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易;孙继超;尤月;宋宇尘;袁海霞;韩新民
目的 建立HPLC-ELSD法同时测定天泰1号片(人参、天麻、肉苁蓉等)中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人参皂苷Rg1、Re、Rf、Rb1、Rd的含有量.方法 该药物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lltim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8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96.94%~97.93%,RSD 1.06% ~2.48%.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天泰1号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梁少瑜;曾永长;谭晓梅;吴正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硫酸高乌甲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硫酸高乌甲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硫酸高乌甲素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硫酸高乌甲素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硫酸高乌甲素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硫酸高乌甲素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且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r =0.986 5,P<0.01),其对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so)为0.423 mg/mL;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硫酸高乌甲素作用48 h后,HepG2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细胞群,且细胞凋亡率随硫酸高乌甲素质量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实验组处于S期的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Go/G1期的细胞较对照组增多.结论 硫酸高乌甲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体外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并诱导其凋亡.
作者:马君义;韩小芬;陈香玲;后春静;朱建朝;杨翠霞;郭红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考察舒血宁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对脓毒症患者血乳酸(Lac)、可溶性CD14亚型(Presepsin)、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给予常规治疗的10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舒血宁组(治疗组),2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患者发病3h内)及治疗后6h、5d,检测血Lac和Presepsin水平,观察一氧化氮(N0)、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变化,同时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和28 d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Lac、Presepsin、NO、NOS、iNOS水平及SOF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h,治疗组Lac和Preseps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ac和Presepsin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5d,两组Lac和Presepsin水平较治疗后6h降低(P<0.05),治疗组Lac和Preseps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SOFA评分、NO、NOS和iNO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患者Lac和Presepsin水平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245、0.261,P=0.011、0.006).治疗组患者MACE发生率和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亚晶;李春明;亢宏山;王金荣;安立娟;齐洪娜;褚永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优化黄姜中薯蓣皂苷元的提取工艺.方法 先优化自然预发酵的温度(45、52、62℃)和时间(12、24、36 h).再以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酶量为影响因素,薯蓣皂苷元得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 佳自然预发酵条件为45℃发酵24 h,52℃发酵12 h,62℃发酵36 h;佳提取条件为纤维素酶酶量50 U/g,木聚糖酶酶量l00U/g,果胶酶酶量120 U/g,薯蓣皂苷元得率0.845%,比恒温自然发酵下提高了69%.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提取黄姜中薯蓣皂苷元.
作者:赵国强;王常高;林建国;杜馨;蔡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黄芩提取物对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B5 (COXB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病毒B3 (COXB3)、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体外抗病毒实验,通过CPE法结合MTT法得出半数中毒浓度(TC5o)、半数有效浓度(EC5o),并且以治疗指数(TI)作为评价指标,以利巴韦林和阿昔洛韦为阳性药,观察黄芩提取物对几种常见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 黄芩提取物对COXB5、EV71、COXB3、HSV-1、RSV的治疗指数分别为5.46、22.16、4.32、6.10、5.94.结论 黄芩提取物对COXB5、EV71、COXB3、HSV-1、RSV都有抗病毒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剑;侯林;陈亚乔;刘相文;袁琦;田景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香椿Toona sinensis Roemer芽中芸香苷、杨梅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番石榴苷、紫云英苷、槲皮苷、阿福豆苷的含有量.方法 香椿芽6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Waters XBridge Shield RP18色谱柱(2.1 mm×150 mm,1.7 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5 mL/min;检测波长350 nm;柱温35℃.结果 8种黄酮醇苷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98.3%~103.5%,RSD0.46%~3.36%.结论 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香椿芽的质量控制.
作者:葛重宇;林玲;顾芹英;李楠;杨欢;贾晓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HPLC-DAD法同时测定栀芩清热合剂中4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 该药物50%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Phenomenex Luna 5μC18(2) 100A色谱柱(250 mm ×4.6 mm);以乙腈-0.05%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7、277 nm;柱温30℃.结果 栀子苷、黄芩苷、连翘苷、甘草苷分别在0.005 0~0.503 4 mg/mL(r=0.999 3)、0.019 8~1.984 1 mg/mL(r=0.999 7)、0.033 0~3.304 7 mg/mL (r=0.999 9)、0.0030~0.3304 mg/mL (r=0.999 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13%、98.16%、100.51%、99.88%,RSD分别为2.6%、1.2%、2.3%、2.4%.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栀芩清热合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崔俊凤;赵卫;刘晓鹏;王春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制备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方法 介质研磨法制备纳米混悬液后,冷冻干燥法将其固化.以粒径及多分散系数(PDI)为评价指标,稳定剂种类、薯蓣皂苷元与稳定剂比例、初混悬液体积与研磨珠质量比例、研磨时间、冻干保护剂种类及其用量为影响因素,单因素试验筛选制备和固化工艺.观察纳米混悬液形态,测定纳米混悬液和冻干粉的粒径和PDI.结果 佳条件为薯蓣皂苷元与普朗尼克F127(稳定剂Ⅰ)比例6:1,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稳定剂Ⅱ)比例50:1,初混悬液体积与研磨珠质量比例1:4,研磨时间120 min,以8% PEG-6000和2%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纳米混悬液呈棒状或片状,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分别为(348.1±14.2)nm和0.244±0.059,均低于冻干粉.室温下,纳米混悬液、冻干粉粒径分别在35 d、3个月内保持稳定.结论 薯蓣皂苷元冻干粉的物理稳定性优于其纳米混悬液,复溶后即可使用.
