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向军;何烨;何进全;汪玉堂;马斌;马卫红;白静雅;席焕久
形态实验技术是基础医学的一门实验性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等的实验内容,主要讲述微观世界形态结构,在形态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经常苦恼于该门课程内容抽象复杂,记忆的东西很多,繁琐且不易归纳,难讲、难懂、难记,极易导致厌学情绪[1].常规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Powerpoint (PPT)课件讲解,无法完美地显示内容的层次关系、体现教学内容的全景,如果教师讲解过程中还使用链接,将使课件变得混乱,使得讲课或听课时的思路都不清晰,不太好把握全局.
作者:陈同强;袁娲;郭丹;刘波兰;林卡莉;况花荣;邓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miR-125a-5p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将含miR-125a-5p的质粒转入SKOV3细胞中,经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定表达mi-125a-5p的SKOV3细胞株.通过实时定量荧光RT-PCR验证miR-125a-5p的表达情况,MTT、流式技术、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miR-125a-5p后对SKOV3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过表达miR-125a-5p后,SKOV3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流式细胞检测显示过表达miR-125a-5p的SKOV3细胞S期细胞增多,G0/G1期细胞及细胞凋亡率减少;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显示过表达miR-125a-5p的SKOV3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SKOV3细胞miR-125a-5p过表达可能通过减少G0/G1期细胞及细胞凋亡率从而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作者:刘龙浩;余秋波;魏莎莉;陈渝;刘祖翠;高唐鑫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甘肃省农村汉族成人体型特点.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甘肃省农村汉族成人20~79岁共1 000例(男500例,女500例)进行体型研究.结果:甘肃两地农村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3-4.4-2.3、3.0-4.4-2.2,均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5-4.5-1.4、5.4-4.3-1.4,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平凉地区男性内因子在50岁达到低,后逐渐增加,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男性相反;男性中因子在30岁达高,后逐渐降低,女性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外因子男女相似,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武威地区男性内因子40岁后逐渐降低,女性随着年龄逐渐增加;中因子男女相似,在40岁前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外因子相似,在40岁前下降幅度大,后较平缓.甘肃农村汉族成人体型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甘肃农村汉族男、女平均体型与北方族群体型更接近.
作者:海向军;何烨;何进全;汪玉堂;马斌;马卫红;白静雅;席焕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察测量,明确BVF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距离,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测量276块成人胸椎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短距离.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F的形态结构.结果:BVF形态以圆形多见,平均2.2个,不同人体BVF数目差别大,分布集中;面积平均0.3cm2,上缘与椎体上缘的平均垂直距离0.75 cm,下缘与椎体下缘的平均垂直距离0.76 cm,左缘与左侧椎弓根的平均短距离0.45 cm,右缘与右侧椎弓根的平均短距离0.50 cm;BVF与椎体上缘距离及与左椎弓根短距离在不同人体或在同一人体不同胸椎有差异;BVF与椎体下缘距离及与右椎弓根短距离在同一人体不同胸椎有差异;除第2、9、11胸椎外的BVF与本椎体上下缘距离有差异,第1胸椎的BVF距离椎体下缘较近,第10、12胸椎的BVF距离椎体下缘较远,在第4、8、11胸椎,BVF与同一椎骨左右椎弓根短距离有差异,BVF偏向左侧;尸体解剖可见血管出入BVF,并有脂肪组织等软组织填充.结论:胸椎BVF是胸椎椎体后壁以圆形为主面积0.3cm2的骨性孔,与椎体上下缘有0.75 cm及左右椎弓根0.45 cm的无血管出入骨质区域,该区域为临床椎体后壁外科手术提供操作空间.
作者:马春明;鞠晓华;杜晓东;李进;李国涛;吴雷;王孝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研究兰州地区500名回族无关个体D8S1179等15个基因座的遗传频率,同时应用其他9组中国人群的STR基因座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各人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关系.方法:对500名兰州回族个体血样DNA进行15个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并检测;分析兰州回族等10组人群的遗传亲源系数并构建群体系统发生树.结果:兰州回族15个STR基因座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联合应用此15个STR基因座的累计个体识别能力(TDP)达0.999 999 999 999 999 986,累计非父排除率(TPE)达0.999 995 813,符合个人识别及亲权鉴定的统计学要求;遗传关系分析显示兰州回族与广西回族的遗传关系接近,并与青海回族、新疆维吾尔族、甘肃裕固族、青海撒拉族列为1个聚类群,兰州回族与兰州汉族较其他8个民族遗传关系远.结论:兰州回族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数据为涉及回族人群的司法鉴定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这些数据的获得将有助于进行民族、起源、迁徙、基因交流等群体遗传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红兵;杨鑫;哈飞;张子龙;谢小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易操作的、高效的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MSC)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为mMSC的获取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3周龄C57BL/6小鼠,取出双侧股骨、胫骨,冲出其内骨髓细胞并弃掉,将骨段剪成小块,胶原酶消化后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出MSC.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长过程,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并对其进行成脂及成骨鉴定.结果:使用该方法分离培养的mMSC形态均一、生长良好,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表达CD29和Scal-1,不表达CD34、CD45和CD11b,并具有成骨成脂潜能.结论:利用本操作方法,可以从小鼠密质骨中成功分离培养得到MSC,且高效易行.
