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何海贤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 奥扎格雷钠, 急性脑梗死
摘要: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以及对患者神经功能、血黏度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加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流变指标.不同治疗时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不同治疗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496,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4.34±020)、(1.59±0.24)mPa·s、(44.61±2.70)%、(3.04±0.51)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41±0.26)、(1.87±0.15)mPa·s、(48.57±4.03)%、(4.23±0.46)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84、6.925、5.714、12.129,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血黏度.
社区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LED红光照射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觉电生理及视网膜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观察LED红光照射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电生理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光生物调节作用(photobiomodulation,PBM)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0月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50秒LED治疗组、240秒LED治疗组各10只,后三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50秒LED治疗组及240秒LED治疗组分别给予LED照射治疗.9周后检测大鼠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a波、b波的潜伏期和振幅,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视网膜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nSOD mRNA表达水平.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0秒LED治疗组ERG b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分别为(64.8±4.9)ms、(406.9±59.9)uV,与糖尿病组和50秒LED治疗组的(85.1±8.6)ms、(182.5±56.3)uV、(84.9±8.9)ms、(183.1±55.9)u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0秒LED治疗组ERG a波潜伏期为(23.0±1.8)ms,与糖尿病组和50秒LED治疗组的(31.0±3.7)、(30.9±3.7)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0秒LED治疗组视网膜MnSOD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5.919±6.834)U/mg、(0.899±0.091),与糖尿病组和50秒LED治疗组的(20.045±6.786)U/mg、(0.257±0.056)、(21.096±6.798)U/mg、(0.289±0.04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40秒LED治疗能逆转大鼠视觉电生理异常,提高其视网膜MnSOD mRNA表达水平和MnSOD活性,减轻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早期病变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闫锡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睡眠行为干预对住院康复脑卒中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的影响探究

    目的 探讨睡眠行为干预对恢复期住院康复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存在睡眠障碍的住院康复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治疗、常规护理及安眠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采用睡眠行为干预治疗,两组均干预4周.记录并比较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得分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入院4周末,观察组PSQI得分为(10.29±2.17)分,低于对照组的(13.11 ±2.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4周末,观察组FMA、BI分别为(74.76±17.45)分、(68.91±13.35),均高于对照组的(61.08±15.57)分、(52.41±16.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采用睡眠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作者:李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早期集束化护理方案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早期集束化护理方案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2012年8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154例,分为观察组(n=77)和常规组(n=77),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Fugl-Meyer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功能独立性评分(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和格拉斯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58%,与常规组(45.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FMA、FIM、GCS评分[(71.3±2.8)、(83.6±11.2)、(13.2±1.6)分]与常规组[(62.6±3.5)、(63.2±23.4)、(10.1±1.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84.41%,与对照组(61.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能显著减少颅脑外伤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患者运动功能、功能独立性,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韦红霞;侯丽君;路艳荣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社会家庭支持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究社会家庭支持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社会家庭支持干预措施.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74)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社会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对比.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SDSS评分分别为(15.5±3.1)、(8.7±2.9)分,对照组分别为(15.4±3.2)、(11.7±3.5)分,干预后两组SD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评分分别为(48.6±3.5)、(49.6±3.5)、(51.5±3.9)、(47.8±3.4)分,均优于干预前的(411±3.3)、(35.4±3.2)、(36.5±3.7)、(38.3±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GQOLI-74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1.3±4.0)、(42.4±3.9)、(37.2±3.9)、(40.6±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家庭支持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爱菊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情景模拟教学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价值研究