作者:常金花;薛禾菲;刘沛;刘翠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独脚金为我国民间传统药用植物,具有健脾消积、清热杀虫之功效,主治小儿伤食、黄疸肝炎等.随着中药研究领域的兴起,以及对独脚金药用价值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开发利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掌握独脚金研究现状,以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独脚金种子特性、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羊青;王祝年;李万蕊;王清隆;王茂媛;晏小霞;王建荣;江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补肾活血方(紫石英、补骨脂、菟丝子等)对免疫性卵巢早衰(POF)小鼠卵泡壁颗粒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RⅡ、Smad2/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Balb/c雌性小鼠皮下多点注射小鼠透明带3建立免疫性POF模型,POF小鼠分成模型组,阳性组(戊酸雌二醇)和补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干预30 d后,卵巢组织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法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卵泡壁颗粒细胞和卵巢组织TGF-β1、TGF-βRⅡ、Smad2/3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活血方各剂量组、阳性组卵巢成熟卵泡数目明显增多,闭锁卵泡数目减少.卵泡壁颗粒细胞和卵巢组织TGF-β1、TGF-βRⅡ、Smad2/3蛋白表达在补肾活血方各剂量组、阳性组中明显高于在模型组中(P<0.05).结论 补肾活血方能通过上调颗粒细胞TGF-β1、TGF-βRⅡ、Smad2/3的蛋白表达改善卵巢功能.
作者:刘慧萍;曾柳庭;胡立娟;王灿;杨凯麟;张国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紫河车免煎颗粒(紫河车)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胚胎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肾气虚型的90例不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紫河车组(治疗组),观察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取卵数、受精数、发育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血流、发育胚胎数、优质胚胎数上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10例以及治疗组14例达到鲜胚移植标准;对照组人体绒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人数4例,低于治疗组6例;对照组临床妊娠人数3例,治疗组6例;对照组种植率4例,治疗组9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河车免煎颗粒可以改善温和刺激方案下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及优质胚胎数,显示出增加临床妊娠率的趋势.
作者:蒋晓梅;庄楣;戴德英;童国庆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不同产地15个品种淫羊藿Epimedii Folium的质量.方法 采用UPLC-MS/MS法,测定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Ⅰ、淫羊藿次苷Ⅱ、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箭藿苷A、箭藿苷B、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宝藿苷Ⅱ的含有量.淫羊藿40%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50 mm×2.1 mm,3μm);以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40℃.再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10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97.6%~104.5%,RSD 1.37%~2.93%.46批样品中朝藿定C含有量高,朝藿定A次之,淫羊藿次苷Ⅰ低.小花、大花品种中各成分含有量有明显差异.结论 该方法灵敏快速,可为淫羊藿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秦伟瀚;刘翔;张军;王昌华;危永胜;阳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知黄痛风汤(黄柏、知母、车前子等)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4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 该药物水提液的分析采用岛津Wond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5%醋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45 nm.结果 10批样品HPLC指纹图谱中有16个共有峰,相似度在0.9以上.盐酸小檗碱、芒果苷、京尼平苷酸、丹酚酸B分别在0.636 2~3.575 μg(R2=0.999 9)、0.338 ~1.425 μg(R2=0.999 0)、0.645 2~2.718 8 μg(R2=1)、0.938 8 ~5.275 μg(R2=0.999 3)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56%、98.35%、100.25%、102.11%,RSD(n=6)分别为2.41%、1.17%、1.24%、2.02%.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好,可用于知黄痛风汤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梦玲;王雄;邹吉利;伍军;尹青桥;吴金虎;李相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阿纳其根醇提物对冈田酸(OA)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OA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倒置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比色法测定阿纳其根醇提物对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阿纳其根醇提物对PC1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20 nmoVLOA作用PC12细胞24 h,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1),细胞凋亡率上升(P<0.01),细胞分裂周期阻滞(P<0.01).与OA损伤组相比,阿纳其根质量浓度在0.5 ~5.0 mg/mL范围内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恢复OA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明显提高模型细胞的存活率(P<0.01),降低细胞凋亡比率(P<0.05),增高细胞在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率(P<0.01),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生长.结论 阿纳其根醇提物对OA诱导PC12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有效促进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细胞周期阻滞现象.
