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未病学”思想在糖尿病前期防治中的应用

仇丽伟

关键词:未病学思想, 糖尿病, 防治
摘要:未病学是中医学倡导的治疗方法,本文运用“治未病”的思想对糖尿病前期防治的原则进行了论述,提出饮食有节、运动有方、怡养性情、早期诊断等原则.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苓桂术甘汤病机新解

    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中苓桂剂的代表方,历版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均言其主治脾虚挟饮证,言其病机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通过伤寒论的学习,笔者认为其病机不仅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更有脾胃虚弱,肝气虚逆,克伐脾土,风气内盛,挟饮上犯之可能.笔者兹通过本文来探讨一二.以为更多伤寒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作者:李凤霞;刘燔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肺津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为了明确肺津一词的概念,笔者从系统梳理文献入手,通过检索《中华医典》,获得所有与肺津相关的条文,统计各涵义出现的比例,用主体涵义定义肺津的概念.并对比与肺阴的不同,对肺阴及肺津(液)的本质进行分析区别,明确各自的涵义,以防止造成理解和交流上的混乱.

    作者:景政;苏新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49例产后出血的抢救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是产科常见并发症,是危及产妇安全造成其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寻找出血原因.预防出血极为重要.现将院产科2007年6月~2010年5月49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抢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2007年6月~2010年5月共出现产后大出血病人49例,年龄20~40岁,平均28.9岁,产后出血量500ml~1500ml.初产妇45例,经产妇4例.自然产40例,占81.6%;剖官产9例,占18.4%.产后2小时内出血者45例,占91.8%;产后24小时内出血者4例,占8.2%.

    作者:粱艳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益气温阳法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证28例

    目的 观察益气温阳法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益气温阳法中药口服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结论 28例患者中显效10例,改善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8.57%,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林楠;杜昱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8例

    目的 观察茵陈蒿汤加减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方,并随证加减;对照组给予茵栀黄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组治愈21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81.58%.结论 茵陈蒿汤加减方可有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何汶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浅谈《经络腧穴学》划经点穴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划经点穴课是《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与课堂理论讲授相比,它与临床结合更紧密,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现就划经点穴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谈一些点滴体会:1经脉循行经脉循行路线与腧穴分布顺序不尽一致,要向学生讲明“经”和腧穴的关系.并不是“经”和腧穴有组织结构上的联系,而是腧穴按位置和诊疗作用,通过总结和归纳,分别归属于各“经”.所以,凡归同一“经”的腧穴,对本“经”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或诊断作用.

    作者:任珊;周艳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未病学”思想在糖尿病前期防治中的应用

    未病学是中医学倡导的治疗方法,本文运用“治未病”的思想对糖尿病前期防治的原则进行了论述,提出饮食有节、运动有方、怡养性情、早期诊断等原则.

    作者:仇丽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何洪阳教授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验

    何洪阳教授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颇有疗效,笔者跟随何师学习多年,深得传授,现介绍其治疗Ⅲ、Ⅳ期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经验.

    作者:覃勇;马文彬;何洪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贾燕平治疗内科病经验撷英

    贾燕平,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贾燕平从事中医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学验俱丰,对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辨证治疗有独特的临床经验.在内科病的辨证上除了以脏腑辨证为中心外,重视温病学说对内科疾病辨治的影响,认为“伏气致病”对许多慢性病的反复发作具有重要的诊治意义.笔者有幸确定为贾燕平老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从师随诊,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经验撷英介绍如下.

    作者:赵继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马铃薯外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护理

    目的 对照观察马铃薯切片外敷与硫酸镁湿敷对治疗甘露醇静脉滴注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差异.方法 2010年1月~2010年10月将40例甘露醇静脉滴注所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结论 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效果优于用50%硫酸镁湿敷.

    作者:蒋斌;刘晓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强心、扩管、利尿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4周为1个疗程.结果 1.治疗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显效、无效例数分别为8、14、7、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依次为8、9、6、7例,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刘东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探析

    中西医结合具体的说,也就是中西药联合应用进行防治疾病.目前,中西联合用药已遍及临床各科.实践证明,尽管中医与西医体系各异,但都各有优胜之处,在治疗疾病上,它们是可以互补的.若正确地应用中西药联合,则能取长补短,缩短病程,增加疗效,减少化学药物的用量及毒副作用.如果配伍不当,也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作用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

    作者:葛忭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对气之实质的再认识

    中医学对气的论述颇为丰富,可追溯到《内经》时代,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气的各类含义,尤其是气的概念、来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揭示气的实质内涵,为拓展中医气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作者:刘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医护理糖尿病的体会

    目的 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方法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结果 通过实施护理,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的知识的掌握有所提高.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全面有效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对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红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通脉降脂丸对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通脉降脂丸对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通脉降脂丸合二甲双胍,对照组单纯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以HOMA-IR公式、HOMA-B公式检测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PG、FPI均有下降,HOMA-IR、HOMA-B治疗后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说明通脉降脂丸合二甲双胍较单纯用二甲双胍更有利于保护B细胞功能.

    作者:刘学兰;付文杰;柳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从古气象学浅谈运气学说及医学气象学的思想

    运气学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体,尤其是对人体生理、发病等影响的学说.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以及生物体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作为基础,把自然界气候现象和生物生命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界气候变化和人体发病规律统一起来,从宇宙间的节律上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影响. 气象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重要的环境因素,运气学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在古气象学背景下全面构建了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的系统医学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气象学思想.突出表现在:其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活动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具有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的变化规律;其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受气象变化的影响;其三,疾病防治着重强调“因时制宜”的基本原则.

    作者:贺子瑶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胃肠道病人术后健康教育指导

    中医学历来重视“三分治、七分养”,所谓的养,就是指调护.由于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及其手术的特殊性,术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再配合合理的健康教育指导,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胃肠道病人术后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健康教育指导.1 心理护理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情志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发病根源[1].胃肠道病人术后,除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严格遵医嘱用药外,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因此,要适时做好病情解释工作,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与护理环境,及时传递疗效,使其看到自己的手术是成功的,消除紧张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者:丰清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三花化浊散结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三花化浊散结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三花化浊散结饮口服,3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均为90%以上,其中胃纳欠佳、脘腹胀的总有效率分别达97.6%、97.4%.治疗后肝功能主要指标(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38.5%、42.9%o 结论 湿浊邪气是岭南水乡地区常见的致病因素,浊毒深伏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机之一.用三花化浊散结饮治疗本病,将化浊解毒始终贯穿于全过程,配以疏肝扶正等,有较好的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能抗乙型肝炎病毒,尤具整体治疗意义.

    作者:黄雄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寒热辨证治疗慢性胃病经验

    慢性胃病系临床常见及多发疾病,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为“胃痛、痞满、恶心、呕吐”等中医病名的统称.临床表现纷繁复杂.中医认为本病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上多遵循脏腑辨证而施治.但医者常常为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所扰,非辨证高明者难以明辨其证,所以治疗上难以尽显其效.故许多人常叹“胃病虽非大病,却实难治之疾也!”但笔者认为,临病辨证无非“定位、定性”两个步骤,性、位准确,思路清晰,病何难治?慢性胃病辨治亦是如此.

    作者:张晓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王光辉主任医师治疗妇科病临证经验

    王光辉主任是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博采众家之长,重古而不泥古,善于变通和创新,擅治妇科疑难杂症.笔者跟师学习,深得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特点浅谈如下.

    作者:赵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