    目的 对情景模拟教学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证实其在教学中的价值,为护生的教学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本校2012级普通专科护理专业学生18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和对照组.于实习前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按照情景模拟教学和常规教学两种模式进行实习前培训.培训后使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及自我效能量表等对其人际沟通能力进行评价,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总分为(138.8±18.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5.7±17.8)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及自我效能量表评分的总分为(124.2±1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0.6±15.4)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情景模拟教学能够显著提升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周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被动凝集法和ELISA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被动凝集法与ELISA法对临床诊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来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疑为MP感染的856例患儿,分别采用被动凝集法和ELISA法检测患儿的MP抗体及MP-IgM、MP-IgG、MP-IgA抗体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算一致性Kappa系数;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被动凝集法检出阳性443例,阳性率为51.75%.ELISA法检出阳性373例,阳性率为43.57%.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一致性较强(K=0.805,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816,P<0.05).ELISA法检测的MP-IgM、MP-IgC、MP-IgA阳性率与被动凝集法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IgG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强(K=0.768,P<0.05).结论 被动凝集法简单、快捷、敏感性较高,而ELLSA法通过MP-IgM、MP-IgG、MP-IgA抗体的分型检测可以提高MP感染的检出率和可靠性,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珍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研究与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患者护理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妇产科接收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55例.常规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及受表扬与护患纠纷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入院迎接、响铃应答、病房巡视、健康宣教、按时治疗、护理满意度总分分别为(17.7±4.2)、(15.8±2.6)、(16.7±2.0)、(17.6±5.6)、(18.4±2.5)、(91.8±9.6)分,均高于常规组的(11.4±0.2)、(9.4±1.3)、(13.2±2.3)、(13.4±2.7)、(14.8±2.1)、(79.6±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受表扬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分别为49.1%、5.5%,均优于常规组的10.9%、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妇产科患者予以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值得在临床推行.

    作者:胡普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胸腺肽α1辅助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 1辅助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控制率为80.00%,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8+及CD4+/CD8+水平分别为(39.95±4.02)%、(20.13±3.47)%、(1.86±0.36),均优于对照组的(28.74±4.86)%、(26.52±4.20)%、(0.97±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胸腺肽α1辅助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效果显著.

    作者:魏少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南菜园地区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研究

    目的 探讨南菜园地区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老年患者患病初1年的心理变化情况.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3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40岁及以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30例身体健康者进行对照,原始数据收集分别在糖尿病诊断后2周、3、6、12个月进行,以初数据和后数据进行对照,中间数据作为参考数据,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第2周,糖尿病组抑郁、焦虑、恐惧、总症状、阳性症状得分分别为(1.74±0.58)、(1.76±0.64)、(157±0.32)、(1.71±0.49)、(42.46±14.8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47±0.42)、(1.37±0.38)、(1.23±0.35)、(1.47±0.42)、(26.41±11.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个月,糖尿病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阳性症状得分分别为(1.72±0.58)、(1.69±0.49)、(1.77±0.64)、(1.57±0.34)、(41.95±10.4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44±0.42)、(1.33±0.42)、(1.35±0.36)、(1.22±0.34)、(26.68±11.9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6个月,糖尿病组焦虑、恐惧、总症状、阳性症状得分分别为(1.75±0.63)、(1.57±0.36)、(1.72±0.49)、(41.69±14.9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41±0.39)、(1.21±0.33)、(1.41±0.42)、(26.76±10.7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2个月,糖尿病组总症状、阳性项目、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评分分别为(1.66±0.47)、(41.67±13.87)、(1.73±0.46)、(1.72±0.57)、(1.74±0.62)、(1.56±0.3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38±0.38)、(27.22±12.03)、(1.49±0.47)、(1.45±0.47)、(1.39±0.38)、(1.21±0.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第2周、第3、6、12个月SAS、SDS评分分别为(48.83±9.64)、(47.66±8.98)、(47.32±9.73)、(47.07±8.74)、(49.74±10.01)、(48.84±10.11)、(48.48±11.13)、(48.02±9.7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52±6.80)、(31.69±6.77)、(32.63±7.16)、(32.69±7.24)、(39.44±9.88)、(38.73±9.16)、(37.96±8.84)、(38.46±8.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南菜园地区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老年患者患病1年内主要的心理变化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恐惧;患病12个月后逐渐减轻.因此,对南菜园地区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老年患者诊断1年内进行的心理干预应该主要解决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问题.