作者:孙云鹏;高莉;罗静莺;彭晓明;索菲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盐水闷润、清炒、盐炙对补骨脂Psoraleae Fructus水煎液中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含有量的影响.方法 水煎液的HPLC分析采用Hibar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46 nm;柱温30℃.结果 盐水闷润品中苷类成分及总成分溶出较生品均明显降低;盐炙能显著促进苷类成分(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溶出,而对苷元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无显著影响;清炒显著提高了各成分含有量.结论 清炒和盐炙均能显著提高补骨脂水煎液中4种成分的总含有量.
作者:赵根华;刘玲;王恒;高倩倩;李伟东;陈志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能量代谢影响,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生长曲线、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透射电镜检测氧化苦参碱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和形态学影响,分光光度试剂盒检测能量代谢有关酶活力及代谢产物含有量,用人脐静脉内皮ECV304细胞作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氧化苦参碱作用HepG2细胞48 h后,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出现凋亡小体等形态学改变;细胞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明显下降,乳酸(LD)含有量降低;氧化苦参碱对ECV304细胞增殖抑制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氧化苦参碱可通过干扰HepG2细胞能量代谢来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特异性.
作者:王淑静;刘欢;赵健凯;孙微微;任爽;张家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产自甘肃陇南、陇西等8批不同产地红芪中红芪多糖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从8批红芪中提取红芪多糖,然后对总糖含有量、单糖组成、分子量进行分析;通过CC14-花生油皮下注射致小鼠肝损伤,同时给予8批红芪多糖(10 g原药材/kg,1次/d)灌胃,5周后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肝质量指数;灰色关联度法将血清指标与多糖的单糖基进行谱效相关分析.结果 CCl4所致小鼠肝损伤效果明显;8批红芪多糖的单糖组成虽然相同,但是单糖基比例不同,总多糖含有量和分子量存在差异,对CCl4所致小鼠肝损伤药效显著,但药效活性存在差异,其中产自武都米仓山者好,陇西首阳镇者差.结论 红芪多糖具有抗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作用,8批红芪多糖抗肝损伤药效强弱不同,总多糖含有量、分子量均与药效强弱相关.
作者:李继平;张雪梅;师志强;陈亚丽;洪妍;封士兰;卢弘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创灼膏治疗Ⅰ、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Ⅰ、Ⅱ期肛裂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和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创灼膏治疗,对照组采用马应龙痔疮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患者总体疗效,疼痛评分和出血评分改变情况及肛裂愈合时间.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总体疗效、疼痛评分、出血评分改变情况以及肛裂愈合时间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灼膏是治疗Ⅰ、Ⅱ期肛裂的有效药物,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吴至久;饶鹏;赵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安神定志灵对ADHD模型大鼠突触体ATP、LDH酶活性的影响及对AC/cAMP/PKA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设WKY大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SHR大鼠依据随机数字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安神定志灵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药4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脑突触体,运用比色法检测突触体ATP酶、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运用ELISA法检测突触体内腺苷酸环化酶(AC)、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含有量.结果 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此次实验所提取突触体能够满足实验要求.相比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脑突触体内ATP酶活性降低,LDH酶活性有所升高(P<0.05);经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及安神定志灵中剂量组ATP酶活性显著升高,LDH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安神定志灵低剂量组ATP酶活性有所增高、LDH酶活性降低(P<0.05).相比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脑突触体内AC、cAMP、PKA含有量均低于正常组(P<0.05);经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及安神定志灵中剂量大鼠脑突触体内AC、cAMP、PKA含有量均有所升高(P<0.05),安神定志灵高剂量组大鼠脑突触体内AC、cAMP含有量升高(P<0.05).结论 安神定志灵可调节模型大鼠突触体ATP酶、LDH酶活性,提高突触体内AC、cAMP、PKA含有量,提示安神定志灵可能通过降低D2 Rs(多巴胺D2受体短型)受体对AC/cAMP/PKA信号通路的抑制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周荣易;孙继超;尤月;宋宇尘;袁海霞;韩新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桑Morus albaL.枝的化学成分.方法 桑枝60%乙醇提取液采用ODS、Sephadex LH-20、半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O-β-D-吡喃葡萄糖基-2'-羟基大花藜芦酚3-(6-0-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O-p-D-吡喃葡萄糖基-2'-羟基大花藜芦酚4'-(6-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桑皮苷A(3)、桑皮苷E(4)、桑皮苷F(5)、反式氧化白藜芦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6)、反式氧化白藜芦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7)、顺式桑皮苷A(8)、3,4-二甲氧基苯基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kelampayoside A(10).结论 化合物9、10为首次从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艾文;何厚洪;杜昕;王建方;谭林威;李元园;小林裕太;王如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