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彦;吕端远;李少华;张智;欧伟
目的:探讨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特征及其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法,对那曲地区1 194名青少年进行体型评价.结果: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男性的体型为中胚层-外胚层型均衡型(2.40-3.52-3.59),女性为中间型(3.73-3.23-3.21);男性由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发展为向偏外胚层的中胚层型,女性由偏外胚层的中胚层型经历中间型、均衡的外胚层型、均衡的内胚层型发展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结论: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消瘦,肌肉骨骼不甚发达,脂肪含量较少;在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城区与牧区藏族青少年体型差异较大.
作者:温有锋;席焕久;叶丽平;任甫;黄克强;李春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的方法显示人体筋膜聚集区分布,与经络图对比研究经络形态结构.方法:在断面图上标记人体筋膜聚集区,利用软件重建出局部轮廓和标记点连线,与国标经络图相比较.结果:重建出的标记点连线显示良好,标记点连线与经络线走行相似.结论:经络可能位于筋膜聚集区内.
作者:焦培峰;邱小忠;姜楠;陆云涛;王军;原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Authorware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它基于图标流程的创作方式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士进行多媒体创作成为可能,作为一名普通解剖学教师,笔者尝试运用该软件进行断面解剖学教学课件的制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的经验,现以头部断面解剖课件制作过程为例与大家商榷.
作者:陈禹;牛松青;石丽艳;郝嘉南;唐泽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明确额部各供血血管系统之间的吻合情况,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尸体头面部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口径、走行和吻合状况等;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上距眶上缘(4.9±0.4)cm,下为眶上缘水平,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1.4 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2.3 cm.结论: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
作者:杨彪炳;朱希山;樊文胜;唐胜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通常我们把收集到的尸体经过一系列防腐及固定处理后,集中保存在尸库里.保存的地方通常为尸箱、尸池或者恒定的低温(4℃左右)冰库[1].这些方法不仅严重污染环境,维持费用较高,而且操作时因刺激性气味较大,具有对操作技术人员、教学及科研人员的健康带来较大影响等弊端.我们参考国内外尸体保存方法,在反复试验基础上摸索出既简便、又经济的常温下尸体保存法,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许青松;李光昭;李相伍;崔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传统的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以药物治疗为主,随着病程进展治疗效果逐渐下降并出现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副作用.
作者:陆蔚天;戴冀斌;黄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联合培养中大鼠心肌细胞对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生长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建立大鼠交感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的模型.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交感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不同时间的活细胞生长状况,计数神经纤维束的数目.并用Ho1mes还原银染色法计数神经元迁移的数目.结果:联合培养中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长出的神经纤维束数目、直径大于5μm的神经纤维束的数目以及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迁出的神经元的数目均较单纯交感神经节组织块培养的明显增加.结论:联合培养中分散的心肌细胞诱导培养的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神经突起的生长和神经元向周围的迁移.
作者:刘花香;李振中;付士杰;黄飞;邢毅;刘真;陈淑妍;王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们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有双胆囊伴其中1个胆囊特大的畸形变异.
作者:汤羽;周瑞君;甘泉涌;曾志勇;胡长虎;刘德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感觉传导路是解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无法制作完整显示的实体标本,仅靠描绘的示意图(挂图或图谱)作为教学对象,不能反映传导路的直观性和立体感.现根据教学要求,打破传统的解剖标本制作手段,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标本制作领域.将实体标本通过切片后作数字化处理,在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中制作结构清晰、直观、立体感强的数字化教学标本,为多媒体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素材.
作者:先德海;钟建桥;古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血管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很多,但一般多以单个器官设计造型,它能重点显示器官内血管的立体构筑形式,但不能体现相邻器官间的血管联系,缺乏整体感.石瑾等[1,2]系统地开展了多器官联合铸型标本的研究.
作者:龚敏卿;敖绍勇;徐金东;黄镇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Ast)条件培养液(ACM)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大脑皮质Ast和神经元,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ACM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测定其神经元的活性、存活率、死亡率、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和NOS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结果:ACM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活性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使死亡率、LDH的漏出率和NOS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1)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ACM对受损的神经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修复作用;(3)Ast在脑缺血预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全明;宋岳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植入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对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尼氏染色和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染色标记细胞数和阳性细胞平均面积、平均光密度.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数量减少,尼氏体脱失、溶解.术后3 d,微囊组NOS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平均面积及平均光密度均明显高于单损组;术后7 d微囊组NOS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平均面积较细胞组高;术后14 d,细胞组NOS阳性细胞数急剧增高超过微囊组,但微囊组仍平稳上升.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移植能诱导早期NOS表达增加及抑制后期NO过量产生,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有利于损伤脊髓的修复和再生.