    作者:高拥军;韩永青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PCT、CRP检查在重症细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PCT、CRP诊疗在重症细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本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重症细菌感染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CRP、PCT水平及CRP与PCT阳性率;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CRP、PCT水平的变化.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的CRP水平为(38.84±7.58)mg/L,PCT水平为(10.13±4.67)ng/ml,对照组的CRP水平为(4.69±1.33)mg/L,PCT水平为(0.34±0.12)ng/ml,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的CRP阳性率为70.0%,PCT阳性率为94.0%,对照组的CRP阳性率为20.0%,PCT阳性率为14.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与P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PCT、CRP在重症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中有十分高的应用价值,在患者的病情程度与康复预后的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异性探究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异性并分析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70例,小动脉梗死组30例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20例.入院3d内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并分析各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血压变异系数.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小动脉梗死组日间收缩压标准羞(daytime systolic standard deviation,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aytime diastolic standard deviation,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ight systolic standard deviation,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ight diastolic standard deviation,nDSD)分别为(14.76±1.81)、(13.28±1.72)、(9.12±1.68)、(8.28±1.72)、(12.83±1.75)、(12.28±1.64)、(8.63±1.56)、(7.96±1.48)mm Hg(1 mm Hg=0.133kPa),均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的(11.32±1.52)、(7.12±1.62)、(10.37±1.42)、(7.22±1.37)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压变异性与脑梗死病因分型密切相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密切相关.

    作者:黄国祥;黄怀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及复发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8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口服,100 mg/次,1次/d,连续治疗6个月.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10 mg/次,1次/晚,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炎症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变化及脑梗死复发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TC、TG、LDL分别为(4.32±0.56)、(1.65±0.23)、(2.52±0.77)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84±0.35)、(1.74±0.31)、(4.20±1.23)mmol/L],治疗后,实验组HDL为(1.13±0.2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8±0.22)mmol/L,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hs-CRP、IL-6水平分别为(2.43±0.92) mg/L、(49.72±12.47)pg/ml,均低于对照组[(2.95±1.25)mg/L、(55.92±12.15)pg/ml],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IMT为(1.22±0.1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 ± 0.13)m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TC、TG、LDL-C水平,增加HDL-C水平,同时可降低颈动脉IMT,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

    作者:王清芳;冯玉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CD3抗体和IL-4/IL-4抗体复合物联合疗法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机制研究

    目的 采用CD3抗体和IL-4/IL-4抗体复合物联合疗法,增加Tregs/Teffs比例,探讨其对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拮抗作用及免疫机制.方法 2014年5-11月采用高胆固醇饮食喂养载脂蛋白E缺陷性小鼠(apoE-/-)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γ δTCR抗体组、IL-4复合物组及混合组各10只,分别使用空载体、CD3单克隆抗体、IL-4/IL-4抗体免疫复合物、CD3单克隆抗体-IL-4/IL-4抗体免疫复合物干预实验小鼠.检测各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面积及稳定性、病变部位巨噬细胞及细胞间质含量、淋巴器官内Treg/Teff比例、脾脏单核细胞表型变化情况.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四组脾脏及淋巴结CD4+T细胞/总细胞、CD25+Foxp3+细胞/CD4+细胞、CD25、CD103、类糖诱导TNF受体相关基因/蛋白(GITR)、细胞毒T细胞相关蛋白4(CTLA-4)、体重及血脂水平、Ly6C/单核细胞及CD115(CSF-1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混合组脾脏CD25+Foxp3+细胞/CD4+细胞、CD25、CD103、GITR、CTLA-4、甘油三酯、CD11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混合组淋巴结CD4+T细胞/总细胞、CD25+Foxp3+细胞/CD4+细胞、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y6C/单核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除了降低Teff介导的免疫反应外,增强Treg介导的免疫反应可更为有效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齐红双;薛士鹏;岳会珠;段冰杰;胡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静脉复合麻醉联合吸入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静脉复合麻醉联合吸入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0例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吸入麻醉方式,研究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联合吸入麻醉方式.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及麻醉前、麻醉过程中、术后患者SBP、DBP、HR及SpO2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组麻醉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分别为(76.42±8.32)、(8.42±3.13)min,均优于对照组的(83.33±7.44)、(15.31±4.5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15 min时,研究组SBP、DBP、HR分别为(103.34±8.76)、(62.82±3.24)mm Hg(1 mm Hg=0.133 kPa)、(72.32±8.94)次/min,均低于对照组的(114.40±7.53)、(68.73±4.32)mm Hg、(80.41±7.86)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根治术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联合吸入麻醉方法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乔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以及对患者神经功能、血黏度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加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流变指标.不同治疗时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不同治疗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496,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4.34±020)、(1.59±0.24)mPa·s、(44.61±2.70)%、(3.04±0.51)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41±0.26)、(1.87±0.15)mPa·s、(48.57±4.03)%、(4.23±0.46)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84、6.925、5.714、12.129,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血黏度.

