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建;董明敏;迟放鲁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新生轴突髓鞘再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大鼠,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电镜观察各组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杂交显示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protein,MBP)的基因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髓鞘明显肿胀,部分崩解;少突胶质细胞坏死溶解.1~2周后出现少量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和厚薄不等的髓鞘.电针组髓鞘肿胀较轻,少突胶质细胞坏死少.1周后可见较多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完整髓鞘.原位杂交显示电针组MBP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损伤组,3 d组低,1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可有效防止神经纤维的溃变,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再形成.
作者:杨成;刘同慎;吴洪华;刘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家兔趾长伸肌肌内神经、运动终板与肌梭的分布.方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及HE染色法.结果:趾长伸肌是短肌束构成的长肌,肌束起点高的,止点相应亦较高.连于第2趾的肌纤维占据了肌腹上1/3,止于其余3趾的肌纤维位于下2/3.趾长伸肌的神经来自2条肌外神经干,上支及其分支支配第2趾的肌纤维,下支司其余3趾.运动终板分布除冠状切面上为弥漫的黑色颗粒外,其余各切面均为一条连续的运动终板带.各部的肌梭密度分别是:起端33.95个/g、肌腹中部44.76个/g、止端为零.结论:家兔趾长伸肌内,肌梭分布不均匀.肌内神经分支密集的部位,运动终板集聚、肌梭密度亦高.家兔趾长伸肌具有划分亚部的特征.
作者:杨胜波;薛黔;李季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为胸锁乳突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肌构筑法,组织学HE染色和体视学法.结果:(1)胸骨头亚部的肌重与生理横切面积分别是锁骨头两亚部之和的1.39倍与1.33倍;锁骨头深亚部的肌纤维长仅为胸骨头亚部肌纤维长的82%.(2)胸骨头亚部和锁骨头浅亚部的肌梭密度显著小于锁骨头深亚部.(3)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绕锁骨头深亚部后缘(占65%)入肌时距乳突尖(4.39±0.42)cm,而穿锁骨头深亚部(占35%)人肌时距乳突尖(3.96±0.34)cm.结论:胸骨头亚部是胸锁乳突肌肌力的主要提供者.锁骨头深亚部更多参与维持头部姿势.
作者:杨方玖;薛黔;李季容;刘茂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有幸对五年来国内人类学的文献(自然科学部分)做了复习,学到不少东西,感到收获很大,也想到了一些问题.现就近年来人类学方面文章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供人类学工作者参考.
作者:席焕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显微外科组织瓣是依据细微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寻找有效的区域性血供保障,以定点供区和受区,而相关解剖学科研和教学的实物模型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为配合显微外科的研究,我们通过探索,采用新鲜材料红色乳胶灌注、X线放射摄像、Photoshop的层处理技术并结合透明、拼接、剪裁等功能,局部防腐、分层解剖、印模复位等技术,成功制作出腕背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现简介如下.
作者:肖建忠;任家武;谭双香;王兴海;彭珍山;陈胜华;李素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教育界面临的挑战.而双语教学则是当前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非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医学名词约有1/3以上来源于解剖学[1],且与解剖学名词相关或由其派生的术语几乎占医学专业词汇的七成[2].因此,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对于促进医学生专业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但母语水平对其影响如何?为此,本文展开了相关调查分析.
作者:吴巍;宋健;戴冀斌;唐燕;田宗文;周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小鼠成长过程中小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活性变化及其组织细胞定位.方法:利用比色法对AK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用酶的原位复性电泳分析小肠中AKP的种类和活性变化;用组织化学、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酶定位.结果:在小鼠成长过程中,AKP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14活性强,Da活性弱;共出现2条AKP同工酶带,各同工酶的活性随小鼠的生长发育发生不同的变化;AKP活性主要出现在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质、细胞膜、微绒毛和微绒毛表面的糖衣上.结论:小肠AKP可能参与某些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运输,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小肠的机能分化有关.
