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它的主要改变是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和心律失常,其发生率在逐年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高达6%~10%[1].同时心力衰竭5年病死率高达50%以上,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临床上,我们观察到应用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有助于改善预后,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薛立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47岁,孕3产2,主因下腹坠胀不适1年,加重伴尿频、尿急1周,于2004年1月29日入院.既往月经周期规律,末次月经始于2004年1月24日.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阴道畅,宫颈轻度糜烂,无举痛,子宫正常大小,质中,活动可.其右前方可触及一13cm×12cm×10cm之囊性肿物,无触痛,与子宫关系较紧密.B超提示:子宫大小5.0cm×2.8cm×3.7cm,右附件区见13.8cm×7.9cm混合性光团,壁厚2.1cm,其内可见分隔光带及一11.6cm×6.3cm无回声区.考虑右卵巢囊腺瘤.入院诊断为盆腔包块、右卵巢囊肿,于2月2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患者子宫囊性增大如孕3个月余,表面光滑,宫底部浆膜下有一10cm×10cm×8cm囊肿,双附件无明显异常.先行囊肿穿刺减压术,吸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约300ml,继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解剖离体子宫,肌壁间可见直径0.7~5.0cm大小不等多房性囊腔,边界不清,内容物为清亮液体,内壁光滑.病理报告(病理号2004-0319):子宫壁输卵管内膜异位伴囊肿形成.术后7d痊愈出院.
作者:姚利萍;刘利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与糖尿病(DM)均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二者并存并非少见,糖尿病与甲亢可以相互影响,症状叠加,对于甲亢并发糖尿病患者更应两病兼治,抗甲亢的同时,也应保护胰腺β细胞功能或延缓胰腺β细胞功能的下降.近年来研究显示[1]: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短时间的严格饮食控制或胰岛素治疗以后,胰腺β细胞功能可以有部分恢复,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二组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吴卫平;房辉;裴玉梅;田金莉;张雅中;张禾伟;许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领域的疑难问题,是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的骨坏死缺血性疾病,尤其是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治疗比较棘手.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创伤性和自发性,自发性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与脂肪代谢、大量饮酒、长期应用激素等因素有关[1],治疗方法很多,效果均不肯定.我院自1987年以来,对青壮年股骨头坏死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移植死骨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者:刘群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胃上皮内瘤是胃癌的前期病变,从胃粘膜慢性炎症发展到胃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相关基因结构和表达水平的改变.现已证明肿瘤发生突出的特症是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增殖调控异常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1].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53、CyclinD1在胃上皮内瘤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对胃上皮内瘤和胃癌的中诊断价值.
作者:袁文棋;张小楠;王磊;孟连普;冯庆庚;薛丽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对于右侧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病例,一期行根治性切除吻合术已得到公认,实践证明该术式安全可靠.而对于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者却仍有争论.本文就我院2000年6月-2005年9月42例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手术治疗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合理的治疗方式.
作者:莫吉宾;马小平;滕学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及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伴之而来的上肢绞伤及撞伤事故频频发生.这些损伤导致患者肌肉或神经损伤,致使肱二头肌功能丧失,屈肘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劳动、生活、学习和娱乐,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我科2000年2月-2005年10月共收治此类患者5例,均采用背阔肌肌瓣、肌皮瓣转移替代肱二头肌,重建屈肘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吴培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对此类颈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缺乏深入了解,在治疗上,尤其是选择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把握时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院采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治疗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尤彦德;周立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ICU患者由于病情重,往往有多种疾病存在,常伴有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加之大量侵入性操作,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ICU患者容易发生感染,且耐药性不断发生变迁,抗菌药物的滥用,耐药菌急剧增多,感染症对人类健康威胁的加剧,三者互为因果,被当今医务界视为抗生素危机(antibiotic crisis).因此,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做到安全、有效、合理愈见重要.为了解我院ICU细菌耐药情况,现将ICU在2004年全年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陆洁;邹静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肝包虫囊肿是细粒棘球绦虫蚴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以内蒙、新疆等农牧区常见.犬为终宿主,人为中间宿主,成虫在犬的小肠内产卵,随粪排出.人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虫卵在人的小肠内孵化成蚴,随静脉入肝,多数在肝内生长成包虫囊肿.如未能在肝脏中定植,蚴随血入肺形成肺包虫病,但较少见.我院1987-2005年收治83例肝包虫囊肿患者,现对其诊断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如下.
作者:李学勇;郑庆斌;张国栋;李桐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有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及纤溶异常有关.冠心病是DM的慢性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因子促凝活性(Ⅶ:C)、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代表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测定2001年5月-2003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82例DM并发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早产儿常常因各种原因导致喂养困难,比如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低下、胃排空延迟和胃肠转运时间延长等.为了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提高胃肠动力,解决喂养困难,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将西沙必利应用于喂养困难的早产儿,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齐宝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变.药物治疗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为主.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雷贝拉唑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二药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德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原癌基因C-erB-1的表达产物,在生理状态下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产生调节作用,而它的过度表达与细胞的增殖和癌变有关[1,2].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食管癌中EGFR的含量进行定性检测,探讨其过度表达与相应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期为食管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作者:胡庆军;周茜;史朝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膝内翻在膝骨性关节炎病例中相当常见,用关节镜检查、清理配合胫骨近端截骨不但能全面了解关节腔内关节软骨面、半月板、滑膜病变状况,对预后提出评估,而且能同时清理关节腔,提高疗效.本组2000年2月-2004年10月对3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进行了关节镜下清理、胫骨近端截骨治疗,经随访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辉;石运潮;吴瑞峰;丁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颅脑手术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发生率高.2005年2-10月我院收治颅脑术后并发坠积性肺炎患者75例.我们在采用止血、脱水、预防感染、给予能量合剂以及各种物理降温措施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痰热清(新谊医药集团、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加强降温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心血管外科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即有学者提出应用枸橼酸钾心肌停跳液的概念[1].心肌停跳液和体外循环(CPB)应用使心脏外科医生可以在心脏停搏的情况下较长时间的进行手术,这使得复杂心脏手术变得安全,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心肌保护是心脏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心肌保护方法不断改进更新,使其更接近心脏生理,氧合血停跳液在国内外的使用已较为广泛,且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为此,本研究使用1:4氧合血停跳液温-冷-温的方法灌注对换瓣患者心肌保护的效果进行探讨,并观察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
作者:贾晓辉;韩宪芝;王惠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年来医院感染中真菌感染病例报告逐渐增加,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1].我们现总结分析20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以期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赵风云;牛瑞云;丁喜莲;陶玲;张利艳;彭跃华;朱兴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甲巯咪唑(他巴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严重的副作用是粒细胞缺乏症(粒缺).其发生率为0.1%~0.6%[1].粒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并发严重感染.感染是粒缺的主要致死原因,即使在有效抗生素使用下,病死率也高达25%[2:620-621],若治疗不及时,患者病死率更高.因此临床处理十分棘手.我们收集2000年3月-2004年6月住院的5例粒缺并严重感染患者病例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姜甲军;刘安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日益增高,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认为糖尿病应该积极进行强化,使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和BMI等全面达标,而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理想控制.胰岛素泵是目前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先进手段.我院2004年5月-2005年7月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兆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