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年鼠和幼鼠卵巢组织冻融后的形态学变化

潘晓燕;李质馨;王正朝;马华华;常爱玲;毛辉;孙光浩;窦肇华

关键词:小鼠, 卵巢组织, 卵泡, 玻璃化冷冻
摘要:目的:选择合适发育阶段卵巢组织进行冷冻,以提高冷冻保存效果.方法:分别对10日龄幼鼠和6周龄成年鼠的卵巢组织进行玻璃化冷冻保存,比较卵巢组织中各级卵泡在冻融前后形态学的改变和存活率的变化.结果:幼鼠卵巢组织冻融后各级形态正常卵泡和活卵泡所占的比例与新鲜卵巢组织没有差异,而成年鼠卵巢组织冻融后各级形态正常卵泡和活卵泡所占的比例低于新鲜卵巢组织.卵巢组织冻融后肾被膜下移植实验显示,幼鼠卵巢组织建立血供的成功率高于成年鼠的卵巢组织.结论:幼鼠卵巢组织的玻璃化冷冻效果好于成年鼠,建议在青春期前进行卵巢组织的冷冻保存.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观测和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成人头颅干骨标本60例(120侧),观察和测量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距离,并对双侧距离差别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舌下神经管长度左(11.22±1.67)mn,右(11.28±1.79)mm;其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左45.19°±1.51°、右45.30°±1.33°;其长轴与枕髁长轴的夹角左62.44°±3.62°、右62.32°±3.64°;枕髁后缘到达舌下神经管内口、外口的距离左(9.38±1.67)mm、(16.18±1.97)mm,右(9.35±1.70)mm、(16.13±1.94)mm.颈静脉结节上表面到达舌下神经管内口的距离左(6.17±1.34)mm、右(6.22±1.36)mm;髁管的出现率为65%,2侧均含有双髁管1.67%.舌下神经管内口有骨性突起分隔者8.33%,内口分为双管者18.33%、三管者6.67%、二分管1.67%.以上结果左、右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熟悉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知识,有助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李桂成;江林;龙启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海洛因依赖对大鼠回肠5-羟色胺、生长抑素及P物质免疫反应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对大鼠回肠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和P物质(SP)免疫反应(IR)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和海洛因依赖组,建立大鼠海洛因依赖模型,取回肠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比较,海洛因依赖组大鼠回肠5-HT免疫反应细胞增多,SS及SP免疫反应细胞数无明显变化.5-HT、SS-、SP-IR细胞免疫显色增强,图像分析显示海洛因依赖期间大鼠回肠内5-HT、SS及SP-IR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均低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结论:海洛因依赖期间,回肠5-HT、SS和SP-IR细胞的5-HT、SS和SP表达增加.

    作者:刘霞;梁文妹;李一欣;洪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右锁骨下动脉分支变异一例

    笔者在解剖1例国人成年男性尸体颈部时,观测到右锁骨下动脉分支变异1例,现报道如下.该标本右锁骨下动脉第1段未见椎动脉和甲状颈干,其前下壁距右侧头臂干分叉点20.22mm处发出胸廓内动脉(始端外径10.36 mm);其前上壁距右侧头臂干分叉点26.12mm处发出颈升动脉(始端外径4.82 mm),紧贴前斜角肌内侧缘向后上方上升,行走在前斜角肌的表面,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右锁骨下动脉第2段距右侧头臂干分叉点32.22mm处发出甲状腺下动脉(始端外径3.84 mm),沿前斜角肌内侧缘上行,转而向内在颈升动脉、右迷走神经、右颈总动脉的后方达甲状腺下极,沿途发出2个小分支;锁骨下动脉后上壁距右侧头臂干分叉点49.68mm处发出颈深动脉(始端外径7.50 mm);锁骨下动脉上壁距右侧头臂干分叉点37.00mm处发出椎动脉(始端外径11.36mm).

