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临床需要为本的综合教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学的观察和体会

何北平

关键词:临床, 人体解剖学教学, 新加坡, 国立大学, 医学院, 教研室, 医学生, 新科技, 神经解剖学, 教学转型, 知识教学, 信息, 退休教师, 生物工程, 生命科学, 科技手段, 军医大学, 教学效果, 教学时数, 教学领域
摘要:笔者曾经于1985年到1994年在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学习任教,再于2002年初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后重新返回教学领域.身处当前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解剖学教学时数的减少,解剖材料的严重不足,新科技手段的不断增加,我们不得不去面临由传统的知识教学向结合各种新科技的多界面的信息教学转型的挑战.目前该教研室的13名正式教师和2名返聘的退休教师承担着医学和牙医学生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和神经解剖学的教学,同时还负责药学、生命科学以及生物工程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在3年七个班次的教学过程中,经历了教研室多次的教学调整,我初步体会到这种转型的不易,当然也期待这样的变革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分几个部分来总结我对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在医学生解剖学教学的观察和体会,供国内同仁参考.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解剖学杂志》2003年载文和引文的统计分析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2003年出版的<解剖学杂志>载文和引文情况,分析该刊的载文特点和引文特点,探讨我国解剖学领域论文引文的一般规律,并按照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规律,找出解剖学杂志引文的核心期刊.

    作者:翁淳光;余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大鼠眼高压诱导的不同缺血/再灌内层视网膜的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眼高压诱导的不同缺血/再灌条件下内层视网膜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方法:成年大鼠,根据不同加压与再灌时间分组.左眼眼压升高至闪光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的临界眼压且维持缺血30~90 min.实验动物分别再灌1、3、7或14 d复测b波,尼氏染色检测节细胞(RGCs)密度、内层视网膜厚度.结果:缺血60或90 min组RGCs密度和内层视网膜厚度显著下降,且下降的程度随再灌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缺血30或45 min组复测b波部分恢复;而缺血60 min或更长时间组则b波未恢复.结论:缺血60 min或更长时间导致内层视网膜严重损伤,而不同的眼高压维持时间和再灌时间都是影响视网膜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

    作者:熊鲲;黄菊芳;童建斌;陈旦;潘爱华;罗学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指甲的测量与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指甲的再植再造、修复整形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测量255例大学生的指甲长、指甲宽和手长、手宽等15项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计算出男女各项指标的测量值.各均值的性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各指甲长之间,各指甲宽之间均呈正相关,而指甲长与手长之间无相关关系,由其余各指推算拇指甲长的回归方程可靠.结论:临床指甲再造和整形时可依据各指甲长之间的回归方程来推算应设计的指甲长度,而不应按手长估计,同时要考虑指甲宽长间的比例.

    作者:晏丹;范松青;李素云;安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鼠隔外侧核和隔内侧核接受蓝斑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投射

    目的:探讨大鼠蓝斑核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向隔外侧核(Sl)和隔内侧核(Sm)的投射.方法: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与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H-d)组织化学法相结合的技术.结果:Sl接受来自双侧蓝斑核NOS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占蓝斑核向Sl投射神经元的60%左右,同侧居多;双侧蓝斑核都有NOS阳性神经元投射至Sm,占蓝斑核向Sm投射神经元的55%左右.结论:Sl和Sm接受蓝斑核NOS阳性神经元的投射,蓝斑核NOS阳性神经元至Sl的投射呈同侧优势,至Sm的投射双侧无明显差别.

    作者:侯良芹;熊克仁;赵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前臂骨间膜前面尺侧的动脉及其与穴位的关系

    目的:探讨前臂骨间膜前面尺侧的动脉分布及其与心经穴位的关系.方法:成人前臂动脉乳胶灌注及墨汁灌注的标本,解剖观测其骨间膜前面尺侧的动脉分布.结果:前臂骨间膜前面尺侧的动脉来自骨间前动脉及其前终末支的节段性分支,在心经沿线2、3寸处的动脉支出现率均大于59.3%,2寸处动脉支管径粗、分支多、供血量大,且向下密集分布到与心经穴位相关的骨间膜远段.结论:前臂骨间膜前面尺侧的动脉呈节段性分支分布,与心经相关穴位的血管分布较密集.

    作者:丛兴忠;陈尔瑜;党瑞山;邹开军;汪爱国;沈雪勇;丁光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名古屋大学的人体解剖学教学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解剖学教研室学习期间,感受到日本与中国医学院校在解剖学教学模式、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为了能改进或提高解剖学教学水平,作者对名古屋大学解剖学教学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和分析.

