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深静脉血栓发病风险因素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进展

王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髋关节, 关节置换术, 肺动脉栓塞
摘要: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患,常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以及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其中髋、膝关节置换或髋部手术发生率高,本文就骨科DVT好发风险因素及临床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社区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高热惊厥198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高热惊厥(FC)患儿的临床特征,寻找预防FC复发的措施.方法 分析198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于其出院后随访首次发病患儿138例,将复发FC患儿设为观察组,无复发FC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温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小儿高热性惊厥多见于6个月~3岁,男多于女,有遗传相关性,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引起FC复发的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体温、持续时间、惊厥类型、家族史.结论 多数FC患儿的预后良好,但复发率较高,对于有复发倾向患儿,实施及时有效的预防,可改善患儿的预后.

    作者:马赵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43例肝细胞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配合索拉非尼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配合索拉非尼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4月期间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73例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将73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的TACE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治疗后半年、1年的生存率,并观察记录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年期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经过相应处理后均能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结论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配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快速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且无严重的毒副反应,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翻军;孙咏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医用硬性内镜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

    医用硬性内镜种类繁多,其光学和结构原理基本相同.就膀胱镜为例详细介绍了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该故障的系统的方法.

    作者:陈兆涛;郑志刚;明照亭;徐小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改革医学基础课程服务医美专业建设

    以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建设为契机,针对医学基础课程中专业针对性差的问题进行改革,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改革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将医学基础实验建成《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使之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好的为专业建设服务.

    作者:莎日娜;李树香;甘萍;王丽;秦志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一γ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为核激素受体超家族中的成员,其生物功能复杂多样.本文综述了PPAR-γ及其配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作者:袁婕;石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2011年7月29日,在齐鲁石化某厂施工的临淄某安装公司承包商民工队,干活完工回到自己单位的食堂进餐,结果发生了一起19人集体食物中毒,经齐鲁石化公司卫生防疫站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的检验,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认定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中毒发生情况 2011年7月29日11:30,在齐鲁石化某厂施工的临淄某安装公司承包商民工队,收工回到自己单位的食堂进餐,餐后约4~10h后开始发病,因居住比较集中,先后有19人被送到了齐鲁石化医院集团中心医院就诊.

    作者:王仁明;李秀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骨科深静脉血栓发病风险因素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进展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患,常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以及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其中髋、膝关节置换或髋部手术发生率高,本文就骨科DVT好发风险因素及临床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社区慢病管理中手触桡动脉监测血压可行性探讨

    目的 研究汞柱式血压计,用听诊器听肱动脉与手触摸桡动脉监测血压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方法 按就诊先后顺序对自愿监测血压的206例病人用同一汞柱血压计测量,平静15分钟,两种方法,间隔5分钟,将获得的两组数据作比较.结果 分析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用汞柱式血压计手触桡动脉测量血压简单、方便、快捷,不受听力、外界噪音、脉搏强弱的干扰.

    作者:白彩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逆行动态交锁钉矫正膝外翻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改进的逆行动态交锁钉技术矫正膝外翻的效果.方法 选取25例成人患者的41个膝外翻畸形(平均胫股角:22°;范围:16? 29°),进行股骨髁上斜内翻截骨术和稳定的逆行动态交锁钉手术治疗.结果 在随访的21例患者35个膝关节中,平均随访2.6年(范围:1.1 ~4.5岁),所有患者的截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4个月(范围:2.5 ~5.0个月).没有显著的并发症.在新的一次随访中,平均外翻胫股角为7.1.(范围:4~10.外翻).对于所有患者,手术结果均令人满意(P<0.001).结论 该技术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替代膝外翻畸形矫正的技术.该技术的优点包括:使用的生物力学方法更适当,并发症发生率更小,患者满意度更高.

    作者:姜文军;王志波;刘大伟;栾法颂;辛美娟;于文杰;王金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矿区居民高血糖及高血脂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并掌握煤矿社区长驻居民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流行现状,为制定社区居民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矿区常住居民21134人中随机抽取3647人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法(PPS)进行抽样,居民空腹八小时晨抽静脉血.结果空腹血糖≥7.0mmol/L者424人,甘油三脂≥1.7mmol/L者1165人,胆固醇≥5.72mmol/L者537人,高血压者782人.结论矿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加强对矿区居民的健康教育.

    作者:张仁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儿童母亲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知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儿童母亲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知识知晓情况,为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合理补钙,预防佝偻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1日~6月30日进行健康体检的0~3岁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320名.前来为儿童体检的家长均认真填写“曲靖市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手册”.,主要内容包括:母亲文化程度、职业、孕产史、喂养史;儿童保健医生对婴幼儿进行认真体格检查并作详细记录.收回后进行分析.结果 知道佝偻病是营养缺乏性疾病,占68.75%;知道婴儿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要量应增加,占57.19%;知道颅骨软化,“肋串珠”、“手镯”骨样改变,占84.06%;知道补充钙剂,占85.31%;通过书、报、电视、网络、广播获得,占55.63%.结论 儿童母亲对佝偻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佝偻病的病因认识不清,防治措施不当.医疗、保健部门应加强对佝偻病知识的宣教工作.

