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的动脉应用解剖

汪坤菊;陈敏;石小田;易西南;张显芳;林威威;邓王孝

关键词:内窥镜, 十二指肠大乳头, 应用解剖
摘要:目的:为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5具尸体标本采用大体解剖方法,以十二指肠大乳头为中心,观察血管分布特点、测量管径及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入肠壁处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的短距离;采用128排螺旋CT对5例新鲜胰十二指肠区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十二指肠乳头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在十二指肠大乳头(13.70±1.09)mm转向胰下方,与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吻合成前动脉弓.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在于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1.12±0.09)mm处,再一次跨过胆总管移行为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距离十二指肠乳头为(14.8±6.45)mm;胰头前动脉弓凸处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3.08±2.35)mm.胰头后动脉弓凸处也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6.10±3.21)mm;十二指肠乳头动脉在胆总管右侧与之伴行进入十二指肠乳头部,起始处距离Vater壶腹(12.50±1.30)mm,直径为(0.42±0.05)mm;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体现胰十二指肠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向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了解胰十二指肠区的血管分布和毗邻关系,对于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浙江乡村汉族体型

    目的:研究浙江乡村汉族体型特点.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浙江乡村汉族390例(男186例,女204例)成人体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浙江乡村汉族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4.0-5.2-2.1,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在13种体型中,出现率高的3种体型分别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46.2%)、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17.2%)、偏中胚层的外胚层体型(7.5%),3种体型出现率之和为70.9%.浙江乡村汉族女性体型均数为5.3-4.9-1.6,属于偏中胚层-内胚层体型.在13种体型中,出现率高的体型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7.3%)、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30.4%)、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14.7%),这3种体型出现率之和为82.4%.浙江乡村汉族随年龄增长,内、中因子值线性增大;外因子与年龄呈负相关,随年龄增长,外因子值线性减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内、中、外因子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浙江乡村汉族男女性身高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体质量与年龄无相关.与其他乡村汉族以及少数民族资料比较,浙江乡村汉族体型与湖南娄底汉族、山东汉族接近,与南方少数民族距离远.结论:随年龄增长,浙江乡村汉族身体充实度增大,而线性度下降;女性比男性线性度更小.浙江乡村汉族体型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的特点.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张瑜珂;郑连斌;吕桂芬;李传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未成熟卵子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的受精和胚胎发育分析

    目的:探讨超排卵周期中的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MⅠ期)未成熟卵子行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受精及胚胎的发育潜能.方法:选取46个ICSI周期,收集MⅠ未成熟卵子共64枚,对照组为264枚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期)卵子,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后,比较2组的受精率、卵裂率、退化率和优胚形成率.结果:行ICSI后,MⅠ组受精率34.38%,优胚率33.33%,均显著低于MⅡ组受精率81.06%,优胚率95.65%,而卵裂率在2组间无差异,MⅠ组的退化率(15.62%)及异常受精率(36.36%)显著高于MⅡ组的退化率(2.27%)及异常受精率(6.54%).结论:在常规超排周期中,MⅠ期卵子具有一定的受精能力和卵裂能力,虽然其优胚率显著低于MⅡ组,但其增加了患者的有效胚胎数,并且具有一定的发育潜力.

    作者:尹萍;李凯;张迅轶;陈敏;童国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小鼠密质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建立一种易操作的、高效的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MSC)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为mMSC的获取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3周龄C57BL/6小鼠,取出双侧股骨、胫骨,冲出其内骨髓细胞并弃掉,将骨段剪成小块,胶原酶消化后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出MSC.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长过程,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并对其进行成脂及成骨鉴定.结果:使用该方法分离培养的mMSC形态均一、生长良好,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表达CD29和Scal-1,不表达CD34、CD45和CD11b,并具有成骨成脂潜能.结论:利用本操作方法,可以从小鼠密质骨中成功分离培养得到MSC,且高效易行.

    作者:袁雅红;周春芳;卢智勇;王小莉;杨卓顺;李东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的动脉应用解剖

    目的:为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5具尸体标本采用大体解剖方法,以十二指肠大乳头为中心,观察血管分布特点、测量管径及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入肠壁处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的短距离;采用128排螺旋CT对5例新鲜胰十二指肠区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十二指肠乳头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在十二指肠大乳头(13.70±1.09)mm转向胰下方,与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吻合成前动脉弓.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在于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1.12±0.09)mm处,再一次跨过胆总管移行为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距离十二指肠乳头为(14.8±6.45)mm;胰头前动脉弓凸处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3.08±2.35)mm.胰头后动脉弓凸处也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6.10±3.21)mm;十二指肠乳头动脉在胆总管右侧与之伴行进入十二指肠乳头部,起始处距离Vater壶腹(12.50±1.30)mm,直径为(0.42±0.05)mm;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体现胰十二指肠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向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了解胰十二指肠区的血管分布和毗邻关系,对于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汪坤菊;陈敏;石小田;易西南;张显芳;林威威;邓王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硒诱导硒结合蛋白1的表达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硒对人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及瘤体硒结合蛋白1(SB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5-氟脲嘧啶(5-FU)组,低、高剂量亚硒酸钠组,高剂量亚硒酸钠+5-FU组,动态监测各组裸鼠体质量及移植瘤的体积,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印迹检测移植瘤组织中SB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裸鼠移植瘤体积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显著减小,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SBP1蛋白的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加.结论:硒通过诱导SBP1的表达,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玉英;谭亮;李艳萍;伍思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单羧酸转运蛋白1在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的表达