作者:袁雅红;周春芳;卢智勇;王小莉;杨卓顺;李东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为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5具尸体标本采用大体解剖方法,以十二指肠大乳头为中心,观察血管分布特点、测量管径及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入肠壁处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的短距离;采用128排螺旋CT对5例新鲜胰十二指肠区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十二指肠乳头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在十二指肠大乳头(13.70±1.09)mm转向胰下方,与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吻合成前动脉弓.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在于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1.12±0.09)mm处,再一次跨过胆总管移行为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距离十二指肠乳头为(14.8±6.45)mm;胰头前动脉弓凸处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3.08±2.35)mm.胰头后动脉弓凸处也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6.10±3.21)mm;十二指肠乳头动脉在胆总管右侧与之伴行进入十二指肠乳头部,起始处距离Vater壶腹(12.50±1.30)mm,直径为(0.42±0.05)mm;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体现胰十二指肠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向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了解胰十二指肠区的血管分布和毗邻关系,对于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汪坤菊;陈敏;石小田;易西南;张显芳;林威威;邓王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孕母24岁,孕1产1.孕22周2d因B超检查发现胚胎多发性畸形,至医院行引产术娩出患儿.患儿娩出时已经死亡,男性,胎龄22周,体长140.2 mm,腹围126.8 mm,体质量197克.检查见:该畸形儿无大脑,也无脑颅骨,覆盖颅骨的皮肤缺如,其颅裂口处可见部分脑组织被覆于颅底.颅裂口:前后径为37.1 mm,左右径42.2 mm,颅裂口的周长160.0mm.
作者:郭丹;唐琛;李启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间歇性低氧大鼠脑组织耐缺氧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间歇低氧组,高、低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间歇性暴露于低氧条件下,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比色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八臂迷宫测试动物记忆功能.结果:间歇性低氧后脑组织结构损伤、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TUNEL阳性细胞增多,动物记忆能力下降;与间歇性低氧组比较,葡萄籽原花青素能减轻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降低MDA含量,延缓SOD活性降低并保护其活性,显著降低TUNEL阳性细胞数量,动物记忆能力提高;上述变化在高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组为显著.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可提高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脑组织耐缺氧作用,减轻大鼠脑组织结构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赵雅宁;刘文倩;窦娜;曹书华;郭霞;李淑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锰对大鼠体内生殖激素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影响,探讨锰对大鼠生精细胞caspase-3表达与生殖激素和LDH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5 mg/kg MnCl2和30 mg/kg MnCl2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睾丸caspase-3表达,放射免疫测定血清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化学比色测定血清和睾丸LDH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染锰组caspase-3阳性细胞率均升高,血清睾酮含量降低,FSH和LH含量升高,6周30 mg/kg组血清LDH活性升高,各染锰组睾丸LDH活性降低.染锰剂量相同,6周与4周比较,caspase-3阳性细胞率和血清FSH、LH含量升高,血清和睾丸LDH活性分别升高和降低.染锰时间相同,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caspase-3阳性细胞率和血清FSH、LH含量均升高,血清和睾丸LDH活性分别升高和降低.结论:染锰15 mg/kg 4周即可诱发大鼠血清睾酮含量降低,FSH和LH含量升高及睾丸LDH活性降低和血清LDH活性升高,可能是促进生精细胞caspase-3表达的重要原因.
作者:郭海;才秀莲;王国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虚拟解剖技术,使得人体解剖达到手中无刀的境界成为可能.虚拟解剖是一种利用多螺旋CT、磁共振造影等先进的成像技术对人体(尸体)进行全方位的三维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扫描的信号还原成逼真的三维人体图像,并将其处理成可以从不同方位和层次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进行拆装和观察的计算机技术.在中专卫校的解剖学教学中,由于人体标本的缺乏,导致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实践效果降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给虚拟解剖提供了基础,利用虚拟解剖技术进行教学,其优势显而易见.
作者:林立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PPSWE转基因小鼠发育过程中视皮质神经元凋亡规律.方法:取不同发育时间的(P0、P7、P14、P30、P90、P180) APPSWE转基因模型鼠与同时间点野生型小鼠,用Nissl染色法观察视皮质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视皮质细胞内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随着小鼠的生长发育,P14以后,模型组视皮质神经元caspase-3阳性细胞密度比对照组高.结论:APPSWE转基因小鼠发育中的视皮质神经细胞过度凋亡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联系.
