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脑基底动脉的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尹浩;朱磊;游潮;刘窗溪;韩国强;高方友;宋伟正;王超;马骏;王曲

关键词:基底动脉, 解剖学, 变异, 动脉瘤,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摘要:目的:对人脑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解剖研究,探讨其疾病与相关解剖结构的联系.方法:尸体头颅20个,经手术显微镜下行解剖后观察其结构,分析其解剖特点.结果:本组标本显示Willis环变异,小脑上动脉的双干变异.人脑基底动脉下段较中上段粗,上段及中段直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脑基底动脉有很多变异,熟悉该部位的解剖学特点可帮助临床上选择该部位病变如动脉瘤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等的治疗方案.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螺旋CT成像对左肺上叶段级与亚段级动脉的评价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于人左肺上叶段级与亚段级肺动脉成像研究的可行性,观察测量三维重建段级与亚段级肺动脉的管径.方法:选取行胸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正常成人340例,运用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方法进行三维重建并观察测量左肺上叶段级与亚段级肺动脉,再按性别分2组、按年龄段分3组(20~40岁、41~60岁、61~87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肺动脉管径在性别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能较好显示段级与亚段级肺动脉,应用此法测量较为准确.结论:基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三维重建能较好显示并评价各级肺动脉,还可进行大样本测量研究,为临床肺部疑难病的诊断提供理论数据.

    作者:陈光平;陈吴兴;叶再挺;林黎明;叶叔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山西乡村汉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目的:了解山西汉族围度资料及其年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山西乡村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围、呼气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共12项围度测量项目,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利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9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1)随年龄增长,男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值增大,而头围、大腿围、小腿围、前臂围、上臂大围值下降.女性躯干部5个围度、上臂围、上臂大围值增大,而大腿围值下降.围度的绝对变化值与相对变化率表明,躯干部的围度变化较为明显.女性12项围度值变化特点与男性相似.(2)性别间比较,除腹围、小腿围、上臂围外,其他9项围度均存在性别差异,臀围女性高于男性,其余8项围度男性高于女性.(3)男性与女性6项围度值均明显大于我国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诸族群.结论:与我国北亚类型诸族群比较,山西乡村汉族人胸围、大腿围、小腿围值大.山西乡村汉族与山东乡村汉族、塔塔尔族等为接近,表明具有我国北亚类型族群的体质特征.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国海;陈琛;曹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医学高职高专开设《组织学与病理学》的设想

    高职高专的医学基础教育并非本科教学的浓缩版,它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就业为导向,以实用够用为度,为学生将来需要面临的执业考试、临床工作服务.因此,高职高专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就医学基础课程中关联紧密的《组织学胚胎学》与《病理学》这两门形态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整合为一门课程《组织学与病理学》.目前,通过对我校2010级助产专业学生在第1学年第2学期进行《组织学与病理学》的试验性教学,学生对病理知识掌握情况比同级护理专业学生有明显优势.下面简单介绍《组织学与病理学》课程整合的理由与思路.

    作者:鲜于丽;代凌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安徽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

    目的:研究安徽汉族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方法:使用Excel处理安徽滁州汉族348例(男212例,女136例)数据,采用u检验和x2检验的方法进行性别间和群体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安徽汉族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右型均高于左型,且均无性别间差异;安徽汉族与国内12个民族右型率比较,除蒙古族外,均有不对称行为出现差异;与其他8个地区汉族人群比较,除与广东、文昌汉族外,均有3项以上不对称行为出现差异.经分析安徽汉族7项指标间的相关性,扣手与利手、利手与利足、起步类型与交叉腿、扣手与交叉腿、利足与交叉腿、起步类型与利足这6对性状特征组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安徽地区汉族7项指标右型出现率均高于左型率,且右型—右型组合的出现率远高于左型—左型组合的出现率.

    作者:张晓瑞;郑连斌;宇克莉;荣文国;王志博;赵大鹏;薛虹;王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百色市壮族幼儿营养指数与皮褶厚度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壮族幼儿营养指数与皮褶厚度的相关性,为少数民族幼儿营养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壮族幼儿身高、体质量、坐高、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7项指标,计算Kaup指数和Pelidisi指数值,分析壮族幼儿Kaup、Pelidisi两项营养指数和皮褶厚度相关性.结果:女性幼儿4项皮褶厚度值高于男性幼儿;壮族幼儿皮下脂肪发育与新疆哈萨克族、济宁市城镇和乡村不同;Kaup指数与皮褶厚度的相关系数大于Pelidisi指数与皮褶厚度的相关系数;Kaup指数估计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和的回归方程y(男3~6岁)=1.025+0.764x,y(女3~6岁)=1.142+0.861x.结论:壮族幼儿皮下脂肪发育存在性别、年龄和民族差异.可以采用Kaup指数法推算皮褶厚度,评价幼儿营养状况.

