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温下尸体保存法

许青松;李光昭;李相伍;崔林

关键词:常温, 尸体, 保存方法, 刺激性气味, 污染环境, 科研人员, 技术人员, 反复试验, 操作, 保存法, 收集, 经济, 教学, 健康, 基础, 恒定, 国内, 费用, 防腐, 处理
摘要:通常我们把收集到的尸体经过一系列防腐及固定处理后,集中保存在尸库里.保存的地方通常为尸箱、尸池或者恒定的低温(4℃左右)冰库[1].这些方法不仅严重污染环境,维持费用较高,而且操作时因刺激性气味较大,具有对操作技术人员、教学及科研人员的健康带来较大影响等弊端.我们参考国内外尸体保存方法,在反复试验基础上摸索出既简便、又经济的常温下尸体保存法,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Heath-Carter法研究

    目的:探讨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特征及其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法,对那曲地区1 194名青少年进行体型评价.结果: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男性的体型为中胚层-外胚层型均衡型(2.40-3.52-3.59),女性为中间型(3.73-3.23-3.21);男性由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发展为向偏外胚层的中胚层型,女性由偏外胚层的中胚层型经历中间型、均衡的外胚层型、均衡的内胚层型发展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结论: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消瘦,肌肉骨骼不甚发达,脂肪含量较少;在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城区与牧区藏族青少年体型差异较大.

    作者:温有锋;席焕久;叶丽平;任甫;黄克强;李春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脑挫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介导神经组织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10组,实验组分别在脑挫伤(自由落体打击脑损伤)后1~10 d处死,取脑组织提取RNA,采用半定量RT-PCR法.图像经分析测TNF-α mRNA的相对水平.结果:脑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量在损伤后2 h开始出现明显升高(0.243 0±0.001 5),6 h达到高(0.959 8±0.002 1)后,迅速下降,至伤后24 h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伤后3 d其表达水平再次升高(0.532 1±0.001 7),至第5天达到高峰(0.912 6±0.002 3)后缓慢下降,伤后10 d恢复至伤前水平.结论:中枢神经损伤后,TNF-α在介导神经组织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成春;黄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iRNA对胃癌细胞系BGC-823生长抑素基因表达的抑制效应

    目的:研究siRNA对胃癌细胞BGC-823生长抑素(SOM)分泌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4条针对SOM基因不同位点的寡核苷酸序列,应用RiboMAXT7体外转录合成siRNA并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23,经RT-PCR、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OM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筛选抑制效果佳的序列,MTT法检测BGC-823细胞的增殖变化.结果:转染后24、48及72 h,SOM基因的表达被抑制,抑制效率有差异,并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结论:体外合成siRNA抑制胃癌细胞系SOM基因的表达,增强了细胞的增殖能力.

    作者:朱晓燕;张艳;张钦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腕部骨龄评价

    目的:探讨西藏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骨发育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父母为藏族、本人在那曲生活、经体检证明健康的1 135例7~18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CHN法进行手腕部骨龄评价.结果:骨龄与日历年龄呈高度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手腕部骨龄与日历年龄存在交叉,而女性骨龄均小于其日历年龄;骨龄性别差异表现为7~10岁年龄组男性大于女性,11~14岁年龄组男性与女性基本持平,而后男性又大于女性.结论:西藏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存在其独特的骨骼发育规律.

    作者:李春山;李长勇;任甫;席焕久;黄克强;温有锋;郭子义;李宁;肖艳杰;王鲲;张华耀;成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低氧条件下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

    传统的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以药物治疗为主,随着病程进展治疗效果逐渐下降并出现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副作用.

