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花苦丁茶饮料对烫伤大鼠肾的保护作用

柳洁;肖聪颖;汪冶;陈良富

关键词:金银花, 苦丁茶, 烫伤, 肾,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
摘要:目的:观察银花苦丁茶饮料对烫伤大鼠肾微细结构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1(IL-1)浓度的影响,评价其对肾的保护作用.方法:H-E染色法检测肾实质的微细结构变化,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实质TNFα表达;ELISA检测血清TNFα与IL-1.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肾实质的炎症与损伤程度轻,范围局限,进展缓慢,血管球淤血而无出血,肾小管上皮内仅见颗粒变性细胞与轻度水样变性细胞,TNFα表达较弱,灰度值与烫伤时间呈负相关,血清TNFα与IL-1浓度在烫伤后缓慢升高,在第4小时达高峰(77.61±15.20,47.84±2.78).结论:银花苦丁茶饮料能延缓TNFα与IL-1的释放,对烫伤大鼠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数码显微镜投影指导法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

    组织学实验是学习组织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单纯是验证所学的理论,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思维方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组织学的学时数缩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除理论课的课时数减少,实验课更是受到压缩,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1].经查阅大量文献,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在组织学近10年没有使用光学显微镜和载玻片讲授的情况下,却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受此启发,本研究通过学生不用显微镜,而是将切片用数码显微镜投放到屏幕上由老师统一指导,节省学生调试显微镜及找视野的时间,用于穿插病理切片,以增加对比性;同时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探讨单位时间内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郑金娥;傅珏;章志红;杨晓莉;陶茂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四川资阳城市汉族体型的特点

    目的:研究四川资阳地区城市汉族体型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四川资阳地区城市汉族成人20~80岁共288人(男137人,女151人)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资阳地区汉族城市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7-5.0-1.8,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城市女性平均体型值为6.1-4.8-1.4,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城市男女都表现出30岁以后体型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男、女均呈现出内因子和中因子值上升,外因子值下降的趋势.结论:四川资阳地区城市汉族成人体型性别间均存在差异;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四川资阳地区汉族城市男、女体型与山东汉族(SAD=0.5,SAD=1.0)比较接近.

    作者:龚忱;郑连斌;胡莹;张兴华;黎霞;王志博;武亚文;闫春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和疗程电针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姿势不对称性和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16组:正常对照组,1、2、3周假手术组、模型组,1、2、3疗程美多巴组、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采用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PD模型,取合谷和太冲穴,分别给予低频(2 Hz)和高频(100Hz)电针治疗.行为学观察大鼠姿势不对称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H表达.结果:PD模型大鼠向右侧转动频率增加,高频电针可降低其向右侧转动频率,低频电针对其没有影响.PD模型大鼠黑质致密部的TH表达减少,高频电针可增加其TH表达,低频电针对其没有影响.结论:高频电针可降低PD模型大鼠向损毁侧转动频率,增加其黑质致密部的TH表达,提示高频电针对PD模型大鼠可能有治疗作用.

    作者:倪进忠;丁艳霞;熊克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一种新型尸体标本保存液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主干课程,目前所用的尸体标本经防腐固定处理后,为避免水分蒸发、霉烂等变化,常浸泡于5%福尔马林溶液中进行湿保存,防腐效果虽好,但对人体黏膜的刺激大,直接损害解剖学工作者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学效果,污染周围环境.在应用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和使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如浸泡中的标本外露部分易出现霉块,液面也会出现一层薄而透明的霉膜;摆放在实验台上的实验课标本经过几天的露放,如遇高湿高温环境,也容易出现霉块.如何降低尸体标本甲醛浓度,提高尸体标本防腐效果,改善工作学习环境,保障师生的健康,是解剖学实验教学关注的问题之一[1-2].

    作者:刘佳明;杨新东;曹建明;郑特;周铁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体外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表型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在体外转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取成人新鲜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分别在层粘连蛋白(FN)铺板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白介素-3(IL-3)、白介素-7(IL-7)刺激下诱导培养24 h,通过形态学分析、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单核细胞中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podoplanin、Proxl及内皮细胞共同抗原vWF、eNOS的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内皮细胞培养基-2(EGM-2)、VEGF-C和FN铺板联合诱导单核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转分化.结果:单核细胞经FN、VEGF-C、IL-3、IL-7短暂诱导即能表达LYVE-1、podopla-nin、Proxl,而不表达vWF、eNOS.结论:单核细胞在炎症或者内皮细胞生长环境中可以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但尚不能证实转化为真正的淋巴管内皮细胞.

