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膈下脓肿38例临床观察

崔晓平

关键词:膈下脓肿, 胃肠道, 中西医结合, 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与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膈下脓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膈下脓肿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选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膈下脓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治疗慢性心衰合并低血压患者40例

    目的 观察升陷汤合苓桂术甘汤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压、心率、左室收缩功能、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和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 80例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升陷汤合苓桂术甘汤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0天的心功能分级、收缩血压、心率、心脏超声指标和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和住院天数,评估其有效性.结果 升陷汤合苓桂术甘汤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治疗中能够显著升高血压、改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NT-proBNP(P<0.01),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P<0.05),缩短住院日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P<0.05).结论 升陷汤合苓桂术甘汤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的心脏功能,升高血压,缩短住院天数,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克清;李彦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琥珀散治疗痛经5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琥珀散临床治疗寒凝血滞型痛经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元胡止痛片治疗,治疗组采用琥珀散加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并进行判定.结果 采用琥珀散加减进行治疗痛经,有效率达96.3%,疗效显著.结论 琥珀散临床运用确切,临床疗效突出.

    作者:张美英;韩俊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医辨证论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选取儿童支气管哮喘80例,均为我院儿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西医方案治疗(对照组40例)与中医辨证治疗(观察组40例)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前两组哮喘发作率无明显差异(P>0.05),组后均有降低,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保障患儿预后,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作者:秦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析老年骨折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

    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方法 针对老年骨折住院患者常常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人性化的心理护理.结果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结论 有效的心理护理及护理措施能使其使其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

    作者:刘兰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医药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近几年中医药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回顾分析近几年中医药物治疗D-IBS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章.结果 西医治疗本病缺乏特异性,且存在不良作用较大、病人经济负担较重及停药后易复发等不足.中医治疗本病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中医药物治疗是解决本病的有效方法,但临床研究仍存许多不足.

    作者:王建斌;续海啸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温阳柔肝法在中老年高血压病辨治中的运用探讨

    目的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高血压病人占总人口中的比率已经越来越多,由于高压引起或诱发的心、脑、肾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因此血压的管理与控制也极为重要.降压药物不仅要控制好血压,而且要改善高血压症状,中药在此方面有明显优势.方法 中医学虽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但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疾病范畴,并与“胸痹”“心悸”“中风”等也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发现很多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多有头痛、头晕、胸闷、心慌、脑鸣、腰酸、小便清长、健忘、思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体胖痰多,腿肿,面部虚浮等症状.虽长期治疗,服各种降压药及中药“平肝熄风、化痰活血、滋补肝肾”之剂,病情却不见明显好转,血压难以控制.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仔细辨证,发现此类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表现,表现纯虚寒证或上热下寒的证候,辨证分析考虑是心肾阳虚或阳虚肝风扰动.经用温补柔肝之剂,症状可明显减轻,血压也可下降到理想水平,且远期疗效平稳.结果 温阳柔肝法对心肾阳虚、肝风内动型高血压病人疗效确切.结论 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对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长于改善不同证候具有的症状.故中药降压要想取得好的疗效,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型论治.

    作者:刘海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住院患者实施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 从医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住院患者中选取100例,依据1:1配对法划为两组,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接受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护理实施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以及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接受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护理中.

    作者:张秀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药消毒饮治疗寻常痤疮30例

    目的 观察中药消毒饮治疗脾胃湿热证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组患者口服中药消毒饮,外用克林霉素磷酸脂凝胶;对照组患者只外用克林霉素磷酸脂凝胶,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6周后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6周后,治疗组愈显率为93.33%,对照组愈显率为36.67%.结论 中药消毒饮治疗脾胃湿热证寻常痤疮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刘芳;宋业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牟淑敏副教授运用补肾健脾调更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验

    目的 总结牟淑敏副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跟师学习,整理并总结牟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结果 导师认为该病的发生本质上是肾虚,日久导致脾肾亏虚,冲任失养,阴虚阳亢,腠理不固,迫津外泄,临床上表现为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眩晕耳鸣、神疲乏力等症状,提出以补肾健脾法结合耳穴疗法并辅以心理治疗.结论 牟淑敏副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崔小可;牟淑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膈下脓肿38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与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膈下脓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膈下脓肿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选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膈下脓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作者:崔晓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复方补筋片治疗绝经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观察复方补筋片对绝经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复方补筋片组和壮骨关节丸组,每组30例,通过VAS评分、ISOA评分及改良症状、体征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4周随访,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ISOA评分、相关症状体征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补筋片及壮骨关节丸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均疗效明显,但以复方补筋片组疗效更优.

