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
目的 通过本文叙述为药剂科的文化建设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结合我院药剂科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以及所采取的一系列做法,分析文化建设对于科室建设的重要性.结果 我院药剂科重视并加强文化建设后,科室管理及职工凝聚力得以提高.结论 药剂科的发展需要重视并加强文化建设.
作者:张梅;王成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建立中药材鬼针草的质量标准.方法 以芦丁和金丝桃苷为对照品,对鬼针草药材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 建立了以薄层色谱法鉴别鬼针草药材中芦丁和金丝桃苷的方法.芦丁的线性范围为3.11~99.55 μg· mL-,回归方程为:Y=16.783X-7.895(r=0.999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75%,RSD为2.77%(n=6);金丝桃苷的线性范围为3.14~100.6 μg·mL-1,回归方程为Y=22.425X-10.389(r=0.9998,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89%,RSD为1.98%(n=6).结论 本实验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鬼针草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有效控制鬼针草药材的质量.
作者:布紫云;曲婷丽;赵正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从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千金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作用机理的可能行.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其感染几乎不可能被清除从而导致肺衰竭终导致患者死亡.研究干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药物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降低其毒力因子产生、抑制生物膜的形成以及提高药物敏感性的途径.结果 从中医经典方千金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入手,研究千金苇茎汤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来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可行的.结论 从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千金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抓住千金苇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作用通路、作用靶点的主要环节.
作者:樊长征;张文江;张燕萍;苗青;张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与单纯针刺对比治疗周围性面瘫(肝胆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及单纯针刺组各45例.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症状都有改善,针药结合组有效率为95.56%,单纯针刺组有效率为84.44%,针药结合组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肝胆湿热型)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且能较快的减轻耳后疼痛,缩短疗程.
作者:王乐荣;刘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路径化管理模式在新护士培训中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144名新护士(对照组)采取传统管理模式,2012年124名新护士(观察组)采取路径化管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新护士在技能、理论成绩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通过路径化管理模式进行培训的新护士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将临床路径化管理模式引入新护士培训中,可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具体化,可有效提高新护士培训质量,保障病人安全.
作者:王莉;孙琛;潘霞;张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呕吐病为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所至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症,分虚实二证.实证呕吐根本病机为多种原因引起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逆乱,辛开苦降法为调整脾胃气机,恢复中焦升降的有效方法.临床治疗实证呕吐之组方用药,以辛开苦降为法,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论述辛开苦降法在治疗实证呕吐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旭光;杨大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80例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予以合理护理方法,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手术均获得成功,对膝关节功能具有较为显著改善,无膝关节内翻、外翻等畸形发生,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医护人员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过程中应予以合理护理,由此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鲁素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为了探讨香菊胶囊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资料共计76例.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显效者29例,有效者8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为97.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症状评分结果方面,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鼻塞症状得分为(90.1±3.2)分,嗅觉症状得分为(83.1±6.1)分、流涕症状得分为(95.3±2.7)分、头痛症状得分为(98.1±2.9)分,明显优干对照组患儿治疗后相应数据统计结果(P<0.05).结论 在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香菊胶囊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具有更优秀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静;朱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风药是指具有春气、风木特性的一类药物的总称.在2型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根据肝脾致病的理论,运用风药收效明显.
作者:侯宇辉;程娜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泻白散加减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2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观察组5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口服泻白散加减治疗.观察2组治疗1、3、5天后,咳嗽、痰壅、气促、肺部听诊的评分及综合评分变化,腹泻、食欲不振、睡眠改善的持续时间.结果 治疗组治疗1、3、5天,咳嗽、气促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天痰壅及肺部听诊的有效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天、5天治疗组有效率及缩短上述表现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5天后呼吸道症状、体征治愈的有效率及腹泻、食欲不振、睡眠改善的持续时间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泻白散加减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起效快、疗程短,值得推广.
作者:郭燕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清热解毒汤联合碘甘油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从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咽炎患者,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为50例.其中,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为清热解毒汤联合碘甘油.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口服阿莫西林胶囊.7天后,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的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的有效率62%.结论 在治疗急性咽炎方面,清热解毒汤联合碘甘油的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邓志峰;杨明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予阿洛西林钠针、喜炎平注射液、丹参酮Ⅱ-a针静滴,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配合针刺、拔罐和中药口服.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80.26%、总有效率97.37%、复发率11.48%,对照组治愈率48.61%、总有效率62.5%、复发率31.4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加快临床症状消失,减少复发,促进淋巴结消失的作用.
