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狂犬咬伤角膜致死1例

江庆腾

关键词:狂犬咬伤, 角膜, 儿童
摘要:1 病历报告患者,男,8岁,以左眼被家犬咬伤后18h伴视物不清入院.2006年8月3日上午即进院前18h与自家所养家犬玩耍时不慎左眼被咬伤,当时只发现该眼上眼睑皮肤轻微划伤,在当地卫生所进行局部消毒、简单处理后未引起重视.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膜癌病18例临床分析

    脑膜癌病又称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的一种少见类型,是恶性肿瘤细胞广泛转移浸润脑膜、蛛网膜下腔的一类疾病.脑膜癌病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近年来随着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普及,脑膜癌病的诊断准确率大幅度提高,本文总结了我院1991-2006年神经内科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确诊的18例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报告如下.

    作者:张冬森;张凤茹;李永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不典型心肌梗死26例的诊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重症.典型的AMI诊断一般元困难,而不典型的AMI则可能导致误诊而贻误抢救时机.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6例不典型AMI的诊疗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罗晓菡;段新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技术可提供坚强的脊柱稳定性,有利于脊柱的骨性融合,现已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脱位、腰椎滑脱等脊柱疾患的治疗[1],主要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安全简便等优点,但其并发症亦屡见文献报告.现结合文献将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技术所涉及的有关并发症进行总结,旨在分析其原因,提高认识,减少和防止并发症.

    作者:沈冰;赵文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经尿道电切加膀胱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治疗腺性膀胱炎40例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我院2003年5月-2007年1月对40例腺性膀胱炎实行经尿道电切加膀胱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预防复发,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连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滑膜切除、软骨下骨钻孔辅以玻璃酸钠液关节腔注射治疗老年性髌股关节炎

    老年性髌股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膝前疼痛给行走带来不便.我院2000年1-12月,利用滑膜切除,软骨下骨钻孔+玻璃酸钠液关节腔注射治疗老年性髌股关节炎25例,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海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输血及术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的意义

    输血和有创伤性的治疗及检查均可能成为病毒性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及梅毒(RPR)等的常见传播途径,医院内因输血引起病毒感染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作者:王改合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儿童腹部闭合伤18例临床分析

    1996年1月-2006年1月,我们采用手术和保守治疗的方法治疗1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官红雨;班甡生;梁益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颅骨板障型脑膜瘤20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病理证实的20例板障型脑膜瘤,从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9例发生于颅盖骨,1例发生于前颅窝底;颅盖骨中额骨10例(50%),顶骨4例(20%),颞骨3例(15%),枕骨2例(10%).术前确诊6例;误诊9例(误诊为骨瘤6例;膏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5例以颅骨肿瘤性质待定为术前诊断.结论 板障型脑膜瘤发病率低,在临床诊断中容易误诊.分析该病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影像学和临床表眄现,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乔建民;陈玉莉;周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角膜溃疡108例疗效观察

    1990年6月-2003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角膜溃疡108例,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英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20例影像学分析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是椎间盘组织经终板疝人椎体松质骨内并突向椎管,从而压迫脊髓神经的一种疾病.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6年8月收集的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菊环;张国富;刘琳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引起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女,33岁.主因慢性肾小球肾炎终末期肾衰于2004年10月15日开始血液透析治疗.当时查血常规Hb 50~60g/L,常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3 000U,每周2次,皮下注射.

    作者:于明忠;刘建军;赵会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研究进展

    肌腱损伤是手外科常见的损伤之一,而肌腱缺损在肌腱损伤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临床肌腱缺损的患者,我们一般首选的治疗方案是自体肌腱移植.当肌腱缺损范围大,为多根时,自体肌腱移植材料受限,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给修复重建肌腱带来一定的困难.

    作者:史占雷;高顺红;刘德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肺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组结构与功能同源的锌离子依赖性蛋白酶超基因家族,能特异性地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并可以被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特异性抑制.生理状态下,ECM处于不断产生和不断降解的动态平衡中,MMPs/TIMPs是影响ECM降解的主要的一组酶系,本文拟就MMPs/TIMPs与肺纤维化的关系加以综述.

    作者:陈萍;王小君;杨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脑电双频指数和潮气末二氧化碳用于评价脊麻辅用咪哒唑仑的安全性

    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脊麻,麻醉期间通常静脉辅助镇静剂如咪哒唑仑等,由此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产生抑制,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所以麻醉期间加强监护非常必要.

    作者:尹立军;张守林;高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的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自愿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50例,二组均开放上肢手背静脉.K组先用1%氯胺酮0.1mg/k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静注;接着用丙泊酚1.0mg/kg,静注.P组单纯用丙泊酚2.0mg/kg,静注.二组均在患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后开始手术.遇肢体活动时,追加丙泊酚每次0.5mg/kg.观察二组患者的SBP、DBP、HR的变化,麻醉诱导时间,丙泊酚给药量,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K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P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效果较理想.

    作者:马翔;蔡杰衡;高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全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

    目的 探讨全肩关节置换术(TSA)后的康复锻炼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至术后14d,由主动活动手、腕、前臂和肘关节开始,直至在较大范围内主动伸、屈,内收、外展肩关节.结果 11例中优良率达82%,有效率为91%.结论 全肩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极其重要,早期在一定保护下锻炼,可以预防粘连、减轻水肿,尽可能的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达到治疗效果.

    作者:陈先;王垚;王立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狂犬咬伤角膜致死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男,8岁,以左眼被家犬咬伤后18h伴视物不清入院.2006年8月3日上午即进院前18h与自家所养家犬玩耍时不慎左眼被咬伤,当时只发现该眼上眼睑皮肤轻微划伤,在当地卫生所进行局部消毒、简单处理后未引起重视.

    作者:江庆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颅脑外伤致脑深部结构基底节区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以单侧躯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综合征,临床较为少见.本病多见于轻度颅脑外伤患儿,随着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应用,其诊断率明显提高.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TCI 40例,现结合文献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建军;张铁铮;夏凯;辛振学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脊髓缺血淤血损伤模型的实验性研究

    脊髓缺血淤血损伤机制是许多脊髓病变共有的发病机制,脊髓缺血缺氧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1].缺血性脊髓病是多种损伤疾患的后遗症,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发现越来越多的脊髓血管畸形的患者在脊髓静脉高压的作用下,导致脊髓缺血淤血改变,产生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因此研究脊髓缺血淤血致截瘫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作者:牟凤群;陈通;薛承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脑出血术中B超定位25例临床分析

    术前CT可对脑出血进行明确定位、定性诊断,但术中操作仍难免存在一定偏差,有时术中需反复穿刺及牵拉脑组织多方寻找血肿,副损伤较多,并可出现血肿残留及再出血等情况,如果术中应用B超检查,即可术中精确定位,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

    作者:张小章;侯凤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