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清气化痰丸临床运用举隅

张慧媛;张丽琛;周钊

关键词:清气化痰丸, 咳嗽, 哮喘, 多发性抽动症
摘要:清气化痰丸既是中医经典名方,也是清热化痰的要方,主要由胆南星、瓜蒌、陈皮、半夏、杏仁、枳实、茯苓、黄芩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理气化痰之功效.清气化痰丸由于其药物组成的独特性,使其能治疗多种由痰热内结所致的病症,无论是对于咳嗽、哮喘等常见病,还是对于惊风、癫痫、多发性抽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疑难病,都可收到很好的疗效,临床应用广泛.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感,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现代医学研究多认为其与胃高敏感、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精神社会因素等有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FD获效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陈丽萍;方盛泉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人参五味子汤联合西医治疗肺脾气虚型哮喘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人参五味子汤治疗肺脾气虚型哮喘的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肺脾气虚型哮喘患儿6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为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参五味子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炎症因子(IL-1、IL-6)、肺功能(FVC、PEF、FEV1)水平.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7.06%,较对照组的76.47%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IL-1、IL-6低于对照组,FEV1、PEF与FVC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 临床针对肺脾气虚型哮喘可在常规西药基础上予以人参五味子汤治疗,能促使炎症因子进一步改善,从而提升肺部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东升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通腑理气方治疗老年结直肠癌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观察中药通腑理气方对湿热内蕴证型老年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湿热内蕴证型老年结直肠癌住院患者23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12例和西医治疗组11例,中医组给予口服中药通腑理气方治疗,西医组给予口服化疗药卡莫氟片,两组均服药14天休息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观察4个疗程.结果 通腑理气方组无进展生存期(PFS)低于卡莫氟片组(分别为6.5个月和7.2个月),但治疗过程中出现Ⅱ级以上神经毒性(分别为0例和7例)、Ⅱ级以上骨髓抑制(分别为0例和4例)例数明显低于卡莫氟片组.两组患者KPS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5±5.22分和72±4.67分)、Ⅱ级以上胃肠道反应(分别为2例和5例)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中药通腑理气方治疗湿热内蕴型老年结直肠癌疗效好且毒副作用较低.

    作者:张勇;马丽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喉炎丸联合头孢羟氨苄治疗慢性萎缩性喉炎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喉炎丸联合头孢羟氨苄治疗慢性萎缩性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慢性萎缩性喉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喉炎丸联合头孢羟氨苄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羟氨苄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炎丸联合头孢羟氨苄治疗慢性萎缩性喉炎疗效显著.

    作者:丁红云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疏风止咳汤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目的 探讨疏风止咳汤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与治疗方法 .方法以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诊治的8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具体临床表现,并按随机化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孟鲁斯特钠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疏风止咳汤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观察组患者在各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疏风止咳汤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显著优化患者的肺部功能,提升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光宇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来我院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64例,将其按照随机平均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规范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5.63%,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63%.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可发现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实验组患者的主观积分、客观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薛保才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9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分为常规组(49例,常规疗法)和中药组(49例,常规疗法+益气活血通络方).对比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中药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常规组(P<0.05),且血清hs-CRP、Hcy本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作者:郑秀琴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 探析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护理效果与体会.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治疗的糖尿病低血糖患者64例进行分析.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西医联合干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总体舒适度、满意度以及出院后三个月内低血糖的出现率等指标.结果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7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舒适度与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出院后三个月出现低血糖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结论 糖尿病低血糖患者采取中西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翠;董书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中药熨烫疗法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护理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熨烫疗法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 将84例胃脘痛患者按中医证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进行基础的中医辨证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熨烫疗法护理;2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80.95%.结论 应用中药熨烫疗法护理可显著改善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势明显.

    作者:朱晓敏;蒋魁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祛湿活血补肾方治疗母胎BO血型不合孕妇20例

    目的 观察祛湿活血补肾方对妊娠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3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祛湿活血补肾方组)20例,对照组(茵陈口服液组)14例,用药期间停用其他拮抗或协同药物.结果 祛湿活血补肾方能有效降低抗体效价,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祛湿活血补肾方治疗母胎ABO血型不合的有效率高于茵陈口服液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祛湿活血补肾方可有效降低血清抗体效价值;祛湿活血补肾方可有效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如流产、死胎、溶血性黄疸等)的发生;祛湿活血补肾方可减少母胎ABO血型不合溶血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陈难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炙甘草汤加制水蛭治疗胸痹心痛作用机制、 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分析炙甘草汤加制水蛭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给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常规剂量的制水蛭,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心功能及炎性因子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TC、LDL-C、CRR及LVEF等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有效率达到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差异明显.结论 炙甘草汤联合常规剂量的制水蛭具有舒经通络的功效,对治疗胸痹心痛效果良好,且毒副作用小,具有研究推广价值.