    作者:高昆;王斌全;杨桂姣;皇甫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胚胎发育速度对山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山羊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速度与胚胎发育能力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哺乳动物体外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方法:观察比较在不同时间点逾越第1次卵裂和发育阻滞期的山羊体外受精胚胎的进一步发育能力.结果:山羊精卵共孵育后,在超过42 h才出现卵裂的2-细胞胚胎比36 h之前出现卵裂的胚胎更难越过发育阻滞期,精卵共孵育后78h以内逾越发育阻滞期的胚胎桑葚胚发育率高于84 h以后逾越发育阻滞期的胚胎.结论:受精卵逾越第1次卵裂和胚胎发育阻滞期的时间对受精卵随后的发育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孙新明;王家禄;杨赣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纹状体谷氨酸递质含量和NR2B亚基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大鼠纹状体中谷氨酸递质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B亚基的变化,从受体前和受体层面探讨通过谷氨酸能系统的阿片类精神依赖机制.方法:吗啡剂量递增连续皮下注射10d,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生理盐水组和吗啡模型组各取10只断头处死,取脑纹状体采用谷氨酸试剂盒测定谷氨酸含量;另取6只经灌注固定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纹状体中NR2B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纹状体谷氨酸含量和NR2B表达均增加.结论:纹状体中谷氨酸递质含量及其受体NR2B表达水平上调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在吗啡精神依赖的形成.

    作者:杨明理;钱刚;罗素元;郭萍;杨培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围产期短暂性缺氧对神经源性分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短暂性缺氧后鼠脑神经源性分化因子(NeuroD)表达量的变化,探讨其在神经系统再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通过延迟剖宫产术建立胎鼠宫内窘迫模型,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不同时间海马结构NeuroD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模型组无论在齿状回颗粒下层(SGZ)还是CA1区,NeuroD在P13、P20、P27 d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增高.结论:短暂性缺氧后诱导NeuroD mRNA增高,可能参与了神经系统的再生.

    作者:刘晓艳;徐剑文;王玮;郭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生长休止蛋白7在大鼠内嗅皮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生长休止蛋白7(Gas7)在大鼠内嗅皮质(EC)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as7在SD大鼠胚胎第18.5天(E18.5 d)、新生第0天(P0 d)、P7、P14、P21和成年EC中的表达.结果:Gas7免疫阳性产物出现在E18.5 d大鼠ECⅡ板层的表面,至P7d向Ⅱ板层内分布,并可见清晰的Gas7阳性细胞,Gas7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于胞膜和胞质.到P14 d,Gas7阳性细胞深染并向内扩散至Ⅵ板层,其中Ⅱ板层阳性细胞密集,形态上以锥体样细胞和星形细胞多见.P21 d大鼠内嗅皮质各板层Gas7免疫阳性反应均弱于P14 d,至成年,Gas7免疫阳性细胞基本上局限于Ⅱ板层内,呈中等度着色.Gas7在围产期大鼠EC的表达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高点在P14 d,至P21 d其表达强度和分布接近成年水平.结论:Gas7在大鼠内嗅皮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呈现时空特异性,提示Gas7可能参与了内嗅皮质发育过程中结构形成和功能成熟的调控.

    作者:侯良芹;熊克仁;赵健;丁艳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太行山猕猴掌面肤纹三角分布

    目的:了解太行山猕猴掌面三角的分布特征.方法:直接观察太行山猕猴掌面肤纹标本31例.结果:太行山猕猴掌面三角常出现的三角有10个,三角数目在8~11个之间,平均9.1个.结论:太行山猕猴掌面三角分布模式与其他灵长类掌面三角相比有差异.掌面三角性差和侧差无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与灵长类动物进化程度、掌垫发育、花纹类型以及观察方法有关.

    作者:赵晓进;范红军;靳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三江侗族跟骨定量超声测量结果分析

    定量超声法( 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利用超声对物质密度、结构及材料的特征表现来评价骨的质量,具有经济、方便、无辐射的优点,其中的参数超声振幅衰减(broadband ultrasound attenuation,BUA)主要与骨的密度和骨的细微结构有关,是一种理想的筛查骨质疏松的新型检测技术,临床可用于大量人群普查,早期发现低骨峰值的人群,有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本研究采用定量超声仪测定784名广西三江侗族成年男、女跟骨BUA,以了解三江侗族健康人群超声指标的分布情况,建立侗族健康人群超声骨量峰值,为本地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

