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洁;邹静容
1 病历报告患者,男,52岁,于1987-2005年在煤矿从事主掘进作业,接触矽尘,因咳嗽、咯血痰1周,于2005年2月10日就诊于县医院,自述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痰中带血,但无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既往史:否认有关节炎病史,未进行过职业健康检查,查体:T 36.4℃,P 88次/min,R 24次/min,BP 128/75mmHg,皮肤无潮红,无外周表浅淋巴结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可见双肺野布满小结节状病灶,直径为3mm,CT值500HU,境界尚清,双肺门及纵隔门及纵隔未见明显异常,CT诊断考虑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门诊以该病收入院.入院后体温一直正常,痰查结核菌6次均为阴性,血结核抗体(-),经INA、RFP、PZA、MAK联用抗结核试治2个月,经复查X线胸片无改变而转入我院,经拍高千伏X线胸片可见密集度为2级的q影,分布范围达到5个肺区,出院诊断为二期矽肺.该患者于2006年1月15日自觉胸闷、气短再次来我院复查高千伏X线胸片,与前几次X线胸片改变完全类同,确诊为二期矽肺.
作者:唐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领域的疑难问题,是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的骨坏死缺血性疾病,尤其是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治疗比较棘手.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创伤性和自发性,自发性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与脂肪代谢、大量饮酒、长期应用激素等因素有关[1],治疗方法很多,效果均不肯定.我院自1987年以来,对青壮年股骨头坏死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移植死骨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者:刘群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及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伴之而来的上肢绞伤及撞伤事故频频发生.这些损伤导致患者肌肉或神经损伤,致使肱二头肌功能丧失,屈肘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劳动、生活、学习和娱乐,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我科2000年2月-2005年10月共收治此类患者5例,均采用背阔肌肌瓣、肌皮瓣转移替代肱二头肌,重建屈肘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吴培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 病例报告例1,男,50岁,因右眼无诱因突然胀痛伴眼突0.5d,于2005年4月13日急症就诊.眼科会诊:右视力检查不合作,眼压高,为71.03mmHg,前房不浅,瞳孔中度大小,眼底正常,角膜轻度水肿,眶内压稍高,轻度眼突,眼球各方向运动轻度障碍,头颅CT:正常.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脱水、降眼压1d后,症状不缓解,眼痛、眼突加剧,且眼底出现大片新鲜出血及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至无光感,患者精神明显萎靡不振,复查头颅CT:海绵窦血栓形成炎性改变.立即转入神经科治疗,2d后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
作者:张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对此类颈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缺乏深入了解,在治疗上,尤其是选择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把握时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院采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治疗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尤彦德;周立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婴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对比3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寻找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总结2001年1月-2005年8月婴儿ITP 43例的临床特点,其中重度以上31例分别应用丙种球蛋白(丙球组11例)、丙种球蛋白+激素(丙球+激素组10例)、激素(激素组10例)治疗,比较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 婴儿ITP以重度、极重度多见,出血部位单纯,以皮肤出血点、淤点、淤斑为主;丙球组,丙球+激素组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素组治疗后血小板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婴儿期ITP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自然病程短,对严重病例特别并发内脏感染者可首选丙球治疗.
作者:何丽红;陈爱贞;吴丽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近年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1],而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极高,颈动脉亦属其好发部位[2]].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研究高血压病及并发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以评价二者与非高血压病患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刘雅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胸部外伤后肋骨及肋软骨折是胸外科的常见病,多并发肺挫伤及腹部脏器损伤,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日常工作中,急诊X线胸片是目前此类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因其密度分辨率不高,重叠影像较多,且对肋软骨无法显示,对骨折的显示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在骨关节创伤方面的优势已十分明显,能够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显示肋骨及肋软骨的骨折情况,图像立体直观,诊断明确.我们收集2003年9月-2006年1月38例肋骨及肋软骨折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探讨MS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肋骨及肋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鹏;李振龙;赵英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它的主要改变是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和心律失常,其发生率在逐年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高达6%~10%[1].同时心力衰竭5年病死率高达50%以上,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临床上,我们观察到应用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有助于改善预后,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薛立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放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措施,如何提高治疗疗效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实验表明,拓朴异构酶(TOPO)Ⅰ与TOPOⅡ抑制剂联合使用的抗癌效果高于单药,但依赖于给药的先后顺序与给药间隔.同时给药有拮抗作用,序贯给药有协同作用.目前国外对TOPOⅠ与TOPOⅡ抑制剂联合用药时的给药顺序、时间间隔的报告不一,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TOPOⅠ抑制剂(羟基喜树碱,HCPT)与TOPOⅡ抑制剂(足叶乙甙,VP-16)联合应用时抗癌效应与时间、顺序依赖性的关系及放射增敏的作用,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董立新;付占昭;顾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变.药物治疗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为主.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雷贝拉唑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二药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德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后囊混浊,严重影响视功能,降低视力.我院1998年10月-2005年6月共收治32例(32眼),分别采用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和后囊三角形切除术以重获视轴区透明,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尚晔;孟凡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需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尽管术式多样,但都没能完全解决复发率较高的问题.近年来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倍受推崇.我院2002年11月-2005年5月利用该技术治疗腹股沟疝2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鲁德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所致,是目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在我国位居性传播疾病第三位[1],而妊娠期妇女并发阴道感染尖锐湿疣较以往常见,我们尝试采用微波治疗妊娠期阴道尖锐湿疣,并对产后24个月新生儿感染尖锐湿疣情况进行追踪调查.