    作者:陆蔚天;戴冀斌;黄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臂丛损伤后脊髓前后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大鼠臂丛损伤后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用大鼠建立3种臂丛损伤模型:右C7前根撕脱(A组);右C7前根撕脱+同侧C5~T1后根离断(B组);右C7前根撕脱+右C5与C6之间脊髓半横断(C组).术后1、3、7和14 d取C7节段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脊髓前角和后角CGRP的表达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各损伤组脊髓前角CGRP表达在术后1~7 d呈上升趋势,7 d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脊髓后角CGRP表达在术后1~14 d呈显著下降趋势.A组CGRP表达量高,B组低,C组居中.结论:臂丛损伤后脊髓前角和后角表达及作用呈不一致性.前角CGRP可能参与神经损伤再生的修复机制;后角CGRP可能与伤害性刺激传导有关.

    作者:陈龙菊;李峰;刘娜;吴武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霍乱毒素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

    目的:研究霍乱毒素(CTx)对视神经近端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视神经近端微挤压断(MC)后,玻璃体内注射CTx,动物存活3、5、7 d后采用荧光逆行示踪技术显示存活的视网膜节细胞.结果:在3、5、7 d时,移植霍乱毒素组(MC+CTx)存活的视网膜节细胞数分别为(2 053±169)、(1 881±230)、(1 752±137)个/mm2,明显多于实验对照组(MC)的(1 831±158)、(1 508±147)和(1 240±114)个/mm2.结论:玻璃体内注入霍乱毒素对视神经微挤压断后视网膜节细胞的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飞;黄锦桃;李海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比目鱼肌切除后相关运动神经元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比目鱼肌(SOL)切除后相关运动神经元Mn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胶体金(CB-Au)逆行标认神经元复合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的非荧光双标法,显示标记SOL-Mn群CGRP样免疫反应(CGRP-LI).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SOL切除后SOL-Mn群CGRP-LI强阳性Mn比率由正常的23.48%分别上升到68.8%(3 d)、65.32%(10 d);此后逐步降低到11.3%(30 d).(2)SOL切除后,鞘内注射GDNF强阳性Mn比率可达70.91%(30 d).结论:鞘内注射GDNF可以显著提高靶肌肉切除后相关Mn群CGRP的表达,提示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部分神经营养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CGRP实现的.

    作者:刘扬;石葛明;李双成;崔慧先;曹翠丽;李学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颅骨的塑封

    颅骨标本的传统加工方法多为表面涂刷清漆或聚氨酯漆等[1].我们经多年传统做法及参考借鉴同行的有关经验后[2],采用环氧树脂为涂料,并在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良,使颅骨表面被覆一透明光滑胶层,同时胶层各部厚度可根据需要控制于喷涂与包埋效果之间.标本质量更为提高,不易损坏眶板、鼻中隔、游离筛骨等,教学使用中深受欢迎.现介绍如下.

    作者:蔡雪彦;吕端远;李少华;张智;欧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异位胰腺的解剖及临床

    异位胰腺亦称迷走胰腺,是发生在正常胰腺位置以外的胰腺组织,1727年Schultz首次报道,1859年Klob病理证实,在临床上较少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积累总结资料,对653例异位胰腺解剖分布、结节特点、结节肿块与临床的关系、病理学特征及组织学的特征,分别加以论述.

    作者:陈吴兴;陈光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感觉传导路数字化教学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感觉传导路是解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无法制作完整显示的实体标本,仅靠描绘的示意图(挂图或图谱)作为教学对象,不能反映传导路的直观性和立体感.现根据教学要求,打破传统的解剖标本制作手段,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标本制作领域.将实体标本通过切片后作数字化处理,在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中制作结构清晰、直观、立体感强的数字化教学标本,为多媒体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素材.

    作者:先德海;钟建桥;古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但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建设尚不尽人意,成为护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为此,2005年11月中国解剖学会第六次护理解剖学研讨会把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建设作为主要议题讨论,全面回顾了我国解剖学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达成了共识,这必将促进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建设步伐,打造出护理专业解剖学金牌教材.