    作者:王长明;田铧;张立平;扈燕来;徐蕴;邰浩清;丁海玲;王雪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产前超声诊断Dandy-Walker变异伴可疑马凡氏综合症一例

    孕妇,23岁,孕30周.否认孕期疾病及服药史,夫妻双方无家族遗传病史.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显示:胎位LOA,双顶径8.1cm,颅骨完整,脑中线居中,侧脑室后角宽0.3cm,后颅窝池液体深1.4cm,小脑蚓部部分缺失,第4脑室宽0.6cm,与后颅窝池交通,小脑半球横径4.1 cm;双眼晶状体回声增强;脊柱光带排列规则;胎儿心四腔心可见显示,心率148次/min,心底大血管连接未见异常,升主动脉内径0.9cm,肺主动脉内径0.7 cm;肝、胃泡、双肾、膀胱显示清晰;肱骨长6.9cm,尺桡骨均长5.9cm,股骨长6.6cm,胫腓骨均长6.0cm,右足呈持续内翻状态;前壁胎盘,羊水深6.1cm,脐动脉S/D=2.3.超声诊断:(1)宫内单活胎;(2)胎儿Dandy-Walker变异;(3)右足内翻;(4)双眼晶状体回声增强,上肢肢体异常增长伴升主动脉增宽(马凡氏综合症待排).孕妇自愿要求终止妊娠,3d后经穿颅术娩出1男婴.死婴大体观:身长45 cm,体质量2 000 g,双眼晶状体混浊,口鼻无畸形,上臂长8 cm,前臂长7 cm,股长7 cm,小腿长9 cm,双侧拇指末端指节缺损,左小指并趾畸形,余指末端指节膨大,右足内翻,双足(踇)趾缺如.孕妇拒绝尸体解剖.

    作者:张魁;盛晓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颅脑虚拟解剖的应用

    目的:探讨基于医学图像数据集的颅脑三维重建模型在虚拟解剖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收集虚拟人颅脑图像数据集,采用Photoshop CS 8.0对图像进行分割、兴趣区域选择,然后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颅脑解剖结构,将建立的三维模型单元导入Cult3D软件平台,应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实现颅脑虚拟解剖.结果:三维重建与VR相结合的颅脑虚拟解剖有别于传统解剖,在教学演示方面具有高仿真度以及较强的可推广性的优势.结论:利用Mimics软件对颅脑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再通过VR技术而建立的颅脑结构的虚拟解剖平台,在解剖教学及手术设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欧阳汉斌;黄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山西乡村汉族体型特征

    目的:研究山西乡村汉族体型特征.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山西乡村汉族成人20~72岁共500人(男251人,女249人)进行了体型研究.结果:(1)山西乡村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3-5.1-2.5,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乡村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9-6.0-1.1,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2)在13种体型中,男女出现率高的体型均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与男性体型分布相比较,女性体型分布相对集中.(3)乡村男女30岁以后体型出现较明显的变化.乡村男性内因子值在40~49岁组达到大,中因子值在30~39岁组达到大,外因子值在20~29组大.(4)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山西乡村汉族男性与蒙古族、达斡尔族、山东汉族体型为接近,女性与山东汉族、鄂温克族、内蒙古汉族、蒙古族体型为接近.结论:山西乡村汉族具有我国北方族群体型的共同特征.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国海;曹瑜;陈琛;郑思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辽宁农村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

    目的:了解辽宁农村汉族成人体脂发育水平及其年龄变化.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方法,对辽宁517名农村汉族成人进行体质测量.结果:得到了辽宁农民汉族成人6项皮褶(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作出各项皮褶厚度随年龄的变化曲线.结论:辽宁农村汉族女性躯干部、四肢和面部脂肪厚度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男性,女性脂肪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而男性相反.

