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兴苗;周静;范玲;李爽;刘志辉
目的 探讨乙肝宁复方氨基酸类吸湿性及壳聚糖絮凝澄清与醇沉工艺纯化后乙肝宁中氨基酸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乙肝宁水提液中的氨基酸,测定吸湿百分率;将乙肝宁水提液经絮凝澄清与醇沉工艺处理后,用732号阳离子交换树脂富集,采用异硫氰酸苯酯(PITC)柱前衍生,梯度洗脱,测定乙肝宁原浸膏及两种纯化工艺处理后游离氨基酸.结果 乙肝宁复方总游离氨基酸吸湿性远远高于乙肝宁复方原浸膏;壳聚糖絮凝澄清法对乙肝宁复方水提液中精氨酸、赖氨酸的保留明显优于醇沉法,而对于脯氨酸的保留,虽不如醇沉法,但仍有较高的保留率.结论 壳聚糖絮凝澄清法适合用于乙肝宁复方的纯化研究;壳聚糖絮凝澄清法相对于醇沉法可降低中药浸膏吸湿性的原因与氨基酸无关.
作者:李仲秋;邹龙;刘辉;李欢欢;夏新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南方红豆杉枝叶化学成分.方法 南方红豆杉枝叶醇提物,经过除色素、反复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方法分离,从乙酸乙酯部位其中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8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四烷酸(1),4,10-二十九烷二醇(2),β-谷甾醇(3),胡萝卜苷(4),金松双黄酮(5),银杏素(6),东北红豆杉素(7),原儿茶酸(8).结论 化合物1、2、6、7和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薛平;汤彬;姚晓;李祥;陈建伟;周千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测定紫苏叶总三萜酸固体分散体中总三萜酸的方法.方法 以紫苏叶三萜酸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熊果酸为考察指标,以甲醇-乙醚(1∶24)为溶剂处理样品,以香草醛-冰醋酸及高氯酸显色,比色法测定.结果 处方中辅料PVPK30、乳糖对制剂总二萜酸的测定干扰可被有效排除,总三萜酸在15.58 ~ 87.2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9.87% (RSD=1.93%).结论 以甲醇-乙醚(1∶24)为溶剂制备样品有效排除辅料干扰,分光光度法可以测定紫苏叶总三萜酸固体分散体中总三萜酸.
作者:陈周全;魏伟锋;张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周氏克金岩方(红花、麦冬、苏木、仙鹤草、鱼腥草、猫爪草等)中5个挥发油成分定量测定方法,比较配伍前后含有量变化特征.方法 利用GC法测定5种挥发油成分.HP-innowax型色谱柱(15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初始为70℃,保持10min,以10℃/min速率升至160℃,保持5 min,以0.5℃/min升至165℃,保持5 min,再以10℃/min速率升至225℃.结果 樟脑、甲基正壬酮、乙酸龙脑酯、癸酸及月桂酸分别在0.007 9 ~0.197 5μg、0.013 6~0.339 5 μg、0.363 4 ~9.085 5μg、0.039 0~0.975 0 μg及0.050 2~1.255 0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7%、98.81%、98.58%、99.40%、100.13%.周氏方挥发油指标性成分量在配伍前后有明显变化,配伍后甲基正壬酮、癸酸、月桂酸量增加为配伍前的274.62%、437.73%、112.63%,樟脑、乙酸龙脑酯量降为配伍前的48.97%、58.86%.结论 此方法操作快速简便、稳定可行,初步反映了该方配伍减毒增效的合理性.
作者:吴芳;姚佳琪;尹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丹黄凝胶剂的成型工艺.方法 以透皮性能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体外经皮渗透试验对凝胶剂基质、促渗剂和载药量进行考察.结果 以1.0%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2%氮酮为促渗剂,载药量为4.5%制备丹黄凝胶剂的工艺可行.结论 丹黄凝胶剂制备工艺简便,质地均匀细腻,稳定性良好.
作者:陈新民;陈丽华;彭稳稳;李俊松;李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考察喘可治注射液(淫羊藿、巴戟灭等)与阿霉素联合用药对4T1乳腺癌移植瘤小鼠的治疗作用和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缓解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阿霉素组、喘可治注射液组、联合用药组.测量各组小鼠生存情况、肿瘤体积、抑瘤率,计算联合用药参数Q值,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心脏病理学切片.结果 联合用药组生存率高于阿霉素组;联合用药组和阿霉素组的瘤质量及抑瘤率进行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用药组和阿霉素组的CK-MB分别为(1 123.26±166.56) U/L和(1 246.12±170.42) U/L;心脏病理学切片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心肌损伤较阿霉素组轻.结论 喘可治注射液与阿霉素抗肿瘤作用无明显协同效应,但能够降低阿霉素的心脏毒性.
