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萍;王文华
1病例报告例1,女,60岁.主因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7h,于2002年6月13日人院.查体:T 36.5℃,P 76次/min,R17次/min,BP 110/75mmHg;神清语利;双侧眼球水平震颤,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稍浅,舌体居中,颈软无抵抗;心肺未闻及异常,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诊断:梅尼埃病.嘱卧床休息,给予镇静、安定、止吐、抗胆碱能及抗组织胺药物等对症治疗.因眩晕进行性加重,人院第二天再次体检时发现患者双侧指鼻试验阳性,经头颅CT确诊为小脑蚓部脑梗死.给予改善脑供血、脑保护剂治疗后痊愈出院.
作者:王付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持续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其中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本组检测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冯忠伟;胡忠昌;邢应如;朱文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许多研究证明,肺动脉高压是非高原人进入高原发生急性高原病(AHAD)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是一对血管舒缩因子,对肺动脉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1],故NO和ET的变化与快速进入高原者发生急性高原病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血清NO和血浆ET变化情况,我们对40名非高原人快速进入高原血清NO和血浆ET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郑必海;江承剑;蔡志祥;辜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脑梗死患者垂体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的变化,性激素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一些研究显示[1,2],雌激素可减轻脑缺血损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关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显示[3],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明显低于男性,但绝经期后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这提示脑卒中的发病与性别有关,性激素的变化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垂体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受性别、年龄及性周期的影响,性激素的变化在性别间存在差异,各家对垂体促性腺激素、性激素与脑梗死的报道不一,研究结果差异很大.本文就垂体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与脑梗死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郝礼森;臧贺川;刘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例1,男,49岁.因咳嗽、气促、咳痰2个月余,加重伴发热1周,2004年2月3日急诊入院.查体:T 38℃,BP 120/75mmHg,P 101次/min,R 20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稍粗,可闻及少许干鸣音;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肾区无叩击痛,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阴性;神清合作,即往无精神病史、家族亦无类似病史.
作者:李玉芳;陈道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法莫替丁、呋喃唑酮、阿莫西林、果胶铋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幽门螺杆菌阳性溃疡患者9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44例,予以法莫替丁20mg,2次/d、呋喃唑酮100mg,3次/d、阿莫西林1000mg,2次/d、果胶铋150mg,3次/d,疗程1周,治疗1周后继续单独用法莫替丁20mg,2次/d,治疗3周;对照组46例,予以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2次/d,疗程1周,治疗1周后继续单独用奥美拉唑20mg,2次/d,治疗3周.治疗后每周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用药结束1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并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1周后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7.7%、97.8%,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9%和87.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88.6%和87.0%,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莫替丁、呋喃唑酮、阿莫西林、果胶铋四联疗法能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且价格低廉.
作者:梁汝忠;莫俊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掌握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基本特征,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患者每日进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总感染发病率为4.16%.感染发病率以外科高,内科、妇科、儿科依次降低.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41.46%),术后切口感染(28.05%),泌尿道感染(12.80%),胃肠道感染(10.37%),其他为皮肤感染等(7.32%).影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中,≥60岁年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60岁年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手术持续时间较长(≥2h)的医院感染发病率高;慢性病患者与免疫力低下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性别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无影响.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革兰染色阴性杆菌(52.27%),绝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结论医院感染为多因素所致,主要与医院的手术操作,疾病种类及患者自身因素有关.
作者:杨志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抗炎治疗为其治疗的关键.嗜酸细胞(EOS)是抗炎治疗的主要靶细胞,血清中嗜酸细胞阳离子结合蛋白(eosinophilic cation protein,ECP)为一种可反映嗜酸细胞活化程度的重要炎症标志物.本研究通过测定患者血清中ECP水平,观察其是否可以反映哮喘炎症的程度及预后,为临床预测疾病发作,指导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马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院2004年10月24日收住抢救因在食堂用餐致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患者2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18~58岁,平均32岁,发病时间为就餐后15min~2h,30min内发病者21例.发病后全部患者均有头晕、恶心、颜面及四肢末梢明显发绀、胸闷、心悸、乏力、呼吸困难,其中意识不清2例,抽搐2例,惊厥1例,呼吸暂停2例.