    作者:何海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5%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5%碘酊灼烧联合氟康唑滴眼液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5%碘酊灼烧联合氟康唑滴眼液进行治疗,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仅进行了单纯的碘酊清创灼烧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0例作对照,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30例患者中,有21例(70.0%)治愈,7例(23.3%)有效,2例(6.7%)无效,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30例患者中,12例(40.0%)治愈,10例(33.3%)有效,8例(26.7%)无效,总有效率为73.3%(22/3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0,P<0.05).结论 使用5%碘酊灼烧联合氟康唑滴眼液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李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4P医学模式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4P医学模式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吉首市社区31例年龄≥50岁确诊为糖尿病≥1年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一对一实施4P医学模式,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相关行为及生化指标的变化.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干预后患者在血糖良好的标准、低血糖的处理、按时检测血糖、餐后锻炼、锻炼前准备、合理安排饮食、对患糖尿病持良好心态方面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执行4P医学模式后患者FPG、BMI[(7.3±2.1)mmol/L、(26.8±4.8)kg/m2]均比干预前[(8.6±3.0)mmol/L、(28.2±5.2)kg/m2]有了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4P医学模式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有积极影响,应逐步完善4P医学模式,增加易行性,以控制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并发症.

    作者:伍梦娟;沙永红;黎梅;宋盼;谌强永;许晴;黄黎黎;祖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可行性和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6月选择本院治疗的98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102.85±8.97)min、(2.32±1.14)、(6.28±1.34)d]显著短于对照组[(119.83±14.72)min、(3.97±1.86)、(8.97±2.8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78.54±10.77)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54.72±24.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33%(8/49),观察组为4.08%(2/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9,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及总分[(88.12±4.87)、(69.88±6.82)、(79.67±5.87)、(8451±6.32)、(84.11±4.89)、(80.57±7.6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91±2.33)、(60.03±3.47)、(70.04±2.89)、(75.31±4.17)、(78.86±3.18)、(72.15±3.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效果可靠,缩短手术时间、胸腔引流和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徐新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使用的依从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找出对策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住院并确诊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80例,采用中文修订版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MMAS-8)进行问卷调查,计算得分以评定其服药依从性,同时分析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三组及以上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0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总分为(6.83±1.66)分.采用中文修订版MMAS-8进行问卷调查使用降糖药的得分为(5.98±1.37)分.依从性低45例(56.25%),中等30例(37.50%),高5例(6.25%).不同依从性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情况[(9.00±0.70)、(7.96±0.96)、(5.93±1.2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01,P<0.05).影响到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为糖尿病知识知晓度、使用胰岛素.结论 多数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总体偏低,影响因素以糖尿病健康知识为突出,要加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缓解病情、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斌;马付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连续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连续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连续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舒适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舒适度为93.0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AS、SDS、PSQI评分分别为(42.54±5.38)、(43.52±6.79)、(7.65±4.37)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45±8.84)、(56.74±9.53)、(13.73±5.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连续血液透析患者,可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不良情绪状态和睡眠质量,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社区医学杂志

社区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