作者:臧建峰;牛艳丽;刘恺;于东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后辛伐他汀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cappaB,NF-κB)和白介素-1 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作脑出血模型,Garcia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NF-κB、IL-1β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NF-κB、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脑出血后NF-κB和IL-1β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辛伐他汀干预后NF-cB和IL-1β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脑含水量显著下调,与脑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上调相一致.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NF-cB通路,抑制IL-1β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炎症损伤,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作者:杨莎莎;周洪霞;孟令丽;张作凤;田清友;王茜;魏子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近20年来汉族女青少年月经初潮情况及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方法:对山东省5个市区(其中青岛和烟台为沿海地区;淄博、莱芜和高密为内陆地区)健康汉族女青少年2 858人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研究,计算月经初潮时间.同时,测量其身高、体质量、胸围3个生长发育指标并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进行比较.结果:月经初潮时间较以往文献报道结果有提前的趋势,且沿海比内陆地区提前0.61岁.沿海和内陆地区月经来潮女性的身高、体质量和胸围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山东地区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明显提前的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女性青春期教育和卫生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纪丕友;梁少华;刘丰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经典的形态学科,在医学课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剖学实验课是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传统解剖学实验课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本教研室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五年制医学本科班的解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采用“小教师”教学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现将我们的教学模式及效果分析介绍如下.
作者:闫建国;周亚莉;付升旗;方方;王松涛;崔卫刚;刘恒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5+3”教育体制改革即临床大学本科5年在校学习,毕业后进行为期3年的执业医师培训.其特点是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培养主线;其标志是毕业后4证俱全即硕士学位与毕业证,临床医师培训证与行医执照.这种类型毕业生与其他类型不同(表1).这种“三临”“四证”生正是未来卓越医生的雏形,也是具有能诊治多种疾病,受欢迎的全科医生.
作者:柏树令;田伟;沙宪政;曲波;赵玉虹;闻德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是检验肿瘤细胞系成瘤能力的金标准,通过培养肿瘤细胞株建立裸鼠荷瘤模型是研究肿瘤生长、转移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寻找治疗新药、新方法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建立模型的肿瘤细胞株种类较多,如大肠癌、胃癌、宫颈癌、黑色素瘤、卵巢癌、肺癌、乳腺癌、肾癌、鼻咽癌,但对不同成瘤模型的建立、成瘤特点、取材、固定及制片应注意的细节等报道较少.
作者:唐岩;毕振伍;战军;张宏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考察慢性悬吊应激对雄性小鼠血清皮质酮水平的影响,并从肾上腺微观结构方面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连续悬吊小鼠4周,酶联免疫法测定小鼠血清皮质酮水平,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慢性悬吊应激小鼠肾上腺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应激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缓慢,血清皮质酮水平明显升高,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不明显;光镜下可见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形态模糊,结构紊乱;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含有大量体积小,密度大的脂滴,滑面内质网疏松,分布较多,胞核固缩,线粒体形态拉伸,嵴松散并有轻度肿胀.结论:慢性悬吊应激引起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内脂滴及滑面内质网数量增加,使得血清皮质酮升高,而过量的皮质酮又造成肾上腺细胞结构的损伤.
作者:古励;肖健;陈海;张玉萍;顾云;刘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硒对人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及瘤体硒结合蛋白1(SB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5-氟脲嘧啶(5-FU)组,低、高剂量亚硒酸钠组,高剂量亚硒酸钠+5-FU组,动态监测各组裸鼠体质量及移植瘤的体积,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印迹检测移植瘤组织中SB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裸鼠移植瘤体积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显著减小,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SBP1蛋白的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加.结论:硒通过诱导SBP1的表达,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玉英;谭亮;李艳萍;伍思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丹酚酸B(Sal B)联合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并鉴定BMSCs,对第2代BMSCs作定向诱导,根据加入诱导剂的不同分为bFGF组、丹酚酸B组、两者联合组及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剂).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各组培养4周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蛋白(desmin)、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rcomeric 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及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对照组细胞结蛋白、α-横纹肌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及肌钙蛋白T均为弱阳性或阴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bFGF组、丹酚酸B组及两者联合诱导组BMSCs以上各标记物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者联合诱导组各标记物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FGF或丹酚酸B单独诱导组.透射电镜结果显示,bFGF组、丹酚酸B组及两者联合诱导组分化的细胞多呈杆状,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中可见平行排列的肌丝、大量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并富含糖原和核糖体.结论:bFGF、丹酚酸B均可分别及联合诱导BMSCs获得心肌分化表型,且两者联合诱导效果优于单一诱导效果.
作者:吕洋;王海萍;王浩宇;张辉;任君旭;史宝林;张江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