    作者:韦荣耀;黄秀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变异拇主要动脉吻合掌浅弓一例

    在制作1成年男性右上肢血管神经标本时,发现变异拇主要动脉吻合掌浅弓1例.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标本中桡动脉在腕掌侧桡腕关节处未发出掌浅支,而是以单干斜向内下走行,在距桡骨茎突0.97 cm处入鼻烟窝并走行2.87 cm穿出,然后继续走行0.83 cm,至第1骨间背侧肌两头之间,穿人手掌参与构成掌深弓.其在穿人手掌前发出1分支称为变异支即拇主要动脉,其外径为1.56 mm,分支前后桡动脉外径分别为2.14 mm和1.90 mm.变异支在第1骨间背侧肌浅面走行5.02 cm至第1掌指关节内侧、第1骨间背侧肌下缘,发出示指桡侧固有动脉,其外径为0.94 mm,分支前后变异支外径分别为1.44 mm和1.40 mm.变异支绕向手掌走行0.86 cm至第1掌指关节手掌侧,发出拇指尺侧固有动脉,其外径为1.24 mm,分支前后变异支外径分别为1.30 mm和1.26 mm.

    作者:张旭;杨建华;陈红浩;马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直肠长度和盆底厚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测量直肠长度和盆底厚度,为临床经肛门切除直肠乙状结肠探寻入腹点提供依据.方法:在14具盆部标本上分别用直肠穿线法和直尺法测量直肠长度和盆底厚度;同时,用直尺法在30例钡灌肠造影片上对直肠长度进行测量,所选标本和影像资料均为非盆部疾病的成人资料,将测量结果在不同测量方法和性别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直肠长度在盆部标本和钡灌肠造影片上的测量值在男性分别为(15.53±0.89)cm和(8.49±0.39)cm、女性分别为(13.94±0.71)cm和(7.66±0.22)cm,标本上的测得值大于造影片上的测得值,而且男性的测得值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盆底厚度在标本上的测得值分别为男性(7.18±0.31)cm和女性(6.37±0.31)cm,男性的盆底厚度大于女性的盆底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盆底厚度较男性小,手术中游离直肠操作距离较男性短,而术前钡灌肠测量直肠长度对术中估计和寻找人腹点有参考价值.

    作者:吴学东;周健;欧阳天昭;杨新文;王宁;孙迪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促进神经胶质瘤生长

    目的:探讨骨髓内皮祖细胞( EPCs)对神经胶质瘤的作用,为深入研究神经胶质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建立荷瘤裸鼠动物模型,裸鼠设计同体对照,实验组注射胶质瘤C6细胞与大鼠EPCs的等比混合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C6细胞悬液,每隔2d观测并记录肿瘤生长情况;第27天处死动物,剥离肿瘤,观测肿瘤大小和质量,H-E及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肿瘤组织内含CD31阳性细胞的管腔样结构的数目,反映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免疫荧光观测EPCs是否参与神经胶质瘤血管新生.结果:细胞接种后第9天肉眼观察裸鼠皮下肿物,实验组肿物大小为(0.1±0.029)cm3,对照组(0.09±0.024)cm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肿瘤逐渐增大,第15天时实验组肿瘤(0.21±0.042)cm3大于对照组(0.17±0.026)cm3;第27天时处死动物,实验组肿瘤质量(17.56±1.30)g大于对照组(11.24±1.16)g.H-E染色显示,两组神经胶质瘤细胞较为密集,局部有血管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显示,实验组MVD值(30±1.2)个/视野多于对照组(18±1.01)个/视野.免疫荧光显示,肿瘤组织局部有大鼠骨髓EPCs.结论:骨髓EPCs能促进C6胶质瘤生长.

    作者:张社红;项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甲状旁腺素(1-34)对卵巢切除大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素(PTH,1~34)对卵巢切除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组)、卵巢切除+甲状旁腺素(1~34)组(甲状旁腺组).卵巢切除术后8周,甲状旁腺组大鼠皮下注射PTH(1~34),生理盐水组大鼠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卵巢切除术后20周处死大鼠并收集标本.对第2~3腰椎椎体进行骨密度测量.对第4~5腰椎及椎间盘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根据组织学评分系统对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进行评分.结果:生理盐水组大鼠第2~3腰椎椎体骨密度低于甲状旁腺组及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大鼠第2~3腰椎椎间盘组织学评分高于甲状旁腺组及假手术组;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甲状旁腺组与假手组大鼠椎间盘Ⅰ、Ⅱ胶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皮下每周注射甲状旁腺素(1-34)20 μg/kg能减轻去势大鼠椎间盘的退变,使椎体骨密度增加,Ⅰ、Ⅱ胶原的表达增加.

