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并发肝肺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

王晓光

关键词:肝硬化, 失代偿性, 肝肺综合征, 血氧
摘要:无原发性肺疾病的肝硬化患者常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血氧降低,20世纪70年代Kennedy和Kundsoy将与慢性肝硬化相关的缺氧和肺内血管扩张性疾病命名为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本文通过近年来收治的25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分析肝硬化程度与血气变化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因标志物与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随着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癌基因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已有60多种癌基因及10余种抑癌基因得到克隆和证实.近年来,新的基因标志物不断涌现,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TEN、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热休克蛋白(HSP)、粘附分子(CD44)等,对这些标志物的研究有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也有助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临床判断.

    作者:韩万凤;钱哨;刘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眼科手术患者失眠因素调查及护理

    失眠是指从睡眠开始的入睡障碍和睡眠的维持障碍[1].失眠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困扰.对眼科手术患者,则有妨碍切口愈合,增加感染的可能[2].我科对96例手术患者,进行睡眠质量的调查分析,提供佳睡眠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晶;王静;李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髂静脉自发性破裂的诊断与治疗

    髂静脉破裂非常罕见,主要发生在较大创伤和盆腔手术中.髂静脉自发性破裂更加罕见,1961年Houssne等[1]报道了世界上首例患者.髂静脉破裂属血管急症,常常容易误诊,不规范及不及时的治疗常常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为了提高对髂静脉自发性破裂的认识,我们对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共计30例患者(1961-2004年)[1-29]进行了回顾性的系统总结和分析,旨在探讨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案,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与同道共同参考.

    作者:杨学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珍珠散灌肠并服煎剂治疗慢性结肠炎36例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直肠粘膜的炎症与溃疡,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们2000年8月-2005年5月试用自制珍珠散保留灌肠配合内服汤剂治疗36例,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佳丽;于银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分析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尤以老年女性较多.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难以处理,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治疗的目的所在.

    作者:郭景芳;陈焱;顾凯明;康文磊;赵军;刘季平;颉和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类卒中样低血糖偏瘫1例

    低血糖症临床并不少见,但以昏迷、偏瘫症状起病则不常见,特别是老年人突发神志不清及肢体瘫痪时,医生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急性脑血管病.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低血糖偏瘫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于福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36例临床分析

    长期以来急性重症胰腺炎一直是普外科的棘手疾病,病死率高、并发症多是其主要特点.我们采用生长抑素、胰酶抑制剂、白蛋白或血浆静脉应用加胃肠道高渗盐水导泻的综合治疗方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德才;王春梅;郝春芳;高云雷;唐楠;杨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电刺激用于绵羊麻醉的实验研究

    在外科手术学基本操作教学及动物实验中,对实验所用动物通常采用药物麻醉.由于动物个体间存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的差异,麻醉药品用量和麻醉深浅度常常不同,从而影响实验时间及实验效果.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用电刺激方法替代麻药对实验动物绵羊进行麻醉,经过反复改进实验装置、摸索实验条件、修正实验操作过程,创建了一套安全、可靠、简便的电刺激麻醉实验动物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外科基本操作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用电刺激法麻醉绵羊,顺利完成了阑尾切除术,脾切除术,肠切除吻合术以及剖腹探查等手术.取得了较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尹红玲;武剑;袁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科患者围术期肺血栓栓塞的处理

    肺血栓栓塞是由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骨科患者围术期肺血栓栓塞可导致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现就其围术期肺血栓栓塞的早期诊断与处理作一综述.

    作者:张华;孙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植物生存状态患者股静脉置管的操作和护理

    深静脉置管是以特制的硅胶管经皮肤穿刺置留于深静脉腔内(股静脉、锁股下静脉、颈内静脉),经此输入高营养液(TPN),建立长期输液途径.也适用于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即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同时也是保护患者静脉的措施之一.而处于植物生存状态的患者,需长期康复治疗,深静脉置管对其日常营养、补液治疗、监测、抢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临床上应用非常普遍.其方法简单易掌握,但如果操作不慎、护理不当,也可酿成严重的后果.现将本科对28例植物生存状态的患者实施股静脉置管的操作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并发肝肺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

    无原发性肺疾病的肝硬化患者常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血氧降低,20世纪70年代Kennedy和Kundsoy将与慢性肝硬化相关的缺氧和肺内血管扩张性疾病命名为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本文通过近年来收治的25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分析肝硬化程度与血气变化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脑室出血CT值对术式选择及预后的指导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CT值对术式选择的指导意义以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侧脑室出血病例的血肿CT值,每10HU分成一组,对其脑室引流效果和1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HU以下与70HU以上组别之间ADL与脑室引流显效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CT扫描显示脑室出血的CT值对应采取的具体术式和病情预后有重要指导价值.

