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伟;姚健;陈雪;林巍巍;焦海山;王晓冬
核素循经迁移是经脉线的重要经络现象之一,但人们对其迁移轨迹落实在何种组织结构上尚无定论,而且有关核素循经迁移实验技术要素,或各自为是,或混沌不清,或相互矛盾[1-3].我们已初步发现大鼠与人体相应的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有经络作用,并显示核素循经迁移的轨迹[48],对此我们依托自身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实验条件探讨.
作者:孟凡迅;彭晓飞;王静;强福林;蔡晶;沈康;党瑞山;刘芳;陈尔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干预后疼痛大鼠痛阈变化及背根神经节(DRGs)中交感神经芽生的改变.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加巴喷丁组,于术前及术后5d每天检测大鼠痛阈变化;术后5d取各组大鼠手术侧腰5和腰4及对侧腰5 DRG,观察DRGs中交感纤维数量及篮状结构的变化.结果:加巴喷丁可以显著抑制脊神经结扎引起的痛觉过敏;模型组(手术侧腰5及腰4)表现为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异常增生,加巴喷丁干预后,手术侧腰5和腰4 DRGs TH-IR纤维及篮状结构的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加巴喷丁能提高疼痛大鼠痛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脊髓DRG中交感神经的芽生而产生镇痛作用.
作者:毛燕飞;康志敏;许华;李杰;熊源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973年Brazeau等[1]从牛、羊下丘脑提取液中分离提纯出能抑制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释放的14肽,称为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SS为一环状14 肽,在第3位和14位半胱氨酸间形成一双硫键,还原型线状结构与环状结构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无种属差异.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放射免疫检测技术发现SS主要分布在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其他器官也有分布.本文就其在体内的分布做一综述.
作者:王月影;杨国宇;范光丽;王艳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移植卵巢组织在昆明种小鼠(KM小鼠)和重症免疫缺陷鼠(SCID鼠)体内存活、卵泡发育及内分泌功能.方法:分别将同种异体卵巢组织移植到两种去势小鼠肾被膜下,通过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小鼠动情周期变化;移植后1、2个月取移植物和子宫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测定血清中雌、孕激素水平.结果:两种小鼠在卵巢移植后均恢复了动情周期,血清中雌、孕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去势组.术后2个月内,SCID鼠体内移植物存活良好,可见各级卵泡和黄体,但Oct-4阳性细胞逐渐减少;KM小鼠体内移植物则渐进性炎症细胞浸润,终发生坏死或纤维化.结论:免疫排斥影响移植卵巢的卵泡发育和内分泌功能的发挥;同种异体卵巢在SCID鼠体内存活良好,具有内分泌功能、卵泡发育并可能排卵.
作者:冯定庆;凌斌;高婷;石永云;周颖;沈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为经桡动脉至冠状动脉插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上肢标本及50例成人心标本上观测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有关的解剖结构.结果:桡动脉干长(210.8±23.4)mm,体表投影位于肱骨髁间连线中点远侧(22.4±2.6)mm与桡、尺骨茎突连线外侧1/4处的连线,远侧端内径为(1.9±0.5)mm.左、右冠状动脉干长分别为(9.9±3.5)mm和(5.7±3.1)mm,内径分别为(4.1±0.9)mm和(3.1±0.8)mm.冠状动脉向上方开口者与升主动脉侧壁远侧端的夹角左侧(76%)为(123.00±8.20)°,右侧(58%)为(109.30±11.10)°;向下方开口者其夹角左侧为(72.00±12.20)°,右侧为(65.00±13.50)°.结论:桡动脉穿刺针的方向应与其体表投影方向一致,导管的大小以5F为宜;导管进入冠状动脉干的长度不宜过深;还应根据冠状动脉的开口方向调整导管的角度,并注意桡动脉和冠状动脉口的变异.
作者:陈玲珑;郑鸣;韩涛;吴碧莲;林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乌索酸(UA)对S-180肉瘤小鼠抑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小鼠S-180肉瘤模型,以灌胃方式给药.乌索酸连续灌胃治疗9d,测量体质量、瘤重、脾重;计算抑瘤率及脾指数;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乌索酸对肉瘤鼠免疫功能、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乌索酸对S-180肉瘤小鼠抑瘤率为62.82%,脾指数较生理盐水组增加.光镜下可见大片坏死及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乌索酸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使肿瘤细胞阻滞在S期;肿瘤细胞凋亡率达到24.17%.结论:乌索酸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肿瘤细胞S期阻滞及诱导其凋亡有关.