作者:邓媛媛;吴弄;王贤;许铮弟;戴米贝;蔡绍晖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相比其他的活血化瘀方剂,血府逐瘀汤是近10多年来研究较多的方剂,查阅了2009-2012年万方数据库,以“血府逐瘀汤”为题目检索的文献报道,共计625篇,其中涉及药理开展包括药理研究、对比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等共51篇.本文将对以上的药理研究文献选择重点方向进行分类概述.
作者:吴剑宏;陈幸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牡蛎多糖体内、体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小鼠巨噬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吞噬中性红的能力,本实验分为正常巨噬细胞组及环磷酰胺造成免疫抑制巨噬细胞组,给药质量浓度为0、25、50、100、150、200 μg/mL;采用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测定、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迟发型变态反应来比较牡蛎多糖对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免疫的影响,本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灵芝多糖(100 mg/kg)阳性对照组、灵芝多糖(100 mg/kg)阳性模型对照组、牡蛎多糖组(50、100、200 mg/kg)、牡蛎多糖模型组(50、100、200mg/kg);结果 牡蛎多糖为50 μg/mL时,体外即能够显著促进巨噬细胞增殖和吞噬;中剂量牡蛎多糖能够一定程度提高小鼠脏器系数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高变态反应强度.结论:牡蛎多糖对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有较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
作者:江长优;张健;赵江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梓醇是中药材地黄的有效成分,现代研究证明其具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本文检索近年来有关梓醇药理作用的文献,对其药理学研究现状加以归纳总结,为梓醇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董炤;陈长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百宝丹喷雾剂的抗炎镇痛作用和急性毒性.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40%乙醇溶液)、阳性对照组(吲哚美辛搽剂)、百宝丹喷雾剂高、中、低剂量组(百宝丹喷雾剂4倍浓缩液、2倍浓缩液、原药液),皮肤涂抹给药,每隔30 min 1次,连续6次,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研究百宝丹喷雾剂的抗炎作用,采用扭体法和热板法研究百宝丹喷雾剂的镇痛作用.按高、低剂量(百宝丹喷雾剂4倍浓缩液、原药液,1.0 mL/只),将实验豚鼠分为完好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皮肤涂抹给药,每隔6h1次,连续4次,考察百宝丹喷雾剂的急性毒性.结果 百宝丹喷雾剂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性肿胀,提高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痛阈值,减少醋酸致病时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且其作用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实验表明,百宝丹喷雾剂在完好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豚鼠上均未发现明显急性毒性.结论 百宝丹喷雾剂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经皮给药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周荣光;杨兆祥;王京昆;赵加强;肖丹;普俊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蛇床子素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体系,研究蛇床子素对O2-·、·OH、DPPH·的清除能力,并与抗氧化剂维生素(VC)进行比较.结果 蛇床子素对O2-·、·OH、DPPH·均有一定清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其清除能力与浓度呈依赖关系,清除效果随蛇床子素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结论 蛇床子素对三种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蛇床子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作者:谭晓虹;田嘉铭;赵江垒;张丹参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UPLC法对酸枣仁-五味子药对的各单煎液、单煎混合液与合煎液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进行相关性研究,考察配伍对药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流量0.25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分别建立10批酸枣仁与五昧子药材各单煎液、单煎混合液及合煎液的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获得对照指纹图谱.结果 酸枣仁单煎液指纹图谱中以斯皮诺素为参照峰,确定11个共有峰,五味子单煎液指纹图谱中以五味子醇甲为参照峰,确定10个共有峰,酸枣仁-五味子药对单煎混合液和合煎液指纹图谱中以五味子醇甲为参照峰,确定了16个共有峰,并初步对各共有峰进行归属判断.结论 酸枣仁与五味子药材的各单煎液、单煎混合液及合煎液的化学成分种类差异不大,但从峰面积大小看斯皮诺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乙素成分的溶出在配伍前后表现为药对单煎混合液>酸枣仁(五味子)单煎液>药对合煎液.
