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宫凤玲
自从1978年Kemp[1]用耳机/传声器组合探头意外发现了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OAE)后,1979年他又在正常人群中记录到了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2,3].此后许多学者又相继报告了各种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ion,OAE)及它们在临床应用上的很有意义的结果.耳声发射现象的发现是听觉生理学和听力学近20年来重要的进展之一.对耳声发射的研究是对听觉生理及病理机制研究的一部分[4].
作者:王玉晶;王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腹内器官损伤,由于其解剖生理的特点,常合并有毗邻脏器损伤,早期诊断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院1990年8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23例,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王成功;王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2002年6月-2005年5月,我们收治82例跖骨折患者,其中18例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急诊切开减压同时采用AO微型加压钢板行骨折内固定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月;孙秀莲;朱晓博;韩桂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肝脏血液供给来源于门静脉(机能性血管)和肝固有动脉(营养性血管),前者占肝脏总供血量的2/3~3/4,后者仅占1/4~1/3[1].由于循环途径不同,血液经左心室-肝固有动脉流入肝脏所需时间比经左心室一门静脉流入肝脏所需时间短,经静脉注射对比剂进行CT肝脏动态增强检查时,二种循环途径各自产生大造影效果的出现时间有一定差别.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能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别完成全肝扫描[2].这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也已得到公认,特别是对肿瘤性病变,有效率达95%以上[3].但是,随着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的加快,因摄影参数设置不正确而导致造影检查失败的危险性也加大,而对比剂注射参数设置得正确与否更是决定检查成败和图象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对CT肝脏动态增强扫描时各时相扫描延迟时间设置方法和对比剂注射参数设置以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进行总结.
作者:刘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血液净化是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患者赖以长期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的基本要素,血管通路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血液净化的质量[1.动静脉内瘘术做为建立有效血管通路的技术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因受自身血管条件限制,降低了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成功率.我科利用显微放大技术实施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扩大了手术适应证,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通过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喜敏;张莹;周冬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成瘾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1,2.大学生网络成瘾这种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心理疾病,给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3.为了解高职学校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状况,笔者于2005年9月对某地二所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在X线诊断中,回盲部恶性肿瘤与炎症的鉴别是常见的问题,有时还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尤其是恶性淋巴瘤与炎症的鉴别.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回盲部恶性肿瘤和炎症的X线比较分析,以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能力,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宏伟;曹秋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 对肺栓塞的影像进行观察,评价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 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2月经16层螺旋CT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40例,对每个患者的图像运用多种重建方法 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失密度投影术(MIP)、容积显示重建术(VRT)对于亚段及其以下肺动脉分支血栓的显示率不如多面重建术(M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R、MIP、VRT三种重建方法 以MPR显示清晰准确,MIP、VRT对于大的分支显示比较立体、直观,结合MPR对于肺动脉血栓能够比较准确定性及定位.
作者:杨涛;宫凤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自血疗法是将患者的静脉血从血管内抽出,迅速注入局部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不加任何抗凝剂).自血疗法操作简单、方便、治疗效果确切,在临床上很受欢迎,2002--2007年我们对72例痤疮患者.使用自血疗法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李成科;姚清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是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肿瘤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上,绝大多数抗肿瘤药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输注中药物外渗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6%~6.0%[1].药物外渗是指药物从血管渗漏到周围组织,或静脉给药时无意中注射到血管外引起的组织损伤.抗肿瘤药渗漏到皮下组织,根据不同外渗药物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甚至皮肤组织坏死,重者可损伤神经、肌腱,造成肢体功能障碍[1,2],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为此引起临床广泛重视.近年来,医护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防治抗肿瘤药外渗性损伤方面取得了很多经验,现总结这方面文献,并探讨这些进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耿丽萍;张卉丹;刘俊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1.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糖代谢紊乱,肾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细胞因子等因素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近年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在调脂治疗的同时,对DN起着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并且该作用不完全依赖其调脂作用.我们通过检测DN患者氟伐他汀治疗前后尿Et-1排泌量和血浆Et-1浓度的变化,探讨氟伐他汀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蓝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67岁,因不慎摔伤至右股骨颈骨折于2007年5月26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史,心电图正常,未摄X线胸片,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显示血糖及尿糖指数高,其余正常.
作者:赵丽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病历报告患者,男,52岁,主因头晕3d于2007年3月20日步行入院.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遵医嘱给予输入5%葡萄糖加ATP40mg,辅酶A 100U 静点,约15min后患者感到心慌、颜面皮肤潮红,全身瘙痒.
作者:殷素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危重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向专业化发展,越来越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抢救和治疗,而机械通气对这类患者是必不可少的抢救和治疗手段之一,同时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表明,机械通气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目前危重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的营养支持深受临床的广泛重视[1].本文对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强;何静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免疫预防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为我国的传染病消灭与控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免疫预防又称预防接种,它作为疾病预防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保护儿童健康,减少、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降低儿童发病率及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让广大群众都能掌握预防接种知识,自觉主动地配合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做好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我社区预防接种门诊自2000年4月始,重视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预防接种工作之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类凤娟;宋丙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是临床常见而危险的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维蛋白溶解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生成和增高反映了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多种疾病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血栓栓塞症的敏感度极高,几乎达100%,而且分析简便、快捷、经济,但特异性较低.结合其他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检测率.
作者:董记华;赵燕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近年来,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且发现时多为晚期而失去手术机会,以往化疗方案有效率较低.为提高晚期消化道癌化疗的疗效,寻找有效的化疗方案,1997年10月-2004年10月,我们应用含10-羟基喜树碱(HCPT)的方案治疗晚期消化道癌44例,观察疗效及毒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本全;王道军;刘阿海;靳桂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病历报告患者,男,43岁.因步态不稳伴言语不清晰2年于2007年5月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年,无明确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逐渐出现行走不稳,进行性加重.
作者:徐文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细胞凋亡是一种重要的调节程序,主要是在机体内维持细胞的稳定性.由于所有细胞都具有这种凋亡能力,强大的抗凋亡机制必须存在以调节细胞凋亡.因此.细胞内有广泛的抗凋亡蛋白,如Bcl-2和lAP家族.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凋亡可以被Fas相关死亡域样白介素-1β转换酶抑制蛋白(即FLIP)抑制,由于它在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传导中的抑制效应而被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FLIP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等疾病中表达失调.
作者:王峰;白俊清;李琪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喉癌是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中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占发病率的7.9%~35.0%,且有增高之势,目前治疗喉癌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手术治疗.喉全切除是治疗喉癌应用早的手术方式.它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同时也给机体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嗅觉减退甚至消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我科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行喉全切除、行气管食管裂隙状瘘发音重建术的30例患者,术后进行嗅觉功能重建指导,现将临床资料及嗅功能指导后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周俊花;王淑红;徐开旭;张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