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长民
目的:探讨太行山猕猴掌(跖)骨长度与质量间性别差异.方法:对29例(13雄,16雌)成年太行山猕猴的掌(跖)骨长度和质量进行测量.采用SPSS 13.0软件,用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对掌骨和跖骨长度和质量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结果:猕猴掌骨和跖骨长度或质量的性差显著.长度变量性差大于质量变量性差;掌骨长度或质量的性差大于跖骨长度或质量的性差.结论:猕猴掌骨和跖骨长度或质量性差大小不同.这种性差的起源可能与生命早期的性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赵晓进;刘宇;党晓云;赵俊杰;雷梦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解剖学教学已得到解剖学界的广泛认可[1-3].怎样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怎样与解剖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是目前解剖学界关注的话题,解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解剖学的重要方面.下面将本教研室制作<系统解剖学>教材配套光盘及解剖学教学实践中制作课件的一些经验及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佟浩;柏树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肾动脉的变异很常见,多不影响肾的形态和功能.而笔者在解剖1例老年女性尸体时,观察到除双侧肾动脉多支大范围变异外,还伴有右肾下移、肾囊肿、肾静脉变异等多种复合性变化,具有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作者:葛文彬;李大伟;戴正寿;金立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基于CT数据腹腔动脉三维重建方法及相关解剖.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120例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行腹腔动脉三维重建,评价重建模型的效果并统计各分支的显示率、分支类型、开口位置、走行方向及长度.结果:重建模型形态逼真,能准确显示该血管及其分支的解剖结构,显示率分别为:肝总动脉100%,脾动脉100%,胃左动脉78.3%,胃十二指肠动脉100%,肝固有动脉98.3%,肝左动脉79.2%,肝右动脉95%.胃脾肝共干型分支多,占89.2%,该型腹腔动脉平均长度为2.76cm.开口位置96.7%位于胸12~腰1之间,83.3%向右走行.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腹腔动脉,可真实反应其形态结构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对介入插管及虚拟手术研究有较高指导价值,为解剖学教学提供了相关数字化图谱.
作者:陶文强;毕振宇;侯致典;徐达传;方驰华;侯赛榕;牛增志;黄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食管上括约肌矢状面的形态学特点,并试图阐明其功能产生的机制.方法:选取9例成人食管上括约肌标本进行火棉胶包埋,制作薄层矢状面断层切片,切片进行V-G染色,观察矢状面上食管上括约肌的肌束和肌层纤维结缔组织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食管上括约肌不同区域均有环行肌存在,在后壁相互重叠;食管上括约肌不同区域结缔组织的形态有所不同,在整个食管上括约肌肌层内有树根形的结缔组织束贯穿全程.结论:食管上括约肌的肌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可能共同参与高压区的形成.
作者:涂丽莉;徐胜春;张铭;朱有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活体左肺上叶尖后段静脉在螺旋CT上的配布特点. 方法:利用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160例成年男性肺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重建,并分析左肺上叶尖后段静脉及其周围结构.结果:(1) 尖后段静脉的存在率为71.25%,缺如率为28.75%,此时尖段静脉汇入左上肺静脉,而后段静脉则与前段静脉汇合成后前段静脉,再汇入左上肺静脉;(2) 尖段静脉一般有1~6条属支,而后段静脉有1~7条属支.结论:多层螺旋CT是在活体上研究肺段静脉及其属支的理想方法;左肺上叶尖后段静脉的属支数目和走行差异较大;尖段静脉与后段静脉可以共干形成尖后段静脉,尚有尖后段静脉缺如情况,这与传统解剖学的观点有明显不同.
作者:张兆明;王守安;刘树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医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已在我校推行,由于涉及教与学两方面诸多问题,在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问题,但实施双语教学是势在必行的趋势~([1-3]).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作为国家教育部2008年度双语示范课程和自治区重点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学科,本教研室在新形势下对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对2005级~2007级5年制本科及7年制本硕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经验.
