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吸痰时间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吸痰和血压的影响

李婧

关键词:高血压, 脑出血, 机械通气, 吸痰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时间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行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和血压的影响,以寻求合适的吸痰时间。方法:选取某三甲综合医院ICU高血压脑出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0例,由培训合格的护士分别采用5、10、15 s的时间进行吸痰,由2名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并记录患者吸痰前2 min、吸痰后2、5 min血压变化情况。结果:B组患者吸痰时间间隔明显长于A组和C组(P<0.01),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状况明显优于A组(P<0.01);三组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行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吸痰时10 s影响小,吸痰效果好。
齐鲁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案例分析法在精神专科护士护理知识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案例分析法在精神专科护士护理知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工作10年以内的精神专科护士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名,对照组采取常规培训,实验组采取案例分析法;两组培训前后考核评分比较,并对培训后自我评价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护士在培训后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案例分析法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对提高精神专科护士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及自我评价效果有积极临床意义。

    作者:尹竹芳;向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双心”干预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双心”干预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青年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实施“双心”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及遵义行为,分别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I-74)、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健康度、心理健康度、社会功能维系度均好于对照组,焦虑、抑郁心理评估分数明显降低(P<0.05),遵医行为显著改善(P<0.05)。结论:“双心”干预能显著改善中青年AMI患者心脏康复期的心理状态,提高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高丽珍;贺树凤;房永叶;张秀洲;张爱先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 RICU 环境质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RICU环境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按照品管圈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制定RICU的环境质量管理评分标准,查找对科室病房环境管理问题,并从中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实施改进。结果:活动前后,RICU环境质量管理评分及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全体圈员的和谐程度、积极性、责任感、沟通配合、愉悦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九项指标评分较活动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RICU病房中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可提高病房环境的管理质量,同时提高圈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

    作者:唐丽黎;何艳;肖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老年糖尿病肾病临床中药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 DN)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在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发病率为20%~40%,是引起终末期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1]。肾病发生后进行及时治疗干预能够在短期内控制肾小球滤过率,起到短期内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老年DN属于消渴范畴。老年DN患者包括60岁前已确诊及60岁后确诊的患者。近年来,相对于西药治疗,中药对症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老年糖尿病肾病临床中药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东光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组合吸痰管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64例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组合吸痰管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用一次性组合吸痰管+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冲洗,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棉球对口腔进行顺序擦洗。比较两组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4~5d后,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发生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口腔护理方法的改良,能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左拥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抑郁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吴月意;冯仕娜;伍秀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分子夹板石膏联合弹力绷带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广泛、基本的护理技术之一。常常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脆性大、弹性差,小儿多动、不合作以及一些因疾病而躁动的患者,造成穿刺部位药物外渗而形成水肿。临床中经常使用一次性纸盒作输液固定用具,但效果欠佳。原因在于一次性纸盒容易变形,不舒适、不透气,容易产生异味。在骨科,高分子夹板和弹力绷带是常见的医疗用品。由于患者的需求,留下部分不能使用的高分子夹板和弹力绷带。因此,利用高分子夹板联合弹力绷带制作成一种输液工具。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武梅;伍小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静脉输液实地操作考核对新护士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新护士以静脉输液实地操作考核为管理切入点,探索使低年资护士尽快胜任临床工作的有效培养模式。方法:对当年上岗满3个月的新护士进行输液法实地操作考核,针对其中静脉输液法的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临床相关的11项工作指标进行一一对应评估,结合患者满意度测评和科室同事评价,制定出个人、小组和集体培训计划和持续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半年和1年后分别进行相同方式的评价。结果:入科3个月新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中出现的工作指标缺陷,从高到低依次为:护理安全意识、无菌观念、急救能力、人文关怀、主动学习意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职业暴露防范、工作效率、应变能力、院感意识和静脉穿刺能力。新护士的11项工作指标在培训后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利用静脉输液实地操作考核为管理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新上岗护士的综合工作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值得推广。

    作者:张权;尹继云;段峰;王晓霞;刘星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56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中药外洗干预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婴儿湿疹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和对照组51例,实验组给予中药外洗治疗,2次/d;对照组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擦,2次/d。用药后观察并记录患儿的皮损情况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方便实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冯英华;蒙美禄;黄沂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客观评价得分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服务态度及主动性、关爱与沟通、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等GQOL-74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身心状况,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白血病患者家属不同时期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白血病患者家属在其亲属住院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54名白血病患者家属作为观察组,选择63名同期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患者家属作为对照组,采用心理测评量表评价两组家属在亲属住院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1、3和6个月SAS、SDS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家属在亲属住院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应通过护理手段进行干预。

    作者:胥莉;肖凌凤;李士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8例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将116例DKA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实验组实施急救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血酮、尿酮体恢复正常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做好DKA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

    作者:丁燕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急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急症血液透析中的优缺点及留置时间,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行紧急血液净化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79例、股静脉置管组62例及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9例。比较三组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置管并发症少(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在紧急血液透析中可作为首选的穿刺置管方式。

    作者:康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分层级管理对聘用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层级管理对聘用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方法:将478名聘用护士以自2009年实施分层次管理为界限,抽取实施分层级管理前242名为对照组,实施分层级管理后236名为实验组。采用离职意愿量表和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分层级管理前后两组聘用护士的离职意愿及离职人数。结果:两组离职意愿和离职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结论:分层级管理可以降低聘用护士离职意愿,减少离职人数,有利于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史德利;郝祥梅;魏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吸痰管外包装在机械通气患儿呼吸管道保护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一次性治疗巾铺的无菌治疗盘对取下的呼吸管道接口进行保护,由于无菌治疗盘的时效限制及随着呼吸机气流吹出的凝聚液的污染,造成了治疗巾的频繁更换,从而导致了成本的增加。经过临床实践,我们将吸痰管外包装运用于呼吸管道的保护中,在降低呼吸管道被污染概率的同时实现了成本的控制。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雅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社会支持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痴呆患者家属60名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研究组进行持续、有效的护理干预。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进行测评分析,了解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社会支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较低,加强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并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光玲;林春洁;朱翠杏;梁顺甜;伍丽华;杨宇;陈汝兰;苏保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生理盐水与西帕依固龈液在门诊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使用生理盐水与西帕依固龈液两种不同的介质进行口腔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西帕依固龈液在口腔护理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8例口腔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使用西帕依固龈液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牙龈炎红肿、出血、口臭、口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口腔护理中应用西帕依固龈液,能够提高对口腔的清洁效果,更为有效地清除牙菌斑,使牙龈炎红肿、出血、口臭、口腔感染等情况明显缓解,在口腔护理中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文媚;李映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抑郁症住院自杀16例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16例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根据其心理活动变化,经过自杀危险性分析后,在一般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加强患者自我调控能力、阻断患者负性心理、语言交流法、鼓励加强社会交往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本组患者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 D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结论:对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给予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恢复社会功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隋延辉;刘静;赵美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医护理临床带教路径在心内科病房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心内科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探讨其在中医院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实习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带教,实验组采用中医护理教学路径进行教学,对两组带教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护生对实习任务知晓率及各阶段考核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临床带教路径是一套既顺应目前教学形势,又能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的教学方法。

    作者:唐荣芳;程友桂;孙开婷;刘萍;姜素琴;王艳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路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脑梗死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育;比较两组教育前后疾病知识知晓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再发住院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出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入院时升高,且实验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入院时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教育后,实验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6个月内复发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首发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树珍;谢桂珍;唐群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齐鲁护理杂志

齐鲁护理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