    目的:观察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在淀粉样蛋白前体(APP)/早老素1(PS1)双重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MCT1表达变化与AD学习记忆能力障碍/丧失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水迷宫检测APP/PS1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APP/PS1转基因小鼠和昆明小鼠作为AD组及正常对照组,取其海马和大脑皮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MCT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MCT1在对照组和AD组海马及大脑皮质区均有表达,但AD组MCT1阳性细胞数目减少,胞体变小,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变短变细;AD组海马及大脑皮质区域MCT1平均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免疫印迹显示,AD组海马和大脑皮质MCT1蛋白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MCT1在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及大脑皮质细胞中呈表达下调趋势,提示MCT1的表达降低很可能与AD学习记忆能力障碍/丧失有关.

    作者:王静文;马容;何书娟;李昱;孙善全;杨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实物标本彩色图片在系统解剖学标本考试中的应用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形态学科,直接观察人体的形态结构,上好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督促学生的标本实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采用人体标本考试的方法来进行验证.传统的考试方法是采用实物标本考试,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我们改革考查方式,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考试.因为本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精减不必要的考试环节,保证公正、公平的考试条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改革,目前采用实物标本图片直接彩色打印在试卷上的方式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鸣;尚琳;李治华;曹靖;臧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肿瘤细胞成瘤模型的建立与制片的体会

    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是检验肿瘤细胞系成瘤能力的金标准,通过培养肿瘤细胞株建立裸鼠荷瘤模型是研究肿瘤生长、转移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寻找治疗新药、新方法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建立模型的肿瘤细胞株种类较多,如大肠癌、胃癌、宫颈癌、黑色素瘤、卵巢癌、肺癌、乳腺癌、肾癌、鼻咽癌,但对不同成瘤模型的建立、成瘤特点、取材、固定及制片应注意的细节等报道较少.

    作者:唐岩;毕振伍;战军;张宏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在人肿瘤细胞系K562、A549、SGC7901和SGC7901/VCR的表达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在常见人肿瘤细胞的表达.方法:培养K562、A549、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RT-PCR检测ABCC1 mRNA的表达;SABC法检测MRP1蛋白的表达.结果:4种细胞均有ABCC1 mRNA的表达,SGC7901/VCR细胞的ABCC1 mRNA水平显著高于SGC7901细胞;SGC7901/VCR细胞MRP1表达显著高于SGC7901.结论:ABCC1/MRP1可能参与SGC7901细胞获得性多药耐药.

    作者:曹兴玥;靳艳;路军秀;王国栋;高福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脑组织耐缺氧的影响

    目的: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间歇性低氧大鼠脑组织耐缺氧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间歇低氧组,高、低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间歇性暴露于低氧条件下,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比色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八臂迷宫测试动物记忆功能.结果:间歇性低氧后脑组织结构损伤、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TUNEL阳性细胞增多,动物记忆能力下降;与间歇性低氧组比较,葡萄籽原花青素能减轻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降低MDA含量,延缓SOD活性降低并保护其活性,显著降低TUNEL阳性细胞数量,动物记忆能力提高;上述变化在高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组为显著.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可提高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脑组织耐缺氧作用,减轻大鼠脑组织结构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赵雅宁;刘文倩;窦娜;曹书华;郭霞;李淑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比较形态学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渐增强.课程整合也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浙江大学医学院自2004年起,全面实行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改革,形态学实验课也由原有的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实验课组合而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医学院自2012年9月起在2011级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新体系.为了配合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新体系,形态学分中心建立了专业性、综合性、融合性的比较形态学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多学科资源的集成与融合,促进学科间知识点衔接及横向联系,服务于教学,开放共享,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提高医学形态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冬梅;杨水友;毛峥嵘;杨友金;彭慧琴;叶治国;夏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小教师”教学模式在解剖学实验课中的实践与探讨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经典的形态学科,在医学课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剖学实验课是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传统解剖学实验课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本教研室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五年制医学本科班的解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采用“小教师”教学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现将我们的教学模式及效果分析介绍如下.