    作者:林石明;钟树玉;张嵩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概况

    目的 研究我国近年来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情况,以便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方案.方法 例举了近年来治疗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针刺治疗、药物治疗及多种治疗相结合的疗效对比.结果 目前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采用的方式方法较多,且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结论 目前多以临床观察研究为主,缺少疗效机制的实验性研究.虽然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仍是中风后遗症的一个治疗难点,故而统一治疗标准、寻求佳的联合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宋雅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通心络合熏洗方治疗糖尿病胫前色素斑18例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胫前色素斑的中医内外结合治疗.方法 以通心络配合温经活血熏洗方治疗糖尿病胫前色素斑18例,6周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显效:色素斑消退;有效:色素斑不同程度的变淡;无效:色素斑无变化.结果 总例数18例,显效2例(11.11%),有效12例(66.67%),无效4例(22.22%),总有效率77.78%.结论 此方法内外同治,调和气血,通行脉络,肌肤得养而能恢复常色.临床疗效较好,宜于推广应用.

    作者:奚治斌;苗梦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颈椎牵引配合穴位敷贴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目的 研究分析颈椎牵引配合穴位敷贴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1日-2014年6月1日期间,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颈肩综合症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医治疗组,各10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床边针灸、拔罐及活血止痛膏外用,中医治疗组配合给予颈椎牵引、穴位敷贴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情况,以及治疗一个月后随访复发情况,并比较.结果 中医治疗组有要效率为96.00%,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00%,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并且中医治疗组复发率为6.10%,常规治疗组复发率为42.28%,中医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劲椎牵引配合穴位敷贴治疗颈肩综合症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劲椎牵引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方法对颈肩综合症的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钟玉琼;龚友梅;陈燕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针刺夹脊穴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

    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为主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方法 将9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针刺组和西药组,分别采用针刺夹脊穴为主配合中药治疗、针刺治疗和西药治疗,观察THI评分,统计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三组THI评分都有所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TH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针刺组和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70.0%和53.3%,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方法对神经性耳鸣均有治疗作用,但联合组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王祥生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

    介绍王祥生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论治及用药经验,王祥生主任认为糖尿病肾病为脾肾亏虚,气虚血瘀致病,治疗时注意分期论治及对症论治,效果显著,举验案1则.

    作者:侯宇辉;程娜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制中药面膜与IPL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自制中药面膜与IPL治疗面部痤疮后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制中药面膜和M-22王者之心光子嫩肤系统对面部痤疮色素沉着的患者进行治疗,中药面膜组每周3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IPL组每次治疗间隔4周,4次为1个疗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中药面膜和IPL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疗效均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疗效,治疗1个月后中药面膜组疗效优于IPL组,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2%.结论 自制中药面膜与IPL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疗效显著,且中药面膜起效快,周期短,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单敬文;赵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激素无效型肾病综合征采用健脾温肾活血利水法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健脾温肾活血利水法治疗激素无效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激素无效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肾炎舒片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健脾温肾活血利水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症状积分均有所降低,治疗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结论 对激素无效型肾病综合征应用健脾温肾活血利水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疗效确切,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盐熨配合中药直肠滴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 探讨盐熨配合自拟清脓汤直肠滴入疗法配合药物内服等治疗UC的疗效.方法 将9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及中医辨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以局部盐熨和清脓汤直肠滴入疗法,30天后观察病情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3.7%.结论 盐熨配合自拟清脓汤直肠滴入疗法配合药物内服等治疗UC疗效明显,易于临床推广.

    作者:刘晓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唐宋教授从湿热论治盗汗经验

    目的 探讨唐宋教授从湿热治疗盗汗的临床经验.方法 运用中医学相关理论的学说,从湿热角度解读盗汗的理法方药.结果 唐宋教授认为湿热是盗汗的主要病机,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方选半夏泻心汤合牡蛎散加减.结论 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凿.

    作者:位磊;李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