作者:迎梅;苏秀兰;曲韵智;额尔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益精养血方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多巴胺制备的大鼠PD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实验(中药)组和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大鼠益精养血方灌胃,各30d.灌胃结束2周后行行为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Bcl-2、 Caspase-3的表达,免疫电镜技术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的旋转圈数比治疗前明显减少;实验组损毁侧与健侧黑质TH阳性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显著提高;实验组损毁侧黑质Caspase-3表达的D值比模型组显著降低,而Bcl-2的表达与Caspase-3相反;免疫电镜观察TH免疫反应产物表达于黑质DA能神经元高尔基复合体质膜面及胞质内,电子密度较高,在正常组中多见,实验组较少,而模型组很少见.结论:益精养血方对P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吕娥;吕宁宁;付文玉;魏志新;郭淑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调查西藏那曲地区藏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为探讨HLA-E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联奠定基础.方法: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方法对150名那曲地区藏族正常人HLA-E等位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共检测到3个HLA-E等位基因:HLA-E*0101的频率高,为40.59%,其次为HLA-E*01032和HLA-E*01031,分别占36.63%和22.77%.结论:那曲地区藏族人群HLA-E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E*0101 40.59%、E*01031 36.63%和E*01032 22.77%.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准确的藏族HLA-E基因频率参数.
作者:潘玉玲;任甫;席焕久;乔高锋;黄克强;温有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正常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解剖形态及其MRI和CT表现.方法:6例正常人踝关节新鲜标本MRI扫描,解剖显示内、外侧韧带后,CT断层扫描与MRI对照观察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影像学表现;在30例正常志愿者踝关节的MRI上测量内、外韧带的宽度及厚度.结果:MRI横断面及冠状面可充分显示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在冠状面及横断面上所测的宽、厚度,男女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MRI能清晰地显示踝关节的解剖结构,所测量的正常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宽、厚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病变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作者:华佳;顾海燕;王伟力;路青;柴伟明;许建荣;丁文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介导的大鼠心成纤维细胞MMP-1/TIMP-1的调节作用.方法:差速贴壁法分离与获取新生大鼠心成纤维细胞.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心成纤维细胞MMP-1、TIMP-1蛋白表达.结果:TGF-β1可使心成纤维细胞MMP-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而促进TIMP-1蛋白表达,MMP-1/TIMP-1比值下降.AcSDKP可以抑制TGF-β1对心成纤维细胞MMP-1表达的下调作用,使MMP-1蛋白表达增加,而对TGF-β1介导的TIMP-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MMP-1/TIMP-1比值增加.结论: AcSDKP可以通过上调TGF-β1介导的心成纤维细胞MMP-1蛋白表达并增加MMP-1/TIMP-1比值,以加速细胞外基质降解,这可能与AcSDKP抗心纤维化的作用有关.
作者:王小君;杨方;刘丽;吴芳;王瑞敏;马文东;罗玲;户万秘;裴新;张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在解剖一具约60岁的女性尸体时,发现右上臂肱动脉明显变异双肱动脉.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友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小鼠肺、肝和肾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特点.方法:电镜形态学观察及表面分子CD11c、CD205与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观察研究C57BL/6小鼠肺、肝和肾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特点.结果:间质树突状细胞具有特征性的胞质突起,广泛分布于肺、肝与肾间质中,数量较少,大部分处于非成熟状态,低表达CD205、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结论:间质树突状细胞是脏器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免疫前哨细胞.
作者:王宏伟;陆江阳;王晓虹;田光;杨毅;李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人体解剖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技术虽已得到广泛运用,但PowerPoint、 Flash等制作的解剖学课件缺乏动感、立体感,内容单调、枯燥、交互性差,课件的仿真性和趣味性仍不能满足现代解剖学教学需要.因此,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在教学领域中日益得到重视.我教研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解剖学教学课件取得了一定效果,体会了多媒体技术在加强素质教育中的强大优势,有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介绍如下.