    作者:曹菊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淡竹叶的鉴别

    采用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的方法,对正品淡竹叶进行鉴别并与常见混淆品进行对比.

    作者:张晶;付艳;贾兰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血气分析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在早产儿视网膜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早产儿生后3天内血气分析值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早产儿视网病(ROP)的影响,及IGF-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关系.方法 按照我国卫生部在2004年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病变防治指南》规定的筛查对象,收集396例早产儿生后初3天的血气分析,统计分析ROP患儿及无ROP患儿的PaO2、PCO2上下四分位值及PH值下四分位值.并分别在出生后第1、3、5、7周(出院前)监测血清IGF-1因子变化.结果 ROP患儿中占下四分位数PaO2PH值比率、上四分位数PaO2PCO2比率均高于无ROP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上、下四分位数、PCO2上四分位数、PH值下四分位数、及ROP患儿第1周、第2周、第3周血清IGF-1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H值下四分位数与对照组比较第1周、第5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低PaO2 、PH值及高PaO2、高PCO2使发生ROP的危险性增加;低PH值、ROP患儿血清IGF-1浓度明显降低,低血清IGF-1浓度,预示ROP危险性增加.

    作者:郭静;孙慧清;熊虹;康文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儿童1型糖尿病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儿童1型糖尿病(T1DM)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收集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儿童T1DM相关性的文献.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分析VDR基因FokI位点的Ff、ff、Ff+ff基因型在儿童T1DM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是否有差异.检索时间截至于2011年9月.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6篇,其中T1DM 734例,对照组788例.根据FokI位点的Ff、ff、Ff+ff基因型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分别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对VDR基因FokI位点的Ff、ff、Ff+ ff基因型与T1DM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VDR基因FokI位点的Ff、ff、Ff+ff基因型的合并OR值(95% cI)分别为1.16(0.74~1.82)、1.03(0.75 ~1.42)、1.03(0.63 ~1.66).结论 VDR基因FokI位点的Ff、ff、Ff+ff基因型均与儿童T1DM的发生无关.

    作者:谭静;张耀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2010年6月15日,齐鲁石化辖区某宾馆发生了1起食物中毒,赴婚宴的嘉宾38人餐后相继出现腹痛、腹泻、头痛、恶心等消化道中毒症状[1],症状程度或轻或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证实是1起食物被奇异变形杆菌污染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作者:李秀波;王仁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009-2011年青岛市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信息分析

    目的 进一步掌握暗娼人群的行为特征和HIV感染状况,为探讨对该人群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现场采血等方法,在艾滋病哨点检测方案规定的采样期内收集FSW的信息,采用SPSS16.0分析资料.结果 三年各调查暗娼400名,平均年龄分别为(23.33 ±6.10)岁、(23.90±5.68)岁、(24.68±6.04)岁,多数未婚,文化程度较低.被调查人员对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三年均较高,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近一次发生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三年分别为78.2%、77.8%、52.8%;近一个月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的比例均较低;部分人有吸食毒品行为.未发现HIV阳性,梅毒阳性率分别为9.75% 、16.75%、15.0%.结论 暗娼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还有待提高,高危行为持续存在,梅毒感染率较高.应针对FSW行为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该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修翠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特点及预防

    目的 探讨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病因特点及预防,从而总结更有效的方法及措施.方法 选取150例经潍坊市妇幼保键院确诊为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收集患者资料,掌握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诱发原因、临床特点以及预防措施等情况,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辅助诊断.结果 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为中老年妇女,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5.95%,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患者,患者左下肢血栓的发生率高于右下肢.结论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原因为恶性肿瘤,患者左下肢深静脉是极易出现血栓的部位.要高度重视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结合各种预防措施,早期预防,减少患者发病率.

    作者:赵鹏;侯玲玲;周兰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与糖尿病发生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2是ACE的同系物,ACE2的发现不仅使人们对RAS有了更深、更全面地认识,而且为糖尿病、糖尿病发生冠心病的防治及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作者:刘芳;曾高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粪便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疾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Crohn氏病(C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由于缺乏特异性指标,因此诊断容易误诊,且评价疾病活动性比较困难.医生主要结合临床病史,依靠侵入性检查(如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IBD及评价炎症活动性.因此,这需要一种快速、无创的措施,来判断IBD的存在及严重程度,而生物学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炎症活动度定量评价方面具有无创且易推广的优势.粪便标志物由发炎的肠道产生,或直接由肠道漏至肠腔,这对于留取标本不但简单易行,且可反复进行,并对于病人无创,病人易于接受.故粪便标志物在这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实际临床意义,本文就有关炎症性肠病粪便标志物做一综述.

    作者:刘林;杨铭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儿童社区获得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社区获得肺炎链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社区分离肺炎链球菌229株,进行鉴定及药物药敏试验.结果 229株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4.58%、47.16%、96.94%、88.21%、47.60%、0.44%、0.46%,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无耐药.结论 儿童社区获得肺炎链球菌对常用抗生素有较高耐药率,临床治疗应依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张勇昌;赖伟忠;陈月新;罗晓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社区医学杂志

社区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