    作者:周玉凤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双柏散配伍冰片外敷在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在双柏散原方基础上加用冰片配伍,观察其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骨科门诊就诊的150例病人,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三组的疗效、治愈天数、并发症和疼痛度.结果 空白组的总有效率为42.00%,患者(43.53±4.32)d达到总有效标准,并发症发生率为60.00%,疼痛度评分为(6.53±1.71)分;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00%,患者(32.33±3.87)d达到总有效标准,并发症发生率为44.00%,疼痛度评分为(5.54±1.23)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患者(19.72±4.53)d达到总有效标准,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疼痛度评分为(4.25±1.44)分.观察组较前两组总有效率高,较快治愈,并发症少,疼痛度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软组织损伤中应用双柏散配伍冰片外敷,疗效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值得广泛临床推广.

    作者:刘国奋;吴俊哲;李大刚;高恒;王伟群;曾志杰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耳穴压豆对胃食管反流病伴焦虑患者疗效及胃动素影响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对胃食管反流病伴焦虑患者疗效及胃动素的影响.方法 将101例胃食管反流病伴焦虑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治疗,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伴焦虑患者的疗效、焦虑评分、胃泌素及胃动素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9.63%,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胃动素均升高,观察组患者的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压豆用于胃食管反流病伴焦虑患者的治疗,可提高患者疗效,提高患者胃动素水平.

    作者:刘锡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炙甘草汤用于治疗心病、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查阅近5年来,关于炙甘草汤的文献,综述炙甘草汤在治疗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的药效学实验和临床应用情况,以及阐述其治疗虚劳肺痿等肺部疾病的理论基础.炙甘草汤现代应用不仅局限于治疗心病和肺病,也可应用于肾病、失眠、低血压、月经失调、痛经以及缓解化疗后患者的胃肠道反应等.本文以期为现代医药对炙甘草汤的研究深入,和体现出更多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作者:王彤;艾新法;苏鑫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褚玉槐主任医师治疗乳蛾经验介绍

    乳蛾又称喉蛾,是以咽喉两侧的喉核(即腭扁桃体)红肿疼痛,状如蚕蛾,形似乳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慢性喉病.治疗不当往往反复发作,引起喉核肥大、颌下臖核肿大,常导致中耳炎、鼻窦炎等并发症,甚至引起心肌炎、肾炎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褚玉槐主任医师善于运用银翘散加减治疗热毒搏结引起的急性乳蛾及邪毒久滞引起的慢性乳蛾,疗效卓著.

    作者:吴焕波;褚玉槐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针刺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膝骨关节炎35例

    目的 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针刺联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0例,将其随机等分入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实验组则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针刺,10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差异(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尤其是Lysholm评分及WOMAC评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针刺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能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并能改善其膝关节的功能,且改善程度优于止痛药.

    作者:李凤;林洁;郑昌岳;俞萍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跳骨片致不良反应汇总报告及分析

    目的 汇总并分析跳骨片导致不良反应的具体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有效的使用该药提供安全性信息参考.方法 搜集并分析2016年度我院发现并上报的跳骨片导致不良反应3例临床资料,汇总并分析跳骨片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后信息.结果 跳骨片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皮肤及附件损害以及消化道损害方面.结论 跳骨片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但仍有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关注用药教育,可积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管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中医药护理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维持一个功能良好的动静脉内瘘,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分析内瘘的护理措施,逐渐采取中医药护理方法,通过湿热敷、冷敷、中药塌渍、艾灸、中药外敷以及联合中西药外敷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可有效的保护血管通路,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确保血液透析的充分性,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刘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健脾除湿止痒方治疗湿疹28例

    目的 研究健脾除湿止痒方对脾虚湿盛型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6例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EASI)与瘙痒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A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14±0.75 vs 2.6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瘙痒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64±0.38 vs 1.54±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10.71%vs 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除湿止痒方能够显著减少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瘙痒及皮损症状,还能减少复发率.

    作者:温秋娥;曾宝英;吴训莹 刊期: 2017年第23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