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娜;封银曼
青蒿素及三氧化二砷的成功研制,是中药由规范化走向创新之路的重大成果,是首创中药现代化的典范.青蒿素的抗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30多年,几代人的艰辛劳动,终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全球首选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该药为世界公认的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疾的佳药物之一.三氧化二砷的抗癌研究亦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同样历时30多年,几代人的顽强拼搏而创新的战胜血癌的法宝.
作者:庞俊忠;庞永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以中药健脾开胃汤(由黄芪、白术、防风、枳实、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砂仁组成)治疗;对照组30例以西药多酶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两组均以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1-3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6.7%、96.7%,对照组分别为26.7%、76.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10天内食欲改善例数大致相同,但在11-20天期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开胃汤对于小儿厌食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光富;郑建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胆之功用并非仅主消化和决断两种.综合古典医籍,大致有七种:主藏胆汁,助肝疏泄;胆之为将,控制血运;胆气旁通,防御外邪;胆主决断,调和五志;胆主决断,以决谋虑;胆为少阳,心肾之会;通达阴阳,升脏之气等功用.本文对胆用展开论述.
作者:靳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自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段较长岁月,是妇女生命的重要转折点,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生理变化非常明显的阶段.
作者:王莹;黎烈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恶性肿瘤患者的增加及化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地位的提高,以及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但由于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认识不足以及各地护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的化疗药物渗漏的情况也愈来愈多,化疗药物的渗漏常引起静脉炎,甚至局部组织坏死,给病人增加很大的痛苦.因此如何防治化疗药物的渗漏及渗漏后的处理是我们每个医护人员应当了解的常识.
作者:王利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肝硬化腹水的病因复杂,为气、血、水三者相牵连为患,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然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浊.脾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与肝硬化腹水的产生密切相关.故临床上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取得显著疗效.
作者:杨志林;杨晓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方法,将120例湿疹分为湿热互结型、脾虚湿盛型、风盛血燥型、气血两虚型4型进行治疗,结合使用西药(包括外用药).结果:120例中,治愈95例,显效1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3%.结沦:中西结合治疗湿疹疗效显著,复发明显减少.
作者:齐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管性痴呆(V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和脑复康.分别观察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等用药前后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及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对于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邹蕴珏;吕宏义;程淑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石膏为清热泻火的代表药,中医临证时医者多用于清解气分之热,在外感初期发热时并不常运用.待病邪深邃,表现出肺胃实热证:高烧、口渴、口疮、脉洪大时方用石膏退热,常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不容质疑.查阅《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对石膏性味主治的记载和通过学习先师张锡纯运用石膏的经验后,使其运用石膏对表热证的治疗打开了新的思路.根据临床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不断观察、探索,发现外感病初期发热证,重用生石膏后,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且无留弊.现将此体验小结如下.
作者:樊改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对肝气虚的基础论证和现代临床研究探讨,提出肝气虚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罗媛媛;阎曙光;李鸿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施治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重要古典医学著作,详细阐述六经辨证有机地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以不变之理求万变之证,千余年来仍为祖国医学中诊断之规范,治疗之准绳.
作者:朱平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数千年来,祖国医学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选用中药复方;也可采用单方验方内服或外用;亦可选用针灸或针药配合综合治疗等方法.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运用便捷灵活.现有的研究表明,单纯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中西医结合治疗亦可有效减少本病的复发.
作者:李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天麻钩藤饮出自近代胡光慈所著《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组成.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功效.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笔者用该方异病同治,治疗高血脂、血管性头痛、失眠等病证,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蓓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月经前后诸症是指周期性地出现在经期或行经前后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抑郁忧虑、心悸失眠、头痛身痛、头目眩晕、视物昏花、泄泻、头面四肢浮肿,偶见身热、口糜或皮肤红疹瘙痒等.按其不同表现诊为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眩晕、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经行风疹块等.在临床上笔者采用周期疗法辨证治疗本病2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金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是由五志六淫、房劳食滞等导致五脏内虚、肢体失养而引起,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髓枯等四种,兹不赘述.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不断发生变化,痿证的成因也在发生改变,临床中因跌打损伤及年老虚衰而成痿者亦不少见,现补充分述如下:
作者:陈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足三里、内关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效果.方法:将85例各种原引起的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采用足三里、内关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较对照组显效快,疗效好.结论: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肯定,值得临床运用.
作者:刘仲坤;杨玲;金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本文总结了常用藤类药的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介绍运用藤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作者:王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天气骤变、空气潮湿,易诱发哮喘,患者异常敏感,发作时间并无规律,有的是夏发,有的是冬发,也有的四季常发.其症状就是气急,上气不接下气,不仅呼吸困难且带喘声.喉中咻咻作响,胸喉之间,顽痰淤积梗塞,有的兼有咳嗽.患者面色苍白,甚至发青发紫,眼球突出,冷汗淋漓,坐卧不宁,睡眠不安,有的因呼吸困难而言语不续.
作者:刘辉;汤礼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颈椎病是指外感、内伤劳损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变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要应的临床表现,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趋于年轻化,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作者:张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冬病夏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特色疗法,其机理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作者:王树凡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