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华桂珍;张佳淇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痴呆患者家属60名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研究组进行持续、有效的护理干预。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进行测评分析,了解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社会支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较低,加强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并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光玲;林春洁;朱翠杏;梁顺甜;伍丽华;杨宇;陈汝兰;苏保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弱视是一种单眼或双眼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低于0.9),又未能与之相应的眼部器质性改变的疾病[1]。随着眼科研究的科学发展,弱视的护理也成为眼科护理中的热点问题,根据近期报道的有关弱视护理的80多篇文章作整理后,对包括儿童弱视的发病率、护理作用、疗效及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赖俊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引导下微导丝在调整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PICC导管异位患者且外周血管条件欠佳、预计再次穿刺困难的患者在DSA引导下,应用微导丝引导调整PICC导管至上腔静脉,并分析导管异位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结果:6例患者均一次复位成功,未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等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调管平均时间为14 min。结论:DSA引导下微导丝调整PICC异位,具有成功率高,导管相关并发症少和省时、安全等优点。
作者:李海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组合吸痰管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用一次性组合吸痰管+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冲洗,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棉球对口腔进行顺序擦洗。比较两组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4~5d后,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发生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口腔护理方法的改良,能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左拥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16例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根据其心理活动变化,经过自杀危险性分析后,在一般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加强患者自我调控能力、阻断患者负性心理、语言交流法、鼓励加强社会交往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本组患者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 D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结论:对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给予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恢复社会功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隋延辉;刘静;赵美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延续护理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36例老年E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8例,观察组出院后12个月内给予个性化延续护理干预,对照组未给予护理干预。结果:12个月后,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及健康行为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对治疗依从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延伸性护理能够有效控制老年EH患者的血压指标,有助于改善不良习惯,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刘米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对58例ACS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并观察实施计划后患者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体重指数( BMI)等生理指标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在实施6、12个月后,患者TC、TG、LDL、HDL、BMI等生理指标均较基线值有所下降,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患者生活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CS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理指标,增加其治疗有效性,并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徐亚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危重糖尿病患者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RT-CGMS)护理的影响。方法:将66例危重、血糖控制不良、佩戴RT-CGMS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推行品管圈活动,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护理品质意识4个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断图次数、故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题为RT-CGMS护理的品管圈活动中,以团队精神为目标,对提高护理品质、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促进作用。
作者:何桂华;王坤玉;李莎莎;鲜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现状及病耻感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104名7~19岁的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采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生的病耻感均分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病耻感均分高于独生子女;城区学校就读的青少年病耻感分高于乡镇学校就读的青少年;居住在农村病耻感均分高于居住在城镇的青少年;父亲学历在高中中专水平病耻感均分高于初中以下水平和大专以上水平;父母或同胞疾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耻感均分高于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和诊断为癔症(P<0.05)。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存在病耻感,性别、年龄、居住地、就读学校和是否独生子女是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梁鑫浩;曹枫林;李阳;姜世霞;张金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行射频等消融术(RFCA)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接受RFCA的75例老年PSVT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出院指导,以防止发生各种并发症。结果:本组72例1次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6.0%,3例AVRT患者第1次手术后PSVT复发。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与消融及导管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老年PSVT患者在RFCA围术期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新型护理模式在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7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新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护理模式对提高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满足其身心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孔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在ICU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2月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对27名ICU护士进行CRRT技术理论与技能培训,评价培训前后效果。抽取2011年1~12月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3月~2013年2月78例作为观察组,评价并比较实施项目管理前后的效果。结果:采用项目管理后,护士对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明显好于管理前(P<0.01),两组治疗时限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应用项目管理可显著提高ICU护士对CRRT技能掌握,降低患者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保证护理安全。
作者:李松梅;王志栋;王懿宁;孙媛媛;胡乔乔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对象已由患者转为整体的人,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更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21世纪的护士必须懂得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具有很好的人文素,这必然对护理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1]。如何将人文教育充分渗透于护理教育中是当代每位护理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亦是教学使命。《内科护理学》作为一门临床主干专业课,充分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是培养护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进行探讨,以期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敏;孔德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完全遵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知程度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作者:彭丽容;彭思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不采用综合康复方法,只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疗效、Fugl-Meyer和VA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Fugl-Meyer和VA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好转(P<0.05),且观察组好转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姚慧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肿瘤科护士对预后相关性沟通的认识及存在困难,找出共性的感受并提出解决措施。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抽取山东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护士20名,进行深入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主题分析法共提取出4个主题:不愿意沟通、夹在中间的状态、沟通中的困难、预后相关性沟通的益处。结论:如何进行良好的预后相关性沟通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医护双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薛琳;徐冬梅;赵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银川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男护士自我效能感及功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了解银川市男护士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分析目前男护士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男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建议。方法:运用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理论,采用国际通用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GSES)进行问卷调查,以银川市男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银川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0名男护士进行调查,目前银川市在岗男护士人数较少(50名),并设立对照(相同数量、相同科室的女护士),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名男护士与50名女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护士自我效能感处于高的阶段;男护士“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评分高,“对活动的选择及坚持”评分低;男护士自我效能感不受职称、学历的影响。结论:医院等应对男护士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发掘男护士潜力,合理安排工作,提高男护士自我职业认同感,从而提高男护士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陈颖;华桂珍;张佳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床边留置鼻肠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危重患者进行床边留置鼻肠管,并给予精心护理,观察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33例置管成功,成功率为82.5%;无恶心、呕吐、生命体征明显改变等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危重患者床边留置鼻肠管的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易行的方法。
作者:商薇薇;熊杰;涂莉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新护士以静脉输液实地操作考核为管理切入点,探索使低年资护士尽快胜任临床工作的有效培养模式。方法:对当年上岗满3个月的新护士进行输液法实地操作考核,针对其中静脉输液法的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临床相关的11项工作指标进行一一对应评估,结合患者满意度测评和科室同事评价,制定出个人、小组和集体培训计划和持续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半年和1年后分别进行相同方式的评价。结果:入科3个月新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中出现的工作指标缺陷,从高到低依次为:护理安全意识、无菌观念、急救能力、人文关怀、主动学习意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职业暴露防范、工作效率、应变能力、院感意识和静脉穿刺能力。新护士的11项工作指标在培训后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利用静脉输液实地操作考核为管理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新上岗护士的综合工作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值得推广。
作者:张权;尹继云;段峰;王晓霞;刘星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留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使用风险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患者焦虑程度、疾病不确定感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留置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使用风险护理可降低导管留置期间的不良事件,且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
作者:罗兰娇;欧颖梅;余锦香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