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娇;欧颖梅;余锦香
目的:探讨电子体温计在神经内科普通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3月在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住院的100例患者,将电子体温计放于患者左侧腋下,同时将汞式体温计放于患者右侧腋下,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测温数值及完成全病区患者体温测量所需时间。结果: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与汞式体温计测量腋温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时间明显低于用普通汞式体温计(P<0.01)。结论:电子体温计与汞式水银体温计比较更适合在神经内科普通病房应用。
作者:孙小惠;季衍丽;张雅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对象已由患者转为整体的人,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更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21世纪的护士必须懂得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具有很好的人文素,这必然对护理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1]。如何将人文教育充分渗透于护理教育中是当代每位护理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亦是教学使命。《内科护理学》作为一门临床主干专业课,充分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是培养护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进行探讨,以期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敏;孔德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前预吸氧对危重患者复苏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即刻插管)和实验组(面罩-机械通气、预吸氧气管插管)各40例,比较两组留置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28 d病死率,插管成功机械通气1 h后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实验组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插管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28 d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械通气1 h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 PaO2)、改良氧合指数( 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 A-aD O2)、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改善明显(P<0.05,P<0.01)。结论:预吸氧后气管插管能有效的早期开放气道,明显改善患者通气、换气功能,并使患者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及时改善脑缺氧,提高CPCR存活率,减少致残率。
作者:陈会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身心放松疗法在A型行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6例A型行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干预前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在干预前基础上加用身心放松疗法。干预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血压,比较其降压效果,并采用A型行为类型评定量表( TABPQ)评定其行为。结果:干预后降压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干预前( P<0.01),TABPQ各因子分值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P<0.01)。结论:身心放松疗法可明显改变A型行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格行为,有利于提高降压效果。
作者:陆茹茵;朱雪梅;朱素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RICU环境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按照品管圈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制定RICU的环境质量管理评分标准,查找对科室病房环境管理问题,并从中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实施改进。结果:活动前后,RICU环境质量管理评分及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全体圈员的和谐程度、积极性、责任感、沟通配合、愉悦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九项指标评分较活动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RICU病房中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可提高病房环境的管理质量,同时提高圈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
作者:唐丽黎;何艳;肖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现状及病耻感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104名7~19岁的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采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生的病耻感均分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病耻感均分高于独生子女;城区学校就读的青少年病耻感分高于乡镇学校就读的青少年;居住在农村病耻感均分高于居住在城镇的青少年;父亲学历在高中中专水平病耻感均分高于初中以下水平和大专以上水平;父母或同胞疾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耻感均分高于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和诊断为癔症(P<0.05)。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存在病耻感,性别、年龄、居住地、就读学校和是否独生子女是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梁鑫浩;曹枫林;李阳;姜世霞;张金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痴呆患者家属60名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研究组进行持续、有效的护理干预。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进行测评分析,了解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社会支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较低,加强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并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光玲;林春洁;朱翠杏;梁顺甜;伍丽华;杨宇;陈汝兰;苏保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前临床上某些常用药物,如头孢匹罗粉剂经溶解后,瓶内产生正压,抽吸时经常会出现药液在针眼处外溢现象,这样既不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要求,也造成药液浪费。我们经临床实践,发现克服其缺点的抽吸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海燕;袁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使用生理盐水与西帕依固龈液两种不同的介质进行口腔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西帕依固龈液在口腔护理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8例口腔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使用西帕依固龈液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牙龈炎红肿、出血、口臭、口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口腔护理中应用西帕依固龈液,能够提高对口腔的清洁效果,更为有效地清除牙菌斑,使牙龈炎红肿、出血、口臭、口腔感染等情况明显缓解,在口腔护理中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文媚;李映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糖尿病肾病( DN)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在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发病率为20%~40%,是引起终末期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1]。肾病发生后进行及时治疗干预能够在短期内控制肾小球滤过率,起到短期内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老年DN属于消渴范畴。老年DN患者包括60岁前已确诊及60岁后确诊的患者。近年来,相对于西药治疗,中药对症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老年糖尿病肾病临床中药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东光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临床中一种新型床预防压疮的效果。方法:选取ICU病房(不同病区)使用新型床(实验组)和普通床(对照组)的压疮高危患者各30例,观察其指压变白的红斑及压疮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指压变白红斑及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指压变白的红斑的时间早于实验组(P<0.05)。结论:此种新型床可减少压疮发生的危险性,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作者:杨学荣;高玉芳;魏丽丽;梁颠超;苑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记录三日饮食日记在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4例近期血磷≥1.9 mmol/L、遵医行为较好的患者,连续记录10个月的三日饮食日记,由责任护士一对一计算食物中的含磷量,根据每2个月检测1次的血磷值,调整食谱进行个体化饮食干预,对干预前后的血磷水平、高磷血症发生率、营养状态、饮食知识知晓率进行比较。结果:记录饮食日记后血磷水平、高磷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记录前(P<0.05),饮食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记录前(P<0.05)。结论:通过记录三日饮食日记,计算食物中的含磷量,减少含磷食物摄入,能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磷水平和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李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患者吸氧依从性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82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教育模式,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吸氧人数和吸氧时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吸氧人数、每日吸氧时间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COPD患者的吸氧依从性,明显改善患者缺氧症状,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谭湘美;李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抑郁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吴月意;冯仕娜;伍秀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将116例DKA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实验组实施急救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血酮、尿酮体恢复正常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做好DKA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
作者:丁燕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0例和对照组280例,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后对两组患者均采用QOL(生存质量量表)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在Barthel指数、躯体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QOL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惠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处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对手术室护理管理而言,大量新技术和仪器的引入,患者对手术质量要求的提高都说明管理理念转变的重要性[1]。手术室护理管理已经逐渐开始向着数字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现代化方向转变,这不光体现在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上,新的管理模式也是提高整体服务质量的基本要素。现将手术室护理管理趋向与发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秀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对76例偏头痛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方面的变化。结果: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较干预前下降(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身心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志坚;王琳;林真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监测行机械通气患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的相关性,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儿科危重患儿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采取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择机械通气后30 min、1 h、6 h、12 h、24 h 5个时间点进行检测PaCO2,同时观察PetCO2值。比较PaCO2值与PetCO2值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时间点患儿PaCO2和PetCO2有相关性(P<0.01)。结论: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儿PetCO2可用于判断PaCO2变化,可连续监测,能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作者:李少莉;陈霞;刘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危重糖尿病患者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RT-CGMS)护理的影响。方法:将66例危重、血糖控制不良、佩戴RT-CGMS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推行品管圈活动,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护理品质意识4个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断图次数、故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题为RT-CGMS护理的品管圈活动中,以团队精神为目标,对提高护理品质、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促进作用。
作者:何桂华;王坤玉;李莎莎;鲜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