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辨证治疗月经前后诸症

刘金淑

关键词:月经前后诸症/辨证论治
摘要:月经前后诸症是指周期性地出现在经期或行经前后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抑郁忧虑、心悸失眠、头痛身痛、头目眩晕、视物昏花、泄泻、头面四肢浮肿,偶见身热、口糜或皮肤红疹瘙痒等.按其不同表现诊为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眩晕、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经行风疹块等.在临床上笔者采用周期疗法辨证治疗本病2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盆腔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近况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而且又是妇科中的一个难题,患者常因久治不愈而十分痛苦,从精神上、经济上均造成很大的负担,严重地危害着广大妇女的健康.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彭仙;程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从脾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通过中医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本病的发病不仅与肝有关,同时与脾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而论述了本病无论在急性期、慢性期,都应从脾论治,始终顾护脾胃的重要性.

    作者:赵庆华;李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太子金口服液的制备及临床观察

    目的:推荐临床一种治疗小儿佝偻病、贫血及智力低下的药物.方法:选择佝偻病、贫血及智力低下患者760例,服用太子金口服液,疗程6天-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愈570例(75%),好转54例(20%),总有效率95%.结论:太子金口服液对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之小儿佝偻病、贫血、智力低下等疗效显著.

    作者:刘安龙;杨冬梅;王金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叶下珠复方对刀豆蛋白A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NIH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叶下珠复方大、中、小剂量组,联苯双酯组(15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所有小鼠于实验首日尾静脉注射ConA 20 mg/kg后,叶下珠复方大中小剂量组和联苯双酯治疗组均灌胃口服,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3 d,末次给药后4小时,再次尾静脉注射ConA 20 mg/kg,8 h后取血检测ALT活性、TNF-α和IL-8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叶下珠复方大中小剂量组均能降低ALT、AST和TNF-α、IL-8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并在不同程度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但与联苯双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叶下珠复方对ConA所致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鲁玉辉;符林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明清脾胃湿热证方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剂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明清脾胃湿热方的用药关联规则,总结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各病证的常用药对和药组,从而进一步探讨明清脾胃湿热方的配伍特点和基本结构,为现代脾胃湿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翁晓红;杨雪梅;肖林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青石退热栓对小儿湿热型外感发热退热效果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青石退热栓对小儿湿热型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方法:对照组30例给予小儿退热栓及青霉素,实验组30例给予青石退热栓及青霉素,观察用药后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按疗效标准评定,总有效率:对照组70%,实验组93.3%,P<0.05,有显著差异.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对照组8.91±1.26小时;10.36±2.39小时.P<0.05,有显著差异.平均体温变化曲线示:对照组体温下降快于实验组,体温反复次数多于实验组.结论:实验组总有效率及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平均所需时间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体温下降平稳,体温波动小.

    作者:郭佐;张云洲;张翼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规范中药路漫长

    青蒿素及三氧化二砷的成功研制,是中药由规范化走向创新之路的重大成果,是首创中药现代化的典范.青蒿素的抗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30多年,几代人的艰辛劳动,终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全球首选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该药为世界公认的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疾的佳药物之一.三氧化二砷的抗癌研究亦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同样历时30多年,几代人的顽强拼搏而创新的战胜血癌的法宝.

    作者:庞俊忠;庞永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过敏性紫癜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过敏性紫癜的效果.方法:对MP感染并发过敏性紫癜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及护理,对照组仅给予西医治疗及护理.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MP感染并发过敏性紫癜效果显著.

    作者:丁华;王善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老年脑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体会

    血管性脑痴呆是以虚损为基础,以脾肾虚为核心,日久渐至五脏的真阴受损.加之感受外邪、七情刺激、饮食劳倦这些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产生的病理产物瘀血、痰湿易聚难散有关.经多年的临床总结可归纳为心阴不足、阴虚阳亢、痰浊阻络,气虚血瘀型.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总的治疗原则.具体的治法是养精填髓,滋阴补肾以治本,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以治标.用益聪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经几年的跟踪观察治疗,收到一定的效果.

    作者:孙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对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

    随着恶性肿瘤患者的增加及化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地位的提高,以及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但由于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认识不足以及各地护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的化疗药物渗漏的情况也愈来愈多,化疗药物的渗漏常引起静脉炎,甚至局部组织坏死,给病人增加很大的痛苦.因此如何防治化疗药物的渗漏及渗漏后的处理是我们每个医护人员应当了解的常识.

    作者:王利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顽固性呃逆的穴位注射治疗

    目的:观察足三里、内关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效果.方法:将85例各种原引起的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采用足三里、内关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较对照组显效快,疗效好.结论: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肯定,值得临床运用.

    作者:刘仲坤;杨玲;金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琐谈中西医结合治哮喘

    天气骤变、空气潮湿,易诱发哮喘,患者异常敏感,发作时间并无规律,有的是夏发,有的是冬发,也有的四季常发.其症状就是气急,上气不接下气,不仅呼吸困难且带喘声.喉中咻咻作响,胸喉之间,顽痰淤积梗塞,有的兼有咳嗽.患者面色苍白,甚至发青发紫,眼球突出,冷汗淋漓,坐卧不宁,睡眠不安,有的因呼吸困难而言语不续.

    作者:刘辉;汤礼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20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方法,将120例湿疹分为湿热互结型、脾虚湿盛型、风盛血燥型、气血两虚型4型进行治疗,结合使用西药(包括外用药).结果:120例中,治愈95例,显效1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3%.结沦:中西结合治疗湿疹疗效显著,复发明显减少.

    作者:齐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临证用石膏退热体验

    石膏为清热泻火的代表药,中医临证时医者多用于清解气分之热,在外感初期发热时并不常运用.待病邪深邃,表现出肺胃实热证:高烧、口渴、口疮、脉洪大时方用石膏退热,常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不容质疑.查阅《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对石膏性味主治的记载和通过学习先师张锡纯运用石膏的经验后,使其运用石膏对表热证的治疗打开了新的思路.根据临床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不断观察、探索,发现外感病初期发热证,重用生石膏后,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且无留弊.现将此体验小结如下.

    作者:樊改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辨证治疗月经前后诸症

    月经前后诸症是指周期性地出现在经期或行经前后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抑郁忧虑、心悸失眠、头痛身痛、头目眩晕、视物昏花、泄泻、头面四肢浮肿,偶见身热、口糜或皮肤红疹瘙痒等.按其不同表现诊为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眩晕、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经行风疹块等.在临床上笔者采用周期疗法辨证治疗本病2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金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盆炎汤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临床观察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上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临床采用单一的某种治疗措施,疗效难以肯定且复发率高,迁延难愈.笔者从2003年10月-2005年11月采用以自拟盆炎汤为主配合多种综合治疗手段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取得可喜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艳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胆结石37例治疗小结

    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笔者从1990年9月至1995年3月,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胆结石病3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作者:文荣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天麻钩藤饮新用

    天麻钩藤饮出自近代胡光慈所著《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组成.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功效.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笔者用该方异病同治,治疗高血脂、血管性头痛、失眠等病证,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蓓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管性痴呆(V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和脑复康.分别观察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等用药前后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及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对于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邹蕴珏;吕宏义;程淑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八珍汤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本文根据国内近6年来八珍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情况,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综述.结果提示:八珍汤可较好治疗内、妇、外等科多种疾病,其纠正贫血、调节免疫、抗变、抗衰老等药理作用,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郭晓娜;封银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