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珍山;欧阳四新;谭建国;杨爱华;刘进才
目的:为外侧膝状体(LGB)缺血所致的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成人和胎儿脑的LGB动脉的来源和微血管构筑,部分脑标本用组织切片方法观察营养LGB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结果:LGB营养动脉第一级来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二级为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外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三级构成LGB的小动脉.50岁以上的标本,LGB的一、二级动脉有硬化改变的占88%,二级小动脉被阻塞占10%.结论:二级动脉在LGB内有各自的供血区,脉络丛前动脉是供应LGB前部和外侧部的唯一动脉,大脑后动脉营养LGB的其余部分.不同动脉的阻塞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视野改变,是视野缺损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奕蓉;赵国志;刘学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D-半乳糖皮下注射法致小鼠衰老模型的佳剂量,复制实验用小鼠衰老模型.方法:选用3月龄健康昆明小鼠30只,分为D-半乳糖75 mg·kg-1组、100 mg·kg-1组、125 mg·kg-1组.设3月龄和12月龄对照组.实验组每天给予D-半乳糖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6周后分别观测脑、心肌、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脂褐素含量,血清和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各实验组和12月龄对照组的脑中SOD、MDA和脂褐素含量均较3月龄显著增高,但以100 mg·kg-1组和125 mg·kg-1组为显著.结论:D-半乳糖100 mg·kg-1和125 mg·kg-1皮下注射6周可以较好地复制出小鼠衰老模型.
作者:余资江;应大君;董世武;刘乐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小鼠胚胎器官形成过程中热休克蛋白47(Hsp47)和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表达情况.方法:于GD11~GD18,取得小鼠胚胎脑、眼、心、肺、胃、肝、四肢,于GD13~GD18取得肾,利用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Hsp47和Hsp60在各器官的表达丰度.结果:Hsp47在GD11~GD12和GD18的脑、GD11~GD12和GD17~GD18的眼、GD11~GD12和GD16~GD18的肺、GD11~GD18的肝脏不表达,在其余时间和其余器官均有表达;Hsp60在GD11~GD18时段胚胎的脑、眼、心、肺、胃、肝、肾(GD13~GD18)、四肢中均有表达.结论:Hsp47和Hsp60在小鼠胚胎器官形成过程中有不同的表达丰度,其表达模式也不一致;Hsp47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有重要功能,Hsp60则具有广泛表达的特点.
作者:朱勇飞;朱江波;周宏元;张天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小鼠成长过程中小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活性变化及其组织细胞定位.方法:利用比色法对AK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用酶的原位复性电泳分析小肠中AKP的种类和活性变化;用组织化学、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酶定位.结果:在小鼠成长过程中,AKP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14活性强,Da活性弱;共出现2条AKP同工酶带,各同工酶的活性随小鼠的生长发育发生不同的变化;AKP活性主要出现在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质、细胞膜、微绒毛和微绒毛表面的糖衣上.结论:小肠AKP可能参与某些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运输,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小肠的机能分化有关.
作者:王俊丽;李金亭;李冰冰;傅山岗;陈卫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用环氧树脂制作的铸型标本具有支撑力强、收缩率低、成型饱满等特点,但铸型较脆弱、柔韧性差,易造成细小分支折断,从而影响铸型标本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目的.为此,我们改进配制方法,在环氧树脂填充剂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四氯乙烯,并调整它们之间的比例用量,以增加铸型柔韧性.经过多次实验,铸型标本主干具有充盈饱满、支撑力强,末梢具有较好柔韧性,铸型效果理想.现以肺内管道铸型标本为例.
作者:黄海龙;刘临;应美红;廖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509C/T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与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180名壮族人和170名汉族人的TGF-β1基因-509C/T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壮族人中CC基因型占41.1%、CT基因型占46.1%、TT基因型占12.8%;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28.9%、CT基因型占52.9%、TT基因型占18.2%.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壮族与汉族人群TGF-β1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陈秉朴;韦叶生;解继胜;黄海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种子细胞是近年来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寻找适宜的种子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心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yes,TEHV)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现有种子细胞虽各有优点,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近年来种子细胞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以利于TEHV种子细胞的深入研究.
作者:张喜;张传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β型受体(estrogen receptor β,ER-β)在大鼠下颌下腺的定位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ER-β在下颌下腺的可能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细胞、泡心细胞、闰管、颗粒曲管及大于颗粒曲管的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均呈ER-β免疫反应阳性,阳性反应物质主要位于阳性细胞胞质内,核呈阴性反应.结论:大鼠下颌下腺存在ER-β,雌激素可能通过ER-β的介导对下颌下腺功能进行调控.
作者:唐旭;于辉;初晨宇;金晓航;黄威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MbiⅠ多态性在中国广西不同民族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壮族和汉族人的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MbiⅠ多态性,比较2组白细胞介素-6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壮族人中CC基因型占56.22%、CG基因型占41.08%、GG基因型占2.70%;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66.67%、CG基因型占32.32%、GG基因型占1.01%.两组白细胞介素-6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壮族与汉族白细胞介素-6基因MbiⅠ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韦叶生;蓝艳;徐群清;李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教育界面临的挑战.而双语教学则是当前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非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医学名词约有1/3以上来源于解剖学[1],且与解剖学名词相关或由其派生的术语几乎占医学专业词汇的七成[2].因此,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对于促进医学生专业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但母语水平对其影响如何?为此,本文展开了相关调查分析.