作者:王俊丽;李金亭;李冰冰;傅山岗;陈卫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小鼠胚胎器官形成过程中热休克蛋白47(Hsp47)和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表达情况.方法:于GD11~GD18,取得小鼠胚胎脑、眼、心、肺、胃、肝、四肢,于GD13~GD18取得肾,利用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Hsp47和Hsp60在各器官的表达丰度.结果:Hsp47在GD11~GD12和GD18的脑、GD11~GD12和GD17~GD18的眼、GD11~GD12和GD16~GD18的肺、GD11~GD18的肝脏不表达,在其余时间和其余器官均有表达;Hsp60在GD11~GD18时段胚胎的脑、眼、心、肺、胃、肝、肾(GD13~GD18)、四肢中均有表达.结论:Hsp47和Hsp60在小鼠胚胎器官形成过程中有不同的表达丰度,其表达模式也不一致;Hsp47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有重要功能,Hsp60则具有广泛表达的特点.
作者:朱勇飞;朱江波;周宏元;张天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一套人类耳蜗组织放大40倍的显微结构图像资料,探讨基于PC平台的显微结构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应用火棉胶切片技术获得人类颞骨组织连续切片,在显微镜下放大40倍后对耳蜗组织摄像;在个人计算机上使用Photoshop 6.0图像处理软件和AMIRA 3.0三维重建软件对内耳结构进行图像拼接、图像对位和图像三维重建.结果:建立了一套人类耳蜗组织放大40倍的完整显微结构图像资料.结论:建立了基于PC平台上实现显微结构三维重建的一套办法.三维重建效果表明我们在显微结构的数据输入、图像拼接、内定位技术、三维重建的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刘宏建;董明敏;迟放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为外侧膝状体(LGB)缺血所致的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成人和胎儿脑的LGB动脉的来源和微血管构筑,部分脑标本用组织切片方法观察营养LGB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结果:LGB营养动脉第一级来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二级为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外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三级构成LGB的小动脉.50岁以上的标本,LGB的一、二级动脉有硬化改变的占88%,二级小动脉被阻塞占10%.结论:二级动脉在LGB内有各自的供血区,脉络丛前动脉是供应LGB前部和外侧部的唯一动脉,大脑后动脉营养LGB的其余部分.不同动脉的阻塞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视野改变,是视野缺损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奕蓉;赵国志;刘学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关节近头端的近侧环节的运动也围绕运动轴进行.关节面的形状决定了关节的运动轴[1],环节绕运动轴的转动界定在人体的基本面内[2].由于运动时,上一个关节的旋转将改变下一个关节的解剖学方位,所以,在描述近侧环节的运动时,还应有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作为参照系.
作者:吴环成;胡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成人女性尸体,观察到支动脉变异.1迷走食管动脉起自肝左外叶动脉肝左外叶动脉在其起点17.0mm、入肝门后7.0mm处发出迷走食管动脉.迷走食管动脉起点处外径为2.4 mm,行经静脉韧带裂出肝至肝胃韧带达食管腹段前壁,分支营养之.肉眼解剖观察未见胃左动脉发分支至食管腹段,且与迷走食管动脉分支间无肉眼见的直接吻合.
作者:黄群武;顾红玉;赵珠峰;何正端;丁文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解剖男性成人尸体标本,见其右前臂有桡掌肌,起于桡骨远侧段的掌面,前臂中点下0.2 cm,穿腕管止于第2掌骨底、桡侧腕屈肌腱止点的内侧;肌腹呈梭形,中部宽13 mm,长6.2 cm;肌健长7.0 cm,宽1.6 mm,肌总长13.2 cm.在前臂掌面远侧部,肌的浅层有桡动脉,深层为旋前方肌.在腕管内,肌的浅层有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越过,深层为桡腕韧带.骨间前神经分支和桡动脉分支从肌腹的近端内侧入肌,与之毗邻的肌肉或肌腱未见有肌束或与之相连系,该肌实属变异的独立肌块.从肌的起、止和位置看,其功能应是屈腕,此肌曾汉宗报道过2例并称之为桡腕肌[1],因其特殊的位置和毗邻关系,腕部手术时应注意此种变异肌.