    作者:裴林国;张园园;刘荣志;席焕久;贺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目的:探索音速波状蛋白(SHH)、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多种因子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多巴胺(DA)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行性及分化后细胞功能的改变.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和鉴定大鼠BMSCs;分别采用bFGF+ ATRA+ GDNF和bFGF+SHH+FGF8细胞因子组合进行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显色方法鉴定2组神经元样细胞,计数和比较2组阳性细胞阳性率;荧光分析法测定诱导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儿茶酚胺含量.结果:经过诱导大鼠BMSCs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色呈神经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Ⅱ、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且bFGF+ SHH+FGF8组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高于bFGF+ ATRA+ GDNF组.2组细胞上清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分别为(2.731±0.81)μg/L和(2.977±0.16)μg/L.结论:bFGF+SHH+FGF8组合能够更有效地诱导大鼠BMSCs分化为DA能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陈丹丹;付文玉;庄文欣;吕娥;郭健;李锋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环磷酰胺致大鼠神经管畸形神经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和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的表达变化

    目的:在环磷酰胺致大鼠神经管畸形(NTD)模型基础上,研究NCAM和DCX在大鼠胚胎神经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其致畸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预防人类神经管畸形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孕鼠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CAM和DCX在NTD发生中的表达变化.结果:给药后4、8h,实验组NCAM和DCX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后12、24、48h,实验组NCAM和DCX阳性细胞增多,NCAM和DCX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磷酰胺使NCAM、DCX表达增加,干扰了神经元前体细胞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成熟,与环磷酰胺致大鼠NTD有关.

    作者:陈燕春;管英俊;刘焕彩;赵春艳;杜红梅;高海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表皮生长因子加强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PD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能否加强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保护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方法:大鼠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并行为学分析筛选PD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EGF+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EGF+GDNF)和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GDNF).动物继续存活至第21天,取一部分动物中脑黑质节段,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方法,以抗钙结合蛋白D28K(CB)和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反应阳性分别检测右侧黑质含CB的神经元及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细胞计数;另一部分动物被快速断头取脑,分离右侧黑质,用免疫印迹法分析黑质CB及GFAP蛋白的表达,蛋白条带用图像处理仪扫描,结果用LabWork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EGF+GDNF组大鼠黑质内CB及GFAP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GDNF组;免疫印迹法检测表明EGF+ GDNF组大鼠黑质内CB及GFAP蛋白表达量高于GDNF组.结论:EGF可能通过促进PD模型大鼠黑质内神经元表达CB和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从而加强GDNF对黑质内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洪梅;丁艳霞;王炎强;高殿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太行山猕猴掌骨的形态学判别分析

    目的:进一步了解太行山猕猴掌骨形态学特征.方法:测量30例成年太行山猕猴掌骨标本10个形态学变量.数据用SPSS13.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建立掌骨的多元判别函数模型.结果:第1根和第5根掌骨正确判别率是100.0%,中间3根正确判别率范围是92.2%~95.6%,回代检验和交互检验结果相似,说明判别函数稳定有效.结论:太行山猕猴5根掌骨的形态差异显著.采用多元判别函数可以有效地将未知掌骨标本进行判别.

    作者:赵晓进;党晓云;苏亚;王凤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N-硝基-L-精氨酸甲酯对隐睾下降固定术后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隐睾下降固定术后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建立单侧隐睾模型.术后12d将隐睾组大鼠随机分为隐睾组、隐睾固定组、隐睾固定+生理盐水组、隐睾固定+ L-NAME组,建立隐睾下降固定模型.术后分别于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L-NAME.术后第12天于腹腔内给药后2h大鼠尾部采血,取血清测定NO含量及NOS活性.术后第24天脱颈椎处死大鼠,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右侧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结果:隐睾组血清中NO浓度、NOS活性以及生精细胞凋亡率高,隐睾固定组则高于假手术组,隐睾固定+L-NAME组凋亡率低于其他隐睾固定组.结论:L-NAME降低隐睾下降固定后NO的产生,减少生精细胞凋亡,提示NOS抑制剂能提高隐睾下降固定术后睾丸的生精能力.

    作者:石金凤;谢远杰;黄欣琼;李美香;莫中成;龙治峰;贺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氯化钴和跑台运动对大鼠海马神经发生及低氧诱导因子-1水平的影响

    目的:比较氯化钴(CoCl2)所致机体低氧和跑台运动对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细胞数量和低氧诱导因子-1(HIF-1)水平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CoCl2和BrdU于动物,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细胞和HIF-1采用免疫荧光显色显示.结果:小强度跑台运动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BrdU免疫阳性(BrdU+)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动物;使用CoCl2并进行小强度运动的动物,其海马齿状回内BrdU+细胞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动物;CoCl2组动物海马齿状回内BrdU+细胞数与对照组动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小强度运动组动物、大强度运动组动物和CoCl2组动物海马齿状回内HIF-1水平皆高于对照组动物.结论:小强度跑台运动可以显著促进海马神经发生;跑台运动和CoCl2对海马的神经发生可产生叠加作用;CoCl2对大鼠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CoCl2和运动都可以导致海马齿状回HIF-1水平一定程度的增加.