作者:刘素云;王喜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我院中西结合科收治的所有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4例麻疹患者(男76例,女68例),未成年患者74例(<5岁占92%),成年患者70例;发病季节集中在1、2、3、4、5月份(共124例占86.1%);地域分布差异不明显(城镇患者68例,占47.2%);麻疹疫苗接种(含加强免疫接种)率低(接种患者16例,占11.1%);麻疹患者(儿)接触(含麻疹高发时段去往人口密集区)率高,为127例(占88.2%).发热体温偏高(≥39.0℃患者占66.0%);合并症多样化,由多到少依次为:消化道症状(含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为80.6%、心肌炎为75.7%、肝损害为45.8%、肺炎为43.1%、贫血为18.8%、喉炎为11.8%、上呼吸道感染为5.6%、鹅口疮为5.6%;麻疹抗体-IgM阳性检出率高,为79.9%.治愈率高,为100%(平均住院治疗5.79天).结论 此次麻疹的发生呈现两极态势,即8月龄~5岁儿童及18岁以上成年人多见,麻疹患者疫苗接种率偏低,麻疹合并症呈现多样化,持续时间长.因此有必要加强儿童及成人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加强医务工作者对麻疹的认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诊治过程中的作用,避免麻疹疫情的爆发及流行.
作者:崔涛;郭丽颖;贾建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甚至剧痛晕厥者,并随月经周期持续发作,甚至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类病证,称为痛经,有称“经行腹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妇科疾病.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和继发性痛经(Acquired Dysmenorrhea,AD).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以青少年女性居多.继发性痛经通常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在我国,痛经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张儒荣[1]对重庆市璧山县中学校的1189名在校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痛经发生率高达78%.
作者:渠艳芳;王金平;张晋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以“阴阳辨证”为纲,通过对《伤寒论》少阴篇的相关原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少阴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是阴阳俱虚,而从“水火不济”“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三个不同的病理层次进行研究,能更清晰的认识少阴病的病机及证治特点.
作者:刘弘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陈美华主任以滋肾平肝、化痰活血法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予西药降压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以滋肾平肝、化痰活血.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4%,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P<0.01),但治疗组降压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更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改善眩晕、头重、胸闷、五心烦热、腰酸、肢体麻木方面更具有优势(P<0.05).血液流变学疗效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大聚集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大聚集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大聚集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陈美华主任应用其经验方滋肾平肝、化痰活血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二味拔毒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将90例肝经湿热、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按辨证论治分别给予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内服,治疗组采用二味拔毒散外搽,对照组采用1%喷昔洛韦乳膏,共治疗一个疗程9天,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观察第3、6、9天的症状指数积分及疼痛缓解和消失时间,并随访PHN发生与否,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评定其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6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二味拔毒散组治疗后d3及d9,症状及体征改善均优于喷昔洛韦组(P<0.01),神经痛减轻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0.0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二味拔毒散对带状疱疹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喷昔洛韦乳膏,尤其在促进皮损愈合、缩短病程及缓解急性神经痛、预防后遗神经痛方面,其联合中药辨证论治内服不失为治疗带状疱疹安全且疗效颇佳之方案.
作者:王丹;谌莉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降低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0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压疮发生率及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高龄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同时对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护理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范雪梅;辛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基于系统思维对脾藏象内涵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系统思维的四个基本原理: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组织原理,对脾藏象及其内涵做系统性探讨.结果 脾藏象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古代医家应用了系统思维的方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论 系统思维可以作为中医研究脾藏象的思维方式,进而解决复杂性问题,以期对当代中医基本理论的思维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亓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查询大量文献及资料总结目前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药治疗现状.方法 查询文献资料后归纳总结.结果 中医对布鲁氏菌病病名、病机及治疗逐渐达成共识.结论 中医学认为布鲁氏菌病归属湿温,病因病机为感受湿热病邪所致;中医药治疗布鲁氏菌病方式多样,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许早荣;郑爱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