作者:周波;文敏;李宏伟;余资江;康朝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同月龄大鼠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与滤泡星形细胞(folliculo-stellate cells,FSCs)之间的形态学关系.方法:透射电镜观察2~3月(青年组)、10~12月(中年组)、18~20月(老年组)3组大鼠垂体前叶的超微结构.结果:3组大鼠的FSCs和腺细胞之间均存在连接复合体样结构;在增龄过程中,FSCs的形态变化不明显,而腺细胞及其细胞间质变化明显:细胞排列散乱、细胞间隙增宽、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以中年组较为显著;脂褐素、髓样体、凋亡细胞增多,老年组比较明显.结论:FSCs可能通过与腺细胞的直接接触对腺细胞发挥作用;垂体前叶腺细胞及其细胞间隙的变化直接反映其增龄变化.
作者:张喜平;刘锋;崔慧先;赵长义;任国山;葛水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形成完全再通后的瓣膜破坏以及先天性瓣膜缺乏等形成的深静脉功能不全,静脉瓣移植常常是后的选择[1].但是,自体静脉瓣移植除来源有限、损伤较大外,尚有瓣膜强度不足和带瓣静脉的管径难以符合要求等问题[2].而异体瓣膜和人工瓣膜必须终身抗凝,极易发生血栓、栓塞和抗凝相关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心血管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构建组织工程化静脉瓣提供了可能.研究证明,虽然每条深静脉的瓣膜有多对,但只要移植一对有功能的瓣膜就能明显改善血液逆流的问题[3].理想的组织工程化静脉瓣应该具有类似天然瓣膜的三层结构,有较强的力学性能,能够承受跨壁压力和血流对瓣膜的切应力;表面应该完全内皮化,有较好的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黏附的作用;无免疫原性;具有生长和修复功能[4].
作者:温昱;张传森;党瑞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桥接缺损1个月的大鼠坐骨神经,观察神经再生以及靶肌肉神经再支配的相关情况.方法:切除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一段,造成1个月的神经缺损模型,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进行桥接修复,3个月后进行神经及靶肌肉的观察.结果:术后3个月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组的复合肌动作电位、再生神经及腓肠肌的形态等和自体神经组接近,两组均明显优于缺损组.结论: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缺损1个月的大鼠坐骨神经.
作者:施伟;姚健;陈雪;林巍巍;焦海山;王晓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广西黑衣壮族人群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 STR)基因座:D6S477、D18S865、D19S400、D20S161的群体遗传分布资料.方法:应用PCR扩增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180名广西黑衣壮族无关个体.结果:4个STR基因座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8361;平均多态信息总量为0.8047;累积个体识别力达0.999988391,累积非父排除率达0.988207.在D19S400、D20S161基因座上广西黑衣壮族与广西武鸣壮族、广州汉族与青岛汉族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广西黑衣壮族与广西武鸣壮族遗传距离为0.0304.结论:D6S477的等位基因15、D18S865的等位基因11、D19S400的等位基因12、D20S161的等位基因18可能是广西黑衣壮族群体中相应STR基因座原始的等位基因.广西黑衣壮族的4个STR基因座属高度遗传多态性标记.同一民族内不同支系的遗传关系近于不同民族间的遗传关系.
作者:曹林枝;滕少康;黄世宁;汪萍;黄昌盛;陈祖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之各医学院校相继开设局部解剖学实验课,尸源紧张,激发了我们利用校园网创办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作为局部解剖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使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假期期间,都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或其他方式,通过互联网模拟尸体解剖操作.
作者:张天伍;陈雪梅;张雁儒;臧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特点以及黄芪对BMSCs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浓度为20、50、100、200μl/ml的黄芪注射液诱导BMSCs,分别在1、5、24h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MTT方法检测黄芪对BMSCs活性的影响.结果:诱导后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固缩,核质比减小,有细长突起形成,部分细胞间可见网络状连接.巢蛋白阳性细胞在100μl/ml浓度诱导24h组染色强,而NSE和GFAP阳性细胞在200μl/ml浓度诱导24h组阳性细胞数量多,染色强,MAP-2抗体染色只在100μl/ml浓度诱导24h组和200μl/ml浓度诱导24h组出现少量阳性细胞.不同浓度的黄芪注射液以及作用不同时间均对BMSCs的活性产生影响.结论:在黄芪作用下,BMSCs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标志物,随着时间的延长,进一步表达神经元特异标志物和胶质细胞特异标志物.
作者:王新生;崔慧先;马海东;孙黎;薄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