    作者:娄淑杰;蔡海风;王晓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银花苦丁茶饮料对烫伤大鼠肾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银花苦丁茶饮料对烫伤大鼠肾微细结构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1(IL-1)浓度的影响,评价其对肾的保护作用.方法:H-E染色法检测肾实质的微细结构变化,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实质TNFα表达;ELISA检测血清TNFα与IL-1.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肾实质的炎症与损伤程度轻,范围局限,进展缓慢,血管球淤血而无出血,肾小管上皮内仅见颗粒变性细胞与轻度水样变性细胞,TNFα表达较弱,灰度值与烫伤时间呈负相关,血清TNFα与IL-1浓度在烫伤后缓慢升高,在第4小时达高峰(77.61±15.20,47.84±2.78).结论:银花苦丁茶饮料能延缓TNFα与IL-1的释放,对烫伤大鼠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柳洁;肖聪颖;汪冶;陈良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水通道蛋白3在小鼠鼻腔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3(AQP3)在小鼠鼻腔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研究野生型和AQP3基因敲除小鼠鼻腔嗅黏膜、呼吸道黏膜和犁鼻器中AQP3的表达特征.结果: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QP3在小鼠嗅黏膜上皮层的基底细胞和支持细胞膜上表达强烈,并在嗅黏膜固有层中Bowman腺的基底外侧膜上表达;AQP3在嗅黏膜和上呼吸道黏膜组织中基底细胞的表达相延续;AQP3表达于犁鼻器非感觉黏膜上皮中的基底细胞.嗅黏膜组织急性分离后免疫荧光结果证实,AQP3不表达于嗅神经元.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野生型小鼠嗅黏膜组织液中可检测到AQP3的表达,而基因敲除小鼠嗅黏膜组织液中未能检测到相应条带.结论:AQP3广泛分布于鼻腔嗅黏膜、呼吸道黏膜和犁鼻器中的非神经元细胞,可能参与嗅黏膜组织局部水、甘油平衡的调节,在嗅神经元兴奋性维持、鼻腔黏膜组织的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小松;汪克建;骆世芳;侯良娟;漆伟;孙善全;冉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14-3-3σ蛋白与宫颈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14-3-3σ蛋白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3-3σ蛋白在正常宫颈粘膜组织、宫颈黏膜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结果:14-3-3σ蛋白在正常宫颈黏膜组织、宫颈黏膜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10),70%(42/60)和43.10%(25/58),在宫颈癌变过程中,14-3-3σ蛋白的表达率逐渐下降.14-3-3σ在高分化癌中的表达高于在中、低分化癌中的表达;14-3-3σ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患者的年龄因素无相关性.结论:14-3-3σ蛋白表达可能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及组织分化程度相关,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同时也可能成为宫颈癌生物预防和疗效评价的新靶点.

    作者:侯艳芳;晁玮霞;齐义军;王攀;卜旺雨;牛保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大脑皮质发育和细胞周期

    虽然神经元由大脑深处脑室壁的神经祖细胞发生,新生神经元还是往往能够从它们的出生地长途跋涉迁移到达终目的地,这是大脑发育特点.在皮质发育过程中尤其明显,新生神经元必须迁移到皮质外表面.大脑皮质的神经发生涉及增殖和分化,就细胞周期而言,这意味着重新进入和退出细胞周期.人类大脑发育中有很多与不正常增殖有关的疾病,例如,DyrklA可能是唐氏综合症的1个致病因子,Six3突变的结果导致前脑无裂畸形,Emx2和TSC2在皮质的缺陷导致脑裂畸形和协调发育不良(增厚和组织的无序)[1-2].

    作者:臧建峰;徐晓波;牛艳丽;邓锦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人大脑动脉环的解剖基础与影像解剖的进展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是由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第1段(A1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第1段(M1段)、大脑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第1段(P1段)组成的1个环形结构,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当某处发生血流阻断时,可通过Willis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大脑的血液供应.目前,其形态学和影像学研究尚不完善,特别是胎儿Willis环解剖学特点报道较少.要深入进行Willis环动脉发育的影像学研究,特别是变异研究,将有助于研究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现对Willis环的解剖与影像的变异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陈光平;陈吴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