    作者:任振华;韩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神经激肽A在大鼠空肠发育中的定性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激肽A(NKA)在大鼠空肠发育中的表达及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和图像分析系统研究大鼠胚胎13 d至成年空肠中NKA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空肠,首先于胚胎15 d的肌间丛处出现NKA-IR的表达,随发育相继出现的纵肌、环肌、绒毛、小肠腺周、粘膜下层、深肌丛,生后30 d已具备成年组的分布特征;(2)NKA-IR细胞具有典型的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征.结论:(1)NKA在空肠的发生发育主要在生前1周~生后4周内;(2)NKA在空肠的发生发育有2个关键时期,即生前1周~生后1周和生后1月末;(3)NKA-IR细胞可能是肠道内分泌NKA的内分泌细胞.

    作者:李力燕;郭建辉;王廷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及修复中肥大细胞的异质性表现

    目的:观察大鼠胃壁两型肥大细胞在应激性胃粘膜损伤及修复中的形态变化.方法:运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正常、应激、修复多个不同时相组大鼠腺胃部的肥大细胞.结果:粘膜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粘膜肥大细胞(MMC)和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TMC)的数量无显著改变.在胃粘膜应激损伤过程中,MMC和CTMC脱颗粒率均明显增高,其中MMC的反应更为灵敏.在胃粘膜修复过程中MMC的脱颗粒率仍明显增高.MMC与嗜酸性粒细胞、神经纤维等关系密切.结论:MMC和CTMC可能均参与了应激性胃粘膜损伤及修复过程,MMC的反应较CTTMC更为灵敏,提示两型肥大细胞在功能上呈异质性表现,在此过程中MMC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冯雅琴;王彤;王周南;景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雌激素对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海马老年斑形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用无偏性体视学定量研究雌激素对app/ps1双转基因(app/ps1 dtg)AD模型小鼠海马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及老年斑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雌性app/ps1 dtg小鼠行双侧卵巢切除,于颈部皮下植入可持续释放60 d的17β-雌二醇片剂(17-βestradiol,E2);60 d后取脑行冰冻切片,6E10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沉积于海马的Aβ,刚果红组织学染色显示老年斑,无偏性体视学测量海马内Aβ斑及老年斑的总体积.结果:E2抑制Aβ在海马内沉积,降低海马内Aβ斑的总体积,并抑制老年斑的形成.结论:E2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可能与E2抑制Aβ在脑内沉积并聚集形成老年斑有关.

    作者:雷德亮;廖丽民;潘爱华;罗学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鼠脑脊髓不同部位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特征

    目的:研究大鼠脑和脊髓不同部位室管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区域性差异,并探讨其相应的功能.方法: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结果:室管膜上皮衬于脑室、中脑水管和脊髓中央管的内表面,不同部位可见单层扁平、立方或假复层柱状各型上皮.细胞游离缘均具有纤毛、微绒毛及分泌泡,但其形态数量因部位而不同.结论:室管膜是脑脊髓腔面具有复杂功能的一层衬里,在脑脊液的跨越质膜转运及参与驱动脑脊液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淑玉;郭艳苏;杨程;吴东霞;李向印;雷建章;李春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黄体酮对戊四唑致痫大鼠海马内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黄体酮(P)对戊四唑(PTZ)致痫大鼠的发作情况和对海马结构内的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去卵巢(OVX)雌性SD大鼠,设立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给药组,取含背侧海马的脑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实验给药组大鼠均未出现癫痫发作,实验对照组大鼠发作均达Ⅳ级以上.(2)实验对照组海马结构内MAP2免疫阳性反应减弱,而实验给药组则增强.结论:P可对抗PTZ致痫的行为发作,并且上调了海马内MAP2的免疫活性,可能参与了P对抗癫痫的机制.

    作者:于胜波;金融冰;王建;宫瑾;隋鸿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国际组织化学新动态

    第十二届国际组织化学会议2004年7月24~29日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近4年来细胞与组织化学在国际学术前沿的新进展.

    作者:蔡文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及TNF-α反义寡核苷酸阻断后马桑内酯(CL)刺激纯化培养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将上述两种条件培养基提取液(ACM)分别注入正常大鼠侧脑室,观察动物行为与脑电图的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质与海马中生长抑素(SS)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侧脑室注射TNF-α刺激后的条件培养基提取液可引起大鼠Ⅲ级癫痫样发作及典型的尖波、棘波、棘-慢波癫痫样脑电图表现,侧脑室注射TNF-α反义寡核苷酸阻断后由马桑内酯刺激的条件培养基提取液,大鼠无癫痫样行为发生.结论: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可诱导大鼠癫痫发作.

