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节性多动脉炎22例临床分析

赵兵;王燕

关键词:结节性多动脉炎, 资料, 炎性疾病, 肌性动脉, 患者, 分类标准, 收集, 侵犯, 年龄, 美国, 国内, 方法
摘要: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是一种少见的侵犯中小肌性动脉的炎性疾病,国外报道较多,而国内很少见。现收集我院1987年9月—1999年6月收住的PAN患者22例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PAN患者22例,均符合1990年美国ACR制订的PAN的分类标准[1],男15例,女7例,年龄10个月~70岁,病程(19±2.8)个月。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偏头痛并血液流变学研究

    1 临床资料由门诊筛选患者35例,男10例,女25例,年龄17~48岁,平均31.4岁。①病史2年以上反复发作性头痛,间歇期无任何症状;②每隔3~5个月发作一次者18例,每年发作两次者17例,每次疼痛1周以上,疼痛有先兆;③头痛偏于一侧,以眶上颞侧为主,偶尔表现在顶枕部;④治疗前有血液流变学增强;⑤排除其他疾病,如紧张性头痛、颞动脉炎以及其他器质性疾患所引起的头痛。疗效判定:治愈,治疗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复发,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但半年随访复发。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治疗:采用广州产400A型激光血管内照射仪,调节照射功率为1.8~2.5mW,连续照射1h,1/d,10d为1疗程。间隔5d后进行第2疗程。疗程结束及半年后检测血液流变学。

    作者:杜忠德;范丽静;曲新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RK术后黄斑出血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女,22岁,学生。因左眼视物变小变远1d于1999年11月3日入院。3年前曾行PRK手术(术前视力Vod 3.8-2.5=5.0;Vos 3.8-2.0=5.0)。既往无全身瘀斑、瘀点、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病史。查体:Vod 5.0,Vos 4.3,矫正无效。双外眼及眼前段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底见黄斑部近圆形暗红色出血斑,约1/5PD大小,边界清楚。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视网膜其余部分及视乳头未见明显异常。眼压OU5.5/5=2.31kPa。血、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FFA:左眼黄斑部视网膜深层出血,入院诊断:左眼黄斑出血。予以止血、扩血管、中药对症处理,左眼黄斑部出血部分吸收,出血灶颜色变淡,无新鲜再出血,视力逐渐恢复到4.5,随防1年无再次出血,视力无改变。

    作者:余玲;张可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表现为肿块影的难治肺结核病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女,23岁,因反复咳嗽一个半月就诊。无咽痛、胸痛、发热、盗汗等不适。外院曾给予青霉素、头孢唑啉、红霉素、氧氟沙星等,治疗一个月无效。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血常规示:WBC 7.7×109/L,N 0.52,L 0.48。ESR 27mm/h。胸片示右下肺块状阴影。胸部CT示右下肺实质性病灶,周边欠清晰。痰培养3次阴性,抗酸染色5次均阴性。建议手术,患者拒绝。给予利福平0.45g,1/d,异烟肼0.3g,1/d,链霉素0.75g肌注,1/d治疗。半月后症状无缓解,胸片无变化。继续原治疗。并加服吡嗪酰胺1.0g,1/d。2个月后复诊,咳嗽症状减轻,但胸片无明显变化。停用链霉素,但利福平、异烟肼继续服用,吡嗪酰胺换为乙胺丁醇1.0g,1/d。

    作者:高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机械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附21例报告)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治疗上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手段,但在较低部位的早期恶性肿瘤,传统术式Miles切除腹壁永久性人工肛门造口术,往往不易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而对病变小,细胞学检查分化程度高,较适时的选择机械吻合器作为根治切除后下消化道重建术是保全肛门结构与生理功能完整性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我院1997—2000年应用GF型机械吻合器对21例低位直肠癌施行根治吻合术,取得较好效果,均未发生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瘘,报告如下。

    作者:余顺先;韩军;郑志刚;张林刚;陈建川;景锦;张青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苯氧胺周期给药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疗效观察