作者:蒋青;何新潮;张学峰;李永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胃上皮内瘤是胃癌的前期病变,从胃粘膜慢性炎症发展到胃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相关基因结构和表达水平的改变.现已证明肿瘤发生突出的特症是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增殖调控异常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1].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53、CyclinD1在胃上皮内瘤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对胃上皮内瘤和胃癌的中诊断价值.
作者:袁文棋;张小楠;王磊;孟连普;冯庆庚;薛丽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50%的人患龋齿,90%的成年人存在牙周健康问题,几乎人人都需要改善口腔卫生状况.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而口腔卫生又依赖于良好的口腔行为习惯.儿童少年是口腔疾病的高发人群,本研究旨在评价淮北矿区中小学口腔健康知识水平及龋患情况,为今后全面开展中小学生口腔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新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18岁,因胸痛2h于2006年3月4日入院.患者晚间无明显原因出现胸痛,为左侧胸前区阵发性痛,与体位活动有关,无胸闷、大汗、咳嗽,深呼吸时疼痛加重.既往体健.近期无服药史及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病史.入院做心电图示第二度Ⅰ型、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考虑心肌炎,急诊住院治疗.查体见BP120/80mmHg,P 82次/min,双肺呼吸音可,未及明显呼吸音减弱,心率82次/min,律不齐,心尖部心音低钝,心浊音界右移,各瓣膜区未及病理性杂音,余(-).入院给予卧床,吸氧,应用青霉素抗感染,能量合荆及辅酶Q10营养心肌,第二天心电图仍示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度及第二度交替,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均正常,患者卧床无胸痛,但深呼吸时仍有疼痛,无咳嗽,无咳痰,于是行心脏超声和X线胸片检查,心脏超声无异常,X线胸片示左侧气胸,四周向肺门压迫>60%,心脏右移,心影狭长.
作者:蔡跃红;丁治英;冯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早在1888年法国内科医生Etienne Fallot首先完整描述了法洛四联症(TOF).其病理解剖的畸形包括:①肺动脉瓣狭窄(包括右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环狭窄、肺动脉主干狭窄及左右肺动脉狭窄或梗阻);②心室间交通即室间隔缺损,其大小接近主动脉瓣口的大小;③主动脉畸跨;④右心室肥大.194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Alfred Blalock医生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法洛四联症的手术,这是第一例TOF的减状手术,然而,正是这例手术引领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个纪元.1954年,明尼苏达大学的Lillehei和Varco成功完成了在交叉循环下的第一例心内修补手术.1955年,Mayo医院的Kirklin医生则在泵氧合器下完成第一例心内修补手术.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外科手术操作技术的进步、心肌保护以及心外科手术材料的改善,使得TOF根治率在逐渐的增加,减容手术则越来越少.在我国TOF是一种较复杂而又常见的病种,随着我国心脏外科水平的提高,TOF根治术的成功率有明显的提高,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手术仍有一定的风险,其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对TOF病情的认识.为提高TOF手术成功率,本文就TOF根治术的术前评估作一综述.
作者:崔振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羟基磷灰石(Hyaroxyapatiee,HA)义眼台作为眶内植入体,以其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非致敏性,已被广大眼科和整形医生所接受.我科于2001年5月-2003年9月对38眼行Ⅰ期HA植入,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钟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 212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CHD+)组(151例)和冠状动脉正常(CHD-)组(61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CHD+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4例),双支病变组(46例),三支病变组(71例).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ON-1活性;分析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t=17.25,P<0.0001);血清PON-1活性单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双支、三支病变组(F=9.536,P<0.05);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P0N-1活性水平明显降低,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血清PON-1活性水平降低.
作者:杨玉恒;夏岳;原淑鸿;耿玉兰;戚国庆;刘刚;刘坤申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