    作者:丁自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大鼠分为SSTF预处理组、缺血再灌组和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术前给SSTF组大鼠SSTF(50、100、200 mg·kg-1·d-1)灌胃,制备缺血再灌模型,分别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SSTF预处理可不同程度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MDA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LDH、CK水平.结论:SSTF预处理能通过保护心肌抗氧化酶的活性,抵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赵淑敏;刘胜;杨宏光;孔祥玉;宋成军;刘永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酪氨酸硝基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能否使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产生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各20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法造模,时间分为1周、2周和3周,每周用Open-field法给予行为学评分,并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大脑神经细胞形态和其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的变化.结果: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与对照组神经细胞形态有明显的不同,且出现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鼠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发生慢性应激损伤,是有效的慢性应激模型,其发生机制至少部分与NO+的产生而导致神经细胞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有关.

    作者:吕保来;吴爱群;曹莉;周强;何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作用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Ast)条件培养液(ACM)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大脑皮质Ast和神经元,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ACM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测定其神经元的活性、存活率、死亡率、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和NOS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结果:ACM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活性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使死亡率、LDH的漏出率和NOS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1)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ACM对受损的神经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修复作用;(3)Ast在脑缺血预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全明;宋岳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内耳蜗神经管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临床人工耳蜗植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测30例(60侧)硅胶蜗神经管的长度和直径.观测15例(30侧)CT蜗神经管的长度和直径.结果:蜗神经管为位于内耳道底至耳蜗底之间的一个粗短的圆柱型管道.硅胶蜗神经管的长度为(1.69±0.34)mm,平均直径为(2.53±0.27)mm.CT蜗神经管平均直径为(2.20±0.30)mm,直径的正常参考值为(2.08~2.23)mm(95%可信区间).结论:首次测得了CT蜗神经管直径的正常参考值,该数值可作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的解剖学依据.

    作者:孟庆玲;韩卉;庞刚;张媛媛;朱有余;柏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生女婴三尖瓣闭锁一例

    新生儿,女,第1胎宫内孕42周,羊水过多,经剖腹产产出.2 d后突然心率下降至20次/min,随后呼吸停止.尸质量3 150 g,尸长41 cm,两胸腔无积血、积液,两肺正常.气管内有少量黏液,心包内有5 ml淡黄色液体.

    作者:史林龙;靳超文;韩业兴;周海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针刺对备用背根节神经元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成年哺乳动物的脊髓具有可塑性,且针刺可促进脊髓可塑性,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实验表明针刺可促进NGF、NT-3在部分去背根动物背根节的表达[1,2],表明了针刺可能通过改变背根节部分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进而在脊髓可塑性中发挥作用.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神经系统发育及损伤修复有关,但EGF与成体动物脊髓可塑性及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报道不多.本实验拟通过成体猫备用背根模型来初步探讨EGF与脊髓可塑性及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

    作者:张连双;王希锋;殷彦君;章为;王廷华;于振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肉鸡甲状腺中胸腺组织的分布

    关于免疫与神经、内分泌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内分泌系统可通过激素调节免疫应答,而免疫系统的细胞也可以产生激素样的免疫因子,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自身细胞,三大系统间有着复杂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1].鸡的胸腺叶常与甲状腺、甲状旁腺和腮后腺紧密相接,并穿入其中,彼此间并无结缔组织隔开[1~3].为深入了解胸腺组织在甲状腺中的分布及其发育状况,本实验以AA肉鸡为实验动物,系统观察了7~42日龄甲状腺中胸腺组织的变化,以探讨免疫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组织学关系.

    作者:王珏;李升和;金光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利用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推断年龄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供体年龄的关系,为法医学通过微量软组织推断年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5例0~81岁健康人外周血样本,采用Southern印迹法检测其端粒限制性片段(terminal restrictionfragment,TRF)平均长度,并作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外周血白细胞TRF长度随年龄增长逐渐缩短,并呈不均衡趋势;端粒DNA平均每年缩短51 bp;得到推断年龄回归方程:Y=-16.539X+236.287±9.832.结论:人外周血白细胞TRF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此规律为通过端粒DNA长度推断个体年龄提供了可能.

    作者:李长勇;任甫;席焕久;黄克强;苏荣健;温有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