    作者:浦洪琴;吴荣敏;黄何华;黄昌盛;黄秀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C57/BL6小鼠海马结构发生、发育和衰老过程中的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海马结构发育及衰老过程中细胞增殖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结合体视学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C57/BL6小鼠海马结构中的细胞增殖进行系统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胚胎12天(E12 d)海马结构原基中见大量双皮质素抗原(DCX)阳性细胞.E18 d阳性细胞弥漫分布.生后1~14天(P1 d~P14 d)阿蒙角(CA)锥体层外周阳性细胞排列成1条致密带,P1 d宽,至P14 d消失.P1 d~P7 d阳性细胞弥散分布于齿状回(DG)各层,P14 d主要分布于颗粒层内1/2,P21 d~18个月主要分布于亚颗粒细胞层.CA锥体层体积P1 d~P3 d呈上升趋势,P7d降低.DG颗粒层体积P1 d~P14 d增大;P21 d~18个月呈下降趋势.CA各区锥体细胞层阳性细胞Vv值P1 d CA3区下降,CA1区上升,P7d各区均降低.E18 d~P3 d,DCX蛋白表达逐渐增多;P3 d~18个月呈下降趋势.结论:小鼠海马结构细胞增殖、分化、迁移高峰,CA区位于生前,DG区生后两周仍有一高峰.

    作者:郭敏;张敬坤;张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解剖数码互动系统在局部解剖学验收环节的应用

    局部解剖学(简称局解)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桥梁课,它在整个医学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保证和提高局解授课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局解课堂教学中,一次授课按照时间顺序一般主要包括以下4个环节:(1)教师提示主要内容和操作步骤,即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后将本次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讲解提示;(2)学生操作,即学生在教师提示完毕后,分组进行解剖操作;(3)教师验收,即教师在学生解剖操作完毕后,逐一对每组学生的解剖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4)教师小结,即教师在检查验收完毕后,对本次课堂上学生解剖操作情况进行讲评以及主要学习内容进行总结[1].在上述验收环节中,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教师的检查验收上,体现了教师授课的主导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该环节缺少了学生的参与,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张喜;杨向群;许家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景颇族指纹纹型的分布

    目的:研究正常景颇族人的指纹纹型分布,为医学、遗传学、人类学提供正常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原则下,捺印调查对象的手纹.结果:W占49.95%,L占44.67%,A占5.38%,A及L的分布有性别差异.A多见于示指,Lu多见于小指,其次是中指,Lr多见于示指,W多见于拇指,其次是环指.对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W/W(41.75%)>L/L(35.31%)>L/W(15.02%)>A/L(3.60%)>A/A(2.84%)>A/W(1.49%),一手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OLW(59.09%)>同型组合(24.73%)>ALW(10.82%)>ALO(4.27%)>AOW(1.09 %),双手十指同纹型频率为17.09%.结论:指纹纹型分布具有对称性,与其他民族相比有共性也有其特异性.

    作者:张本斯;李庄;张康;李新;王凡;李瑞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大鼠进行性压迫性脊髓损伤与神经纤维溃变

    目的:探讨在进行性压迫性脊髓损伤过程中白质纤维溃变的规律.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压迫装置制作进行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运用H-E、Luxol fast blue (LFB)、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等方法,分别于压迫后1、3、7d观察脊髓白质纤维变化.结果:脊髓受压1d后,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髓鞘缺失等退行性溃变;随着压迫时间延长,神经纤维溃变加重,纤维数目逐渐减少,与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神经纤维变性,数量减少.结论:进行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可诱发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并随着压迫时间推移溃变逐渐加重.

    作者:伍修宇;孙善全;黄思琴;钟小燕;张波;汪克建;徐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Ⅱ型糖尿病大鼠窦房结结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大鼠窦房结(SAN)细胞的凋亡及胰岛素对其的影响.方法: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胰岛素治疗组,窦房结组织行TUNEL染色法,检测窦房结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结果:对照组窦房结内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多分布于窦房结中央;在糖尿病组,可见窦房结内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呈不均一分布,凋亡细胞数量多,集中在窦房结中央;虽然治疗组凋亡细胞数量比糖尿病组减少,但仍比对照组多见.结论:Ⅱ型糖尿病大鼠窦房结16周后出现结内细胞凋亡明显增加;Ⅱ型糖尿病大鼠行胰岛素降低血糖后可减少结内凋亡细胞发生.