    作者:闫建国;周亚莉;付升旗;方方;王松涛;崔卫刚;刘恒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活跃教学课堂培养学生能力

    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2].所以,目前学生中蕴涵着很大的学习与成材的积极性,我们发现医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1)急功近利,过分重视考试和考试成绩,表现出对考试内容的关心大于对课程内容的关心;(2)整体观念淡薄,难以对人体及生命现象形成完整的概念;(3)缺乏对学科知识深层次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作者:孙丰刚;李跃;顿爱社;吕伯实;景学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下调大鼠脑出血后炎症因子核因子-κB和白介素-1β表达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后辛伐他汀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cappaB,NF-κB)和白介素-1 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作脑出血模型,Garcia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NF-κB、IL-1β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NF-κB、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脑出血后NF-κB和IL-1β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辛伐他汀干预后NF-cB和IL-1β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脑含水量显著下调,与脑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上调相一致.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NF-cB通路,抑制IL-1β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炎症损伤,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作者:杨莎莎;周洪霞;孟令丽;张作凤;田清友;王茜;魏子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miR-125a-5p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研究miR-125a-5p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将含miR-125a-5p的质粒转入SKOV3细胞中,经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定表达mi-125a-5p的SKOV3细胞株.通过实时定量荧光RT-PCR验证miR-125a-5p的表达情况,MTT、流式技术、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miR-125a-5p后对SKOV3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过表达miR-125a-5p后,SKOV3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流式细胞检测显示过表达miR-125a-5p的SKOV3细胞S期细胞增多,G0/G1期细胞及细胞凋亡率减少;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显示过表达miR-125a-5p的SKOV3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SKOV3细胞miR-125a-5p过表达可能通过减少G0/G1期细胞及细胞凋亡率从而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作者:刘龙浩;余秋波;魏莎莉;陈渝;刘祖翠;高唐鑫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甘肃农村汉族成人Heath-Carter体型

    目的:研究甘肃省农村汉族成人体型特点.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甘肃省农村汉族成人20~79岁共1 000例(男500例,女500例)进行体型研究.结果:甘肃两地农村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3-4.4-2.3、3.0-4.4-2.2,均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5-4.5-1.4、5.4-4.3-1.4,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平凉地区男性内因子在50岁达到低,后逐渐增加,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男性相反;男性中因子在30岁达高,后逐渐降低,女性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外因子男女相似,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武威地区男性内因子40岁后逐渐降低,女性随着年龄逐渐增加;中因子男女相似,在40岁前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外因子相似,在40岁前下降幅度大,后较平缓.甘肃农村汉族成人体型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甘肃农村汉族男、女平均体型与北方族群体型更接近.

    作者:海向军;何烨;何进全;汪玉堂;马斌;马卫红;白静雅;席焕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神经-肌接头退变相关因素与骨骼肌减少症形成的联系

    随年龄增长,骨骼肌质量和肌纤维数量会进行性减少,其机能亦逐渐下降,此即为骨骼肌减少症(sarcopenia)[1].骨骼肌的这种变化使老年人更易并发其他疾病,容易跌倒以致造成骨折,严重时直接导致老年人丧失独立活动能力[2].目前研究表明,骨骼肌减少症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结果显示:运动神经元与年龄相关的退变导致神经-肌接头(neuromuscular j unction)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受损,可致骨骼肌纤维出现功能性去神经支配(functional denervation)[3].

    作者:王灵战;王立群;孟壮志;毕伏龙;赵宗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先天性无脑畸形合并多发性畸形一例

    孕母24岁,孕1产1.孕22周2d因B超检查发现胚胎多发性畸形,至医院行引产术娩出患儿.患儿娩出时已经死亡,男性,胎龄22周,体长140.2 mm,腹围126.8 mm,体质量197克.检查见:该畸形儿无大脑,也无脑颅骨,覆盖颅骨的皮肤缺如,其颅裂口处可见部分脑组织被覆于颅底.颅裂口:前后径为37.1 mm,左右径42.2 mm,颅裂口的周长160.0mm.

    作者:郭丹;唐琛;李启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普及断层解剖学过程中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段.医学影像学不仅能提供诊断信息,还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1].但是,在我国医学教学中,与之相匹配的断层解剖学教育却跟不上临床医学发展的步伐.因此,建议在高等医学教育中,除了在影像学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外,应尽快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断层解剖学教育.

    作者:李治华;李鸣;尚琳;曹靖;陈雪梅;臧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6对小鼠腔前卵泡体外成熟的影响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6)在小鼠体内和体外卵泡的定量表达,探讨外源性BMP-6对小鼠腔前卵泡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印迹观察BMP-6蛋白在不同年龄小鼠体内,以及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的卵泡中定量表达情况;采用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将不同浓度的rhBMP-6添加至培养液中持续到培养8d或11d,观察腔前卵泡的生长、成熟情况;应用ELISA法测定和比较添加BMP-6不同剂量组在培养6、10、11d的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体内和体外培养的卵泡中均检测到BMP-6蛋白的表达,体外表达量明显低于体内.体外培养中,相对于对照组,5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显著增加腔前卵泡的成熟率,而添加至培养11d显著降低腔前卵泡的成熟率;10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和11d对腔前卵泡的成熟率无影响;50和100 ng/ml BMP-6对于腔前卵泡的生长,形态上并无明显变化.ELISA结果显示,5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11d组中,6、10、11d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低于对照组,而添加至培养8d组中,10、11d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显著升高;10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和11d,培养液中孕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但雌二醇却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外源性BMP-6能够促进腔前卵泡的体外成熟,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或)分泌而产生的.

    作者:王喜艳;徐邦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