    我院1994—1999年应用三苯氧胺(TAM)周期给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现将得到3个月以上随访的100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门诊女性患者,年龄18~52岁,平均32.9岁,其中婚后育龄期(26~45岁)86例(86%);双侧乳腺小叶增生64例(64%),单侧36例(36%);病变部位以外上象限为主84例(84%)。

    作者:李春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

    我院自1991年3月—2000年3月经胃镜检查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26例,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对比,旨在提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特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26例中,≥60岁(老年)组196例,男130例,女66例,年龄60~85岁,平均70.2岁。发病24~48h内紧急内镜检查174例,占88.76%,22例在3~5d内进行胃镜检查,<60岁(非老年)组330例。1.2 使用仪器 采用OlympusXQ 40型日本产胃镜,活检组织经90%乙醇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B、E染色,光镜检查。

    作者:李睿;吴静;苗新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偏头痛38例甲襞微循环观察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为了解本病微循环变化规律,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自1993年以来,对38例偏头痛患者的微循环进行了观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组:男10例,女28例,年龄18~60岁,平均41.2岁。健康对照组:男15例,女35例,平均19~58岁,平均39.7岁。

    作者:孙秀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局部封闭治疗皮肤病60例临床观察及体会

    本组旨在观察确炎舒松—A局部封闭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结节性痒疹及瘢痕疙瘩的疗效。1 方法常规皮肤消毒,抽取确炎舒松—A混悬液25mg,2%利多卡因2ml。根据病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①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浸润肥厚显著的慢性湿疹或钱币状湿疹、结节性痒疹均作皮下浸润封闭,隔7d注射1次,4次为1疗程。②瘢痕疙瘩从瘢痕边缘基底部进针,深浅适中,边进针边缓慢推药,局部略变浅白色为度,瘢痕大者需选择2个以上的注射点,每周1次,6次为1疗程。

    作者:郑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氢化可的松诱导大白鼠脾脏细胞的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度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细胞生理性死亡的主要形式,首先由Kerr[1]等提出,凋亡细胞的重要生化特征是DNA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成为长约180~200bP或与之成倍的特征片断[2]。在医学、生物学中的细胞凋亡,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有关地塞米松引起胸腺细胞凋亡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探讨氢化可的松(HYD)在体外致SD大白鼠脾脏细胞的凋亡。

    作者:吕伟标;吕小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冠心病中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又一危险症侯群,曾被称为濒临心肌梗死和冠脉堵塞,可在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内出现猝死或AMI等冠心病事件,选择合适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非常重要。我们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素红;袁国会;张辉;阚艳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50例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分析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而严重的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发生发展均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2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以了解其变化及探讨其意义。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 选自我院1999年12月—2000年8月,经CT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共250例,年龄51~72岁,男150例,女100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体检者160例为对照组,男80例,女80例,年龄35~57岁。1.2 方法 空腹抽取静脉血4ml,以肝素抗凝,使用LBY—N6A自清洗旋转式粘度计(普利生公司提供),COAG-A-MATER半自动血凝仪(欧加农公司生产),测定全血粘度(高、低切变率分别为150s-1和10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作者:林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回肠重复畸形并发炎症误诊为阑尾炎1例报告

    患者,男,18岁,学生。因右下腹持续性疼痛10h,加重2h于1997年7月8日收治入院。查体:T 37.8℃,P 90/min,R 18/min,BP 16/11kPa。发育正常,痛苦面容,自动体位,头颈、胸部检查无异常。腹部平坦,右下腹压痛,轻度反跳痛;压痛、反跳痛以麦氏点内下方为明显,无肌紧张,未触及腹部包块,结肠充气试验阴性,余无阳性体征。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及手术史。辅助检查:WBC 13.0×109/L,N 0.85,L 0.15,胸、腹部X线透视、大便常规、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