作者:高家荣;吴溪;韩燕全;魏良兵;孟楣;夏伦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牛膝中β-蜕皮甾酮和竹节参皂苷-1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Waters SunFir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大吸收波长下检测(β-蜕皮甾酮为250 nm,竹节参皂苷-1为240 nm).结果 β-蜕皮甾酮在0.515 ~1.545 μg,竹节参皂苷-1在4.965~14.895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0.9999;β-蜕皮甾酮和竹节参皂苷-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7%(RSD为1.44%)和98.70%(RSD为1.0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牛膝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留记;张格艳;屠万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液质联用同时测定降压类中成药和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氨氯地平、乐卡地平的定性及定量方法.方法 液质联用定性筛查选用Therro Hypersil ODS-2(2.1 mm×150 μm,5μm)柱,以乙腈-0.02 mol/L乙酸铵(含0.1%乙酸)(30∶7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3 mL/min.经液质联用筛查为阳性的样品用液相色谱进行定量测定,选用Thermo Hypersil ODS-2(4.6 mm× 150 mm,5μm)柱,以乙腈-0.01 mol/L乙酸铵溶液(含0.1%三乙胺,用乙酸调pH至4.5±0.0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7 nm,体积流量1 mL/min.通过对比对照品与供试品的色谱及质谱行为,对降压类保健产品中非法添加的氨氯地平和乐卡地平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结果 本方法能够在10 min内快速检测降压类保健产品中是否非法添加氨氯地平、乐卡地平2种化学药物.在从市场上抽样的53批降压类中成药和保健食品中,有9批样品检测出非法添加了氨氯地平.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作为分析检测降压类保健产品中非法添加氨氯地平、乐卡地平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杨杰;欧国灯;李泳雪;朱惠庄;梁祈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通脉颗粒(丹参、川芎和葛根)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复流模型的防治作用.方法 分别在夹闭兔心脏上方主动脉和不夹闭主动脉情况下,间隔不同时间向兔左心室内注入硫磺素和Evans Blue,观察染色效果;选择不破坏胸膜的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用于观察通脉颗粒对家兔无复流模型心电图、心肌酶、血流动力学、无复流程度和梗死程度的影响.结果 冠脉结扎3h组兔心肌无复流模型成模率明显高于冠脉结扎2h组.与模型组比较,通脉颗粒组兔心电图J点位移减小,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释放减少,心功能增强,无复流程度和梗死程度减小.结论 通脉颗粒灌胃给药能一定程度预防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导致的心肌无复流现象.
作者:李莉;陈光亮;周宜轩;侯晓燕;刘琴;朱立然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钩藤总生物碱配伍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抗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效应及初步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N-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方法制备大鼠高血压模型;采用无创性套尾法测定大鼠清醒状态下尾动脉收缩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P选择素(P-S).结果 钩藤总生物碱配伍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对LNNA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有显著降压效用(P<0.05),并能降低高血压大鼠血浆vWF、ET-1、ICAM-1、VCAM-1和P-S水平(P<0.05).结论 钩藤总生物碱配伍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具有良好降压和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其机制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黏附因子、减轻血管壁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杨金果;李运伦;周洪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离鉴定爵床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安徽产爵床全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数据测定、1 H-NMR和13C-NMR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爵床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是陆地棉苷(1)、异鼠李素-3-云香糖苷(2)、tachioside (3)、香草酸(4)、阿魏酸(5)、尿苷(6)、腺嘌呤(7)和爵床苷F(8).结论 爵床苷F为新的木脂体苷类化合物.
作者:吴威巍;缪刘萍;王鑫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黄芩素缓释包衣微丸,优化处方.方法 以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质量分数、内烯酸树脂聚合物比例(Eudragit RS:Eudragit RL)、以及包衣增重为考察因素,建立了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以微丸在2、6、12h时的释放度为响应值.根据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法,建立了考察因素和响应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优化试验得到优处方为增塑剂11%,聚合物比例4∶1,包衣增重12%,其在2、6、12 h时的释放度预测值分别为28.34%、58.56%和95.00%,根据优化处方制得缓释微丸释放度实测值与预测值基本一直.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法可有效应用于黄芩素微丸的缓释包衣处方的筛选和优化.
作者:沈熊;梁健;黄廼奇;杨春欣;吕迁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祛瘀清胰颗粒(黄芩、虎杖等)中虎杖苷、黄芩苷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4%磷酸水溶液(25∶75);检测波长0 ~ 10 min为306 nm,10 ~ 20 min为28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结果 虎杖苷在0.021 4 ~0.535 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回收率98.4%,RSD为1.7%;黄芩苷在0.022 4~0.560 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8,平均回收率98.7%,RSD为2.6%.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祛瘀清胰颗粒的质量.
作者:于艳;于世杰;修丽丽;孙科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匍匐滨藜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95%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从匍匐滨藜全草中分离化学成分,并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11个化合物,分别为α-菠甾醇(1),23-环木菠萝烯-3β,25-二醇(2),22E-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6β-hydroxystigmasta-4,22-diene-3-one (4),对羟基苯甲醛(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6),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7),丁香酸(8),阿魏酸(9),2,6-二甲氧基对苯醌(10),4-羟基苯甲酸(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马宁宁;陈光英;宋小平;韩长日;陈文豪;钟琼芯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