCl2在国外广泛用于骨转移患者的疼痛,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疼痛的缓解更广泛而持久.国内于1997年批准进口89SrCl2的临床应用.本文就近年来我们对4例骨转移肿瘤患者89SrCl2的临床应用的情况作一总结,并就其可能的治疗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4例骨转移肿瘤的原发癌均经病理诊断确诊.骨转移影像诊断(CT、MRI、X线及核素骨显像)确诊.其中男性2例(肝癌、前列腺癌各1例),女性2例(均为乳腺癌);平均年龄64.25岁(45~82岁).所知的原发病病程为3月至9a,经89SrCl2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月至1a.治疗前查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液学检查:WBC>3.5×109/L,PLT>60×109/L
作者:刘精东;罗新明;王伟科;包国萍;孟翠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Wilms′瘤基因(Wilms′Tumor gene,WT1)是早发现的与Wilms′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其复等位基因功能的缺失可导致Wilms′瘤的发生.WT1基因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抑制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因子A链、集落刺激因子Ⅰ和胰岛素生长因子Ⅱ)和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如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受体)及其它基因(如维甲酸受体α、c-myc和bcl-2).现在认为WT1基因具有转录调控的功能,依细胞结构、靶基因启动子和WT1异构体的不同而呈现激活或抑制转录的功能,为双相调节因子.近来发现WT1基因和造血细胞生长增殖也有关,和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关系更是密切.WT1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高度表达并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对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荷花;肖承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放射治疗是脑转移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不仅能缓解症状、延长生命,而且部分病人可获得长期生存.本文就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对我院1991年3月~1996年2月收治的接受放疗的肺癌脑转移共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4例,女6例,年龄32~72岁,中位年龄58岁.脑转移的诊断根据CT和/或MRI.有神经精神症状者72.0%(36/50),有头痛者68.0%(34/50).脑转移单发灶46.0%(23/50),多发灶54.0%(27/50).肺癌病理类型:鳞癌26.0%(13/50),腺癌26.0(13/50),小细胞癌8.0%(4/50),未分类40.0%(20/50).脑转移早于肺部原发灶诊断30.0%(15/50),后于诊断52.0%(26/50),后者相隔的中位时间为7.5个月(1~44个月).脑转移与肺原灶同时发现18.0%(9/50).
作者:万桂芬;徐建华;吴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胃手术导致脾脏损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我院自1989年2月至1999年3月共遇到医源性脾损伤1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28~76岁.其中行胃大部切除术5例,胃癌根治术6例,全胃切除1例.1.2. 损伤情况:脾包膜撕裂伤6例,脾浅表实质裂伤2例,脾下极边缘型破裂1例,脾门周围撕裂2例,脾门处静脉破裂1例.1.3 手术方式:单纯用胶粘合、电凝止血2例,脾修补术6例,脾修补加脾动脉结扎1例,部分脾切除1例,脾修补失败再行脾切除1例,脾切除1例.2 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无再出血.1例并发膈下感染、左胸腔积液,治疗23d痊愈出院.
作者:陈军葆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