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金;李欣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抗炎治疗为其治疗的关键.嗜酸细胞(EOS)是抗炎治疗的主要靶细胞,血清中嗜酸细胞阳离子结合蛋白(eosinophilic cation protein,ECP)为一种可反映嗜酸细胞活化程度的重要炎症标志物.本研究通过测定患者血清中ECP水平,观察其是否可以反映哮喘炎症的程度及预后,为临床预测疾病发作,指导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马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感染有所增加,又由于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具有广谱抗菌、能耐酸、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与抗生素后效应(PAE)长等特点,因而该类药物重又引起重视,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目前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和资源浪费,所以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选择佳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给药方案.
作者:朱爱萍;王文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计数(WBC)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程度与血WBC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1),且血WBC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结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且血WBC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血WBC水平增高对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临床意义.
作者:李世英;刘斌;陈桂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脑梗死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尽管近几十年对脑梗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预后仍相当差,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现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不是简单的动脉壁脂质沉积性疾病,而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1].
作者:张文彦;王大力;王广增;姚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温低氧环境下对正常家兔和心肌缺血家兔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正常家兔和心肌缺血家兔分别置于低温(-10±2)℃和低氧8.5%的氮氧混合气体的冰柜中30min,然后,测定冷刺激和低氧同时作用下的正常和心肌缺血家兔心电图的变化.结果冷刺激加低氧后正常家兔心电图有明显改变,尤其心肌缺血组家兔的心电图变化更为明显.结论寒冷刺激加低氧对正常家兔和心肌缺血家兔的心电图有明显影响.提示对心肌缺血患者,在冷环境和低氧状态下,应加强保护.
作者:赵善民;黄俊杰;何显教;黄丽娟;晋玲;梁祚仁;黄彦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弥漫性心肌损害所致泵功能减退的慢性疾患,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由于心肌损害常较广泛,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的疗效差且易中毒,还由于DCM病程早期β受体向上行调节,后期下行调节[1,2],对多巴酚丁胺(Dob)易出现耐药现象,疗效也较差.我们应用依诺昔酮静滴治疗DCM 32例,并与Dob治疗组30例对照,以探讨依诺昔酮对DCM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海涛;甘晓雅;许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雄性昆明鼠体重18~22g,苏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荷H22肝癌腹水瘤,购自上海医学工业研究院.奥曲肽,诺华公司.JPT-1型架盘天平,江苏常熟衡器厂.
作者:胡立军;田力平;钱海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外伤性玻璃体出血发生在眼球钝挫伤之后,因出血的量不同可表现为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或突然丧失,如治疗不当,可引起玻璃体增殖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造成永久的失明.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目前一般治疗是择期行玻璃体切割术,但由于价格昂贵,所以对于农村地区的患者较难接受.我科1999年10月-2002年10月用自拟活血化淤汤治疗玻璃体出血21例,取的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惠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几年来,随着脾脏外科的发展,自体脾组织移植已成为保脾手术的主要措施之一.1996年3月-2004年3月,我院收治外伤性脾破裂行全脾切除患者同时行自体脾组织移植50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文论;陈方焘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缺氧缺血脑损伤(anoxic-ischemic injury)是小儿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存活者可发生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随着影像医学设备的不断发展,放射学工作者动态观察和评估这类患者的病理影像学表现已经成为可能.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根据其胎龄和生后时间不同,影像学表现也有所不同.目前,神经保护因子普遍应用治疗新生儿缺氧脑损伤,在积极临床干预的同时,影像医学可早期发现患者损伤的程度和范围;随访临床干预后的变化以及评估预后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作者:周文金;李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一种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针对目前治疗DN药物匮乏的状况,我院2001年7月-2003年12月采用中药复方对96例DN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江萍;丁金芝;葛光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踝臂血压比值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例脑梗死病例和200例非脑梗死病例组成,二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二组均采用袖带式自动血压计进行测量血压,分别测量左踝和左上臂的血压3次,取其收缩压的平均值作为踝臂血压比值.结果脑梗死组年龄(63.6±12.5)岁,对照组年龄(64.1±13.2)岁,二组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的踝臂血压比值为0.92±0.07;对照组为1.10±0.06,二组踝臂血压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的踝臂血压比值<0.90的占51%;而对照组的踝臂血压比值<0.90的占4%,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狭窄和低的踝臂血压比值均被认为是全身动脉硬化疾病的标志,踝臂血压比值很容易测量,建议对存在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如果踝臂血压比值<0.90应高度警惕脑梗死的发生,并应积极进行干预,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作者:窦汝香;左玉江;邹辉建;曾昭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0年10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急性乙醇中毒108例.采用以纳洛酮为主的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男92例;女16例.年龄17~62岁.按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表现分期[1]分为①兴奋期:15例,当血乙醇含量达200~900mg/L时,出现头昏乏力,自控力丧失,自感欣快,言语增多,行为有时粗鲁无礼,易感情用事,颜面潮红或苍白,呼出气带酒味;
作者:李争;任广胜;侯冬梅;何淑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高危股骨颈骨折[1]系指头下型、头颈型、GardenⅢ~Ⅳ型、中青年型、陈旧型、延迟愈合与不愈合型的股骨颈骨折.此类骨折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达50%~80%,临床上治疗效果较差.我院1995年1月-2003年8月收治高危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均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移植加压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经8个月~9年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冯瑞林;刘河兵;刘汉雄;谢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展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心环节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而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过程中,肺小动脉收缩和血管重构起重要作用,因而有效阻断这二个环节是防治肺动脉高压的关键.肾上腺髓质素(AdM)具有较强的扩张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则具有明显的促进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血管形成作用,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探讨AdM、VEGF、一氧化氮(NO)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临床研究,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学青;王留新;李美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96年6月-2004年3月,我院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5 160例,其中急性胆囊炎625例,现将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体会及并发症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程守服;李金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近年主张采取保守治疗.2003年1月-2004年7月我们共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71例.其中2003年11月后收治的34例在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生大黄保留灌肠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阴建兵;王永奇;杨坤;肖江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许多研究证明,肺动脉高压是非高原人进入高原发生急性高原病(AHAD)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是一对血管舒缩因子,对肺动脉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1],故NO和ET的变化与快速进入高原者发生急性高原病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血清NO和血浆ET变化情况,我们对40名非高原人快速进入高原血清NO和血浆ET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郑必海;江承剑;蔡志祥;辜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自美国学者Nelson 1953年发现红细胞具有清除免疫复合物功能后,各国学者纷纷对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红细胞不仅可产生细胞因子,而且参与调节,是机体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细胞表面广泛表达膜免疫分子,其中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分子(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E-CR1)是红细胞完成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质.现就其数量、功能及基因多态性在一些疾病中的变化加以概述.
作者:袁宝军;邹吉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历报告患者女,65岁.发现左乳腺肿块半个月,于2003年2月8日入院.体检:左乳腺外上象限触及一约6.0cm×5.0cm的肿块,边界不清,质硬,同侧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行左乳腺改良根治术.
作者:孙伟;徐秀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