    作者:蔡金生;张柳;王文雅;骆阳;田发明;程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广西百色壮族男性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分析

    目的:探索百色地区壮族成年男性跟骨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和定量超声骨量峰值,为广泛筛查壮族老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5~70岁祖辈3代双亲均为壮族的751例男性志愿者进行跟骨定量超声测定,以5岁为1个年龄组.结果:壮族成年男性的超声振幅衰减(BUA)峰值出现在25~29岁组,BUA值为(65.42±4.78) db/MHz;随后,BUA值逐渐降低,其中,40~44岁组至65~70岁组与25~29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25~29岁组至65~70岁组,骨量正常者的比例由84.85%降低至34.44%;而骨质疏松的比例则逐步上升,在65~70岁组达到47.78%.结论:百色地区壮族男性跟骨BUA骨量峰值出现在25~29岁组,此数据可作为广泛筛查该地区壮族男性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的科学依据.

    作者:周庆辉;黄秀峰;王金花;杨园园;林朝文;吴联滔;吴玉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股动脉分支变异标本一例

    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尸时,发现股动脉分支存在多处变异,现报告如下.本例变异尸体为男性,50岁左右,身高约170 cm.通过解剖暴露股三角,分离股动脉及其分支,观察动脉走行,游标卡尺(精度0.05 mm)动脉管径,照相记录.本例标本右侧股动脉(外径10 mm)在腹股沟韧带下方5 cm处的内侧发出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8mm,股深动脉发出后随即跨过股神经转向外下,然后走行于股前群肌之间,分布于股四头肌深层.股动脉本干下行4 cm处发出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8 mm(而在该部位的股动脉外径为7 mm),随即发出2支升支(外径为3 mm)、1支横支(外径为2 mm)和2支降支(外径为3.5mm).在此行程中均有静脉伴行.

    作者:吴国运;梁成青;黄大元;熊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碳纳米管对肺组织病理损伤

    目的:探讨碳纳米管对肺组织的病理损伤.方法:雄性SD大鼠鼻腔滴注0.5 mg/ml的单壁碳纳米管(SWNTS)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S)颗粒悬液25 d,双蒸水滴注作为对照,取大鼠肺组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碳纳米管材料对肺组织的病理损伤.结果:SWNTS染毒组,观察到肺泡壁增厚,部分肺泡隔断裂,肺泡融合成肺大泡,肺间质有炎症细胞浸润,较高倍数下可以观察到肺组织中沉积有疑似SWNTS颗粒;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板层体溶解,出现空泡化;在肺泡巨噬细胞中,次级溶酶体增多,细胞核染色质异常;MWNTS染毒组肺组织损伤情况与SWNTS染毒组相似,但较SWNTS染毒组要轻.结论:鼻腔滴注SWNTS和MWNTS均引起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和超微结构变化.相同的质量浓度下,SWNTS毒理效应强于MWNTS.

    作者:唐凯;金婵;汤莹;张艳芳;梁豪;林方兴;晋若冰;马春旺;杨勇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牛心传导系铸型标本的制作和技巧

    心传导系是特殊的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率性活动.其中左、右束支及其分支的Purkinje纤维被结缔组织鞘包绕形成潜在的间隙.利用这一结构特点在心大体标本上显示心传导系的方法报道曾有碘染法[1-2]和墨汁注射法[3];观察其微观结构的方法有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等[4-7]方法.而传导系铸型方法鲜有报道.本课题小组利用过氯乙烯溶入有机溶剂乙酸乙脂并加入油画颜料作为填充剂制作出牛心传导系铸型标本,较好地显示了部分传导系的结构特点.

    作者:许玲娟;范文艳;李逸;郭志坤;申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一种新的显微图像半定量分析方法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常常涉及图像半定量分析工作,如组织切片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及荧光图像分析等.尽管有多种图像分析软件,如Image-Pro Plus,Northern Eclipse,Scion Image等软件,但存在价格昂贵,相关教程少,使用不便等缺点,难以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而实验人员尤其是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及教程丰富的图像软件,Adobe Photoshop是著名图像软件,普及率高,兼容性好,该软件从CS3版本开始新增了图像分析及DICOM文件识别功能,但目前关于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较少,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因此本研究就Photoshop在显微图像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文中所涉及到的名词和使用方法可参考相关教程[1].