    作者:高喜春;曾爱生;陈甘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波治疗腭垂过长的疗效观察

    我科2000年5月-2004年5月,采用微波治疗腭垂过长患者62例,并随诊,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腭垂过长患者62例,其中男46例,女16例,年龄25~60岁,平均45岁.病史6个月~15年,所有患者均有咽部异物感,张口深吸气时异物感消失,闭口时复现,常有恶心及刺激性咳嗽.检查:患者自然张大口,发现腭垂松弛,增粗,过长或细长,下端与舌根部接触,重者贴于舌根部,软腭上举时也不离开,所有患者均有药物治疗无效史.

    作者:毕景云;李武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长春瑞滨加顺铂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患者数量在多数国家仍在逐年上升,而且大多数肺癌确诊时已为晚期.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案.1998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用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有效率为43.3%,但治疗中有血栓形成者;2001年4月-2004年11月我们采用改进方案即NP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90例,使有效率提高到47.8%,且预防了血栓形成,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桂芳;慕竹青;段仁慧;赵予军;张彤;李春青;王佩;李新;田国防;王天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子宫腺瘤样瘤并腺肌病6例临床分析

    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与腺肌病并存更为少见,该肿瘤属于良性肿瘤.由于该肿瘤临床少见且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术前常易误诊为平滑肌瘤等其他疾病.因此需要对此病加深认识,提高诊断率.我院2000年4月25日-2004年12月19日共收治6例子宫腺瘤样瘤并腺肌病(ATAU),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上颌窦癌术前放疗bcl-2、Bax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及其临床意义

    上颌窦癌是一种恶性度比较高的头颈部肿瘤,单纯手术或放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很低,仅达16%.近年来临床采用术前放疗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至45%左右.对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不仅涉及肿瘤细胞的失控性增殖,而且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失衡有关.有资料表明: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的相对比率可以决定癌生长的速度[1].bcl-2是参与细胞凋亡的主要抑制基因,Bax是bcl-2蛋白的拮抗因子,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cl-2、Bax表达的情况,并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旨在从细胞凋亡的角度对上颌窦癌的术前放疗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邓素红;王翠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胚胎心脏发育不同阶段心肌酶的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人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心肌酶发育分化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组织扫描光度测定,观察18例胎儿(16周至足月)和2例成人心脏的5种心肌酶.结果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三磷酸腺苷酸酶(ATPase)含量在胚胎4个月~,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6个月时达较高水平;6个月~,酶含量继续增加,但增幅较前一阶段小;8个月至足月时各酶均逐渐成熟达较高水平,但尚不及成人水平.结论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肌酶的发育分化表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并与心肌细胞细胞器的发育分化呈一致关系.

    作者:田清友;卢鹤翔;魏子峰;王守安;张宇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女性不孕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检测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与女性不孕的关系及其可能原因.方法用IST-2试剂盒检测67例不孕妇女生殖道解脲支原体,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3+、CD4+和CD8+.结果女性不孕患者支原体阳性率为58.21%,高于对照组(2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外周血CD3+、CD4+、CD8+、CD4+/CD8+依次为(67.55±4.12)%、(28.42±3.50)%、(26.72±3.43)%、(1.17±0.96),与阴性患者相比,CD4+、CD4+/CD8+降低,CD8+升高.结论支原体感染是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支原体感染后患者免疫功能受损也与不孕有一定关系.

    作者:杜久伟;许克义;陈天义;朱复希;祁新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联用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效果观察

    2003年1-10月,我们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12~14周妊娠,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年龄16~35岁,妊娠12~14周,B超确诊宫内妊娠,胎儿双顶径为2.2~3.8cm,均为未产妇.

    作者:孙桂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皮抑素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本质的特性之一.肿瘤转移的巨大危害性是局部病变扩大为全身多灶性、弥漫性分布的疾病.对于快速增殖、多灶性分布、异质性生长的转移瘤,目前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手段常遭失败.20世纪90年代初,Folkman等[1]发现实体瘤及其转移瘤的生长、维持必须依赖于新血管的形成.为了刺激血管的生成,肿瘤上调一系列血管形成因子的分泌,包括成纤维生长因子(aFGF和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2].同时,许多恶性肿瘤也分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包括血管抑素(angiostatin)以及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ispodin)[3,4]等.新生血管生成是指从已经成型的新血管上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的过程.而肿瘤的生成、转移更是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1997年哈佛大学的O'Reilly[5]首先发现的内皮抑索(endostatin)能特异地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进而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为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找到了新的思路.

    作者:刘学军;孟宪利;王洪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