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伟伟;夏海鸥;钟亚萍;卢惠娟
随着全球绿色潮流以及中国政府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绿色医院”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医院的必然发展趋势.绿色医院包含绿色、质量和效率3部分内容,这里着重介绍了德国的绿色医院的评估工具和评估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
作者:王岚;吴锦华;诸葛立荣;万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2009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状况,并通过绩效考核检验该部分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采集2009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数据,从应急组织架构、应急物品储备、应急处置能力3方面与绩效考核标准进行比较后判断其达标情况.结果:2009年我国省级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架构建设的13个分项目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预案体系完整率平均为9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查明率平均为97.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25.结论:省级疾控中心的应急基本建设全面加强,应急能力提高,但应急物品储备有待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客观、全面反映了我国省级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现状.
作者:李松光;王颖;孙梅;何晓军;马家奇;于竞进;傅华;姜庆五;罗力;刘鹏程;郑乐乐;郝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明确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与免疫规划工作开展的状况,并通过绩效考核实践检验该部分指标的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方法:采集2009年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数据,对传染病控制与免疫规划工作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9年全国省级疾控中心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总体均数为0.932;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平均达91.3%;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平均达99.8%;疫苗接种平均完成99.1%;冷链运转管理使用完好率平均为94.4%;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平均为89.8%.结论: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监测与监控能力明显提高,各省计划免疫工作也较好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和计划免疫部分的绩效考核科学、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省级疾控中心工作的现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作者:陈飞;王颖;李程跃;雷杰;李琦;陆耀良;屈卫东;梁鸿;励晓红;曾伟;李冬凉;郝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医院财务主管的岗位胜任力要求,同时,对影响医院财务主管各类胜任力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以山东省二、三级医院410位医院财务主管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财务主管胜任力的各类因素.结果:确认了5类共14个医院财务主管的重要岗位胜任力,明确“在岗时间”和“职称”是影响医院财务主管岗位胜任力的重要因素,而具体细化到不同类别的胜任力,其影响因素也会有所差别.
作者:张宏;陈哲娟;董先雨;邱枫林;王洁贞;方素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结合当前医院人力和资产管理的问题,分析了构建绿色医院人力和资产效率指标的思路,提出了绿色医院人力和资产效率指标的主要内容.
作者:唐靖一;罗蒙;王岚;万锋;朱永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找出并分析我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卫生部及调查省市乙类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回顾和比较,并选取浙江省、陕西省、湖南省和上海市的16家二级和三级医院进行机构典型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深入了解乙类设备的配置和管理现状.结果:乙类设备配置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配置指标分配欠合理、基层医院配置数量不足;乙类设备维修费用昂贵,操作人员管理缺位;审监分工不明确,行政管理效率偏低.结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于乙类设备管理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需要在设备的配置、规模、利用和管理方面不断努力.
作者:何达;刘佳琦;谷茜;胡献之;梁斐;段胜楠;吴媛;董恒进;陈英耀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能力状况并检验实验室检验能力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采集2009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能力数据,从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情况、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室质控3个方面来评价实验室检验能力状况.结果:2009年我国省级疾控中心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平均为84.3%,达标省份比例为62.5%;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全部省份达标;实验室质控覆盖率平均为85.6%,达标省份比例为84.4%.结论: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和管理工作总体较好,但部分省份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仍需加强;实验室检验能力部分的考核指标是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
作者:孙梅;李程跃;王颖;于竞进;于明珠;张瑜;林尚立;汤善健;苌凤水;陈飞;李晓姣;郝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能力状况并验证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采集2009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能力数据,从主要卫生宣传活动、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目标人群行为干预3个方面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能力状况.结果: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卫生宣传活动的平均开展完成情况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为73.6%、目标人群行为干预指数为0.916,均接近或达到绩效考核标准.结论:2009年我国省级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总体开展良好;相关的考核指标是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
作者:苌凤水;孙梅;李程跃;于明珠;张瑜;汪华;汤善健;陈文;罗力;李晓姣;李萍萍;郝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介绍了几种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通过讨论中国医改中公立医院所适用的补偿机制,指出了其中公益性为导向的关键,并阐明了核定医院收支和推行保障经费总额预付是公立医院改革理念的体现.
作者:高解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通过实证分析和制度剖析阐述了目前食品安全地方监管的制度缺位和亟需措施,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建立适宜上海地方监管长效机制的具体对策与制度构想.
作者:谢敏强;许瑾;史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通过医院门急诊开展导医、咨询、预约、宣教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管理服务实践,提出提高专家门诊预约率、复诊预约率,提升急诊后预约门诊水平,建立预约同绩效评价之间的关联等建议,旨在进一步认真贯彻卫生部提出的预约诊疗服务.