作者:何少健;陈维平;黄巨恩;廖红;罗国容;莫发荣;罗彬;林永达;李颀;谢小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近年来,国内各类医学院校开展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多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或正常人体学~[1].本院按照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人体系统及其功能活动为基础,整合传统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5门学科课程,建设成为人体结构与机能校本课程.在本院2007届护理专业进行了为期1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具体如下.
作者:丁明星;傅晓艳;盛秀胜;汤碧娥;何国产;毛宇飞;李旭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上皮钙黏蛋白(E-cad)与CD44v6蛋白在青年(≤35岁)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68例青年(≤35岁)和68例老年(≥60岁)胃腺癌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E-cad和CD44v6的表达.结果:远离癌组织的正常胃黏膜上皮几乎全部上皮细胞膜着色,即正常表达;而胃癌组织中E-cad呈异常表达,即细胞质着色或异质性着色.青年胃癌组织E-cad异常表达率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6%和76.5%,而老年胃癌组织E-cad异常表达率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6%和5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胃癌淋巴结癌转移组和无淋巴转移组E-cad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3.6%和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4v6淋巴结癌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80.4%;无淋巴转移组阳性表达率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胃癌组织中E-cad异常表达和CD44v6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E-cad蛋白异常表达及CD44v6蛋白高表达预示青年胃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可作为预测青年胃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朱玉红;吕增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气囊是禽类特有的器官,是支气管分支出肺后形成的黏膜囊,外仅被覆浆膜,因此气囊壁是极薄的膜,且藏于器官之间和骨的内部,经过固定保存的标本,气囊都已破坏.气囊的主要作用是贮存气体,辅助呼吸,此外还有助于减轻身体的比重,减少肌肉间以及内脏间的摩擦,还是快速热代谢的冷却系统.通过对鸡气囊铸型分色标本的制作,不仅为教学提供了直观教具,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形态学资料,同时也为其他禽类气囊的解剖学研究提供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鲜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yclin dependent kinase 5, CDK5)是CDKs家族的成员之一,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具有与其他的CDKs成员同源的序列~[1].CDK5早是从Hela细胞中分离并克隆,并且发现是一种PSSALRE激酶与cdc2和CDK2的基因序列有57%的同源性~[2],故又称为cdc2相关的蛋白激酶.
作者:李红丽;蔡文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构建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大鼠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观察TH基因的表达.方法:RT-PCR方法获得大鼠TH基因,将其克隆至慢病毒载体.通过瞬时转染法包装出病毒上清,鉴定滴度.感染rMS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转染效率,RT-PCR、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TH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NL-TH-IRES2-EGFP经双酶切鉴定正确,所获TH基因经测序后与GenBank报道序列完全一致;生产的病毒浓缩后滴度为4.1×10~7TU/ml;感染rMSCs结果显示荧光激发可见绿色荧光,TH-rMSCs、空载体-rMSCs组5d转染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免疫印迹法显示TH基因成功在rMSCs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带有EGFP和大鼠TH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获得TH-rMSCs基因工程细胞.
作者:张阳;张志坚;郑明辉;陈东平;吴秀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解剖学技术资料中,用自然腐蚀法制作铸型标本,只适用于头颅、骨关节少的部位,四肢、躯干多采用碱液腐蚀法~([1-4]).改良的碱腐蚀法能较好保留骨和关节~[5],但操作时不易掌握腐蚀程度,对骨质有损伤.笔者用自然腐蚀的方法制作出了全身骨骼、骨关节和血管铸型标本.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罗特坚;乔治良;杜贵成;易德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小鼠肝内B220~+/DEC205~+树突状细胞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小鼠尾静脉大容量快速注射重组质粒plasmid-IL-3/CD40L,诱导肝B220~+/DEC205~+树突状细胞增殖,小鼠脾内接种结肠腺癌CT26细胞,检测肝表面转移癌结节数量及脾内癌结节大小和重量、血清癌胚抗原含量及小鼠生存期.结果:处理组小鼠肝非实质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小鼠脾包膜下接种CT26细胞后第14天,脾均有癌结节形成,仅肝表面见癌转移结节,转移率为100%.处理组肝表面转移癌结节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脾内癌结节的大小、重量,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处理组较对照组血清癌胚抗原水平显著升高,小鼠生存期较对照组缩短.结论:小鼠肝内经重组质粒plasmid-IL-3/CD40L诱导扩增的B220~+/DCE205~+树突状细胞对结肠癌肝转移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柯奇周;王娅兰;于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发病率的提高,导致糖尿病下肢缺血的发生率急剧增加,目前全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4000万人,而且每年以120万的速度增加.大约10%~50%的糖尿病患者终身要发生糖尿病下肢缺血.