作者:钱月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拟开发一种全自动快速配准技术,用于临床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配准与融合.方法: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迭代局部近点法(ILCP)技术的形态学三维数据场的快速配准技术,用临床实际病例的CT、MRI图像进行配准实验.结果:实验得到了满意的全自动快速配准效果,结果显示ILCP法比普通ICP法快10~30倍,比大互信息法快8~10倍;耗时可以为临床医生所接受.结论:所提出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穆晓兰;王满宁;宋志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断层解剖学已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形态科学,观察标本是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制作出具有代表性、连续、薄层的人体断层标本是提高断层解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989年以来,我校制作了100余例人体横、矢、冠状断层标本,积累了一些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断层标本制作质量,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贵宝;刘树伟;尹群生;王政;田广平;宋涛;刘书涛;王宏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严重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AD主要病理表现是细胞外的老年斑形成,细胞内的神经纤维缠结的出现,以及神经细胞和突触数量的减少[1,2].近年来在探索AD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过程中,发现AD病人脑内的神经元中出现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cyclin B1等)的异常表达,且异常表达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可能与AD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有关联[3~5].为此,我们在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时,加入Aβ1~40多肽片段,进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神经细胞损伤的分析[6].
作者:姚柏春;孙天敏;黄翔;赵涓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风池穴的神经径路.方法:针灸组大鼠对风池穴行透刺法后,将HRP从一侧风池穴注入对侧风池穴;对照组不行针灸,直接将HRP从一侧风池穴注入对侧风池穴.于不同时间点,对脑、脊髓及神经节行连续冰冻切片.结果:针灸后第1天,HRP阳性神经元出现于双侧第1~4颈神经节及其对应的颈髓前角、面神经核内侧部和副面神经核.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阳性神经元密度减少,颜色变淡.对照组上述部位的HRP阳性神经元的面密度等较针灸组小.结论:风池穴可能通过面神经的耳后支、第2~3颈神经前支分别与面神经核群及副面神经核、颈髓和延髓前角神经元相联系而发挥其功能.
作者:席刚明;汪华侨;魏国耀;袁群芳;范华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理状态下,大鼠十二指肠受到不同浓度氯化钠刺激后,孤束核(NTS)中神经元的活动性.方法:在大鼠十二指肠内恒流灌注0.86 mol/L NaCl、0.15 mol/L NaCl、去离子水以及104mol/L5-HT,然后对各处理组中不同的NTS部位进行c-fos免疫组化,并作定量分析.结果:0.86 mol/LNaCl以及5 HT组可以引起NTS各平面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增加,而且明显高于0.15 mol/LNaCl组、去离子水组以及假手术组.结论:在大鼠十二指肠给予0.86 mol/L NaCl,可以经迷走神经通路上传到NTS,由NTS整合内脏信息上传至更高一级中枢;而给予0.15 mol/LNaCl和去离子水,则不能激活NTS内的内脏感觉神经元.
作者:夏青;李兆申;屠振兴;龚燕芳;满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种子细胞是近年来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寻找适宜的种子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心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yes,TEHV)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现有种子细胞虽各有优点,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近年来种子细胞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以利于TEHV种子细胞的深入研究.
作者:张喜;张传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老年人、成人和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学性状,为选择抗砷细胞的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老年人、成人和胎儿骨髓MSCs,在α-MEM培养液中进行骨髓MSCs培养,测定生长曲线、细胞贴壁率及NaAsO2对骨髓MSCs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老年人、成人和胎儿骨髓MSCs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等方面是相似的,胎儿骨髓MSCs的扩增潜能明显强于成人和老年人骨髓MSCs,对NaAsO2的耐受性也较成人和老年人骨髓MSCs高.结论:从老年人、成人及胎儿骨髓中可分离培养出骨髓MSCs,在体外保持有效扩增能力.胎儿骨髓MSCs较成人和老年人骨髓MSCs更原始,具有更大的体外扩增潜能,可做为抗砷细胞的种子细胞.
作者:姜玉峰;慕晓玲;李思源 刊期: 2005年第04期