作者:吴巍;宋健;戴冀斌;唐燕;田宗文;周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显微外科组织瓣是依据细微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寻找有效的区域性血供保障,以定点供区和受区,而相关解剖学科研和教学的实物模型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为配合显微外科的研究,我们通过探索,采用新鲜材料红色乳胶灌注、X线放射摄像、Photoshop的层处理技术并结合透明、拼接、剪裁等功能,局部防腐、分层解剖、印模复位等技术,成功制作出腕背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现简介如下.
作者:肖建忠;任家武;谭双香;王兴海;彭珍山;陈胜华;李素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一套人类耳蜗组织放大40倍的显微结构图像资料,探讨基于PC平台的显微结构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应用火棉胶切片技术获得人类颞骨组织连续切片,在显微镜下放大40倍后对耳蜗组织摄像;在个人计算机上使用Photoshop 6.0图像处理软件和AMIRA 3.0三维重建软件对内耳结构进行图像拼接、图像对位和图像三维重建.结果:建立了一套人类耳蜗组织放大40倍的完整显微结构图像资料.结论:建立了基于PC平台上实现显微结构三维重建的一套办法.三维重建效果表明我们在显微结构的数据输入、图像拼接、内定位技术、三维重建的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刘宏建;董明敏;迟放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当归多糖(ASP)对体外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以细胞因子即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作比较,观察不同浓度ASP以及细胞因子+不同浓度的ASP对小鼠脾脏DCs的增殖作用.结果:ASP 31.25~250μg/ml可明显刺激小鼠脾脏DCs增殖,与细胞因子组相比,其中间浓度62.5~125 μg/ml作用明显;ASP+细胞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的增殖作用,且其在较低浓度31.25、62.5、125μg/ml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结论:ASP不仅能促进小鼠脾脏DCs的增殖,而且与细胞因子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具有类生长因子和协同生长因子的作用.
作者:王斌;李杰芬;胡岳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国仫佬族短串联重复序列(STR)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TR、基因扫描及基因分型技术,研究广西仫佬族无关个体3个STR位点(CSF1PO、TPOX、TH01)的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3个STR位点共检出19种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布在0.0027~0.5297之间;平均杂合度为0.6378,多态信息总量为0.6152,累积个体识别力达0.9960,非父排除率达0.8127.结论:仫佬族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的特点,实用价值较高,故以上数据可用于群体遗传学、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等研究.
作者:邓琼英;郭灵;徐林;汪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广西融水苗族人群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D3S1358、vWA、FGA、D8S1179、D21S11、D18S51、D5S818、DI3S317、D7S820遗传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用枸橼酸钠抗凝法采集融水苗族个体的血样,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荧光标记复合扩增基因座,用ABI Prism(R)3100型遗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结果:9个STR位点共检测出97种等位基因、297种基因型,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平均杂合度0.786,累积个人识别力0.999 999 999 97,累积非父排除率0.999 998,多态信息总量0.999 998 89.结论:苗族群体的9个STR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和遗传稳定性,可作为广西苗族的民族遗传学研究和法医学鉴定的基础数据.
作者:周丽宁;覃耀春;徐林;玉洪荣;邓祥发;魏博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新生轴突髓鞘再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大鼠,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电镜观察各组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杂交显示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protein,MBP)的基因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髓鞘明显肿胀,部分崩解;少突胶质细胞坏死溶解.1~2周后出现少量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和厚薄不等的髓鞘.电针组髓鞘肿胀较轻,少突胶质细胞坏死少.1周后可见较多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完整髓鞘.原位杂交显示电针组MBP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损伤组,3 d组低,1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可有效防止神经纤维的溃变,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再形成.
作者:杨成;刘同慎;吴洪华;刘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2004年8月,我参加了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解剖学术会(IFAA),会议专门对解剖学教学进行了半天的学术报告.现将来自美国、日本、瑞典、巴西等几个国家的代表报告的医学院校解剖学教育和改革现状报告如下:
作者:柏树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IR)细胞在胎儿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其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SS-IR细胞和Gas-IR细胞于11周即可见于小肠三段绒毛上皮和尚未分化完全的肠腺细胞间.随着胎龄增长,SS-IR细胞数量和细胞内SS由少至多,其中以十二指肠细胞多,回肠少.Gas-IR细胞和细胞内的Gas在十二指肠中随胎龄增长逐渐增多;21周后空肠中则有所减少,回肠中则消失.VIP-IR细胞数量少,整个胎期细胞数量、形态及免疫染色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SS、Gas和VIP在胎儿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表达,提示内分泌激素在胎儿小肠的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王琳;梁文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胎心各腔壁的某些酶的含量及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组织化学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观察了胎儿和成人心脏的5种酶.结果: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 P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在心室壁的含量均明显大于心房壁,且右心大于左心;三磷酸腺苷酸酶(ATPase)在心房的含量略大于右心室,心房和右心室明显大于左心室.结论:人体胎心各腔壁内某些酶的含量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与相应的结构和功能相关.
作者:田清友;魏子峰;王守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理状态下,大鼠十二指肠受到不同浓度氯化钠刺激后,孤束核(NTS)中神经元的活动性.方法:在大鼠十二指肠内恒流灌注0.86 mol/L NaCl、0.15 mol/L NaCl、去离子水以及104mol/L5-HT,然后对各处理组中不同的NTS部位进行c-fos免疫组化,并作定量分析.结果:0.86 mol/LNaCl以及5 HT组可以引起NTS各平面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增加,而且明显高于0.15 mol/LNaCl组、去离子水组以及假手术组.结论:在大鼠十二指肠给予0.86 mol/L NaCl,可以经迷走神经通路上传到NTS,由NTS整合内脏信息上传至更高一级中枢;而给予0.15 mol/LNaCl和去离子水,则不能激活NTS内的内脏感觉神经元.
作者:夏青;李兆申;屠振兴;龚燕芳;满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