作者:张建;谷涌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不同处理工艺的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酯(PHBHHx)膜材料上的生长、增殖情况,为组织工程学筛选出一种新型的适合细胞生长、增殖的生物材料.方法: 用全骨髓培养法获得BMSCs,并行免疫荧光鉴定,同时在成骨诱导液中诱导BMSCs,钙钴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成脂诱导后行油红O染色.将不同处理工艺的材料与第3代BMSCs复合培养1、 3、 7d,通过扫描电镜、MTT法和中性红染色法分别观察细胞的形态、增殖变化及分布情况.结果: BMSCs免疫荧光鉴定CD44、 CD106均呈阳性.经成骨诱导后,ALP呈阳性表达,矿化结节染色呈橘红色;经成脂诱导后,14d油红O染色呈阳性.细胞在经过碱处理或添加5%、 10%中药涂层的PHBHHx膜材料表面均生长状态良好,增殖活力强且分布均匀.结论: 经过碱处理的,且含5%、 10%中药涂层的PHBHHx膜,具有良好的BMSCs相容性,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
作者:张磊;柏树令;潘锋;佟浩;申锋;张二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借助体外模型验证IRF-1、 CD74、 CD36、 GAP43、 CYP2E1和TCA4基因表达变化是否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 方法: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并将其分别培养于含不同浓度葡萄糖(5.5、 15、 25、 30mmol/L和35mmol/L)、波动糖中(25mmol/L和5.5mmol/L葡萄糖交替,每一浓度持续12h)以及持续高糖(25mmol/L)中,48h后运用半定量RT-PCR检测IRF-1、 CD74、 CD36、 CYP2E1和TCA4的表达变化,SPSS分析基因变化与平滑肌增殖的相关性. 结果:葡萄糖浓度低于30mmol/L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随糖浓度的增加而加速.持续高糖中培养平滑肌细胞自第6h起增殖明显.统计分析显示,CD74、 IRF-1和GAP43的表达变化与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存在相关性. 结论:IRF-1和CD74参与调节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作者:叶勇;熊绍虎;张喜;刘艳春;孙瑜;杨向群;张传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d后用脑立体定位仪经脑室移植神经干细胞,移植时间点及再灌注1~7周对移植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NSS).再灌注1、 2、 3、 5、 7周末麻醉处死大鼠,脑组织石蜡包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分布.结果:神经干细胞表达巢蛋白,在血清条件下分化为表达微管相关蛋白(MAP2)的神经元和表达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SS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分布于缺血侧皮质、纹状体,再灌注后3、 5、 7周,皮质、纹状体阳性细胞数分别较1、 2周显著增多,第3、 5、 7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3周组织结构疏松,缺损严重,而第5、 7周组织结构较前3周完整致密.结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在脑缺血大鼠脑内存活、迁移,并能改善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
作者:杜杰;高小青;陈波;孙珠蕾;杨朝鲜;袁琼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早期的研究认为轴突中的蛋白质来源于胞体,但是这并不能解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如向猫的胆碱能神经元注射异氟磷能够使猫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不可逆地失活,之后却发现AChE活性在轴突的近端和远端能以同样的速度恢复,随后又有大量的研究说明AChE恢复是在轴突重新合成的,轴突自身具有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并对轴突局部合成的蛋白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作者:陈万;罗浩;林刚;杨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