    作者:林乐迎;徐燕;王庆志;张红旗;李启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双肾动脉及双肾盂变异一例

    解剖1具经甲醛防腐处理的18岁男性尸体时发现两侧肾动脉异常及两侧肾均出现双肾盂现象.1肾动脉异常左肾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左侧,上、下各1条,两者间距2.0mm.上支左肾动脉起始处直径4.0 mm,走行3.0mm时在后方发出1支直径3.0mm的分支,向左后上方走行,在左肾门上方入肾;主支继续走行20 mm后,又发出上、下两支入肾.下支左肾动脉起始处直径2.5mm,向左下方走行40 mm,跨左肾静脉主干入肾.右肾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右侧上、下各1条.

    作者:夏荣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转染COS-7细胞后的表达.方法:从大鼠海马组织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获得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T载体中.经测序确证后将BDNFcDNA片段与pEGFP-N1载体定向连接.将鉴定正确的重组体pEGFP-N1-BDNF以脂质体法转染至COS-7细胞中,用RT-PCR鉴定BDNF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BDNF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克隆了BDNF的cDNA,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BDNF,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证实了其序列的正确性;免疫印迹法分析显示,转染48 h时,COS-7细胞以分泌proBDNF-GFP融合蛋白为主,在96 h以分泌成熟BDNF-GFP融合蛋白为主.结论:成功构建pEGFP-N1-BDNF真核表达载体,并且在COS-7细胞中得到高效表达,BDNF前体及成熟体同时分泌到胞外,在不同时间点分泌组合不同.

    作者:欧阳长杰;滕大才;曲德伟;王德广;徐铁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麻醉解剖学教学浅析

    麻醉解剖学是从麻醉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局部配布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它侧重研究与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危重病监测与治疗等学科相关的人体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因此,它不同于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也可以说它是整个麻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麻醉专业学生进入临床麻醉实践的基础和桥梁.其特点决定了麻醉解剖学教师必须与临床麻醉工作者密切合作,尤其要鼓励麻醉解剖学教师到临床实践中了解麻醉操作技术、新的进展和需求,共同研究和探讨科研课题和教学内容,以利于麻醉解剖学和临床麻醉学的紧密结合,使教师熟悉麻醉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我国培养专业的临床麻醉医师起步相对较晚,1991年由谢荣教授任总编编写的我国第一部麻醉学专业试用教材,是培养工作的起点;1996年由曾因明教授任总编编写出版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教材,才使培养工作步入正轨[1].

    作者:武志兵;李建忠;刘学敏;李富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数量皮纹学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数量皮纹学参数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指纹及掌纹多项指标.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第3、4、5指纹嵴线数、总指纹嵴线数、a-b间距值及变异型掌褶纹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皮纹变异明显,主要表现为atd角增大,a-b嵴线数降低,以及较高的变异型掌褶纹出现率.

    作者:党洁;霍正浩;彭亮;钟慧军;焦海燕;陆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成年鼠和幼鼠卵巢组织冻融后的形态学变化

    目的:选择合适发育阶段卵巢组织进行冷冻,以提高冷冻保存效果.方法:分别对10日龄幼鼠和6周龄成年鼠的卵巢组织进行玻璃化冷冻保存,比较卵巢组织中各级卵泡在冻融前后形态学的改变和存活率的变化.结果:幼鼠卵巢组织冻融后各级形态正常卵泡和活卵泡所占的比例与新鲜卵巢组织没有差异,而成年鼠卵巢组织冻融后各级形态正常卵泡和活卵泡所占的比例低于新鲜卵巢组织.卵巢组织冻融后肾被膜下移植实验显示,幼鼠卵巢组织建立血供的成功率高于成年鼠的卵巢组织.结论:幼鼠卵巢组织的玻璃化冷冻效果好于成年鼠,建议在青春期前进行卵巢组织的冷冻保存.

    作者:潘晓燕;李质馨;王正朝;马华华;常爱玲;毛辉;孙光浩;窦肇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过碘酸-Schiff染色法与苏丹黑B双重染色在肌病诊断中的应用

    在肌病病理诊断过程中,对骨骼肌活检标本冰冻切片进行H-E染色后,观察时发现有空泡现象的组织切片,除排除冰晶以外,一般考虑是否有糖原累积或脂质沉积,需要分别进行糖原染色与脂肪染色,以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过碘酸-Schiff染色法(periodic acid schiff,PAS),是一种常用的糖原染色方法;苏丹黑B是常用脂肪染色方法之一.笔者尝试将这2种染色方法在同一张切片上先后进行染色,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可行、结果满意;并且给观察提供方便.

    作者:高美钦;张文敏;晋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