    作者:何长升;孙秋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洛赛克和垂体后叶素联合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我们为了观察洛赛克和垂体后叶素联合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对91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观察组应用洛赛克和垂体后叶素,对照组单用垂体后叶素,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治愈率达93.5%,对照组治愈率达77.8%,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1.88±0.80)d,对照组止血时间(3.78±1.20)d,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应用洛赛克和垂体后叶素联合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治愈率高,止血时间快,止血效果好,是理想药物选择,值得推广。

    作者:王纪凤;朱晓媛;燕希荣;孙广伟;周恒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肺癌与结核球的CT增强分析

    本文对18例原发性周围型支气管肺癌和8例结核球进行增强CT比较分析,并与病理对照,以探讨其特征及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未经治疗的原发性周围型支气管肺癌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5~72岁,平均53.2岁。组织学分类:鳞癌5例,腺癌9例,小细胞癌2例,细支气管肺癌1例,混合性癌(腺鳞癌)1例。肿瘤直径<3cm 12例,3~5cm 4例,>5cm 2例。手术切除14例,肺穿刺病理证实4例。1.1.2 搜集同期结核球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4例手术证实,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查到支气管内膜结核,3例抗结核治疗后吸收。

    作者:刘亮;徐克荣;苏国兰;吴贵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重度开放性骨折45例分析

    处理胫腓骨严重开放性骨折清创创口控制感染至关重要。清创后采用何种方法固定骨折,意见不同,石膏或夹板固定,反复搬动可干扰其稳定性造成骨折端移位,不稳定或复位不全的骨折常致创口感染。用跟骨牵引处理这种骨折虽然对创口干扰小,但可妨碍脊柱的检查和处理。如并发颅脑损伤躁动很难保持正常位置和稳定性,创口会被骨折端哚开引起感染。钢板内固定虽能保持骨折复位后的长期稳定,但增加了软组织修复缝合的张力,不能很好的闭合创口。

    作者:梁广俊;贾传广;李俊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脑血栓的临床观察

    为了研究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我们选择急性脑血栓住院患者65例,随机分成尿激酶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UK30万U和复方丹参注射液50ml,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14d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检查。

    作者:余运贤;庞明;陈甦;梁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胆石症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自然人群胆石病发病率达10%左右,且逐年升高。由于结石位置的不同及胆道梗阻程度的差异,可使患者胆红素正常或升高。为探讨血清一氧化氮(N0)与胆石症病理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测定了胆石症患者血清N0,TBIL,DBIL,观察其含量变化,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忠;丁秀荣;李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发脑梗死的临床探讨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有多种并发症,我院收治了3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脑梗死患者,与单纯肺心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5年2月—2000年4月收入我院呼吸内科病房的患者。A组:30例不伴有脑梗死肺心病患者(单纯肺心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68岁。B组:30例慢性肺心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4~7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比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窦玉华;张丽;窦新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复方高渗葡萄糖溶液在外科创面的应用

    我院1990—1999年应用复方高渗葡萄糖溶液处理外科创面1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140例,男96例,女44例,男女比例为2.18:1。年龄6~72岁,平均41.6岁。创面原因:外伤后软组织缺损81例,烧伤33例,手术及手术后感染16例,褥疮6例,皮肤病4例。新鲜创面23例,肉芽创面93例(其中并发感染21例),软组织窦道24例。创面部位:四肢72例,躯干54例,头颈14例。创面面积:>10cm×5cm 68例,<4cm×4cm 72例。就诊时间,约80%的患者在4~6周,>3个月12例,超过半年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渗出、疼痛及肢体功能受限、并发感染者,半数以上有发冷发热、头痛厌食、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作者:杨永青;王晓峰;陈军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神经生长因子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神经病变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性日趋明显,目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糖尿病本身所致的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大动脉硬化;组织蛋白非酶糖基化;一种或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所致的神经营养障碍等[1]。神经生长因子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中的具体作用环节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阐述了神经生长因子参与糖尿病躯体感觉神经病变和交感性自主神经病变发病的可能性。

    作者:杨光燃;袁申元;薛全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