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本振;夏国园;江珍珍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和疗程电针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姿势不对称性和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16组:正常对照组,1、2、3周假手术组、模型组,1、2、3疗程美多巴组、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采用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PD模型,取合谷和太冲穴,分别给予低频(2 Hz)和高频(100Hz)电针治疗.行为学观察大鼠姿势不对称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H表达.结果:PD模型大鼠向右侧转动频率增加,高频电针可降低其向右侧转动频率,低频电针对其没有影响.PD模型大鼠黑质致密部的TH表达减少,高频电针可增加其TH表达,低频电针对其没有影响.结论:高频电针可降低PD模型大鼠向损毁侧转动频率,增加其黑质致密部的TH表达,提示高频电针对PD模型大鼠可能有治疗作用.
作者:倪进忠;丁艳霞;熊克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是由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第1段(A1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第1段(M1段)、大脑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第1段(P1段)组成的1个环形结构,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当某处发生血流阻断时,可通过Willis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大脑的血液供应.目前,其形态学和影像学研究尚不完善,特别是胎儿Willis环解剖学特点报道较少.要深入进行Willis环动脉发育的影像学研究,特别是变异研究,将有助于研究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现对Willis环的解剖与影像的变异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陈光平;陈吴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层黏连蛋白(LN)和纤维连接蛋白(FN)在小鼠肾发育中的时空性表达,探讨其与肾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胚龄及生后日龄小鼠肾组织LN和FN的表达及其含量变化.结果:LN在输尿管芽、各期肾小体、肾小管及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并随肾的发育其表达量逐渐增加;FN在除逗号小体以外的各期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随肾的发育其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LN和FN可能对小鼠肾发育以及成熟肾各结构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萍;宋小峰;郭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动物后肢缺血模型广泛应用于血管新生机制及缺血性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1987年,Couffinhal等[1]通过结扎小鼠股动脉及各分支成功建立了后肢缺血模型.随后,基于这一模型的实验方法,研究者又将实验对象扩展到Wistar大鼠、SD大鼠、Lewis大鼠等其他鼠类动物[2-4].在建立这些后肢缺血模型时,研究者多以激光多普勒成像系统(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ing system,LDPI)显示的血流灌注量作为肢体缺血判断指标,而后肢组织的病理改变等状况多被忽视或回避.有研究指出,结扎Wistar大鼠股动脉及其分支并不能有效地引起后肢缺血[5-6].为克服单纯结扎大鼠股动脉及各分支建模的不足,本实验采用自体血栓合并结扎股动脉建立了有效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该模型为研究急、慢性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促血管新生治疗的评估等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作者:邹知耕;田铧;赵世刚;吕顺增;王俊涛;李超;尹群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山西乡村汉族体型特征.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山西乡村汉族成人20~72岁共500人(男251人,女249人)进行了体型研究.结果:(1)山西乡村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3-5.1-2.5,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乡村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9-6.0-1.1,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2)在13种体型中,男女出现率高的体型均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与男性体型分布相比较,女性体型分布相对集中.(3)乡村男女30岁以后体型出现较明显的变化.乡村男性内因子值在40~49岁组达到大,中因子值在30~39岁组达到大,外因子值在20~29组大.(4)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山西乡村汉族男性与蒙古族、达斡尔族、山东汉族体型为接近,女性与山东汉族、鄂温克族、内蒙古汉族、蒙古族体型为接近.结论:山西乡村汉族具有我国北方族群体型的共同特征.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国海;曹瑜;陈琛;郑思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Detla1基因在大鼠肌源性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大鼠乳鼠骨骼肌体外培养增殖,分为对照组完全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加入诱导剂培养.通过RT-PCR、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观察Detla1基因存诱导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差异.结果:对照组Detla1基因表达强阳性,实验组基本不表达.结论:大鼠肌源性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Detla1基因表达减低.
作者:郭占鹏;梅晰凡;袁亚江;张赫;李全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世界第5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世居人群的体型特征.方法: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992名(男463,女529)20~110岁巴马世居人群的体型进行评价.结果:随年龄增长,男、女内因子值上升至40~岁组达高,而外因子值降至低,50岁后男、女内因子值逐渐下降,女性明显于男性,而外因子值逐步回升.中因子值男30~、女40~岁组升至高,后下降;男性体型(3.4-3.6-2.5)以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占优势,女性(5.0-2.9-2.1)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多见;与其他群体比较,巴马世居人群男、女内因子值较大,中因子值小,外因子居中.结论:巴马世居人群皮下脂肪较厚,骨骼细小,肌肉系统发育差、肌量少,体型以小巧匀称为特征.