作者:陶敏芳;刘威;秦逸;李维维;董风;陈莉;顾海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马斯勒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及一般情况问卷为评定工具,对114名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倦怠的3个维度中,未婚医务人员低成就感维度分数显著高于已婚医务人员;不同职称之间低成就感维度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初级职称分数高,倦怠程度强;不同工作年限医护人员之间情绪衰竭维度中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工作年限为5~9年及20~29年组别分数高,倦怠程度强.结论: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医护人员在职业倦怠项目上存在不同维度的职业倦怠,应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使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心境投入工作,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林笑微;陈优;顾陈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状况的分析,来检验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类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法:普查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A类设备配置率、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率等相关指标.结果: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类设备的配置率为78.6%,较2005年提高31.4%,但只有10个省的A类设备配置率完全达标;检验设备正常运行率平均为95.5%,43.7%的省份与95%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结论:我国省级疾控中心的实验室配置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距标准仍有差距.
作者:王颖;苌凤水;孙梅;施培武;雷杰;李琦;陈英耀;屈卫东;罗力;李萍萍;曾伟;郝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2009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管理能力状况,并通过绩效考核实践检验该部分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采集2009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利用等方面数据,从网络建设评价指数、信息利用率等指标入手,与绩效考核标准进行比较后判断其达标情况.结果:2009年我国省级疾控中心全国信息网络建设指数平均达到了0.805,信息报告评价指数平均水平为0.965,信息检索评价指数平均水平为0.854,数据分析评价指数平均水平为0.917,发病趋势预测评价指数平均水平为0.853,平均信息利用率为97.6%.结论:省级疾控中心信息利用状况较好,但是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存在各省开展不均衡的状况.
作者:吕军;苌凤水;李程跃;马家奇;于竞进;于明珠;姜庆五;林尚立;孙梅;郑乐乐;陈飞;郝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政投入状况的分析,来检验财政投入绩效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法:普查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防治专项经费相关投入指标等.结果:2009年人均财政投入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79.5%和78.4%,每服务人口防治专项经费为2.23元,比2005年增加283.7%.机构总收入中财政投入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54.5%增加到67.2%,服务收入占比则从41.0%降到27.4%,但财政投入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支出的比例平均只有59.3%.结论: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政投入状况总体改善,但仍需健全;未来需要调整财政投入结构,着力增加人员和公用经费的投入.分析过程和结果表明,财政投入绩效考核指标是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通过保障财政投入,可有效改善机构总体绩效.
作者:王颖;苌凤水;李程跃;汪华;陈政;施培武;朱道立;陈文;孙梅;陈飞;李晓姣;郝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描述目前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工作模式,分析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方法:采用参与性直接观察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方法,对上海市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5个ICU的护理工作模式进行研究.结果:ICU护理工作模式主要有床位分管模式和小组协作模式.结论:小组协作模式较之传统的床位分管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促进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是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石伟伟;夏海鸥;钟亚萍;卢惠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明确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的基本状况,从机构绩效考核层面验证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逻辑性以及可操作性.方法:调查全国32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77个绩效指标,从总体绩效、类别和维度3方面来评价其绩效和职能落实情况.结果: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体绩效得分89.1分,绩效完成度82.1%;其中实验室检验和健康教育类别完成度较高,分别为94.5%和94.4%,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类别完成度较低,分别为78.9%和78.7%.结论: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总体情况较好,但各类别开展状况参差不齐,慢病防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应用研究能力亟待加强.
作者:李程跃;孙梅;苌凤水;于明珠;张瑜;汪华;汤善健;林尚立;罗力;刘鹏程;郑乐乐;郝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如何促进重症监护病房( ICU)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法:通过对“四化”质控模式使用前和使用后ICU医疗质量相关数据的统计,总结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新措施.结果:新的质控模式使用后部分医疗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四化”质控模式对ICU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有一定促进作用.
作者:黄豪;李文放;林兆奋;杨兴易;杨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主要分析了目前医院后勤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从医院后勤的科学管理、优质服务、运行高效等方面探讨实现高效后勤的解决之道,旨在引出绿色医院高效后勤评价指标.
作者:魏建军;朱永松;张建忠;王伟;陈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第一批试点地区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方法:利用第一批试点地区2004 -2010年各省统计报表数据,对基金运行的关键性指标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结果:经历7年的运行第一批试点地区的参合率达到96%,累计筹资超过591亿元,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基金支出规模增幅较快,基金支付范围不断扩大,除住院,普通门诊外还兼顾了分娩、大额门诊等;基金的流向主要在县内医疗机构;基金的使用率较高,近年来保持在85%以上.结论:新农合目前仍缺乏长效稳定的筹资机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方案,也面临基金超支的风险.
作者:付晓光;任钢;程念;汪早立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