作者:万斌;马建敏;傅文学;刘德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异种脊髓前角匀浆免疫后的变化.方法:猪脊髓前角匀浆免疫豚鼠后,豚鼠脊髓前角以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及IgG免疫组化染色,同时电镜下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超微变化.结果: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在变性和丢失,以神经元固缩、胶质细胞围绕破坏的神经元形成卫星现象篌及小墓穴为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质内IgG沉积呈颗粒状分布.运动神经元胞质内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结论:猪脊髓前角匀浆作为抗原可引起豚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说明猪与豚鼠运动神经元存在共同抗原,自身免疫机制可能参与了运动神经元变性过程.
作者:郭艳苏;许蕾;刘亚玲;吴红然;任爱兵;宋学琴;李春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鼠出生后肾脏发育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特征,探讨出生后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规律及其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分别检测小鼠出生后1~70 d肾脏中PCNA阳性的细胞和凋亡细胞.结果:小鼠出生后1~70 d,皮质中的肾小体、肾小管、髓放线以及髓质中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早期增殖活跃,随着肾脏发育成熟而表达逐渐减弱.同时,也存在着细胞凋亡现象,且凋亡高峰一般出现在增殖高峰之后.结论:细胞增殖与凋亡在小鼠生后肾脏发育的整个过程中普遍存在,生后1~7 d细胞增殖旺盛,增殖高峰之后出现凋亡高峰,生后28~70 d两者活动均减弱.
作者:李晓明;臧东钰;郭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D大鼠下颌骨在性别之间的差异.方法:对37例(♀19,♂18)SD成年大鼠下颌骨的11项变量进行测量,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的进行判别分析.采用逐步判别法和全模型法,用下颌骨变量建立性别判别函数.通过回代和交互检验方法来确定判别函数的效果.结果:大鼠下颌骨3项变量在性别之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4项变量有非常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的性别判别函数的性别正确判别率大于80.0%.结论:大鼠下颌骨变量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用SD大鼠下颌骨变量进行性别鉴定有一定理论和应用价值.
作者:赵晓进;刘延霆;胡春红;吴宿慧;王训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介导神经组织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10组,实验组分别在脑挫伤(自由落体打击脑损伤)后1~10 d处死,取脑组织提取RNA,采用半定量RT-PCR法.图像经分析测TNF-α mRNA的相对水平.结果:脑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量在损伤后2 h开始出现明显升高(0.243 0±0.001 5),6 h达到高(0.959 8±0.002 1)后,迅速下降,至伤后24 h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伤后3 d其表达水平再次升高(0.532 1±0.001 7),至第5天达到高峰(0.912 6±0.002 3)后缓慢下降,伤后10 d恢复至伤前水平.结论:中枢神经损伤后,TNF-α在介导神经组织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成春;黄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纤维化是肝损伤后修复性应答.当损肝因素导致肝损伤时,肝内相关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经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形式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致使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导致ECM的生成大于降解,以致ECM过度沉积,从而引起肝窦毛细血管化,促使肝纤维化形成,故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而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损伤导致的HSC活化对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本文就肝纤维化时SEC对HSC的相关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赵海军;郭顺根;贾文婷;庞奕晖;戚红丹;牛建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的膜联蛋白A5(anxA5)的重组质粒,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用PCR方法从pJLA503-anxA5质粒中扩增anx A5的基因序列,引入酶切位点Xho I和Bam HI.将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和anxA5的PCR产物经双酶切后用T4连接酶连接,并经鉴定序列正确后,用磷酸钙共沉淀法稳定转染Hela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anxA5在Hela细胞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鉴定正确,稳定转染Hela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anxA5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anxA5重组质粒,并能在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中表达,为研究anxA5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系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欣;高福禄;王芳;何颖;孙树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给学习者以直观性强的感受,特别重要.传统教学中采用方法有:教科书插图、彩色图谱、挂图、模型、投影、录像、实体标本等.多媒体教学目前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学的主要方法,相同内容比利用挂图、模型、投影等传统方式要节省1/3的时间;比板书板图的方式至少节省2/3的时间[1].目前,多媒体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图像是二维图像,而人体是三维实体,初学者从二维图像到三维实体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如果多媒体教学直接使用三维图像,多角度观察,初学者无疑更容易理解.
作者:樊继宏;李鉴轶;刘畅;赵卫东;黄文华;邱小忠;张美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刊集中发表了7篇人类学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类学研究的部分近期成果.如何发掘我们的研究空间、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这些文章将会给人类学工作者和读者一些启迪和帮助.去年本刊曾登载了<加强人类学的研究,促进人类学的发展>[1]一文,笔者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拙见,现在借集中发表人类学论文之机,再提出一些建议与同行们共勉,以期推动人类学的发展.
作者:席焕久;任甫;郭景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