作者:李坤;黄广琳;刘鹏;蒋葵;梁明康;苏曲之;杨瑞;徐世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性别差异便是其中之一.笔者教学中发现,女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成绩比男学生好,而男、女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上各有优势.但具体情况如何,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有多大,通过对人体解剖学成绩的分析来探讨性别差异在学习人体解剖学中的优劣势,试图找出有利于解剖学教学的规律.
作者:陈学洪;李启华;李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能否加强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保护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方法:大鼠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并行为学分析筛选PD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EGF+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EGF+GDNF)和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GDNF).动物继续存活至第21天,取一部分动物中脑黑质节段,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方法,以抗钙结合蛋白D28K(CB)和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反应阳性分别检测右侧黑质含CB的神经元及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细胞计数;另一部分动物被快速断头取脑,分离右侧黑质,用免疫印迹法分析黑质CB及GFAP蛋白的表达,蛋白条带用图像处理仪扫描,结果用LabWork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EGF+GDNF组大鼠黑质内CB及GFAP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GDNF组;免疫印迹法检测表明EGF+ GDNF组大鼠黑质内CB及GFAP蛋白表达量高于GDNF组.结论:EGF可能通过促进PD模型大鼠黑质内神经元表达CB和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从而加强GDNF对黑质内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洪梅;丁艳霞;王炎强;高殿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辽宁农村汉族成人体脂发育水平及其年龄变化.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方法,对辽宁517名农村汉族成人进行体质测量.结果:得到了辽宁农民汉族成人6项皮褶(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作出各项皮褶厚度随年龄的变化曲线.结论:辽宁农村汉族女性躯干部、四肢和面部脂肪厚度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男性,女性脂肪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而男性相反.
作者:裴林国;张园园;刘荣志;席焕久;贺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素β1 (NRG β1)对新生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P3大鼠被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NRGβ1治疗组.观察各组大鼠生长发育和神经学行为变化包括体质量变化,睁眼时间,悬崖回避反应时间,双前肢悬挂时间.取各组P7、P14和P21大鼠脑室周围白质,应用免疫印迹法比较分析各组大鼠脑室周围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合成情况.结果:而NRGβ1组相应日龄MBP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恢复.NRG β1组大鼠生长发育得以改善(体质量增加,睁眼时间提早),悬崖回避反应时间也缩短,但双前肢悬挂能力无明显改善.结论:NRG β1可以促进缺氧损伤的P3大鼠脑白质髓鞘合成,并使大鼠部分神经行为功能得以不同程度恢复.
作者:周琳瑛;王玮;高美钦;林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笔者在进行局部解剖学操作时,发现右侧背阔肌止点附近有一变异肌肉,为积累国内肌肉变异资料,同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形态依据,现报道如下.尸源为黑龙江鸡西市,死因不详,无残疾,年龄约50岁左右,身高182 cm.在解剖腋窝后壁时,发现其右侧背阔肌止点前面有一斜行条带状扁肌,肌肉表面有单独筋膜覆盖.该肌以较细肌腱起于背阔肌肌腱下缘,斜向内上走行,肌腹逐渐增宽,后以宽扁肌腱止于喙突.此肌全长8.06 cm,厚度0.46 cm,起点处肌腱宽1.10 cm,止点处扁腱宽2.87 cm.当臂外展90°时,此肌与背阔肌下缘呈约55°±5°的夹角.
作者:崔迎春;苏军龙;杨石照;杨吉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孕妇,23岁,孕30周.否认孕期疾病及服药史,夫妻双方无家族遗传病史.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显示:胎位LOA,双顶径8.1cm,颅骨完整,脑中线居中,侧脑室后角宽0.3cm,后颅窝池液体深1.4cm,小脑蚓部部分缺失,第4脑室宽0.6cm,与后颅窝池交通,小脑半球横径4.1 cm;双眼晶状体回声增强;脊柱光带排列规则;胎儿心四腔心可见显示,心率148次/min,心底大血管连接未见异常,升主动脉内径0.9cm,肺主动脉内径0.7 cm;肝、胃泡、双肾、膀胱显示清晰;肱骨长6.9cm,尺桡骨均长5.9cm,股骨长6.6cm,胫腓骨均长6.0cm,右足呈持续内翻状态;前壁胎盘,羊水深6.1cm,脐动脉S/D=2.3.超声诊断:(1)宫内单活胎;(2)胎儿Dandy-Walker变异;(3)右足内翻;(4)双眼晶状体回声增强,上肢肢体异常增长伴升主动脉增宽(马凡氏综合症待排).孕妇自愿要求终止妊娠,3d后经穿颅术娩出1男婴.死婴大体观:身长45 cm,体质量2 000 g,双眼晶状体混浊,口鼻无畸形,上臂长8 cm,前臂长7 cm,股长7 cm,小腿长9 cm,双侧拇指末端指节缺损,左小指并趾畸形,余指末端指节膨大,右足内翻,双足(踇)趾缺如.孕妇拒绝尸体解剖.