    作者:周洲;赖娅娜;张军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脑脊髓炎模型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脑脊髓炎(EAE)模型中神经系统及引流淋巴结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3)的表达,同时监测阻断该分子功能后对EAE小鼠临床评分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EAE模型,在规定时间点处死小鼠后获取脑部组织及免疫部位引流淋巴结.应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Tim-3 mRNA水平且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引流淋巴结Tim-3阳性细胞.另外,EAE模型构建后分别使用Tim-3封闭抗体或PBS给予治疗,记录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临床评分.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EAE模型中脑组织Tim-3 mRNA表达增高,且引流淋巴结中Tim-3阳性的细胞数也增多.此外,使用Tim-3封闭抗体治疗的小鼠和PBS治疗的相比,明显加重EAE小鼠临床症状.结论:Tim-3分子通路在EAE模型中表达增高,该分子有望成为EAE模型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刘页玲;尹春华;朱清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视黄酸通过降低心转录因子Tbx20的表达抑制早期心的形成

    目的:研究过量视黄酸抑制爪蟾早期心形成的机制.方法:用过量视黄酸培养发育到第14期的胚胎.4h后,胚胎用MEMPHA固定进行转录因子Tbx20的胚胎整体原位杂交.取发育第14期胚胎形成心的组织,并分别加入视黄酸和骨形成蛋白进行培养.4h时后,用MEMPHA固定并进行Tbx20的胚胎整体原位杂交.结果:视黄酸降低Tbx20在早期心组织中的表达;在早期心组织中骨形成蛋白阻止了视黄酸对Tbx20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过量视黄酸通过降低Tbx20的表达,抑制了爪蟾心的形成.

    作者:赵勇;周影;杨琨;秦书俭;张东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血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血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4区内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建立高血脂模型.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与神经行为相结合的方法,观测缺血再灌注侧大脑海马CA4区内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和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在相同时间点内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均增多,GFAP的表达均增高;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再灌注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胞体较小,突起也少而细,GFAP的表达减少.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形态以及GFAP的表达呈动态变化.

    作者:任占川;李瑞梅;杨迎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喉癌中血管内皮素-1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素-1(ET-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淋巴管密度(LVD)、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喉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以45例经病理确诊的喉癌组织为实验组,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上述组织中ET-1、VEGF-C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同时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5'-Nase-ALP)计数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喉癌组织中ET-1和VEGF-C的表达均高于良性病变组织,且ET-1和VEGF-C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在喉癌组织中ET-1的表达与瘤内LVD和瘤周LVD、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TNM临床分期呈正相关,ET-1+/VEGF-C+、VEGF-C的表达与生存率呈负相关,其中ET-1+/VEGF-C+组具有高危死亡率.结论:ET-1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管转移,ET-1信号途径和VEGF-C信号途径可能对喉癌淋巴管生成和转移有协同促进作用,联合检测ET-1和VEGF-C的表达可成为独立判断喉癌预后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王莹;李文媛;杨春壮;贾桦;佟晓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卵巢癌细胞中OY-TES-1基因启动子CpG位点甲基化状态分析

    目的:了解卵巢癌SKOV3细胞中OY-TES-1启动子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方法: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KOV3细胞中OY-TES-1蛋白表达;通过硫化测序PCR法,分析SKOV3细胞中OY-TES-1启动子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并与睾丸组织相比较.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SKOV3细胞中OY-TES-1蛋白呈阳性反应;在检测的OY-TES-1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点-127 bp~+110 bp,含24个CpG位点)中,CpG位点的甲基化频率为80.21%,其甲基化状态明显高于睾丸组织.结论:SKOV3细胞中OY-TES-1启动子CpG位点处于高甲基化状态,进一步可探讨甲基化抑制剂氮杂脱氧胞嘧啶对OY-TES-1甲基化状态及其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范蓉;黄巍;郭文文;王炜炜;罗彬;宋慧;肖绍文;谢小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湖南瓦乡人肤纹学参数分析

    目的:研究湖南瓦乡人的肤纹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捺印瓦乡人手纹,在捺印的手纹图上观察分析指纹频率和指纹总嵴数,以及掌纹的指间纹、手大鱼际纹与小鱼际纹、猿线频率和指三叉a-b间嵴线数、轴三角atd角度与t百分距.并用Mega2软件绘制聚类图,分析瓦乡人与其他群体肤纹特征的相似性.结果:湖南瓦乡人指纹的观察频率弓型纹为2.63%,尺型纹为49.04%,斗型纹为48.33%,且3种指纹频率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指纹总嵴数均值为123.61±32.40,且右手高于左手;指三叉a-b间嵴线数、轴三角atd角度与t百分距均值分别为35.92±4.93、42.84±5.40和18.88±6.93,均无明显的性别与手侧差异;手掌大鱼际及指间纹频率较低.湖南瓦乡人肤纹特征与四川土家族相似.结论:左、右手同名指花纹对应组合多于期望值,表明同类花纹有亲和性或相容性.本研究丰富了湖南瓦乡人生物学研究资料,为其人类学、遗传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较完整的肤纹学数据.

    作者:皮建辉;刘涛;熊海霞;廖芳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