作者:程晓明;李繁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历报告患者女,65岁.发现左乳腺肿块半个月,于2003年2月8日入院.体检:左乳腺外上象限触及一约6.0cm×5.0cm的肿块,边界不清,质硬,同侧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行左乳腺改良根治术.
作者:孙伟;徐秀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感染有所增加,又由于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具有广谱抗菌、能耐酸、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与抗生素后效应(PAE)长等特点,因而该类药物重又引起重视,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目前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和资源浪费,所以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选择佳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给药方案.
作者:朱爱萍;王文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痤疮是人类特有的毛囊及皮脂腺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近几年来,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雄激素痤疮的靶单位是毛囊皮脂腺,而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直接受内分泌系统的控制.雄激素作用于皮脂腺导致皮脂溢出增加是痤疮发生的基础.
作者:陈昭;王建美;高顺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产前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出血常危及母婴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产前出血病例,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脐血管前置及其他病理性胎盘、子宫破裂、宫颈病变等原因共128例,目的是探讨各种原因造成的产前出血的相关因素,产前出血对母婴的影响及防治方法,降低母婴病死率.
作者:吕芸;候保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小儿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及时安全地进行气管镜检查与异物的取出对于提高救洽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对于这类手术多采用无麻醉或表面麻醉的方法,常造成声门的痉挛导致置镜困难,延长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我院1989年8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小儿气管异物228例,均采用咪达唑仑(力月西)、芬太尼、琥珀胆碱复合全麻下施行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单廷义;何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脑梗死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尽管近几十年对脑梗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预后仍相当差,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现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不是简单的动脉壁脂质沉积性疾病,而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1].
作者:张文彦;王大力;王广增;姚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计数(WBC)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程度与血WBC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1),且血WBC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结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且血WBC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血WBC水平增高对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临床意义.
作者:李世英;刘斌;陈桂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乳腺癌肝转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影响乳腺癌预后较重要的因素,与其他部位转移比较,肝转移患者化疗反应差,生存期短.我院1998年8月-2003年12月收治乳腺癌术后肝转移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传栋;赵光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增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型(HMDS-RA型)与低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HAA)在骨髓涂片细胞学、骨髓病理学方面的区别.方法将低增生性骨髓资料中筛选HMDS-RA及HAA,进行骨髓涂片细胞学及病理学资料分析.结果骨髓涂靠片与骨髓病理学检查结果较一致;HMDS-RA型骨髓涂片中原红样细胞、原早幼阶段的粒、红细胞、异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数及病理切片中的巨核细胞数、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纤维组织增多方面较HAA患者为高(P<0.01、P<0.05、P<0.05、P<0.01、P<0.05、P<0.05、P<0.05、P<0.01);浆细胞、肥大细胞、非造血团、较HAA为低(P<0.05).结论在骨髓涂片中原红样细胞、原、早幼阶段细胞、异性巨核细胞等及病理切片中的巨核细胞、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纤维组织增多等方面,是HMDS-RA与HAA的鉴别要点.
作者:刘汉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弥漫性心肌损害所致泵功能减退的慢性疾患,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由于心肌损害常较广泛,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的疗效差且易中毒,还由于DCM病程早期β受体向上行调节,后期下行调节[1,2],对多巴酚丁胺(Dob)易出现耐药现象,疗效也较差.我们应用依诺昔酮静滴治疗DCM 32例,并与Dob治疗组30例对照,以探讨依诺昔酮对DCM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海涛;甘晓雅;许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直立性调节障碍(OD)是儿童时期自主神经系统失衡的一个代表性疾病,为儿童时期常见病之一,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0%~15%,国内报道为11.2%,一般认为该症与小儿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有关,由于OD可引起早晨不适,头晕乏力,突然晕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常致中小学生不能按时到校或者缺课,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成绩,反复发作给患儿家长及患儿造成恐惧心理,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皮肤自主神经锻炼法进行治疗儿童直立调节障碍.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訾慧芬;李佩铂;马丽光;陈强;杨润英;马永彦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