    作者:彭俊忠;朱家祥;童逸龄;魏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特点

    目的:探讨不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异构体在小鼠胚胎心脏的时空表达规律和心脏发育关系.方法:小鼠胚胎连续切片,免疫组化PAP法染色.结果:TGFβl和TGFβ3的表达开始于胚胎发育第9 d,第12 d达高峰,第13 d后,表达下降,尤以室间隔和左心室致密心肌下降明显.直到第10~11 d,各部才出现较强的TGFβ2染色,第12 d后,TGFβ2染色明显下降.心肌TGFβ2和TGFβ3表达增强的同时,流出道嵴表面和半月瓣原基表面内皮细胞变为立方形,显较强的TGFβ2和TGFβ3染色.结论:TGFβ类生长因子集中表达于小鼠胚胎心脏发育的9~13 d,3种TGFβ异构体可能以旁分泌和内分泌的形式在心肌分化、外形演变和内部分隔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祁丽华;景雅;曹锡梅;王彤;杨艳萍;乔从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颈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

    颈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神经后支综合症[2,3]和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3,4]与颈神经后支有密切关系,都是颈神经后支在行程中受到压迫或挤压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常可发现颈神经后支受压的原因和压迫的部位[1,2],但有较多的病例是由于椎间孔以外的支持组织结构或功能紊乱刺激颈神经所致[5].这类患者缺乏神经病理阳性体征及影像学方面的特异性表现,诊断较为困难[3,5],教科书对颈神经后支的描述有限,国内的研究也还显不足[6].为了补充国人颈神经后支的行程、定位和可能受到的卡压部位,作者在16例头颈标本上对颈神经后支作了解剖学观测.

    作者:张元鑫;王福;卢云;鞠成林;张奎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带血供髂胫束-骨瓣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根据对膝上外侧动脉及髂胫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认为以膝上外侧血管为蒂可构成髂胫束-骨瓣,用于移植或转位修复跟、肘、膝、脊柱等部位肌腱及伴有骨质缺损的修复或骨不连的融合.为推广这一组织瓣的临床应用,以及充实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标本资料,作者设计制作了带膝上外侧血管蒂几种不同类型的髂胫束-骨瓣标本.

    作者:彭珍山;毛利冰;肖建忠;谭建国;陈胜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处理霉变解剖标本方法的改进

    霉变的解剖标本给教学和科研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造成不必要的材料和人力的浪费.关于霉变标本的处理,大多采用甲醛、苯甲酸、麝香草酚、克霉、石炭酸等传统方法,然而价格过高、标本的外观和颜色受到影响以及长期使用对操作者身体毒害作用很大.作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观察,利用过氧化氢(H2O2)的强渗透性和强氧化特性清除霉菌污染,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郭连军;田秀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单侧不完全型输尿管重复畸形一例

    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右侧输尿管不完全重复畸形一例,系成年女尸,40岁左右,身高约160cm.右侧肾缩小,长度为9.45cm,宽度为4.54cm,厚度为3.62cm(左侧肾脏长度为10.24cm,宽度为5.20cm,厚度为4.28cm),且肾脏表面不光滑,分布大量的结节状突起,外观类似固缩肾.冠状位剖开肾脏观察到,右肾上盏单独形成右上肾盂,右肾中、下盏合成右下肾盂,肾盏较发达,肾盂本身不大,位于肾内,两肾盂间相距约2.5 cm.上位输尿管上狭窄外径为0.27 cm,中狭窄外径为0.25cm,两狭窄中点外径为0.40 cm,长17.5cm,靠内侧下行;下位输尿管上狭窄外径为0.25cm,中狭窄外径为0.30cm,两狭窄中点外径为0.42 cm,长15.5cm,靠外侧下行.

    作者:马建敏;张宪郁;刘德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以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中心的资源综合利用

    由于受教学经费和尸体来源的限制,解剖学教学一直是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中困难大的学科之一.我们在探索人体解剖学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把尸体标本的综合利用作为医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重点通过改革解剖学实验课教学的模式,探索了一条使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两门课程的标本和资源共享的教学新模式.

    作者:孙国刚;萧洪文;蓝顺清;张西北;王继丰;廖新品;胡光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幕上、下联合进路岩斜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目的:为岩斜区病变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显微镜下在3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对岩斜区进行解剖学观测并模拟幕上、下联合进路手术.结果:(1)前半规管拱峰离岩骨表面(弓状隆起)较浅,平均深2.19 mm.后半规管靠近乙状窦,乙状窦前缘到后半规管后点平均9.49 mm;(2)弓状隆起至岩尖,后半规管后点至耳蜗、内耳门后缘以及乙状窦前缘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mm)分别为34.09±4.87,14.29±1.76,15.13±1.97,21.89±2.37.结论:临床上应用经幕上、下联合进路能较好地暴露岩斜区的解剖结构,可取得岩斜区病变手术治疗的满意效果.

    作者:罗滨;邹连生;彭韶平;徐能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