作者:张魁;盛晓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的诱导方案.方法:取SD大鼠腹股沟区脂肪组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应用4种方案[NA、NG、AG、NAG,N:尼克酰胺;A:活化素A;G: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进行诱导,观察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胰岛素及C-肽分泌量,行双硫腙染色,RT-PCR检测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结果:ADSCs长梭形,CD44高表达,CD49d低表达,CD31、CD106阴性;诱导7d细胞突起变短呈鹅卵石样,14 d AG、NAG组细胞近圆形,折光性增强,21 d NAG组出现明显的胰岛样细胞团.ELISA显示21 d NAG组胰岛素及C肽释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双硫腙染色21 d NAG组细胞团呈砖红色阳性表达.RT-PCR 14 d仅AG和NAG组检测到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基因(PDX1),21 d AG和NAG组均可检测到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insulin 2、insulin 1、PDX1,但表达水平有差异,NAG组接近正常鼠胰岛β细胞,明显高于AG组.结论:ADSCs具有干细胞特性,在NAG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有功能的胰岛样细胞.
作者:房艳;刘雷;宋慧娟;单伟;曾瑞霞;李德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应用口服超声对比剂建立胃窗测量左侧肾上腺大小,以确定左侧肾上腺正常值.方法:对317例患者通过口服声学对比剂后建立胃窗,行斜矢状切面超声探查,记录297例左侧肾上腺的宽径和高径及形状.结果:左侧肾上腺检出率为93.7%,斜矢状切面左侧肾上腺形状声像图表现为类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月牙形等形状.结论:口服声学对比剂能提高超声探查左侧肾上腺检出率,能够提供超声探查左侧肾上腺新的途径.斜矢状切面左侧肾上腺形状比较恒定.
作者:何本振;夏国园;江珍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神经性病理痛中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后的形态变化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SD大鼠分为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模型组(CCI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并于术前1d和术后1、3、5、7d取第4~5腰段脊髓做石蜡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后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结果:CCI组术后术侧脊髓背角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大,突起较长;波形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GFAP和波形蛋白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增高.Sham组波形蛋白平均荧光强度术后较术前1d有所增强.波形蛋白和GFAP在CCI组脊髓背角术侧的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且呈现肥大和增殖两种病理学变化.
作者:王江栓;曹靖;任秀花;刘超;张华;臧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前我国众多医学院校的系统解剖学理论教学手段依然延续着教师主宰教学的“满堂灌”方式,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对教师的依赖加重,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才成长.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何克抗教授详细分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2种教学模式,并依据它们的优势互补提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1],该教学模式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构建教与学的合理关系.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已开展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双主”教学,但理论课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2-3].
作者:周庆辉;黄秀峰;黄昌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enascin-C(Tn-C)和CD9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在涎腺肿瘤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显色法检测Tn-C、CD9在多形性腺瘤(PA)、腺样囊性癌(ACC)、黏液表皮样癌(MEC)和腺泡细胞癌(ACCa)中的表达.结果:Tn-C、CD9在4种涎腺肿瘤中均有表达,Tn-C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多形性腺瘤与腺泡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9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腺样囊性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形性腺瘤中Tn-C和CD9的表达呈正相关,在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中Tn-C和CD9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Tn-C和CD9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对涎腺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郭康;李文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进一步了解太行山猕猴掌骨形态学特征.方法:测量30例成年太行山猕猴掌骨标本10个形态学变量.数据用SPSS13.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建立掌骨的多元判别函数模型.结果:第1根和第5根掌骨正确判别率是100.0%,中间3根正确判别率范围是92.2%~95.6%,回代检验和交互检验结果相似,说明判别函数稳定有效.结论:太行山猕猴5根掌骨的形态差异显著.采用多元判别函数可以有效地将未知掌骨标本进行判别.
作者:赵晓进;党晓云;苏亚;王凤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建立锁骨数字化三维可视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锁骨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正常成人锁骨标本20个,左侧10个,右侧10个,进行层厚0.625 mm、间距为0的CT连续扫描,所得图片以Dicom格式刻盘保存,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Mimics软件的三维测量功能测量锁骨全长,表面积,体积,内外凸出角度,外侧端、中外1/3交界处、中内1/3交界处和内侧端的前后径和上下径.结果:重建的锁骨三维模型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观察与测量,准确地测得了相关解剖学数据,锁骨外侧端、中外1/3交界处的前后径和上下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中内1/3交界处和内侧端的前后径和上下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获取的锁骨解剖学数据对锁骨手术器械的设计、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玉娇;李孝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